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梁山起义是怎么失败的?
- 2、梁山起义自开始至失败共历时几年?
- 3、历史上真的发生过“梁山起义”这件事吗?
- 4、梁山起义有人说是38人,那历史上究竟是几人?
- 5、历史上的梁山起义是怎样的
- 6、梁山起义的大概内容
梁山起义是怎么失败的?
梁山起义失败的原因:没有共同目标、不团结。
一、没有共同目标
有人说梁山起义的共同目标是替天行道,但是替天行道作为所有人的共同目标太过虚幻无用,根本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与其说拿着替天行道作为借口倒不如拿着推翻宋朝作为借口更好用,起码那推翻统治作为借口,还能让所有感觉到前进的方向,而且只有推翻统治,那荣华富贵就已经离自己不远,用荣华富贵作为目标还能起到激励人心的作用,无论哪一种借口都比虚无的替天行道好。
二、不团结
梁山之中,派别简直太多,可以说梁山就是由无数个小团体组成的,虽然表明上全部归于梁山同属,但实际上小团体之间都在互相较劲,并不团结,每一个小团体都有各自的想法,众人的心根本就没有聚集到一起,连人心的都不齐的梁山又怎么承担起替天行道这样的重任?纵观历史,任何一场起义最重要的就是团结,如果连团结都没有,那就只是一群乌合之众,若想凭借一群乌合之众对抗一个王朝,很明显就是在螳臂当车,很不幸梁山的众人就是一群没有共同目标的乌合之众。
扩展资料:
梁山起义的历史影响
有宋三百多年,农民起义大大小小有数百次之多,宋江起义只是其中规模与影响都较小的一次。但因南宋时编印出版了《宣和遗事》,把宋江起义史事演义化、故事化;明初又出现《水浒传》,将宋江起义故事描述得更加生动感人,因而使这次本来规模与影响都较小的农民起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广泛流传于民间,以至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更被记录教材等教育书籍,在学生之间口口传颂。在现代有时也把在生活中对腐朽生活反抗等运动,叫做宋江起义。
梁山起义自开始至失败共历时几年?
梁山起义一般指宋江起义
宋江起义是北宋末年的一次农民起义。其事迹被后世不断演绎,成为《水浒传》的历史原型素材。
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宋江聚众36人在梁山泊(梁山泺)起义,率众攻打河朔、京东东路(今山东青州),转战青州、齐州(今山东济南)至濮州(今山东鄄城北)间,攻陷十余州县城池。十二月,徽宗纳亳州知州侯蒙建议,招安宋江,未成,再命歙州知州曾孝蕴率军征讨。宋江从青州南下沂州(今山东临沂)。
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攻取淮阳军(今江苏睢宁),从沭阳乘船到达海州(今江苏连云港)。五月,宋江率众登岸后,遭海州知州张叔夜伏击,船只被焚,宋江战败被俘,起义失败。
南宋之后的一些野史,常记载宋江参与征方腊之事。但《东都事略·徽宗纪》将平宋江列在平方腊之后,《折可存墓志》也称折可存在平方腊之后,参与平宋江的战斗。
历史上真的发生过“梁山起义”这件事吗?
在现实生活中,有大量的文艺作品中的故事与历史中的一些事情类似。但并不是相同的,而是经过改造的。而梁山起义这件事,在历史上真实发生的。
梁山起义这个词,大多数人是从《水浒传》知道的。梁山起义是《水浒传》这部历史著作的主线。正是梁山起义的开始,才有了这部剧以后的发展。
《水浒传》中的一些事情,有的是根据事实来改编的。比如说方腊这个历史人物,历史上真正的存在过。再比如说梁山起义这件事,在历史上也真的发生过,并被记载了下来。
在北宋朝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沉重的税负给农民的生活增加了巨大的负担。农民的生活苦不堪言,而为官者欺压百姓,一点儿都不体恤百姓的辛苦。
北宋当时为了满足皇帝的骄奢的生活,不断地增加税收。将梁山泊收归为国有。而当地的民众是以山水为生。这就把附近的民众逼上了绝路。
而在真实的历史上,宋江这个历史人物带领的好汉并没有108位。在起义中,宋江带领的36位好汉,得到了当地广大民众的支持。他们看中了梁山泊这个易守难攻的地方,并使它作为了指挥中心。
梁山起义的队伍并不是很壮大,当时起义的军队中最强大的是方腊。在《水浒传》中,梁山起义中的宋江被朝廷招安。去攻打较为强大的方腊。
但在真的历史中,梁山起义的队伍没有被招安。而是被朝廷的军队所镇压。从另一方面来说,也就是被朝廷打败了。他们也没有去对抗方腊,这和小说故事中的情节并不一样。
梁山起义有人说是38人,那历史上究竟是几人?
一百单八将中绝大多数人物都是虚构的。只有宋江、史进、杨志等少数几个被证实确有其人。
据史家考证研究,在宋代徽宗宣和年间,确有宋江其人及其领导的梁山泊起义,但不像《水浒传》所写的有108将,也没有那么多生动的戏剧性场面。实际上是指36个头领,并不是简单的36个人,但是规模也不是很大。史书记载,宋江起义军中有三十六个主要头领。他们是宋江、晁盖、吴用、卢俊义、关胜、史进、柴进、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刘唐、张青、燕青、孙立、张顺、张横、呼延绰(《水浒传》中为呼延灼)、李俊、花荣、秦明、李逵、雷横、戴宗、索超、杨志、杨雄、董平、解珍、解宝、朱仝、穆横(《水浒传》为穆弘)、石秀、徐宁、李英(《水浒传》中为李应)、花和尚(《水浒传》有姓名为鲁达、鲁智深)、武松。宋江起义军总人数由于史书无记载,无法统计,估计有近万人。《水浒传》写梁山好汉有一百零八将,那是小说家的虚构,小说毕竟是小说,读者不可将它当成真实的历史。北宋宣和元年,宋江聚众梁山泊(又名梁山泺。今山东省梁山、郓城间)起义,反抗官府,抗击官军镇压作战。宋江起义军正式宣布起义后不久,就离开了梁山泊,转战于山东青、齐与河南、河北一带,到宣和三年二月,宋江义军从江苏沭阳乘船进攻海州(今连云港),被海州知州张叔夜所派伏兵包围,损失惨重,退路又被切断。在这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宋江不得不率众投降,接受朝廷招安,成为宋朝官军中的一部分。后来宋江部是否去江南出征方腊农民起义军,尚无定论。但多数史学家认为,宋江部出征方腊可能性较大。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发生农民起义次数最多的朝代。农民起义大大小小有数百次之多,宋江起义是其中规模和影响较小的一次。
历史上的梁山起义是怎样的
宋代梁山泊周围的农民和渔民曾进行过无数次的反抗官府压迫和剥削的武装斗争,宋江起义只不过是其中的一次。宋江起义发生于北宋末年宣和年间,激起农民起义的导火线是北宋设置的“西城括田所”。宋徽宗为解决财政上的困难,于政和元年(1111年)设立这一机构,专事搜刮。梁山泊原为很小的湖泊,因黄河决口使许多原来的小湖泊与之汇合,到北宋末年形成水域八百里的大湖泊,许多破产农民以及一些逃犯据此为生。但“西城括田所”将整个梁山泊收为“公有”,规定凡入湖捕鱼、采藕、割蒲,依船只大小课以重税,犯禁者以盗贼论处。农民和渔民交不起沉重的赋税,不得已铤而走险,凭借梁山泊易守难攻的地理条件,武装聚集,抗租抗税,阻杀官兵。因此,梁山泊就成了农民武装起义的据点。
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最初即以梁山泊为据点,“结寨于此”(《宋史·蒲宗孟传》),“山下有分赃台,置石座三十六所”(何竹淇《两宋农民战争史料汇编》)。宋江等人在这里共坚持了四五年的斗争,直至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才正式宣布起义,随后离开梁山泊,转战于青、齐、濮各州之间,官府也才开始注意到这支起义军的存在,并下令“(京)东、西路提刑督捕之”,“招抚山东盗宋江”(《皇宋十朝纲要》)。
宋江起义规模到底有多大,从有关史书如《宋史·侯蒙传》、《宣和遗事》等载,只有36人。据郎瑛《七修类稿》载,这36人为:宋江、晁盖、吴用、卢俊义、关胜、史进、柴进、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刘唐、张青、燕青、孙立、张顺、张横、呼延绰、李俊、花荣、秦明、李逵、雷横、戴宗、索超、杨志、杨雄、董平、解珍、解宝、朱仝、穆横、石秀、徐宁、李英、花和尚、武松。近人余嘉锡对此有过详细的考证。作为一次有影响的农民起义,仅此36人就“横行齐、魏”,官兵数万人不能抵抗,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办到的。据此有人认为这36人可能是起义军大小领袖的总数,也就是说与宋江一起举事起义的,可能是三十六条好汉,后来每一个好汉统率一支部队,但为了方便起见,仍以36人名字称呼,这种解释倒也合理。那么,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到底有多少人?由于史无记载,确切数字无法统计,大致有数千人的队伍。
史书记载宋江起义有三十六位英雄,为何到了《水浒传》却变成一百零八位呢?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说得明白:“贯中欲成其书,以三十六为天罡,添地煞七十二人之名”。这才有了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之说。罗贯中在写小说有感于宋江起义有“替天行道”之言,对于当时那些“非礼之礼,非义之义,江必有之自亦异于他贼也”,才将梁山36位英雄写成108位,小说自是小说,万不能当成历史来对待。
梁山起义的大概内容
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宋江聚众36人在梁山泊(又名梁山泺)起义,率众攻打河朔、京东东路(治青州,今山东省青州市),转战青州、齐州(今山东省济南市)至濮州(今山东鄄城北)间,攻陷十余州县城池。十二月,徽宗纳亳州知州侯蒙建议,招安宋江,未成,再命歙州知州曾孝蕴率军征讨。宋江从青州南下沂州(今山东临沂)。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攻取淮阳军(治下邳,今江苏省睢宁西北古邳镇东),从沭阳乘船到达海州(今江苏省连云港西南海州区)。五月,宋江率众登岸后,遭海州知州张叔夜伏击,船只被焚,宋江战败被俘,起义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