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贰师将军李广利简介(汉朝贰师将军李广利)
1、李广利为什么叫贰师将军。
2、贰师将军李广利与李陵。
3、李广同时期的将军。
4、与李广齐名的将军。
5、李广飞将军。
6、李广同期的大将军。
1.李广利是汉武帝刘彻的李夫人的哥哥,被称为贰师将军,是和一场战争有关,这场战争发生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史称天马之战,汉宛之战、汗血马之战,此战前后经过两次,持续了约四年。
2. 大宛是西汉时期西域的一个小国,这里盛广汗血宝马。
3.自张骞出使西域后,大宛就和西汉建立了友好关系。
4.一次,汉使者从西域归来向汉武帝禀报说:“大宛有好马,大宛王毋寡把它们藏在贰师城,不肯献给汉使。
5.”由于汉武帝刘彻十分喜爱大宛的汗血宝马,并将它称之为“天马”。
6.所以,听到这个消息后,汉武帝派使者带着千金和一匹用金子铸成的金马,到大宛城去换取天马。
7. 大宛国王毋寡和群臣商议后,认为贰师的马是大宛的宝马,不能轻易给别人,汉使获知结果后,就砸烂金马气冲冲的回去复命,哪曾想大宛国觉的汉使砸烂金马是对大宛的侮辱,于是就让东边的郁成王半路拦截汉使,并且抢了汉使的财物杀害了汉使。
8. 消息传到长安,汉武帝勃然大怒,就派李广利带领六千骑兵和几万步兵,讨伐大宛。
9.因为汉高祖刘邦规定,没战功者不得封侯,汉武帝宠幸李夫人,借此机会可以给李广利封侯。
10.第一仗,李广利打输了,连郁成城都没攻下来,汉军被杀伤的人很多,李广利只好带兵退回,当他们后撤到敦煌时,所剩士兵不过十分之一二,汉武帝大怒,连个小国都打不下,那么大夏等国就会轻视汉朝,严令退兵不准入玉门关,违者斩。
11.第二仗,李广利打赢了,这次他带领了二十万大军,兵临城下,大宛高级官员相互商议后杀死大宛王毋寡,并敬献汗宝马,换取汉军不要攻城了。
12. 汉武帝对汗血宝马情有独钟,《后汉书·马援传》“东门京铸作铜马法就之,有诏立于鲁班门外,则更名鲁班门曰金马门。
13.”由爱真马而铸金马,由尊金马而名衙门,从此,上上下下“但识金马门,谁知蓬莱山”。
14.李广利战后获封海西侯。
李广利又称贰师将军,难道是因为率领第二师吗?
李广利贰师将军称号的来源当然不是因为他领导的是第二师,而是因为李广利帅军攻下了西域大宛国的贰师城,所以李广利才有了这个称号,这个时候将军命名的方式就是以攻克的城池命名的。
《汉书》中记载的原话为:“李广利,女弟李夫人有宠于上,产昌邑哀王。太初元年,以广利为贰师将军,发属国六千骑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以往,期至贰师城取善马,故号贰师将军。”
其实要说古代将军的命名方式那真的是千奇百怪,有的是以攻克的城池命名的将军,还有的是以在军营中所任的官职命名的,还有的是以指挥的军队代号命名的。
在特别早的时候将军这两个字只是一个称号,并不是后来所代指的官职。将军这两个字只有在打仗的时候才会出现,战争结束之后原来暂任将军的人以就恢复了原来的职位。直到战国时期才真真正正的出现了将军这个官职,其中大将军是统领三军职务最高的人,在朝廷中的地位也是非常的高,毕竟掌管着国家的生死存亡。
当然将军这个职务不是随随便便就出来的,将军最大的责任就是保家卫国,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为了维护皇家的权力。因为每一次新的帝王继位的时候军权一般都不在自己的手中,这种时候将军这个职位就有一点拉拢安抚的意思,稳定住将军和他手中的士兵,而后才能慢慢的削弱将军手中的权力。
后来将军这个称号发展到明清时期就不单单是一个职务了,在武官的眼里倒是变成了一种荣耀,有的时候连皇宫里面的侍卫都可以称为将军。
西汉武帝时期悲情叛将李广利如何评价?
李广利是西汉名将,他与卫青,霍去病相比较,属于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那种,论军事才能,李广利远不如卫青,霍去病,但是他却能成为武帝后期格外倚重的武将,这是为什么呢?
对李广利影响最大的的是他的妹妹李夫人,李夫人年轻时有倾国倾城之貌,汉武帝迫不及待招进宫来留宿,金屋藏娇,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李夫人的受宠,使李家人一家青云直上了,李广利因此受到汉武帝重用,在朝廷武将中的地位越来越尊贵。
李广利姊妹兄弟四人皆因特殊原因和自身长相等优势,在朝中肆无忌惮,但最后却无一善终。
李广利两次出征大宛,三次出征匈奴,战功显赫,但他最终背叛了武帝,投降了匈奴,令数万汉家子弟惨死匈奴人刀下,物极必反,后来李广利因此遭到报应,也被匈奴设计杀死。
李家老二李延年虽然精通音乐,受到武帝宠爱,后来因弟弟李季被灭族。
李家唯一的女孩李夫人,在花季进宫,可是红颜薄命,最终儿子被杀,兄弟全部遭刑。
李季 *** 后宫,被武帝发觉,下令杀死。
后来李广利联合丞相刘,意欲立李夫人之子昌邑王刘髆为帝,事发刘丞相被灭族,李广利妻儿被捕入狱,后李广利投降匈奴,其妻儿也和李族一起被斩草除根。历史上李广利评价一直不高,一是战绩平平,二是投降匈奴,三是全家干的事 *** ,所以李广利的名将之称也就名不副实了。
夫人(40)匈奴(38)武帝(1)
历史上汉朝的李广利的结局是什么样的?
说到汉朝的李广利很多网友都知道这个人也还是很有意思的,人人都说他是大草包,打了败仗还敢回营,但是其实他也不仅仅如此,这个人还是很厉害的,曾经也征伐大宛,威震西域,但是就是和皇上的关系没处理好,所以最后的结局也还是很悲剧的,所以他的结局到底是什么情况呢?下面跟随我揭秘看看吧!
汉武帝最痛恨的将军,一战损失7万汉军,网友:自作孽不可活。
众所周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穿越历史的迷雾,汲取遗失的智慧,畅游在历史的海洋里,追寻古老圣贤的足迹,会让我们变得更加睿智、博学。品读古代那些数之不尽集大成的优秀的典籍,让我们如痴如醉,缅怀古代那些征战沙场马革裹尸的军事战神,让我们敬仰不已。
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文明的古老国度,我们知道无论是在中国以前的奴隶社会时期,还是在封建社会时期,中国的文明和国力都是领先世界的。这不是来自于凭空臆测,更不是来自于侃侃而谈,这是有着充分的历史事实证明的。
在中国的商周时期,周天子就已经懂得用怀柔来对待四方蛮夷,封建社会的时候,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在怀柔的同时,有都加上了一种选择——武力,就是所谓的恩威并施。由于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天朝上国、礼仪之邦,所以面对外族的入侵,我们一向都是选择先礼后兵。
尤其是,到了汉朝的时候,中国的综合国力空前强大,汉武帝时期北击匈奴、南抚吴越的历史功绩,至今提及依旧让我们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我们可以想象得到,汉武帝那种在朝堂之上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豪迈气势,可以行联想到绝世名将卫青、霍去病在战场上“将军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的英雄气概。可是,历史上能够带兵打仗并不都是战神,还有可能是一些庸才,虽然汉朝出现了飞将军李广、战神卫青、封狼居胥的霍去病。可同样也存在有一些酒囊饭袋。
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说一位汉朝最窝囊的大将,打了败仗想班师还朝,不料汉武帝当即大怒道:“如果你有胆回来,我就诛杀你!”那么问题就出现了,此人是谁?为什么慧眼识珠的汉武帝却让他当了大将军?
其实,此人就是l历史上比较有名的汉朝大将李广利,李广利中山人,西汉中期著名的将领。李广利和汉武帝的关系就如同卫青和霍去病同汉武帝的关系一样,他的姐姐李夫人是汉武帝的最宠爱的美姬,而备受汉武帝其中的宠臣李延年又是李广利的长兄。
公元前104年,大宛国屡次兴兵犯境,汉武帝忍无可忍决定要派大军前去讨伐,选来选去,汉武帝决定要对李广利进行战争的磨炼和培养。命令下达之后,李广利就带领着数万军队浩浩荡荡的出发了,因为沿途的小国家看到汉朝大军都十分惧怕,命令将都城严密封锁,不允许将食物卖给汉军,导致李广利的部队长途奔袭、粮草补给出现了问题。
李广利在经过郁城的时候,就命令发动攻击,结果是从未有过的惨败。此时的汉军已经疲惫不堪,李广利在经过几次冲锋都失利之后,就上书汉武帝说:“士卒不畏死,奈何路途遥远,粮草不济,士兵挨饿,士气不振,恐大宛难以攻破,可否暂时休整甲兵还朝,以备来年再战?”
汉武帝是一个穷兵黩武、好大喜功的皇帝,王者之师、无功而返是他最不可能接受的一种结果。想当初卫青、霍去病封狼居胥、吊打匈奴的场景,如今在历历在目,如果这次劳师远征却没有取得一点的战绩,汉武帝时无法对满朝文武交代的。
于是,得到李广利前线战书之后的汉武帝当即下令,派出使者星夜驰骋赶到玉门关,发布自己的命令:“有入关者,立斩之!”意识就是明确告诉李广利,不允许他在没有攻下大宛的前提下还朝,李广利害怕了,于是就将军队驻扎在了敦煌。
虽然,后来李广利的军队最终攻破了大宛,可是君臣从此也就产生了间隙。公元前90年的时候丞相刘屈氂和李广利诬陷太子刘据巫蛊之祸真相大白,汉武帝直接将处死了丞相刘屈氂的族人,顺带也将在前线带兵打仗的李广利妻儿老小全部抓了起来,最终导致李广利带领7万汉军兵败匈奴,李广利投降匈奴做了汉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