本文目录一览:
- 1、夜雪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 2、夜雪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 3、夜雪白居易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 4、夜雪这首诗的意思
- 5、夜雪这首古诗的注释和译文
- 6、夜雪白居易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夜雪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夜雪
白居易 〔唐代〕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讶:惊讶。
衾(qīn)枕:被子和枕头。
折竹声:指大雪压折竹子的声响。
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后两句从听觉写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
诗人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
夜雪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夜雪》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是一首咏雪诗,诗人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触觉、视觉、感觉、听觉的角度来描写“夜雪”,透露出谪居江州的孤寂心情。诗人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给人一种新颖别致,清新淡雅,别具韵味的感觉。
夜雪
白居易 〔唐代〕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译文
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
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注释
讶:惊讶。
衾(qīn)枕:被子和枕头。
折竹声:指大雪压折竹子的声响。
夜雪白居易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年代:北宋
作者:王安石
作品:梅花
内容:
墙角数枝梅,[1]
凌寒独自开。[2]
遥知不是雪,[3]
为有暗香来。[4]
作品注释
注释:
[1]数:几枝。
意思:墙角有数枝梅花。
[2]凌,冒着。
意思:在寒冷的冬天独自开放。
[3]遥,远。
意思:远远看去好像是雪。
[4]为,因为。
暗香,幽香。
意思:幽香飘来才知道那是梅花。
[解说]
墙角有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为什么远看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简析:
这首诗通过写梅花,在严寒中怒放、洁白无瑕,赞美了梅花高贵的品德和顽强的生命力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
在大自然众多的景物中,雪可谓得天独厚。她以冰清玉洁的天赋丽质,装点关山的神奇本领,赢得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赞美
。在卷帙浩繁的咏雪篇章中,白居易这首《
夜雪》,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
这首诗新颖别致,立意不俗。咏雪诗中写夜雪的不多,因为雪无声无味,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
,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然而,富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跳出人们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写的窠臼,全用侧面烘托,从而生动传神地再现出一场夜雪来。
“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雪的存在,而且暗示雪大,因为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
,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
,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足见落雪已多时
。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见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
,从而说明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表明雪下得大、积得深,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以上全用侧面烘托
,句句写人,却处处见出夜雪。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转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
,托出“重”字
,别有情致
。“折竹声”于“
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表明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传达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独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全诗诗境平易,浑成熨贴,无一点安排痕迹也不假纤巧雕琢,这正体现白居易诗歌一贯的风格。
相信我,没错的……
夜雪这首诗的意思
实在惊讶今夜的寒冷,被子枕头竟然冰凉,又见窗外一片通明。夜深了,知道这是外边下了大雪,雪越下越大,不时听到厚厚积雪压断树枝的声音。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讶,这里指惊讶。衾,被子。诗人已经躺到了被窝里面,但惊讶被子和枕头怎么如此的冰冷,又看到了窗户非常的明亮,这是白雪反射的光。这里诗人用“已讶”对“复见”,贴切无痕的巧妙,似无意,却又像有心。诗人感觉到非常的寒冷,又看到窗外的大雪,才知天气已是大变。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诗人称夜色已深时,就知道雪下得很大了,因为时不时的可以听到雪把竹子压折的声音。这两句诗人颠倒了事件发生的顺序,理应先有“时闻折竹声”,才有“夜深知雪重”,这种写法,把“雪重”放在了首句,强化了雪下得很大的效果。
扩展资料
白居易,生于河南,家境不错的白居易本该有美好而幸福的童年,却遭遇一连串磨难。好在他童年时期就非常刻苦,读书读到口舌生疮、手长老茧、年纪轻轻就满头白发,终于有了满腹才华。
年轻轻轻就名声四扬的白居易,自走上仕途,却不那么顺利了。母亲去世,辞官守孝的他因维护朋友情谊而被扣上“越职言事”的帽子,还将“有害名教”(不孝)的罪名安置其身,于是被贬江州司马。
公元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年)冬,在举目无亲的他乡,在理想破灭的绝望中,经历着怎样的寒冬呢?枕被如冰,心生羁旅之愁,在寒冷寂静的深夜中看见窗外积雪有感而发,于是写下了这首《夜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夜雪
夜雪这首古诗的注释和译文
《夜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翻译】昨夜开始 纷纷扬扬下起大雪,诗人初觉衾枕增寒,又时时听到院子中厚重的积雪 弯折竹子的劈啪声,天明前又看到积雪堆积在窗户前,室外分外明亮。 诗句写一夜大雪不断。从感觉、视觉、听觉三方面渲染雪之大、积之 厚、天之冷,使人产生不堪承受的感觉,直觉满纸寒意逼人。
【鉴赏】雪,是大自然美丽的精灵,它以天赋丽质装扮山川,飘洒寰 宇,也是诗人们情有独钟的诗思寄托物。古人咏雪,有“残雪压枝犹有橘, 冻雷惊笋欲抽芽”,有“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有“野云万里无城郭,雨 雪纷纷连大漠”等等。在如此众多的咏雪诗词中,白居易的这首《夜雪》, 并非光彩夺目,也没有波澜起伏,更没有能让人刻骨铭心,但是这一朵小 花,却也开出了别有一番的韵味,耐人寻味,让人一感其清新淡雅、无尽 韵味。
“已讶衾枕冷”一句开头,细细品来,就会感受到其独到的描写方式。 不写天气,不写环境,仅仅一个字——“冷”,形象地表现了雪即将到来的 感觉,还有一个“讶”字,也暗含了雪的到来。正因为雪的落地无声,所以 通过它的冷来感受才显得更为贴切,朦朦胧胧之中忽然就越发的冷了起 来,原来那是因为下雪了啊!
“复见窗户明”,紧接着的就是视觉上的变化,窗户的“明”,亦是为了 写雪的意图,大家都知道,夜已经很深了,可是窗外却分外的明亮,这又说 明了什么呢?那是因为雪下得大,雪积得深,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 了亮光。这又同时说明了雪的到来,并且是夜雪的到来。这是多么生动 又传神啊!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此时已经明知是下雪了,而且是大雪,可 为什么偏偏是夜深才知呢?“折竹声”这样细小轻微的声音在大白天如何 能够听见?在夜深的时候,那折竹声就会显得更加清脆,这一结句以有声 衬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清新淡雅,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 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真可与王维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 涧》)相媲美。
这首诗最令人感觉到不同一般的还是他的创新之处。从触觉、听觉、 视觉、感觉上来透彻地描写夜雪的降临,更以精细的笔触把夜雪的另一种 美描写得栩栩如生。
夜雪白居易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赏析白居易也写了不少与雪有关的诗,《夜雪》只是其中的一篇而已,不过虽然篇幅短小,却写得耐人寻味,波折委婉,有一种曲径通幽的效果。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白居易的诗歌多以通俗易懂见长,这首诗也不例外,睡着睡着觉,觉得厚厚的被子不能抵御寒冷的入侵,甚至被冻醒了,不觉感到惊讶,今天夜里这是怎么一回事?忽然间比往日冷了许多?要知道那时的人们是没有天气预报的,所以也不会预先知道天气会发生什么突然的变化。在似睡非睡之际,朦朦胧胧中,睁开眼睛一看,发现竟然连窗户外面也比往常亮了许多,这一切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作者心里当然要琢磨一下,读者也在随着诗歌的思路感到有些迷惑不解。其实在这里作者已经巧妙地把夜里下雪时的特征摆在读者的面前了,一个是气温比平时下降,所以同样的被子盖在身上,却感到阵阵寒意袭来;一个是光线比平时要亮,因为地面蒙上了厚厚的白雪,自然会起到反射光线的作用。不过,既然是写诗,当然不会把话说透,而是要通过形象思维的方式来表达,所以作者要把这一场大雪用他独有的表达手段呈现在读者眼前。被子冷,是一个有关气温的感受细节,窗户明亮,是一个涉及光线的视觉细节,但由于作者是在屋里睡觉,所以仅仅感到寒冷和明亮,并不能证实就一定是下了一场大雪,而下面两句切入的角度,却准确无误地抓住了只有下雪而且是下大雪才能出现的特殊物象:“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人躺在被窝里,从什么地方判断外面一定是下了一场大雪呢?就是从耳边时时听到大雪压断竹枝的声音,这就完全可以肯定自己“知雪重”的判断是正确的,而且如果是在白天,声音嘈杂,可能就会听不到竹枝被雪压断的细微的声响了,可这种声音在夜深人静之时,听起来却是再清晰不过的了。白居易的这首小诗,避熟就新,完全从感觉、从推理入手,虽然根本就没有看见雪,但他却别具特色,准确无误地写出了他对夜雪的感受。四句诗读下来,每一句都是写的“夜雪”,所以这个题目也是再恰当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