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一刻钟是多久?
一刻钟是15分钟。这是因为时间的计算都十分相似的缘故。 西方的计时方法是把一天平均分成二十四份,每一份是一个小时,而我国古代是把一天平均分成十二份,每一份是一个时辰。
另外我国古代还有一种叫做日晷的计时工具,它把一个时辰平均分成了八份,一份叫做一刻,而根据上面的分析来看,一份正好是西方计时方法中的十五分钟。
扩展资料
古时计时工具有两种,一是“日晷”,另一个是“漏”。日晷是以太阳影子移动,对应于晷面上的刻度来计时。日晷不用说了,大家应该在北京故宫里和观象台上见过。漏是以滴水为计时,是由四只盛水的铜壶组合,从上而下互相迭放。上三只底下有小孔,最下一只竖放一个箭形浮标,随滴水而水面升高,壶身上有刻度,以为计时。
原一昼夜分100刻,因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又先后改为96,108,120刻,到清代正式定为96刻;就这样,一个时辰等于八刻。一刻又分成三分,一时辰共有二十四分,与二十四个节气相对。注意,这分不是现时的分钟,而是“字”,在两刻之间,用两个奇怪符号来刻,所以叫做“字”。
字以下又用细如麦芒的线条来划分,叫做“秒”;秒字由“禾”与“少”合成,禾指麦禾,少指细小的芒。秒以下无法划,只能说“细如蜘蛛丝”来说明,叫做“忽”;如“忽然”一词,忽指极短时间,然指变,合用意即,在极短时间内有了转变。
一刻钟是多久???
一刻钟是15分钟。
以前我国没有今天这样的钟表,古代计时的工具叫“铜壶滴漏”。它是靠铜壶里的水,一滴一滴往下漏来计算时间的长短的。它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铜壶底部有个孔,壶中竖着一支带有100个刻度的箭。壶中装满水后,水从孔中滴出来,一天一夜刚好滴尽。
一天一夜为24个小时,这样,箭上的一个刻度所代表的时间就是24个小时除以100,等于14分24秒。直至清初,将100刻改定为96刻,每刻时长变为15分钟整,相传成习,一直沿用到今天。
扩展资料:
古时一天分12个时辰,采用地支作为时辰名称,并有古代的习惯称法。时辰的起点是午夜。顾炎武《日知录》:“自汉以下。历法渐密,于是以一日分为十二时,盖不知始于何人,而至今遵而不废……然其(指杜元凯注)曰夜半者即今之所谓子时也;
鸡鸣者丑也,平旦者寅也,日出者卯也,食时者辰也,隅中者巳也,日中者午也,日昳者未也,哺时者申也,日入者酉也,黄昏者戌也,人定者亥也。一日分为十二,始见于此。”
北宋时开始将每个时辰分为“初”、“正”两部分,分十二时辰为二十四,称“小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一刻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时间
1刻钟是多久?
1刻钟是15分钟。
中国古代是用一天12个时辰计时。一个时辰是八刻,所以一刻钟是十五分钟。
以前我国没有今天这样的钟表,古代计时的工具叫“铜壶滴漏”。它是靠铜壶里的水,一滴一滴往下漏来计算时间的长短的。
它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铜壶底部有个孔,壶中竖着一支带有100个刻度的箭。壶中装满水后,水从孔中滴出来,一天一夜刚好滴尽。一天一夜为24个小时,这样,箭上的一个刻度所代表的时间就是24个小时除以100,等于14分24秒。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计时方法
1、漏壶
漏壶的最早记载见于《周礼》。这种计时装置最初只有两个壶,由上壶滴水到下面的受水壶,液面使浮箭升起以示刻度(即时间)。保持上壶的水位恒定是滴漏计时准确的关键。这个问题后来是互相衔接的多级(3~5级)水壶来解决的。
宋朝王普所著《官术刻漏图》(公元1135)曾描述一种莲华漏,后该书失传。根据宋朝杨军的《六经图》(公元1155)转述:莲华漏由4个壶组成。天池壶、平水壶逐级向平水小壶供水。
2、日晷
日晷,本义是指太阳的影子。现代的“日晷”指的是人类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又称“日规”。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通常由晷针(表)和晷面(带刻度的表座)组成。利用日晷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这项发明被人类沿用达几千年之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一刻钟
一刻钟是多长时间?
一刻钟是15分钟。
中国古代是用一天12个时辰计时。一个时辰是八刻,所以一刻钟是十五分钟。
以前我国没有今天这样的钟表,古代计时的工具叫“铜壶滴漏”。它是靠铜壶里的水,一滴一滴往下漏来计算时间的长短的。
它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铜壶底部有个孔,壶中竖着一支带有100个刻度的箭。壶中装满水后,水从孔中滴出来,一天一夜刚好滴尽。一天一夜为24个小时,这样,箭上的一个刻度所代表的时间就是24个小时除以100,等于14分24秒。
扩展资料
古代时间计算方式:
时辰是古代计时单位,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相传是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子(zǐ) 、丑(chǒu) 、寅(yín) 、卯(mǎo) 、辰(chén) 、巳(sì) 、午(wǔ) 、未(wèi)、申(shēn) 、酉(yǒu) 、戌(xū) 、亥(hài).
古代劳动人民最初给一天内的气象配了代表词。如早晨因太阳出来而植物启动了生长,所以这时辰别名为"木"。到了中午太阳最旺盛,空气中、土地里灼热,所以时辰别名为"火、金"和"火、土"。
下午5-7点最干燥,果实糖份最充足,这时辰别名为"金"。到了深夜12点,环境一切冷静,这时辰别名为"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一刻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