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狂狷的解释
狂狷的解释
亦作“ 狂獧 ”。1.指 志向 高远 的人与拘谨自守的人。《论语·子路》:“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 有所 不为也。’” 何晏 集解 引 包咸 曰:“中行,行能得其中者,言不得中行则欲得狂狷者。狂者,进取於善道。狷者,守节 无为 。欲得此二人者,以时多进退,取其恒一。”《孟子· 尽心 下》:“ 孔子 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獧乎!狂者进取,獧者有所不为也。” 焦循 正义 :“此亦见《论语·子路篇》,獧作‘狷’。” 南朝 梁 任昉 《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臣素门凡流,轮翮无取,进谢中庸,退慙狂狷。” 明 黄绾 《 明道 编》卷六:“ 孔子 取狂獧,以其无利欲之心,便可以进道,非谓狂獧 足以 尽道。” 柳亚子 《哭仲穆》诗:“ 相逢 乍忆过 江 年,狂狷殊途笑我颠。” (2).狂妄褊急。书疏中常用作谦辞。《汉书·刘辅传》:“臣闻明王垂 宽容 之听,崇谏争之官,广开忠直之路,不罪狂狷之言。” 唐 杜牧 《上李太尉论北边事启》:“ 伏惟 特宽狂狷,不赐诛责,生死 荣幸 ,无任感恩攀恋惶惧汗栗之至。” 宋 朱熹 《与陈 丞相 书》:“然 熹 之狂獧朴愚, 不堪 世用,明公知之,盖有素矣。” (3).洁身自好。 晋 葛洪 《 抱朴 子·逸民》:“昔狂狷华士……隐於海隅,而 太公 诛之。” 宋 叶适 《上西府书》:“伏念天 子明 圣……於是屡下直言之诏,招采山巖遁逸之士,狂狷朴野之人。” 清 姚鼐 《赠侍潞川》诗:“走昔 少年 时,志尚在狂狷。” (4). 放纵 ,不遵礼法。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三》:“﹝ 祢衡 ﹞恃才倜傥,肆狂狷于无妄之世。” 宋 苏轼 《上富丞相书》:“昔 范公 收 天下 之士,不考其素,苟可用者,莫不咸在,虽其狂獧无行之徒,亦自效于下风。” 瞿秋白 《 十月 革命 前俄罗 斯文 学》七:“使读者感觉他那些矫激的愤世嫉俗的狂狷行为,确是为环境所压迫,不得不发的。” (5).指放纵而不遵礼法的人。 唐 李绅 《州中小饮便别牛相》诗:“从此别离长酩酊, 洛阳 狂狷任椎埋。” (6).指犯分跋扈。 汉 桓宽 《盐铁论·讼贤》:“引之不来,推之不往,狂狷不逊,忮害不恭,刻轢 公主 ,侵陵大臣。”《后汉书·李固传》:“ 固 受任之后,东南跋扈,两州数郡,千里萧条,兆人伤损,大化陵遟,而诋疵先主,苟肆狂狷。”
词语分解
狂的解释 狂 á 本称狗发疯,后亦指人 精神 失常:狂犬。 疯狂 。癫狂。发狂。狂人。 纵情任性或放荡骄恣的 态度 :轻狂。狂妄( 极端 自高 自大 )。狂吠(狗狂叫,借指疯狂的叫嚣)。狂乱。狂野。狂躁。狂恣。狂草( 草书 的一种,风 狷的解释 狷 à 胸襟狭窄, 性情 急躁:狷急。狷狭。 洁身自好,性情 耿直 :狷介。狷傲。 部首 :犭。
狂狷是什么意思?
1、指志向高远的人与拘谨自守的人。
出自:春秋 孔子《论语·子路》:“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译文:孔子说:‘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与狂者、狷者相交往了!狂者敢作敢为,狷者对有些事是不肯干的。’
2、狂妄褊急。书疏中常用作谦辞。
出处:《汉书·刘辅传》:“臣闻明王垂宽容之听,崇谏争之官,广开忠直之路,不罪狂狷之言。”
译文:臣听说圣明的帝王垂宽容的处理,刘崇谏争的官员,扩大忠诚正直之路,不惩罚那些狂妄褊急的话。
3、洁身自好。
出处:晋 葛洪 《抱朴子·逸民》:“昔狂狷华士……隐於海隅,而太公诛之。”
译文:从前那些洁身自好的人士隐藏在海边……,但姜太公杀了他们。
4、放纵,不遵礼法。
出自: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三》:“﹝ 祢衡 ﹞恃才倜傥,肆狂狷于无妄之世。”
译文:[祢衡]恃才洒脱,随意放纵到出人意外的境地。
5、指放纵而不遵礼法的人。
出自:唐 李绅 《州中小饮便别牛相》诗:“从此别离长酩酊, 洛阳 狂狷任椎埋。”
译文:从今天一别后很长一段时间就会像喝醉酒一样,在洛阳里那些放纵而不遵礼法的人任由自己应付的责任埋藏。
6、指犯分跋扈。
出自:汉 桓宽 《盐铁论·讼贤》:“引之不来,推之不往,狂狷不逊,忮害不恭,刻轢公主,侵陵大臣。”
译文:引他不来,推却不去,跋扈不受管束,嫉妒不敬,刻薄欺压公主,凌辱大臣。
扩展资料
狂狷的近义词
一、跋扈 [ bá hù ]
专横暴戾,欺上压下:飞扬跋扈。他做事一向非常跋扈。
二、猖獗 [ chāng jué ]
1、凶猛而放肆:猖獗一时的敌人终于被我们打败了。
2、倾覆;跌倒。
三、专横 [ zhuān hèng ]
专断蛮横:专横跋扈。横(hèng)。
狂狷中的狷是什么意思?
狂狷之士是什么意思
1、解释:指志向高远的人与拘谨自守的人。
2、狂狷指的是既豪放又有秩序,豪放而不超越一定的规矩。
3、拼音:kuáng juàn
4、出处
《论语·子路》: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狂”是指不拘一格,气势猛烈,蔑俗轻规。
朱熹的解释是:“狂者,志极高而行不掩。狷者,知未及而守有余。"
《论语子路》中的狂狷的狷是什么意思尔雅课
《论语•子路》: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朱熹《论语集注》解释:“狂者,志极高而行不掩.狷者,知未及而守有余."
原文说“狷者有所不为”,直白说就是“狷的人有他不肯做的事情.”
朱熹的解释:“狷者,知未及而守有余." 就是指狷的人比较保守,谨慎.遇到没有把握的事,他宁可不做而不冒险.因此狷的人不容易犯错,也就不会误己误人误大事.
相对于狂者进取容易建功立事,狷的人虽然消极退让了些,但只要稍微鼓励,他还是可以栽培指望而有所成就.
狂狷是什么意思
狂狷指的是既豪放又有秩序,豪放而不超越一定的规矩。
"狂狷":《论语·子路》: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狂"是指不拘一格,气势猛烈,蔑俗轻规。(释义:如果找不到"中行"的人为友,就与狂狷者交往。狂者敢做敢为,大所有为;狷者清高自守,有所不为。)"狷"指洁身自好,不肯同流合污。中国古人"狂"而进取,进取之途被堵塞,就要学会"狷"而自守。一张一弛乃文武之道,狂狷是中庸之道的进守辩证。
猖狷是什么意思
猖狷不是一个词,但可以理解为形容一个人猖狂急躁。
狂者狷者中行 是什么意思
这是出自《论语》的一句话,孔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后来大家常说为:狂者狷者和中行。其意为:孔子把人的性格分成三类:狂者、狷者和中行。这里的狂者,相当于现代心理学所讲的性格外倾型的人,狷者相当于内倾型的人,中行则相当于中间型性格的人。他并且还针对此三种类型,有区别地进行教育。中庸之道(中行)非常人境界,而狂者敢做敢当,勇猛进取,从善如流,是可造之材;狷者能谨慎言行,非礼不视,非礼不听,非礼不言,非礼不动,不为恶行,洁身自好,亦有可取。
有一首大街小巷非常流行的新疆风格歌曲,哪位知道叫什么名字哦?
确实是吉祥三宝
狂狷是什么意思
狂狷的今意多在网络中使用,形容人气质豪放不羁而行为有礼。
古意:1、形容人具有不拘一格,积极进取而又洁身自好的品性,也指具有如此品性的人。2、好高骛远的人和拘谨自守的人,亦指具有如此品性的人。
拼音,kuáng juàn,出自《论语·子路》:“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何晏集解引包咸曰:“中行,行能得其中者,言不得中行则欲得狂狷者。狂者,进取於善道。狷者,守节无为。欲得此二人者,以时多进退,取其恒一。”
狂狷造句
1、其散逸书风,颇类道家的宁为狂狷,不为乡愿。
2、狂狷的他,当年仕途困踬,也是缘于不受官场束缚的脾性所累。
3、真正的好人,必须是大智大仁大勇的、狂狷的、特立独行的,“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的、“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的、“虽千万人吾往矣”的。
4、良史所书,盖取其狂狷一介,论政得失耳,非士君子守法度者所为也。
5、边缘心理催生了扬州文艺的狂狷之风、女性情结和狭邪潜流,其本质都是文艺主体为满足自身心理和社会需求而出现的文艺自赎行为。
狂狷怎么读音
狂狷读音:kuáng juàn
释义:亦作“狂獧”。指志向高远的人与拘谨自守的人。
古意:
1.形容人具有不拘一格,积极进取而又洁身自好的品性,也指具有如此品性的人
2.好高骛远的人和拘谨自守的人,亦指具有如此品性的人。
今意:多在网络中使用,形容人气质豪放不羁而行为有礼。
狂狷是什么意思?
问题一:狂狷之士是什么意思 1、解释:指志向高远的人与拘谨自守的人。
2、狂狷指的是既豪放又有秩序,豪放而不超越一定的规矩。
3、拼音:kuáng juàn
4、出处
《论语・子路》: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狂”是指不拘一格,气势猛烈,蔑俗轻规。
朱熹的解释是:“狂者,志极高而行不掩。狷者,知未及而守有余。
问题二:狂狷是什么意思 狂狷指的是既豪放又有秩序,豪放而不超越一定的规矩。
狂狷:《论语・子路》: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狂是指不拘一格,气势猛烈,蔑俗轻规。(释义:如果找不到中行的人为友,就与狂狷者交往。狂者敢做敢为,大所有为;狷者清高自守,有所不为。)狷指洁身自好,不肯同流合污。中国古人狂而进取,进取之途被堵塞,就要学会狷而自守。一张一弛乃文武之道,狂狷是中庸之道的进守辩证。
问题三:狂狷刻薄是什么意思! “邪魅”是一个词,意思是①是新兴的形容词,用来形容一个人是邪恶但是却十分有魅力或者对别人充满了魅惑的意味 最早出现于耽美小说中,但是现在用途非常广泛,已经扩展到很多文学作品中对主人公的描写 最新动态:
问题四:狂狷自负什么意思?详解! 狂狷指的是既豪放又有秩序,豪放而不超越一定的规矩。朱熹的解释是:“狂者,志极高而行不掩。狷者,知未及而守有余。搐《论语集注》)意思是狂者有很强的进取心,但实际上能力不行,简单说就是志大才疏;狷者没有那么高的志向,但很老实本分,洁身自好,不跟周围人同流合污。
自负就是自己过高地估计。
合起来我的理解是狂傲自负,不附和他人,自以为是的意思。
问题五:《论语子路》中的狂狷的狷是什么意思尔雅课 《论语?子路》: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朱熹《论语集注》解释:“狂者,志极高而行不掩.狷者,知未及而守有余.
原文说“狷者有所不为”,直白说就是“狷的人有他不肯做的事情.”
朱熹的解释:“狷者,知未及而守有余." 就是指狷的人比较保守,谨慎.遇到没有把握的事,他宁可不做而不冒险.因此狷的人不容易犯错,也就不会误己误人误大事.
相对于狂者进取容易建功立事,狷的人虽然消极退让了些,但只要稍微鼓励,他还是可以栽培指望而有所成就.
问题六:谨愿之士,狂狷之人什么意思? 属于转载,感恩有德之人,下列乡愿,与谨愿同意解。
不分是非的老好人, 是道德的破坏者
乡愿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论语.阳货》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孟子.尽心下》中作了具体描述:“言不顾行,行不顾言,……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愿也”“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也。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谐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论语.子路》中亦有: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乡愿这个词含义丰富,孔子所谓乡愿大概是指伪君子,指那些看似忠厚实际没有一点道德原则,只知道媚俗趋时的人。孟子所言大约是说言行不一,当面背后各一套的四方讨好,八面玲珑的人就是乡愿。这种人随波逐流,趋炎媚俗,更多的是指道德败坏的小人。
孔子判断一个人的德行“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应以善恶为标准”,这个当然是不错的,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是万不可妥协的。乡愿所指的伪君子成分定然是众人所唾弃的,所以俗语有伪君子比真小人更可怕,可见人们对这种乡愿的普遍厌恶。
问题七:魅惑狂狷是什么意思 魅惑:诱惑,迷惑。
狂狷:1.亦作狂。
2.指志向高远的人与拘谨自守的人。
3.狂妄褊急。书疏中常用作谦辞。
4.洁身自好。
5.放纵,不遵礼法。
6.指放纵而不遵礼法的人。
7.胆犯分跋扈。
这是分译,具体要在语境中体现。
问题八:狂狷尖刻的意思 狂狷尖刻,形容某些人狂妄、心胸狭窄,独身自好、且兼具了尖酸刻薄的性格。
此类异士,多见于脾性乖张的文人秀士。
才不过五升,却当作了八斗;
自恃才高,哪里都盛不下他了。
自以为要比别人有品性,孤绝于人群之外,自比洁身自好;
自视甚高,胸不容物,尖刻薄凉,兼具好吃醋、酸气十足。
因此,凡是被冠以“狂狷尖刻”头衔的人,如果遇到了,最好是敬而远之,有多远就躲多远,免得麻烦。
问题九:狂狷之士是什么意思 1、解释:指志向高远的人与拘谨自守的人。
2、狂狷指的是既豪放又有秩序,豪放而不超越一定的规矩。
3、拼音:kuáng juàn
4、出处
《论语・子路》: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狂”是指不拘一格,气势猛烈,蔑俗轻规。
朱熹的解释是:“狂者,志极高而行不掩。狷者,知未及而守有余。
问题十:狂狷是什么意思 狂狷指的是既豪放又有秩序,豪放而不超越一定的规矩。
狂狷:《论语・子路》: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狂是指不拘一格,气势猛烈,蔑俗轻规。(释义:如果找不到中行的人为友,就与狂狷者交往。狂者敢做敢为,大所有为;狷者清高自守,有所不为。)狷指洁身自好,不肯同流合污。中国古人狂而进取,进取之途被堵塞,就要学会狷而自守。一张一弛乃文武之道,狂狷是中庸之道的进守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