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意思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意思是尽中华(清朝)的所有财力物力,来满足各国(指列强)的欢心。这句话是在八国联军侵华之后,庚子议和时的谕旨。
原文:
谕内阁:本年夏间,拳匪构乱,开衅友邦。朕奉慈驾西巡,京师云扰。迭命庆亲王奕劻、大学士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便宜行事,与各国使臣止兵议款。昨据奕劻等电呈各国和议十二条大纲,业已照允。仍电饬该全权大臣将详细节目悉心酌核,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惟各国既定和约,自不致强人所难。著于细订约章时,婉商力辩,持以理而感以情。各大国信义为重,当视我力之所能及,以期其议之必可行。此该全权大臣所当竭忠尽智者也。
从原文中可以看出,当初十二条大纲已经都无异议,但是细节之处并未谈妥,所以中央政府要求议和大臣在议和时“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其意在谈细节之处时能挽回多少算多少,并不是以往所说的卖国之举。
慈禧太后曾经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慈禧太后虽然误国误民,但是她并不愚蠢,也不呆痴,她是一个精明的“统治者”。“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结合谕旨的上下文理解,就是“充分考虑中国的财力(以前赔了不少,国库十分空虚了,尽量与列强协商少赔一些),在不伤和气的情况下与各国达成和解”。很多人认为慈禧太后这话的意思是:天朝钱多人傻,列强要多少就赔多少,只要他们高兴就行了。实则 不是这样的,慈禧就算再有钱,也不会白白送给列强的,于公于私都说不通。
1900年慈禧太后向八国宣战,意图依靠义和团的势力恢复大清的荣耀。同年大英帝国、美利坚合众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奥匈帝国八个国家组成联合军队,约五万人在德国陆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瓦德西的带领下进攻清朝。清军一路溃败,义和团在浴血奋战后也溃败,联军攻入北京城烧杀抢夺无恶作,而慈禧太后则在城破前率领皇室成员逃向西安避祸。
慈禧太后见清军不堪一战,义和团也作了鸟兽散,南方各省拒不出兵勤王,于是命令李鸿章主持议和大事,同时命令各地清军协助八国联军围剿义和团。各国在北京城无恶作,都没有议和的意思,俄国为了逼迫清朝承认俄国占有东北三省的合法性,故全力周旋,使各国同意议和。最终李鸿章在俄军的保护下达到北京,开始与列强们谈议和条件。清朝打不赢人家,又没有大佬帮助,所谓谈判议和,说白了就是割土赔款,花钱买平安罢了,李鸿章根本没有谈判的筹码。
列强们因为在华利益的相互冲突,所以最终选择了保留慈禧,同意议和!因为没有慈禧的话,清朝可能就会快速跨台,他们就不好讹诈中国了。议和的主要结果就是《辛丑条约》,共计12款,19个附件,这是近代中国签订的最大的一个不平等条约。该条约没有割土之约,但是赔款数量巨大,本金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2亿两白银!日本能从一个岛国发展成军国主义强国,全靠清朝的两次重要赔款。
慈禧太后的喻诣:昨据奕劻等电呈各国和议十二条大纲,业已照允。仍电饬该全权大臣将详细节目悉心酌核,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也就是说慈禧太后看了《辛丑条约》的12款后,要求李鸿章死皮癞脸的再跟列国就赔款细节进行磋商,目的是少赔一点是一点,能拖久一点就久一点。量中华之物力,就是要李鸿章好好考虑下中国目前财政实力,在不伤和气的情况下尽量少赔点,尽量把时间拖久点。
李鸿章的努力也没有白废,至少让时间延长为39年付清,如果一次付清的话,中国人民的灾难将不可想象。时间久了也给了了可变之机,最终在美国的提议下除了日本外,各国均退还了一部分赔款,也先后放弃了尾款,截止1947年所以签约国都放弃了赔款。《辛丑条约》实际支付给各国6.532亿两白银,各国"退还庚款"约合海关银3亿两,大部分用于中国的教育事业。清朝开始的百年国耻也让后人深深明白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国弱就无外交!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是什么意思?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意思:考虑、考量中华现有的国力,在能承受的前提下,尽量让外国人满意。
在1900年,慈禧向列强宣战,战败。下“诏书”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字面意思就是:衡量中国的物力财力,能给就给,只要能讨得各国的欢心。可见其内心惶恐,表示愿满足侵略军的一切要求,但求保清廷平安,保她尊位无损。
从此之后,满清政府一路跟列强妥协,成为列强侵略中国和奴役中国人民的工具——因为此时的清政府只“希望用中国的财力物力去迎合洋人,尽量达到洋人的喜好要求”。
拓展资料:
传统的观点与理解
1900年中国北方各省爆发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进攻北京。第二天,慈禧太后挟光绪帝等向太原、西安方向逃去。
1901年2月14日,清廷颁布上谕:“本年夏间,拳匪构乱,开衅友邦,朕奉慈驾西巡,京师云扰。迭命庆亲王奕劻、大学士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便宜行事,与各国使臣止兵议款,昨据奕劻等电呈各国和议十二条大纲,业已照允。仍电饬该全权大臣将详细节目悉心酌核。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既有悔祸之机,宜颁自责之诏……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友邦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
这一上谕充分表现出义和团运动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屈辱媚外、妥协乞怜的可耻嘴脸,人们斥之为投降卖国,决非仅是出于民族的义愤,资产阶级革命派陈天华称清政府为“洋人的朝廷”,也决非仅是出于反清革命的宣传需要。清政府确为无耻的卖国者。
人们对于“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一词的理解,却似乎存在着某些误解与歧义。无论是专业治史者,还是一般国民,每当读及此,无不痛感民族之巨耻,皆以为清廷此语是表示将最大限度地满足列强的要求,出卖国家与民族的利益。
“量中华之物力”的本意
清廷上谕中“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之“量中华之物力”,就其本意而言,并非尽最大可能,最大限度地出卖国家与民族的利益,而是在确保其政治统治的前提下,以最小的代价,尽可能少的“中华之物力”,去“结与国之欢心”。
我们可以打个比喻。清政府好比一个怯懦之人,身上带有白银百两,这是其一家的全部家业与生存保障。一日突遇数名手持利器的强盗,强盗以死相威胁,迫其交出所带银两。
此人当时固然首先考虑的是生存。然而其一旦发现这几名强盗只想图财,而不想害命,那么,一般而言他不会主动地将自己的上下口袋,里里外外地全部搜罗一遍,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全部钱财交给强盗,而是在保证自己生命安全的情况下,寻找各种理由(诸如,家有高堂老母,又多幼稚子女,时逢天灾等),尽可能多地为自己保留下日后的生活保障。清廷上谕“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即是如此。
袁世凯所谓“和议将成,赔款甚巨,此后愈贫愈弱,势难自立……和未定,弱可忧;和既定,贫可忧”,大概正是清廷处境与心态的生动表述。
当然,就总体对外态度或本质而言,清政府的确是为了“结与国之欢心”,而出卖了国家和民族的巨大利益,《辛丑条约》内容之苛刻,对中国社会影响之深,危害之大,真可谓空前绝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