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晋国最后怎么灭亡的?
公元前438年,晋哀公死,晋幽公即位。这时晋国完全衰弱,畏惧权臣,反向韩、赵、魏三家行朝拜礼。韩、赵、魏于是就瓜分了晋国的土地,只把绛城和曲沃两地留给晋幽公。
公元前403年,由周威烈王册命,韩、赵、魏与晋侯并列。到公元前376年,韩、赵、魏联合灭了晋国,瓜分了晋国的全部土地,晋国彻底灭亡。此即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
扩展资料:
从古至今,亡国之君的命运总是十分坎坷的,晋国最后一位国君晋静公也是这般。晋静公即位之初,赵魏韩三家已成诸侯,不再为晋国之臣,即位的第二年,就被赵魏韩三家罢黜,国君领地被三国瓜分,晋国走向灭亡。
因为赵魏韩三家分晋过程之中,矛盾重重,于是之后便战乱不断,身为亡国之君的晋静公饱受其害。晋国灭亡之后,晋静公被安置在了魏国的屯留,赵成侯十六年,韩国攻取魏国屯留,迁晋静公到端氏,赵肃侯元年,赵国攻取韩国端氏,又把晋静公送回了屯留。
至于这位亡国之君的最后去向,《史记》中曾有过一段模糊的记载——“昭侯十年,韩姬弑其君悼公。”这里的昭侯应当就是韩昭侯,而这里的悼公绝非是韩昭侯,也不是早已死去的晋悼公,只有可能是居无定所的晋静公。
也就是说,晋国最后一位国君晋静公极有可能是死在了自己的妃子手里,而这位妃子,也是三晋安插在已然失势的晋静公身旁的一颗钉子,晋静公终究还是死在了三晋的手中!
晋朝怎么灭亡的
晋朝灭亡的原因:八王之乱西晋的国力被严重的拖垮,这为西晋的灭亡埋下了祸患。士族掌握强大的武装形成割据。五胡乱华破坏了西晋的政权和经济架构,也使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汉族产生文化经济交往。
晋朝(265年~42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其中西晋为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东晋则属于六朝之一,两晋共传十五帝,共一百五十五年。
起源:
266年司马炎篡魏,建立政权,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司马炎即晋武帝。317年,西晋皇室南渡江南,司马睿在建邺(今江苏省南京市)延续晋朝,史称东晋。
影响:
晋朝虽为汉末以来中国文化中衰时期,但在哲学、文学、艺术、史学、科技等方面也有新的发展。两晋的文化走向多元发展,是一个文化开创、冲突又融合的时代。边疆民族的草原文化与晋朝的中华文化逐渐展开文化交流,民族融合。
晋朝是怎样灭亡的,及其灭亡的原因和详细过程
晋朝灭亡的原因是朋党之乱。
晋朝灭亡的过程:
刘裕掌控朝廷,荆州刺史刘毅忌妒,意图举兵。412年刘裕抢先讨伐之,刘毅兵败自杀。谯蜀为东晋叛将谯纵所建。在405年时,益州刺史毛璩率军讨伐江陵桓振,蜀军不愿远征,便推谯纵为主叛晋。随后攻陷成都,杀死毛璩,谯纵也自号成都王。
408年晋廷派刘敬宜率军讨伐但失败。413年刘裕派西陵太守朱龄石率军西伐,攻占成都。谯纵败退自杀,谯蜀亡。卢循为孙恩继承人,桓玄为安抚之任为永嘉太守,但他仍不断袭扰沿海。404年卢循由海路攻占广州,隔年晋廷为安抚而命他为广州刺史。
410年卢循趁刘裕北伐南燕之机,与其姐夫徐道覆分二路北伐,合溃刘毅于桑洛州,乘势攻入京师建康,史称卢偱之乱。此时刘裕已赶回,卢循和徐道覆发生内讧,卢循久攻京师不破,撤守寻阳。10月徐道覆进攻江陵,为守将刘道规所败。
12月卢循败于晋军,退守广州。411年刘裕派兵击杀徐道覆。卢循最后于交州被交州刺史杜慧度歼灭,投水自杀,至此乱事平定。刘裕消灭若干异己后,为了名正言顺称帝,先后发动两次北伐。当时南燕慕容超屡屡入侵,409年刘裕率军伐南燕。
于次年攻破南燕都城广固,擒杀慕容超,南燕亡。而后因卢循叛乱,刘裕回师。后秦因为屡遭夏主赫连勃勃入侵,国势大衰,幼主姚泓初立。416年12月 刘裕再度北伐,连克许昌、洛阳 。隔年刘裕兵分两路围攻关中,最后攻破长安,后秦亡。
但于该年冬天,留守京师的刘穆之突然去世,为免朝廷生变,刘裕不得不亲返。他命其幼子刘义真同王镇恶、沈田子等诸将防守长安,后来诸将内哄,夏主赫连勃勃率军攻击 [59] 。417年冬刘裕命刘义真等将领率军东归,遭夏军追击,元气大伤,至此北伐结束。
关中失守后,刘裕开始积极谋取帝位。同年刘裕杀晋安帝,立其弟德文,为晋恭帝。420年刘裕废晋恭帝自立,建国宋,史称南朝宋,是为宋武帝,东晋至此灭亡。
扩展资料:
晋朝虽为汉末以来中国文化中衰时期,但在哲学、文学、艺术、史学、科技等方面也有新的发展。晋的文化走向多元发展。
是一个文化开创、冲突又融合的时代,时天下大乱,士族文人多不以道义为重,儒学中衰。旷达之士,目击衰乱,不甘隐避,则托为放逸,遂开清谈之风。
晋室之兴,世乱未已,向秀之徒,益尚玄风。玄学与印度东传之佛教交汇,中国文化逐渐转变为儒释道融合之状况。
由于边疆民族带来草原文化,东晋则拥有中原文化及江南文化,双方逐渐展开文化交流或民族融合。秦汉三国晋统一,晋朝却是中国历史上最烂的朝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晋朝
晋朝的灭亡,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晋朝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将其简单地归结为某一个或者某几个原因。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同样的道理,大厦将倾的时候,每一块砖石也都贡献了他们的作用,所以,我只能浅显地聊聊是什么造成了晋朝“大厦将倾”的局面。
1、世族势大
西晋的前期,由于司马家还能压制住众多门阀,因此乱象还未显现。但随着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西晋灭亡了,晋元帝司马睿将国都迁往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此时皇族司马家的实力已经不能够抗衡朝廷中的江东世族,不得已大量引入了原来的北方世族用来抗衡江东世族,但司马家管不住江东世族,也同样管不住北方世族,于是朝廷就不再是皇帝的朝廷,而变成了世族争权夺利的地方。
皇帝形同虚设,这样的皇朝没有灭亡的唯一原因就是世族们还在相互制衡,能维持一个虚假的平衡,一旦这个平衡被打破,灭亡就成了必然的结果
2、缺乏人才
自曹丕创立九品中正制开始,人才的选拔就变了味儿。为了打破察举制中门阀对人才的把控而诞生的九品中正制,最终也变成了门阀操纵官员选拔的工具,不可谓屠龙者终成恶龙。
九品中正制对人才的选拔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晋朝朝野上下,真正有权利的都是名门望族,而真正有能力的却没有权利,也不能为国家和社会真正的出到力,从人才方面动摇了西晋的统治根基。
人才都是门阀世族选上去的,那人才效忠的自然就是门阀而非皇帝,这显然又加剧了皇权的流失。
晋朝是如何灭亡的?
晋朝灭亡有很多原因,根源还是在司马懿屠辽的狠毒,还有就是诸侯纷争不断,导致了最终晋朝的灭亡。
晋朝的几位主权人物,大多在后期都开始走向了腐败,像是司马懿,他原本是杀了公孙渊就完事了,但是他的残暴害了他,他杀了一个城的人,把公孙一家上千口全部杀掉,导致了民心涣散。而司马炎作为君主,后来更加腐败,开始沉迷酒色,奢靡无度。再加上诸侯内乱不止,最终晋朝被灭。
晋朝的历史
晋朝有很多君主是不错的,有志有谋,像是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等等,它是分为西晋和东晋,一百多年的历史,司马炎在洛阳建国,他领兵灭了东吴,但是晋朝的后代实在是太差来了,到了司马衷就走向了腐败了,君主整天享乐,而百姓连饭都吃不上,而君主却问,没饭吃为什么不吃肉,这种国家不灭亡都不正常。
晋朝是怎么灭亡的
404年,刘裕在京口招集失意士人密谋进攻桓玄,被众推为盟主。刘裕击败桓玄,掌握了东晋政权。刘裕灭桓氏后,先取得更高的威望,要取代司马氏皇帝的名号。因此,刘裕为灭晋进行北伐。同时也为消灭国内割据势力而进行统一战争,积累战功,打下帝业根基。经过北伐东晋境内在刘裕势力下全部统一了。
刘裕弃用大族作为重要地区镇将,改用皇子作镇将。完成了以上军事上政治上的措施,东晋朝就再没有存在的余地了。420年刘裕废晋恭帝自立,建国宋,史称南朝宋,是为宋武帝,东晋到此灭亡。439年北魏统一华北后,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扩展资料
东晋王朝的统治阶层很多都是由过江避难的北方侨姓士族与世居江南的南方吴姓士族所组成的,存在着地域、文化方面的差异,他们之间一直相互排挤;在东晋统治的一百多年间,侨姓士族占据统治的主导地位,而吴姓士族一直被排斥。元帝年间,北方大臣王导很希望改变这种状况,他在南北士族之间奔走,极力劝说修好,但收效甚微。
后来江南士族多次因不满东晋的统治起来反抗,大大的动摇了东晋的统治根基。自晋元帝元年(317年)至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是东晋发展相对平稳的一段时期,虽然也有过一些叛乱,但都被镇压下去了。元帝末年,王导之弟王敦起兵反晋,遭到其兄王导与朝臣的抵抗而未能成功;其后桓温也曾觊觎帝位,又被王谢两大家族抵制下去。
385年,东晋重臣谢安病死,晋孝武帝将大权交于其弟司马道子,司马道子与其子司马元显把持朝政,他们暴虐无能、大肆剥削人民,致使图谋王位的大族就有了机会可乘。公元398年,以桓玄为盟主的王恭、殷仲堪、庾楷等人的联军占据了建康以西的州郡,使朝廷的统治范围只有东方的八郡,开始了其衰亡的过程。
参考链接:百度百科-东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