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唐太宗“五难婚使”的故事:禄东赞求娶文成公主
- 2、吐蕃要与大唐和亲,唐太宗六难婚使,禄东赞能否完成任务?
- 3、阎立本为李世民接见和亲使者禄东赞所画的是什么?
- 4、禄东赞拒绝唐太宗赐婚的理由是什么
- 5、松赞干布的大臣噶尔东赞的出生地?
- 6、松赞干布为什么让禄东赞去内地当官?
唐太宗“五难婚使”的故事:禄东赞求娶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原为唐宗室之女,自幼被唐太宗和长孙皇后收养在宫中,得到钟爱,被封为文成公主。久居宫中,文成公言受贤德的长孙皇后影响很大。长孙皇后为人仁厚恭顺,襟怀宽广,而且明事理、识大体,对子女要求也很严格。长孙皇后还好读书,喜图传,视古善恶自鉴,矜尚礼法,甚至梳头时也手不释卷。长孙皇后对文成公主十分钟爱,视为己出但又不对她过于溺爱。她不仅常常用深入浅出的道理来教育文成公主,还以自己的言行作为子女的表率。耳濡目染,文成公主也养成了高贵的气质。
在皇帝皇后的呵护下,16岁那年,文成公主已经长成为一个端庄沉静的美貌女子。她知书达礼,多才多艺,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她那颗善良美好的心灵使她成为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她研读了许多佛经,并通晓卜筮之学。因此,在吐蕃一再提出和亲的愿望时,唐太宗首先想到的就是文成公主。关于唐太宗的许婚,还有一个五难婚使的故事。
当时印度法王、波斯财王、格萨军王、美色市王、吐蕃王子都爱慕文成公主花容玉貌般的美丽,大家分别派遣重臣,携带贵重的礼物前来长安,争聘文成公主为妃。他们所派的使臣多达500人。面对五国的使臣,唐太宗一时拿不定主意,便有意说:我要试看使臣中,哪一国的使臣智巧,就把公主嫁给他的国王。于是,唐太宗出了几个难题。
唐太宗把各位使臣请到宫中,拿出一颗九曲明珠和一束丝线,对他们说:你们当中谁能把丝线穿过明珠中间的孔,就把公主嫁给谁的国王。原来,这颗明珠有两个相通的珠孔,一个在旁边,一个在正中。中间的孔道弯弯曲曲,所以叫九曲明珠。要想用一根柔软的丝线穿过去,非常困难。几位使臣拿着丝线直发愁。禄东赞(也就是吐蕃的使臣)很快想出一个办法,他找到一只蚂蚁,用一条马尾鬃拴在蚂蚁的腰上,把蚂蚁放到九曲明珠的孔内,然后不断向孔里吹气。一会儿,这只蚂蚁便拖着马尾鬃从另一端的孔中钻了出来。禄东赞再把丝线接在马尾鬃上,轻轻一拉,丝线就穿过了九曲明珠。唐太宗见禄东赞这样聪明,很高兴。
第二个难道,是要求每个使臣在一天之内吃完一百只羊并揉好一百张羊皮,喝完一大瓶酒而不醉。当其他国家的使臣面对着大堆的酒肉束手无策时,禄东赞早已胸有成竹。他用轮流食作并进的方法轻而易举地通过了这项测试。
接着,唐太宗又出了第三个难题。他让人把使臣们带到御马场。御马场左右两个大圈,一边是100匹母马,一边是100匹公马驹。唐太宗要求使臣把它们的母子关系辨认出来。其他几个使臣一筹莫展,只有禄东赞想出了办法。他运用吐蕃人民在游牧方面的丰富经验,让人暂时不给马驹吃草和饮水。过了一天,他把母马和马驹同时放了出来。只见母马嘶叫,马驹哀鸣,小马驹一个个跑向自己的母亲去吃奶,它们的母子关系就这样被禄东赞辨认出来了。禄东赞说:马的母子关系已经辨清,请陛下将公主嫁给我们的赞普。唐太宗说:还要再考一次,然后决定。
当天夜里,宫里钟鼓齐鸣,皇帝传召各国使臣入宫。其他几位使臣急忙穿戴整齐赶到宫里。只有禄东赞想得周到,他因为初来长安,路途不熟,怕回来的时候找不到路,就让随从带着红颜料,在去皇宫途中的十字路口都做了记号。原来唐太宗是请各国使臣到宫里看戏。看完戏,唐太宗说:你们各寻归路吧,谁能最先回到住处,就把公主许给谁的国王。禄东赞有记号指引,很快就回到了住处。其他使臣由于不熟悉路途,摸来摸去,直到天亮以后才找到住处。
禄东赞屡考屡胜,唐太宗派人把他带到宫中,说:我答应把公主嫁给你的赞普。不过,我的皇宫中年轻貌美的姑娘数不胜数,你要能从中认出公主,才说明公主和你们的赞普真正有缘。禄东赞对此早有准备,他事先就通过与一些皇族结交详细了解了公主的容貌体态。因此,在300名同样打扮的宫女中,禄东赞一眼就认出了健硕丰腴、气度不凡的文成公主。
五次考试禄东赞都通过了。唐太宗非常高兴,心里想:松赞干布的臣子这样聪明、机智,松赞干布自己就更不用说了。于是,他决定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传说中的这个五难婚使的故事,虽然不一定是历史事实,但从中可以看出藏族人民的智慧和唐太宗对文成公主的珍爱及对和亲的重视。
吐蕃要与大唐和亲,唐太宗六难婚使,禄东赞能否完成任务?
贞观十四年,李世民下令将文成公主嫁与吐蕃的松赞干布,第二年,文成公主在送亲使江夏王李道宗和迎亲使禄东赞的陪同下前往吐蕃和亲。此事表面看起来进行的非常顺利,实际上李世民在答应将文成公主嫁往吐蕃之前,是颇难为了迎亲使者一番的,而且当时想要迎娶文成公主的可不止吐蕃一国,但禄东赞硬是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化解了李世民出的一道道难题,这就是在藏族民间广为流传的“六难婚使”的故事。
相传在贞观十四年,禄东赞带着黄金和珠宝率领求婚使团到大唐求娶文成公主,不过当时还有包括天竺和大食在内的好几个小国家都派了使团来大唐求娶文成公主,这让大唐皇帝很为难,不知道应该把文成公主嫁往哪个国家。
这一天,皇帝、皇后、皇太子以及文成公主聚在一起开了一个会议,商量文成公主的归属,皇帝倾向于嫁往天竺,而皇后则中意大食,皇太子则希望文成公主嫁给巴达霍尔之王,不过文成公主也有自己的中意人选,那就是冲木格萨尔王。四个人各有自己的想法,倒是都没有看中吐蕃的松赞干布。
商量来商量去还是没有定论,而各国的使团们更是扬言娶不到文成公主就大闹京城。皇帝最后想出了一个相对公平的办法,那就是出题比拼智力,哪国的使团胜出了,文成公主就嫁往哪个国家,众人一听都表示同意。于是皇帝出了六道题:
第一题是将一块柔软的绫缎穿过明珠的九曲孔眼,这绝不仅仅是力气活,因为绫缎非常的柔软,而孔眼极其的小。各国使者们争先恐后的去试验,不过都败下阵来,只有禄东赞不慌不忙的并没有急于去试验,反而站在树下思考。牛顿在苹果树下思考的时候,一个苹果的掉落让牛顿豁然开朗,而禄东赞则被一只蚂蚁吸引。他找到了一个非常瘦小的蚂蚁,用丝线将绫缎绑在蚂蚁的腿上,然后在孔眼的一端抹上蜂蜜,而把蚂蚁放在另一端。蚂蚁闻到了蜂蜜的味道就穿过了孔眼。第一回合是禄东赞胜出。
第二题是给一百匹马驹找母亲,各国的使者又是一哄而上,大都从外形上来判断配对,不过并没有哪一个能全部配对成功。而禄东赞再次祭出了自己的智慧,他将马驹关起来,只给饲料吃,不给水喝,结果第二天将他们放回到大群中,马驹都跑到自己母亲那里去吃奶解渴。第二回合还是禄东赞胜出。
第三题是让每个使团的百名使者在一天之内喝完一百坛酒,吃完一百只羊,还要把羊皮给揉顺。各国使者仍是没有任何规划的直接上来宰羊吃肉喝酒,一天下来醉醺醺的根本没时间揉羊皮。而禄东赞则让众人将羊宰了,便吃肉边喝酒边揉顺羊皮,三不误,这样还有助于消化,一天之内轻松完成任务。第三回合禄东赞再次胜出。
第四题则是分辨松木的根部和梢,皇帝命人将一根松木锯成数段,让使者们分辨,禄东赞将它们全部仍到河中,看它们的浮沉情况,沉下去的是根部,浮着的是梢部。
第五题夜晚出入皇宫不迷路,在一天晚上,皇帝突然召见使者们,禄东赞害怕出来的时候找不到路闹笑话,于是在进皇宫的时候沿路做了标记,没想到皇帝考的正是这一个。禄东赞再次获胜。
第六题就是辨认公主。皇帝将公主和299名宫女混在一起,穿着同样的衣服,做同样的打扮,让使者来辨认公主,一时间真是眼花缭乱,无从辨认。而禄东赞又是提前做了功课,他在来长安的时候就从服侍文成公主的老嬷嬷那里打听到了文成公主的长相和脸部特征,于是很轻松的就把文成公主找了出来。
六题下来,禄东赞全胜,于是文成公主就嫁到了吐蕃。我们从这六题不难看出,这完全就是为了衬托禄东赞的聪明才智,这个故事并非大唐的民间故事,而是吐蕃的民间故事。
实际上李世民将文成公主嫁往吐蕃并没有弄这一套题目,因为和亲本就是为了羁縻吐蕃,主动权在李世民,而且要将谁嫁到吐蕃完全是李世民自己决定的。
当初松赞干布稳定吐蕃之后,派使者向大唐通好,并求娶一位公主,李世民并没有答应,松赞干布一气之下攻打土谷浑并屯兵松州,想逼着李世民给他一个媳妇,李世民直接派出了大军打败了松赞干布。
之后松赞干布派使者来大唐谢罪并再次请求娶一位公主,李世民这次答应了,封李道宗之女为文成公主,嫁到了吐蕃。
阎立本为李世民接见和亲使者禄东赞所画的是什么?
《步辇图》是唐代画家阎立本的作品,内容反映的是吐蕃( *** )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事。它是汉藏兄弟民族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公元640年,即唐贞观十四年,吐蕃王派大相(相当于宰相)禄东赞向大唐求亲,第二年到达长安。
由于当时大唐帝国国泰民安,各民族友好相处,因此,当时竟有五个兄弟民族的首领向大唐求亲,太宗很是为难。最后,想出一个平等竞争的办法:请五位大使参加考试,谁考胜了,就把公主嫁给谁家的首领。当时出了五道难题,吐蕃使臣禄东赞过关斩将,一路领先,最终取得了胜利。
太宗非常高兴,心想:松赞干布的使臣这样机智、聪明,松赞干布自己更不用说了。于是,决定将文成公主嫁予吐蕃王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出嫁的消息传到吐蕃以后,吐蕃人在很多地方都准备了马匹、牦牛、食物和饮水,决定隆重迎接;松赞干布亲率欢迎队伍由 *** 出发直奔青海迎接。
松赞干布高兴地说:我今天能娶上国大唐公主,实在荣幸。我要为公主建造一座城,作为纪念,让子孙万代都要与上国大唐永远亲和。他按照唐朝的建筑风格,在 *** 修建了城郭和宫室,这就是现在的布达拉宫。
从构图的角度来讲,这幅画很明显将所有人物分成两组:以画卷中轴线为界,左边三个男士依次排开,井然有序,没有任何装饰,在规矩中略显拘谨;右边以唐太宗为中心的人物群,左右簇拥的仕女形象,以及装饰物两把屏风扇、一展旌旗、步辇等等,把人物的布局按照其功能自然分工成不同的角色,而且仕女衣带飘飘和晁盖的迎风招展都有意刻画一种充满了柔情、安详、和善的情调。
左右这种对比,尤其是译官谨小慎微、诚惶诚恐和仕女们神情自若、仪态万方的表情形成鲜明的对比。
一张一弛、一柔一刚,让人的视觉得到了充分地享受。就像弹琴时的左手伴奏一样,稳健而低沉;右手高音区炫音技巧的展示,华丽而不俗脱;一唱一和,和谐有序。
另外,只有典礼官一个人是红袍在身,未免显得孤零零的,仍然早不出喜庆的气氛。于是作者巧妙地利用了晁盖顶,和宫女服饰的配色,映衬出一团祥和、喜庆的气氛。
由于此图经历千余年的传承,如今所能见到的阎立本作品,尚无一帧能毫无争议地确定它为阎立本所做,这幅传为阎立本所做的《步辇图》,对它是唐代阎立本所做还是唐代其《步辇图》全图[8]他画家的原创摹本,或为宋人波本有许多争议,而书画鉴定界对《步辇图》的讨论认为《步辇图》的绘制年代不晚于宋代,定其为宋人摹本。但不管是唐代、唐摹还是宋摹,作品的绘画水平都是很高的。
禄东赞拒绝唐太宗赐婚的理由是什么
家中已有妻室。
吐蕃使者禄东赞最后一一完成了六项考验,深受唐太宗的赏识,不仅加封他的官职,同时还想把皇室宗亲之女许配给他,但是禄东赞家中已有妻室坚持不能负糟糠之妻,拒绝了唐太宗的美意。可以说,松赞干布能够顺利迎娶到文成公主,禄东赞这个机智的求婚使功不可没。
大唐公主在贞观年间是东亚各国婚姻市场上最抢手的婚恋对象,松赞干布能娶到文成公主,禄东赞功不可没。禄东赞不光是史上最强媒人,还是吐蕃、大唐著名将门噶尔家族的创始人。
松赞干布的大臣噶尔东赞的出生地?
展开全部
出生地: 今 *** 山南隆子县列麦乡
禄东赞(?—667),即薛禄东赞、(艹巩女)禄东赞;藏籍称噶尔·东赞域松,或噶东赞宇松。
唐代吐蕃王朝大伦。(艹巩女)氏,一作薛氏。不识文记。性明毅,善用兵,参与吐蕃军政大计,“吐蕃之并诸羌,雄霸本土,多其谋也。”
禄东赞全名为噶尔·东赞宇松,汉文史籍记载不一,有作“薛禄东赞”“筑禄东赞”等的。(分别见《太平寰宇记》、《通典》、《唐会要》。)出身王族家庭,生于今 *** 山南隆子县列麦乡一个叫“冲萨”(意为出生地)的地方,具体生年月日不详。
据名料记载,禄东赞“虽不识文记,而性明毅严重。讲兵训师,雅有节制。吐蕃之并诸羌,雄霸本土,多其谋也”。(《旧唐书·吐蕃传》卷一九六、列传一四六、册一六、页五二一九。)松赞干布即位之初,他曾受命为大论,辅佐赞普治理朝政,统一诸羌部落,开拓疆域,创法立制,巩固王权,参与吐蕃军政大计;对内进行除叛臣,分桂庸(即区分武士及奴隶阶级),查户口,划田界,立丁册,征赋税等重大的政治、经济变革;对外平息诸部反抗等等。特别是他主张与唐朝以及邻国尼婆罗和亲,并几次亲自出使长安通好。唐贞观十三年(639年),为松赞干布迎请了尼婆罗尺尊公主人藏;翌年(640年)又从松赞干布之命噶尔·东赞简介,到唐朝迎请文成公主。禄东赞携带众多的黄金、珠宝等,率领求婚使团,前往唐都长安请婚。不料,天竺、大食、仲格萨尔以及霍尔王等同时也派了使者求婚,他们均希望能迎回贤惠的文成公主做自己国王的妃子。为之,唐太宗李世民非常为难。为了公平合理,他决定让婚使们比赛智慧,谁胜利了,便可把公主迎去,这便是历史上的“六试婚使”(又称“六难婚使”噶尔·东赞简介,也有“五试婚使”之说, *** 大昭寺和布达拉宫内至今完好地保存着描绘这一故事的壁画)。
第一试:绫缎穿九曲明珠,即将一根柔软的绫缎穿过明珠(有说汉玉)的九曲孔眼。比赛开始,由于吐蕃以外的使臣们有势力,所以他们抢先取去,绞尽脑汁,怎奈几挽也没有穿过去。而聪慧的禄东赞坐在一棵大树下想主意,偶苫发现一只大蚂蚁,于是他灵机一动,找来一根丝线,将丝线的一头系在蚂蚁的腰上,另踊头则缝在绫缎上。在九曲孔眼的端头抹上蜂蜜,把蚂蚁放在另一边,蚂蚁闻到蜂蜜的香味,再借助禄东赞吹气的力量,便带着丝线,顺着弯曲的小孔,缓缓地从另一边爬了出来,绫缎也就随着丝线从九曲明珠中穿过。
第二试:辨认一百匹骒马和一百匹马驹的母子关系。比赛开始,但见各位婚使轮流辨认,有的按毛 *** 分,有的照老幼搭配,有提则以高矮相比,然而都弄错了。最后轮到禄东赞了,得到马夫的指教,他把所有的母马和马驹分开关着,一天之中,只给马驹投料,不给水喝。次日,当众马驹被放回马群之中,它们口喝难忍,很快均找到了各自的母亲吃奶,由此便轻而易举地辨认出它们的母子关系。紧接着,唐太宗李世宗又出题让指认百只雏鸡与百只母鸡的母子关系。这件事又把其他婚使难住了,谁也指认不清。禄东赞便把鸡珊赶到广场上,撒了很多食料,母鸡一见吃食,就“咯、咯、咯”地呼唤小鸡来吃,只见大多数小鸡跑到自己妈妈的颈下啄食去了。但是仍有一些顽皮的小鸡不听呼唤,各自东奔西跑地去抢食,于是禄东赞学起鹞鹰“瞿就儿——瞿就儿——”的叫声,鸡娃听见,信以为真,急忙钻到了各自母亲的翅膀下藏起来,母鸡与雏鸡的关系再被确认开来。
第三试:规定百名求婚使者一日内喝完一百坛酒,吃完一百只羊,还要把羊皮揉好。比赛开始,别的使者和随从匆匆忙忙地把羊宰了,弃得满地又是毛,又是血;接着大碗地喝酒,大口地吃肉,肉还没有吃完,人已酩酊大醉,哪里还顾得上揉皮子。禄东赞则让跟从的一百名骑士排成队杀了羊,并顺序地一面小口小口地咂酒,小块小块地吃肉,一面揉皮子,边吃边喝边干边消化,不到一天的功夫,吐蕃的使臣们就把酒喝完了,肉吃净了,皮子也搓揉好了。
第四试:唐皇交给使臣们松木一百段,让噶尔·东赞宇松分辨其根和梢。噶尔遂令人将木头全部运到河边,投入水中。木头根部略重沉入水中,而树梢那边较轻却浮在水面,木头根梢显而易见。
第五试:夜晚出入皇宫不迷路(也有说是辨认京师万祥门内的门)。一天晚上,宫中突然擂响大鼓,皇帝传召各路使者赴宫中商量事情。禄东赞想到初来乍到长安,路途不熟,为不致迷路,就在关键路段做了“田”字记号(也有说是涂上颜色)。到了皇宫以后,皇帝又叫他们立即回去,看谁不走错路回到自己的住处。结果,禄东赞凭着自己事先做好的记号,再次地取得了胜利。
第六试:辨认公主。这天唐太宗李世民及诸部大臣来到殿前亲自主试。但见衣著华丽、相貌仿佛的300名(也有说500名或2500名)宫女,分左右两队依次从宫中排开,宛如300天仙从空中飘来,轻盈、潇洒、俊美,看的人眼花缭乱。其他使者都没有主意,不知哪位才是文成公主,惟独禄东赞因为事先得到了曾经服侍过公主的汉族老大娘的指教,知道了她的容貌身体特征:体态娟丽窈窕,肤色白皙,双眸炯炯有神,性格坚毅而温柔,右颊有骰子点纹,左颊有一莲花纹,额间有黄丹圆圈,牙齿洁白细密,口生青莲馨味,颈部有一个痣。禄东赞反复辨认,最后终于在左边排行中的第6位认出了公主。(参见萨迦·索南坚赞著,陈庆英等译《王统世系明鉴》81—87页,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五世 *** 喇嘛著,郭和卿译《 *** 王统记》31—33页,民族出版社,1982年版;《藏族文学史》29-30页,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婚试完毕,唐太宗非常高兴,将美丽多才的文成公主许婚于吐蕃首领松赞干布,禄东赞终于完成了迎亲使命,成为传颂千年藏汉联姻的佳话。为此,太宗很器重禄东赞的才识,封他为“右卫大将军”,并欲以琅琊长公主的外孙女段氏妻之,挽留他久居长安,不时垂问。然禄东赞称:“臣本国有妇,父母所聘,情不忍乖。且赞普未谒公主,陪臣安敢辄娶。”婉言谢绝了太宗的好意,坚持要求回归了故土。其后,禄东赞在太宗伐辽东后,又奉松赞干布之命到长安朝贺,奏表云“雁飞迅越,不及陛下速疾”“夫鹅,犹雁也,故作金鹅奉献”。禄东赞带去高七尺,可装酒三斛的黄金所制大鹅一只,反映了蕃唐间的亲密关系和禄东赞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松赞干布谢世后(子公松公赞先亡),于是吐蕃王位由其孙芒松芒赞继位,因为年幼,政权故由大相禄东赞继续摄理,掌管吐蕃军政事务。他忠实地执行了松赞干布的蕃唐友好和巩固王室政权的各项既定国策。在此之前的贞观八年(625年),平抚了吐蕃本土珞部的动乱;永徽五年(654年);召 *** 议共商国事;次年(655年),写定吐蕃法律条规;显庆三年(658年),遵芒松芒赞命向唐高宗献金盎、金颇罗等,并要求再度和婚。在吐蕃全境安定之后,禄东赞率兵12万人于次年出击白兰氏(居地在今青海柴达木盆地都兰、巴隆或果洛、玉树地区);显庆五年(660年),命其子钦陵率兵攻打吐谷浑;3年后(663年)禄东赞依靠投奔之吐谷浑大臣素和贵,亲自率兵灭掉吐谷浑,河源王慕容诺曷钵及弘化公主引吐部残兵投凉州。咸亨元年(670年),唐朝为吐谷浑之故与吐蕃交战,不胜。吐蕃势力渐大,其后“尽收羊同、党项及诸羌之地,东与凉、松、茂、蔫等州相接;南邻天竺;西又攻陷龟兹、疏勒等四镇;北抵突厥。地方万余里,自汉魏以来,西戎之盛未之有也。”(《册府元龟》卷一OOO,外臣部强盛·页九·11733上。)
仪凤元年(676年),禄东赞因患颈部痈疽之症于“日布”地方不幸与世长辞。后人们为了缅怀他的光辉业绩,曾以多种方法纪念他,其中以美术作品(包括长篇壁画、唐喀画等)的形式再现了他的形象,最著名的当属唐代名画家阎立本所作的《步辇图》。图中那浓重的眉毛、高高的鼻梁、连鬓的胡须、民族特点异常浓厚的禄东赞,身着动物饰样的长袍、足蹬皂靴、头扎免冠带巾,在唐朝礼宾官员和译员的陪同下,为松赞干布请婚,进谒坐在步辇上的唐世宗李世民。但见禄东赞全身略向前倾,两脚并拢,双手拱合致礼、神态谦恭。而微微蹙起的眉头与明亮的双眸,揭示了他胸有韬略、善于审时度势和为增进民族情谊的精神实质。
禄东赞逝世后其5个儿子(长赞悉若,早死;次钦陵;次赞婆;次悉多干;次勃论)中之次子钦陵继承了父志,于武则天垂拱元年(685年)出任吐蕃大相,掌握着兵马大权,兄弟子侄分据四面八方,形成丁一个强大的禄氏家族统治网。禄东赞及其子掌管吐蕃国政达半个世纪之久。
松赞干布为什么让禄东赞去内地当官?
松赞干布是蒙古帝国的一位高级官员,他为什么让禄东赞去内地当官的原因是复杂的。
一方面,禄东赞是一位有能力和才干的官员,他在内阁和军队中都拥有相当的影响力。松赞干布希望利用禄东赞的能力和经验来维护帝国在内地的权力和影响力。
另一方面,禄东赞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可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威胁,因此松赞干布可能希望通过让禄东赞到内地去当官来保护其安全。
总的来说,松赞干布的决策是基于多方面的考虑,他希望通过利用禄东赞的能力和才干,保护帝国在内地的利益和保护禄东赞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