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郑桓公如何死于幽王之难?
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不久犬戎攻陷镐京,在骊山之下杀死周幽王,并同时杀害郑桓公。 郑桓公死后,郑国人共同拥立他的儿子掘突为国君,是为郑武公。
郑桓公(前771),西周末年周厉王少子,周宣王异母弟。姬姓,郑氏,名友,故又称姬友、郑友或郑伯友,史称郑桓公。为周司徒(掌土地和农人),封于郑(今陕西华县东)。
郑桓公是(春秋时期)郑国的第一代国君。周幽王时期,郑桓公身为周王室的司徒,看出西周马上就要灭亡,于是,在太史伯的建议下,于桓公三十三年(前774年)将郑国财产、部族、宗族连同商人、百姓迁移到东虢国和郐之间(今河南嵩山以东),号称新郑(今河南新郑一带)。
公元前771年,犬戎叛乱,杀了周幽王,西周灭亡。司徒姬友(郑桓公)则在"犬戎之乱"中,为保护幽王而死,以忠臣的形象千古,死后葬在陕西骊山脚下。(《史记卷四十二 郑世家第十二》:二岁,犬戎杀幽王於骊山下,并杀桓公。)
郑国东迁,是周朝的一件大事,对于西周与东周交替之际的政治地理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为何东迁?始迁于何时?历史有很多细节没有交代清楚。
西周周幽王任命郑桓公为司徒,掌握教化国民。他努力使周朝百姓和睦相处,黄河、洛水流域的人民都思念他。次年,因幽王宠幸褒姒,朝政日益荒废,问题积重难返,有些诸侯背叛了幽王。桓公见王室日非,他问史伯:"王室多故,余惧及焉。
与其何所(处)可以逃死?"史伯说:"王室将卑,戎狄必昌,不可逼也!"他接着仔细分析了当时形势,认为只有"济(济水)、洛(洛水)、河(黄河)、颍(颍水)之间"比较安全。
那里没有大国,虢(指东虢,位于今河南郑州;位于今河南陕县的为西虢;另外还有位于今陕西的小虢,春秋初年为秦国所灭)、郐国两个小国国君"皆有骄侈怠慢之心",稍加武力或贿赂,就可以对付。
晋文侯二年,周宣王丧期期满,周王室指派郑桓公与晋文侯联合伐郐,追究郐国在宣王被弑事件中的责任,或许正是因为师出有名,占据了道义的制高点,国力尚弱的郑桓公和刚刚在国内夺回政权的晋文侯,竟然战胜了根基深厚的郐国,维护了王权的尊严。
因功而受赏的郑桓公,由此在郐地取得了一块意义非凡的封地——郑父之丘,作为郑国在东方的“容社之处”。
诚心请教“姬友”这个词有任何贬义的意思么?
没有吧,就一网络名词而已,关系亲密的男性朋友叫“基友”也没一定在说他们有什么关系,好朋友罢了。
“姬友”也就是指关系亲密的女性朋友,没有恶意的。
好姬友到底是什么意思
网络名词。是指两个玩的很好的妹子,类似“基友”,不过基友是指男性之间,而姬友是指女性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