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厥阴病概说
- 2、少阴,太阴,厥阴是什么意思
- 3、厥阴是什么意思
- 4、厥阴简介
- 5、厥阴是什么意思?
厥阴病概说
刘渡舟
厥阴病一般是继发的,直中比较少,大多是从少阴病传入,或者凉药误入。古人把肝肾的火叫龙雷之火,肝火叫雷火,肾火叫龙火,也叫相火。肝肾三焦的火叫做相火,厥阴有寒,相火郁而不升,到少阴阴寒气衰的时候,相火就发动了,出现热证。
厥阴是寒到了极点的病,阴极生阳,所以厥阴病有阴阳转换,寒热错杂,或寒或热的发病情况,构成了厥阴病发病特点。少阴病阴虚有火,阳虚有寒,厥阴不同,由寒能变热,由热能变寒。厥阴病的寒热是真寒真热,也有死症,可以寒热阴阳同时出现。这个寒热和少阴病阴盛格阳不同,真热,就要用凉药,真寒,就要用附子。
厥阴病预后也一样,害怕阴盛亡阳,同样有死症。厥阴肝的生理功能是疏泄,肝有病就会导致疏泄不利,所以有很多呕吐,下利的肠胃病。厥阴病治法很简单,单纯寒证就用四逆汤,单纯热证就用凉药,寒热错杂就寒热兼而用之。
胡希恕
刘志杰
太阳最大,阳气最多,少阳阳气最少,成为一阳。阳明成为两阳合明,就是太阳和少阳气均合而生,比少阳多,太阳少。太阴为大,阴气最多;少阴小,阴气最小,但是按理该排为一阴。但是素问说,厥阴是两阴交尽,所以阴最少。厥阴在体表走向,是在胸胁部位突然跨过两经和少阳交接,所以它一手托两家,沟通阴阳。
厥阴病有两个主证很明显,就是营血不通和阴阳不通。营和血是少阴和太阴的问题,沟通类似动脉和静脉毛细血管之间的交换。厥阴病就是应河阳不相顺接,出现四逆,在伤寒上叫做厥;而整体阴阳不顺接不沟通,出现阴阳离绝,就很危险。这时很容易出现上热下寒,阴阳不沟通。厥是手足阴阳不接的逆冷;四逆不单是手足厥冷营血不通,还有整体上下内外的阴阳不通。
少阴,太阴,厥阴是什么意思
意思如下:
1、太阴:可分为脾胃气虚、脾胃阳虚、脾虚湿盛,脾胃气虚体质患者多表现为纳少、容易乏力、便溏,患者可遵医嘱使用参苓白术散等药物治疗。脾胃阳虚患者多表现为畏寒、喜热食,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理中丸等药物治疗。脾虚湿盛患者多表现为形体肥胖,虽纳少但体重不减,患者可遵医嘱使用香砂平胃散等药物治疗。
2、少阴:少阴包括心、肾两脏,少阴病是心、肾功能衰退的病变,也是伤寒六经病变发展过程中的严重阶段。由于心、肾为水、火之脏,是阴阳之根本,因此病至少阴,可表现为两类不同的证型,即阳衰阴盛,病变从阴化寒的少阴寒化证,以及阴虚火旺,病变从阳化热的少阴热化证,少阴寒化症患者通常需要遵医嘱使用四逆汤等药物进行治疗,少阴热化证患者需要遵医嘱使用猪苓汤治疗。
3、厥阴:厥阴经始于大敦(大敦穴在足大指的外侧端),向上沿足背内侧上入胫骨内缘,大腿入侧,入阴毛中,环绕阴部达小腹,挟胃给胆沿喉入咽,故厥阴为病,可见腰痛而不得前俯后仰,男性可见疝气,女性可见腹部肿胀、咽干等,患者可遵医嘱使用四逆汤等药物治疗。
厥阴是什么意思
没有这个词吧,应该是“厥阴中风”或者“厥阴风木”。
厥阴:在内经是这么说的,“两阴交尽也”。举个例子,如果我们把人体的循环过程,看做阳生长收藏的循环过程,那么,这个厥阴,就是藏与生的之间,偏向于生。我们以前有一句话,叫:“冬至一阳升,夏至一阴生”,这个冬至一阳生,指的就是这个由藏到生的过程,阴的潜藏功能发挥到了最后,到子时一阳发动,生意萌发。这个在周易上,用一个地雷复卦描述。
厥阴风木:好比草木抽芽破土而出的状态。在人体,土就是脾胃,风木之气要破土而出好比风气上顶要从脾胃中穿过。这种情况,脾胃肯定不会舒服,出现食欲下降,消化吸收不好等情况。所以讲土克木,就是这种状态。
厥阴中风:出《伤寒论·厥阴病篇》。指厥阴肝经感受风邪而为病的证候。
以上均为百度。
厥阴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经脉名称之一·厥阴 5 阴阳学说·厥阴 6 经穴别名·厥阴
6.1 飞扬的别名 6.2 出处 6.3 穴名解 6.4 特异性 6.5 所属部位 6.6 飞扬穴的定位 6.7 飞扬穴的取法 6.8 飞扬穴穴位解剖
6.8.1 层次解剖 6.8.2 穴区神经、血管
6.9 飞扬穴的功效与作用 6.10 飞扬穴主治病证 6.11 刺灸法
6.11.1 刺法 6.11.2 灸法
6.12 飞扬穴的配伍 6.13 文献摘要 6.14 飞扬穴研究进展
6.14.1 对肾泌尿功能的影响 6.14.2 对血钙代谢的影响 6.14.3 治疗小儿脱肛 6.14.4 治疗腰椎后关节紊乱症
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厥阴
1 拼音
jué yīn
2 英文参考
jueyin meridia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厥阴:1.经脉名称之一;2.阴阳学说。[1]
4 经脉名称之一·厥阴
厥阴为经脉名称之一。见《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分手厥阴和足厥阴,与少阳经互为表里。厥阴经是多血少气的经脉,针刺治疗时,只可出血,不可伤气。[1]
5 阴阳学说·厥阴
厥阴为阴阳学说中指阴气发展的最后阶段,由太阴而少阴,终于厥阴,有“两阴交尽”的含义。由于它是太阴、少阴两阴之合,所以有“厥阴为合”的说法。[1]
6 经穴别名·厥阴
厥阴为经穴别名,即飞扬[2]。见《针灸穴名解》。
穴位 飞扬 汉语拼音 Feiyang 罗马拼音 Feiyang 美国英译名 Flying and Expanding 各
国
代
号 中国 BL58 日本 58 法
国 莫兰特氏 V58 富耶氏 V58 德国 B58 英国 B58 美国 BI58
飞扬为经穴名(Fēiyáng BL58)[3]。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即飞阳[4]。别名厥阳[4]。属足太阳膀胱经。飞扬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络穴[3][5]。飞即飞翔,扬通阳,为阴之对,外为阳,此穴在小腿外侧,本经络脉从此处飞离而络入足少阴经,故名飞扬[3]。飞扬穴主治腰、腿、踝等疾患:如头痛,目眩,鼻衄,颈项强,腰腿痛,膝胫无力,月嵩肠酸痛,足痿,历节痛风,足趾不得屈伸,寒疟,血痔,癫狂,鼻塞,腰背痛,腿软无力,痔疾,颈项痛,腰膝疫痛,癫痫,脚气,现代多用飞扬穴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肾炎,膀胱炎,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痔疮,眩晕等。
6.1 飞扬的别名
厥阳(《针灸甲乙经》),飞阳(《医学入门》),厥阴[2],厥扬[2]。
6.2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足太阳之别,名曰飞扬。
6.3 穴名解
飞即飞翔,扬通阳,为阴之对,外为阳,此穴在小腿外侧,本经络脉从此处飞离而络入足少阴经,故名飞扬[3]。
飞,《说文》:“飞,鸟翥也,象形,凡飞之属皆从飞。”并有迅速之义。扬,有飞举之义。《说文》:“扬,飞举也。”飞和扬都有腾起之意,飞又有意外之意。飞扬,是飞举扬起,斜行别出,脱离正轨之意。为步行不稳、经脉别出及魂梦颠倒之象。足太阳膀胱经之气,自委阳而下,所过委中穴位,深如渊涧,合阳、承筋如由巅至麓,承山则山下之夹谷也。委中、承山俱为阴象,迨至本穴则由承山横过腿外侧,亦由阴分转阳分也,突然跃起,状若腾飞,犹出潜飞跃之势,故名“飞扬”。飞扬为足太阳之络穴,脉行至此脱离正轨,斜络足少阴,沟通司人身矫捷的阴跷与阳跷,功可祛风健腰,助膝行走。杨上善曰:“此太阳络,别走少阴经,迅疾如飞,故曰飞阳也。”[2]
6.4 特异性
飞扬穴为足太阳膀胱经之络穴。
6.5 所属部位
小腿部[6]
6.6 飞扬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飞扬穴在小腿后面,当外踝后,昆仑穴直上7寸,承山外下方1寸处[5]。
飞扬穴位于小腿后区,昆仑(BL60)直上7寸,腓肠肌外下缘与跟腱移行处,正坐或侧卧取穴。[3]
飞扬穴位于小腿后外侧,外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之中点直上七寸,当腓骨后缘处;或于承山斜下外开约1寸处取穴[4]。另说“外踝上九寸”(《针灸资生经》);“在昆仑上五寸五分”(《针灸集成》) 。
飞扬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飞扬穴在小腿的位置
飞扬穴在小腿的位置
飞扬穴在小腿的位置(肌肉)
飞扬穴在小腿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
6.7 飞扬穴的取法
正坐垂足,在承山穴外下方,当昆仑上7寸处取穴。
飞扬穴位于小腿后外侧,外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之中点直上七寸,当腓骨后缘处;或于承山斜下外开约1寸处取穴[4]。
飞扬穴位于小腿后区,昆仑(BL60)直上7寸,腓肠肌外下缘与跟腱移行处,正坐或侧卧取穴[3]。
俯卧位,承山斜向外下1寸,直对昆仑处取穴[7]。
6.8 飞扬穴穴位解剖
飞扬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小腿三头肌、胫骨后肌。分布著腓肠外侧皮神经。皮肤由腓总神经的分支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小隐静脉起自足背静脉网的外侧部,经外踝后下方,至小腿后面中线上行,与腓肠神经伴行。
6.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小腿三头肌→踇长屈肌[3]。
皮肤→皮下组织→腓肠肌→比目鱼肌[8]。
6.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分支和小隐静脉属支分布;深层有胫神经和腓动脉分支分布[8]。
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4]。
6.9 飞扬穴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安神,舒筋活络。
飞扬穴有清头风、宁神志、疏筋络的作用[3]。
飞扬穴系膀胱经络穴,别走肾经,有舒筋活络之功、宁心安魂之效,其所治症,除腿之疾患外,又治目疾、气逆,以及神不守舍,主治癫狂恍惚,魂魄扬飞[2]。《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论》:“飞扬之脉,令人腰痛…”
6.10 飞扬穴主治病证
飞扬穴主治腰、腿、踝等疾患:如头痛,目眩,鼻衄,颈项强,腰腿痛,膝胫无力,月嵩肠酸痛,足痿,历节痛风,足趾不得屈伸,寒疟,血痔,癫狂,鼻塞,腰背痛,腿软无力,痔疾,颈项痛,腰膝疫痛,癫痫,脚气,现代多用飞扬穴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肾炎,膀胱炎,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痔疮,眩晕等。
飞扬穴主治腰、腿、踝等疾患:如头痛、目眩、鼻衄、颈项强、腰腿痛、膝胫无力、月嵩肠酸痛、足痿、历节痛风、足趾不得屈伸、寒疟、血痔、癫狂等[3]。
飞扬穴主治头痛、目眩、鼻塞、鼻衄、腰背痛、腿软无力、痔疾、癫狂[8]。
飞扬穴主治头痛,目眩,鼻塞,鼻衄;腰背痛,腿软无力;痔疾[7]。
飞扬穴主治头痛,目眩,鼻衄,颈项痛,腰膝疫痛,癫痫,痔疾,脚气等[4]。
现代多用飞扬穴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肾炎、膀胱炎、癫痫、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等[3]。
风湿性关节炎,痔疮,膀胱炎,癫痫,眩晕等。
6.11 刺灸法 6.11.1
厥阴是什么意思?
厥阴是什么意思
厥阴在汉语中为多义词,在中医中指穴位名、一种疾病,经脉,也是九月和十月的代称。
意思是阴气发展到最后阶段,开始向阳的方面转化。有时指足厥阴,有时指手厥阴,有时为手足厥阴合称。《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王冰注:“厥阴者,肝之脉。”《素问·经脉别论》:“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虚痛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张志聪注:“厥阴之气,为心主之包络。”
《灵枢·阴阳系日月》:“此两阴交尽,谓之厥阴。”按:十二月与足之左右各六经相合,七、八两月为少阴,十一、十二两月为太阴,九、十两月于其间为阴气交会之时,故称厥阴。
厥阴中厥的意思
【词语】 厥阴
【全拼】: 【jué yīn 】
【释义】: 1.中医学名词。经脉名称之一。是阴气发展的最后阶段,开始重新向阳的方面转化的过程。包括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厥阴肝经。参阅《素问.至真要大论》,又《阴阳离合论》。); 2.中医学名词。经穴名。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咳嗽胸闷等。参阅《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3.中医学名词。六经病之一。厥阴病为阴阳消长﹑邪正进退的重要关键,常出现寒热错杂的症候。上热下寒者,有消渴,胸脘部灼热疼痛,饥而不欲食,下利,吐蛔等证。厥热胜复者,可预测病情的进退,厥多热少为病进,厥少热多为病退。参阅汉张仲景《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风中厥阴是什么意思
没有这个词吧,应该是“厥阴中风”或者“厥阴风木”。
厥阴:在内经是这么说的,“两阴交尽也”。举个例子,如果我们把人体的循环过程,看做阳生长收藏的循环过程,那么,这个厥阴,就是藏与生的之间,偏向于生。我们以前有一句话,叫:“冬至一阳升,夏至一阴生”,这个冬至一阳生,指的就是这个由藏到生的过程,阴的潜藏功能发挥到了最后,到子时一阳发动,生意萌发。这个在周易上,用一个地雷复卦描述。
厥阴风木:好比草木抽芽破土而出的状态。在人体,土就是脾胃,风木之气要破土而出好比风气上顶要从脾胃中穿过。这种情况,脾胃肯定不会舒服,出现食欲下降,消化吸收不好等情况。所以讲土克木,就是这种状态。
厥阴中风:出《伤寒论·厥阴病篇》。指厥阴肝经感受风邪而为病的证候。
以上均为百度。
中医的小儿厥阴是什么意思
对《伤寒论》小儿厥阴病,历来争论颇多,有千古疑案之称。厥阴的一切病理都来自于阳气变化,由生理可以逆推病理。厥阴从中气少阳相火,阳春肝木生太阳夏热心火,这是生理。伤寒传至厥阴,阳气受伤,这是病理。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所谓“逆春气”,是指春应温而不温,反为寒也,使厥阴少阳生阳之气虚衰而肝气不治。《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中医的小儿厥阴症:尺寸俱微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微缓者,囊必不缩。若外证发热,恶寒似疟,为欲愈候。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者,此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烦也,此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即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治久痢。如对你有帮助,希望你釆纳或点赞!祝你开心快乐!
厥阴厥证是什么意思?
按照比较专业的解释是:外感病末期,阴液亏耗,阳热极盛,阳郁不能外达,以四肢厥逆,面红目赤,胸腹灼热,口渴烦躁,舌红苔黄,脉滑数为常见症的证候。
什么是厥阴
厥阴是一条经络。有时指足厥阴,有时指手厥阴,有时为手足厥阴合称。《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王冰注:“厥阴者,肝之脉。”《素问·经脉别论》:“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虚痛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张志聪注:“厥阴之气,为心主之包络。”
也有指气候:指厥阴风木。大寒节气,当阴极之时,故称厥阴。厥者,极也。《素问·五运行大论》:“巳亥之上,厥阴主之。”
厥阴为主阴之里为阖是什么意思呀
双五行这里的“五行”是指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多用於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五行指:木、火、土、金、水。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双五行穴位是指人体脚部的五个穴位:至阴穴(五行属金)、涌泉穴(木)、里内庭穴(水)、睡眠穴(火)、太冲穴(土)。因为左右足部各有这五个穴位,所以称之为双五行穴位。 适应症疲劳,失眠,精神不振,暗斑,内分泌失调等治疗方法穴位 *** 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保健 *** ;以经络穴位 *** 为主,其手法渗透力强,可以放松肌肉、解除疲劳、调节人体机能,具有提高人体免疫能力、疏通经络、平衡阴阳、延年益寿之功效。双穴位按压是指通过外力对足部的至阴穴(五行属金)、涌泉穴(木)、里内庭穴(水)、睡眠穴(火)、太冲穴(土)施加不同的按压力,通过对这几个穴位的按压,解除疲劳,调节身体机能等作用。注意事项足部的穴位是人体学位分布最多的地方, *** 足底穴位位需要对足部穴位非常熟悉, *** 的强度和学位的掌控非常重要,不是每个穴位都需要大力的按压才有效果,需要根据不同的穴位,施加不同大小的外力,对症施压,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原理万物土中生,人要接地气,力从地起,气从足生,通风纳气,五气生循,穿经走脉,最是养生。双五行穴位按压支撑力 *** 理论就是以“纳气走穴,五行相生,同频共振”的独特人体足部养生祛病理论。《黄帝内经》有记载:足部五行穴与人体三阴三阳关系的论注: 圣人面向南方站立,前方名叫广明,后方名叫太冲,行于太冲部位的经脉,叫做少阴。在少阴经上面的经脉,名叫太阳,太阳经的下端起于足小趾外侧的至阴穴,其上端结于晴明穴,因太阳为少阴之表,故称为阴中之阳。再以人身上下而言,上半身属于阳,称为广明,广明之下称为太阴,太阴前面的经脉,名叫阳明,阳明经的下端起于族大指侧次指之端的历兑穴,因阳明是太阴之表,故称为阴中之阳。厥阴为里,少阳为表,故厥阴之表,为少阳经,少阳经下端起于窍阴穴,因少阳居厥阴之表,故称为阴中之少阳。因此,三阳经的离合,分开来说,太阳主表为开,阴明主里为阖,少阳介于表里之间为枢。但三者之间,不是各自为政,而是相互紧密联系著的,所以合起来称为一阳。 在外的为阳,在内的为阴,所以在里的经脉称为阴经,行于少阴前面的称为太阴,太阴经的根起于足大指之端的隐白穴,称为阴中之阴。太阴的后面,称为少阴,少阴经的根起于足心的涌泉穴,称为阴中之少阴。少阴的前面,称为厥阴,厥隐经的根起于足大指之端的大敦穴,由于两阴相合而无阳,厥阴又位于最里,所以称之为阴之绝阴。因此,三阴经之离合,分开来说,太阴为三阴之表为开,厥阴为主阴之里为阖,少阴位于太、厥表里之间为枢。但三者之间,不能各自为政,而是相互协调紧密联系著的,所以合起来称为一阴。阴阳之气,运行不息,递相传注于全身,气运于里,形立于表,这就是阴阳离合、表里相成的缘故。太冲穴:五行属土。位于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主要治疗头痛,眩晕,疝气,月经不调,癃闭,遗尿,小儿惊风,癫狂,痫证,胁痛,腹胀,黄疸,呕逆,咽痛嗌干,目赤肿痛,膝股内侧痛,足跗肿,下肢痿痹。《黄帝内经》曰女子二七十四岁,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女子七七四十九岁,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失眠穴:五行属火。失眠穴,经外穴名。顾名思义,即为治疗失眠的穴位。位于足底跟部,当足底中线与内、外踝尖连线相交处,即脚跟的中心处。里内庭穴:五行属水。此穴位于脚底部,在第二趾根部,脚趾弯曲时......
太阳 阳明 少阳 太阴 厥阴 少阴 真正含义是什么?高人解答
中医对病证进行分析归纳,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来划分疾病的深浅及邪正盛衰,从而为施治提供依据的辨证方法。主要用于外感病的辨证分析,据感邪时间长短、病邪轻重、正气强弱等情况,将外感病大致划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阶段,揭示了外感病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病机变化及传变规律。六经辨证也可用于外感兼内伤以及内伤杂病的辨证。
六经辨证为汉代张仲景所创立,论述见于他所撰著的《伤寒论》。该辨证方法是在《内经》中《素问·热论》关于外感疾病论述的基础上,结合脏腑、经脉病机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临床特点,加以命名并发展而来的。它把疾病过程分为阴阳两类,即三阳和三阴。三阳病证即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三阴病证即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凡邪盛正气未衰,多属三阳病证,治疗当以祛邪为主;凡正气虚衰,多属三阴病证,治疗当以扶正为主。六经病证中,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即少阳为邪气由阳入阴之枢),太阴、少阴、厥阴统属于里。不仅如此,六经病证又是经络、脏腑病机变化的反映,其中太阳、阳明、少阳病证以六腑病变为基础,太阴、少阴、厥阴病证则以五脏病变为基础。所以说六经病证实际上基本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临床上当结合脏腑辨证、经络辨证、〖HTK〗八纲辨证运用。但由于六经辨证的重点,在于分析外感病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因此与也针对内伤杂病的脏腑辨证尚有不同。
太阳病证 太阳主一身之表,统摄营卫,而人体卫气具有抗御病邪侵袭的功能。外邪始袭人体,则正邪相争于表,导致营卫失调,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等表证,治当解表。但由于患者体质有强弱不同,病邪性质和感邪轻重有所差异,故太阳病证尚须进一步辨别是太阳中风(表虚),还是太阳伤寒(表实),主要凭据恶风或恶寒,脉浮缓或浮紧,尤其是有汗或无汗加以区别。表虚证有汗,主要是由于患者伤于风邪,卫表受伤,腠理疏松,卫不护营,营阴外泄而汗出,治宜疏风解表、调和营卫,代表方为桂枝汤。表实证无汗则因外感寒邪,卫气被遏,腠理闭密,毛窍收敛而致,多兼见咳嗽、气喘等肺气不宣表现,当用麻黄汤以散寒解表、宣肺平喘。
阳明病证 阳明是正邪斗争的极期,主要反映胃肠病变。多由太阳病治疗失误,邪热内传入里,伤津化燥而燥结成实所致,或因燥热之邪直犯阳明而成。根据证候特点的不同,阳明病证有阳明经证和腑证之分。阳明经证系邪热弥漫全身,而肠中无燥屎内结,以大汗出,大热,大渴而心烦,舌苔黄燥,脉洪大为辨证要点,治宜清热生津,方如白虎汤。若阳明里热与燥屎相结便成阳明腑证,既可见身热,汗出连绵,日晡(下午3~5时)潮热,舌苔黄燥或焦黄起刺,脉沉实有力等里热炽盛表现,又可有腹满疼痛拒按,便秘等腑气不通之象,甚则燥热之邪挟浊气上攻心神而见烦躁,谵语,或神志不清,治宜清热攻下,可选用不同的承气汤。
少阳病证 多由太阳病发展而来,亦有初起即为少阳病证者。此时邪气尚存而正气已伤,邪正多相持于表里之间。如邪胜则恶寒,正胜则发热,正邪分争便寒热交替出现,所谓“寒热往来”。因而少阳病的特点是既非发热与恶寒并见、全身疼痛之表征,亦非发热不恶寒、大便燥结之里证,而多伴见口苦,咽乾,目眩,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不欲饮食,脉弦等少阳经气不利、胆气犯胃、气机不畅之症。故治法不若太阳病解表可愈和阳明病“清”、“下”可痊,而须和解少阳,即一面祛病邪,一面扶正气,方如小柴胡汤。
太阴病证 病入三阴,太阴首当其冲。太阴病可由三阳病治疗失当,损伤脾阳而致,或因脾阳素虚,寒邪直中太阴,以致寒溼内阻,脾之运化功能失职,......
内经里面的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溼土、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 是什么意思啊 看不懂纠结了
《黄帝内经》里面什么地方有“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溼土、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这些词?
太阴少阴厥阴是什么关系?
《黄帝内经.素问》第六篇,阴阳离合论,是这样说的:“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当门打开之时,就为太阳或者太阴,当门关上时,就为阳明或厥阴。而控制门开关靠的是枢纽,也就是门轴,对于阳经来说,就是少阳,而对于阴经来说,就是少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