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铁事

登录

大寨现状(大寨现状视频)

wangsihai

本文目录一览:

大寨“铁姑娘”郭凤莲:60年代无人不知的人物,如今怎么样了?

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人民解放军。

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毛主席亲自向全国农村建设工作者发出的号召,那时候的大寨村是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村”。

但是在此之前,大寨村的百姓全部都是靠天吃饭,常常会忍饥挨饿。

在大寨村的两位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和郭凤莲的带领下,大寨村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才成了毛主席点名表扬的中国乡村。

大寨村的发展路上坎坷不断,有过辉煌也有过低谷,如今的大寨村在“铁姑娘”郭凤莲的带领下,又有了一番新的景象!

大寨村位于太行山腹地,依虎头山而建,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人民公社运动中属于昔阳县大寨公社。

在建国之初这里是一个贫困落后的小山村,农民们耕作的土地被这里的地势分成了坑坑洼洼的一片又一片。仅仅只有七百亩面积的土地,却大大小小的分成了四千七百多块,人们把这样的情况称之为 “七沟八梁一面坡” 。

而且这些土地所处的位置堪称奇葩!有的远在山林峭壁间,有的在纵横沟壑边,人们想去农田里干一次活都需要费九牛二虎之力。这样的土地显然也不会有好收成,粮食是出了名的产量低,七百亩的土地每年粮食收成不足两百斤,这让当地的农民有苦难言。

1953年,大寨村的干部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开始在全村范围内实行农业集体化,陈永贵接任大寨村党支部书记的职务,带领大寨村的人民百姓慢慢地改变了这里的恶劣情况。

陈永贵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祖上几代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百姓,他清楚地知道现如今大寨村的地形地貌并不适合种植农作物。所以 在提高粮食产量之前,必须先解决土地的问题。

陈永贵担任村干部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愚公砸山”, 他号召当地的人们拿起手中的锄头和洋镐,率先开拓山林间的土地。

大寨村的人们除了有限的锄头、铁锤,甚至用自己的双手在一点点地刨开土地。功夫不负有心人,大寨村人民的努力劳动终于有了收获。

大寨村的人们在坑坑洼洼的土地上连续奋战了十年的时间,他们建设了层层梯田,以前七零八落的土地现在看上去整整齐齐。

而且陈永贵和当地的工人们通过努力挖筑了引水渠,可以引水浇地,解决了当地干旱问题, 从此大寨村不用再靠天吃饭了!

到1963年的时候,大寨村的粮食亩产量已经由当年的不足两百斤猛增至七百多斤,在五十年代末期全国华中华北地区遭遇百年难遇的饥荒时,大寨村甚至还有余粮提供给国家,这就是他们辛辛苦苦“砸山”十年的成果。

正当大寨村的人们为如今的成果欢呼雀跃时,一场特大级的洪水再次给了他们当头一棒。

大寨村地处黄土高原,平日里降雨少得可怜,基本上是 十年九旱 。正因如此,陈永贵才特地引水渠灌溉。但是如果遇到暴雨的话,很容易引发山洪,对农田造成致命的打击。

陈永贵之前在治理土地的同时,也带人修缮挖掘了当地纵横林立的沟壑,其间发生了几次山洪也是有惊无险,并没有对他们造成太大的损失。

但是1963年的洪水显然和之前不同。

这年夏天,大寨村农田里的粮食长势极其好,村民们都在感慨着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不知道农田的收成会不会打破之前的记录。

8月份,一场百年难遇的特大暴雨降临在了大寨村,大雨接连不断地下了一个星期,大寨村的沟壑中早已经积满了浑浊的雨水,不久之后就漫了出来。

山洪一路咆哮着,肆无忌惮地冲向了大寨村人民辛辛苦苦修缮好的梯田,大寨村人民之前辛辛苦苦整理完善的土地在洪水面前不堪一击,毁去了一大半,还有一些村民的住房都在洪水的冲击下只剩下了残骸。

全村有接近200间房屋在洪水中毁于一旦,可以住人的房子仅仅剩下了十七间,大寨村的人们忍不住失声痛哭。

面对老天的捉弄,陈永贵没有轻易放弃。他在第一时间扛起工具,亲自参与到了重建家园的工作当中,他努力地做出微笑的表情,劝告乡亲们: 没事儿的,这次洪水中我们没有一个人丢掉性命,只要我们人还在,那么家就还在,用不了多久我们又是那个大寨村!

他带领当地人民再次扛起了锄头,和十年前带领乡亲们改造田地的时候几乎一模一样。

重建家园的道路是极为艰难的,他们只有残存下来的简单工具,却需要“虎口拔牙”,从虎头山里一块儿一块儿凿出需要的石料。

大寨村前任书记贾进才亲自带着当地男人们进入深山,他们砸碎了两枚坚固的铁锤,毁坏了十几根铁棒,最终才成功地取得了建造房屋的石料。

大寨村人民花费了半年多的时间,在第二年春天才将村庄恢复到以前的样子,这时候的大寨村焕然一新,全然看不出这是受过洪灾之后的样子。

大寨村艰苦奋斗的精神赢得了党中央的高度赞扬,毛主席亲自对此做出了批示: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人民解放军。

当时全国的农村农业发展到了瓶颈期,粮食产量不增反退,国家领导人为此愁白了头发。

唯有大寨村一枝独秀,连续十年的时间粮食产量快速增长,甚至可以养活周边几个村庄的人民。

在当时那个年代,大寨村是举国皆知的“明星村庄”,有上千万人前来参观大寨村的种植模式,其中不乏一些外国友人。

党中央领导人也前来大寨村取经,让全国各地的农村向大寨村学习。 在六七十年代,大寨村以自己独一无二的魅力影响着全国大大小小的村庄。

后来,大寨村的党支部书记因为自己的出色表现去往中央任职。走之前他把发展大寨村的重任交给了二十六岁的郭凤莲,不久之后大寨村在郭凤莲的带领下迎来了发展的第二次高潮。

郭凤莲于1947年出生于山西晋中昔阳县,她从小就跟随自己的外祖母生活在大寨村。

当她开始懂事的时候,正是陈永贵率领乡亲们如火如荼地改造村庄的时间,她亲眼目睹了穷山恶水的大寨村在乡亲们一双双布满老茧的手的劳动下变得越来越好。

小小的郭凤莲受到了触动,她也饱含热情参加了大寨村的农田改造活动,积极地投入到了当地的村庄建设队伍中。

郭凤莲虽然是一个女子,但是办起事来却根本不输于男儿。行动果断,办事精练,年纪轻轻就成了陈永贵的左膀右臂,时常被委以重任。

大寨村遇到洪灾的时候,郭凤莲还很年轻,她看着乡亲们的努力在一场洪水的侵袭下付之东流,一向坚强勇敢的郭凤莲红了眼眶。她一声不吭地扛起了锄头,跟上陈永贵的脚步,开始了重建家园的任务。

当时村子里各有分工,郭凤莲被人们选举为“铁姑娘队”的队长, 每天率领村子里的娘子军们上山下地,直到日暮西山,才迟迟回村。

1963年的冬天格外寒冷,鹅毛般的大雪下个不停,以郭凤莲为首的大寨娘子军们顶着凛冽的北风在山林间穿梭,拾柴火,捡干草。

大寨村的男子都被这一群不服输的女孩所感染了,一个个在寒风刺骨的大冬天里忙得热火朝天。就这样乡亲们相互鼓励,相互帮助,才让大寨村恢复了全新的面貌。

郭凤莲接任大寨村的党支部书记之后,她沿着陈永贵的老路稳扎稳打,并且在此前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措施。

学习山东农民在石头缝里种树的经验,在改造农田的同时开始在虎头山上种植树苗,率先开始了全国绿化工作。

他们开山凿石,掘土担水,不怕煎熬,一步一步地把光秃秃的虎头山变成了绿树成荫的全新面貌。

在郭凤莲担任大寨村党支部书记的那些年里,党中央每次召开全国农村会议的时候,总会提到她的名字。 在党中央的支持和鼓励下,郭凤莲更是铁了心要让大寨村做全国农村的好榜样。此后几年大寨村的粮食产量再次迎来突破。

1978年是大寨村的一个转折点,这年的大寨村粮食产量依旧稳步增长,但是在党中央召开的农村建设会议上,有同志对“农业学大寨”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因为这些年来很多农村打着“学习大寨村”的口号,但往往虚有其表,并没有真正地改变农村建设的现状。

让郭凤莲更加震惊的是,一直以来是全国榜样农村的大寨村竟然落伍了!

在这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十八位农民不顾一切地签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协议书,从此中国农村的建设方向就此改变。安徽小岗村成了中国农村的传奇,在此后的几十年中影响着千万个中国农村,代替了大寨村此前在中国农村的地位。

大寨村的党支部书记郭凤莲渐渐陷入了迷茫,郭凤莲和大寨村的乡亲们用了二十年的时间艰苦奋斗,才把穷山恶水的大寨村变成如今的这般景象。

她不知道为什么他们用了二十年时间 探索 出来的农村建设发展的道路没有在全国提倡,反而小岗村的包产到户在短短的时间内就风靡全国。

郭凤莲百思不得其解,她已经习惯了传统毛主席带领下的公社模式,在短时间内是极难调整的。

八十年代初,郭凤莲被调离了大寨村,去往晋中果树研究所任职。

郭凤莲离开之后,大寨村的现状并没有改变,在之前的日子里,大寨村一直都是农业发展的典范,曾经的荣誉是不容易忘却的,如今却成了他们发展前进路上的绊脚石。

新上任的几任党支部书记依旧禁锢在之前的发展模式中,没有跟上改革发展的潮流,大寨村渐渐落伍,已经跟不上全国大多数农村改革的脚步。省委领导多次视察,调任干部,也是无济于事,人们对于这样的情况也是无可奈何。

1991年,大寨村曾经的“铁姑娘”郭凤莲在乡亲们的期盼下,时隔十一年再次回到了这个充满回忆的村庄担任党支部书记。

在外工作的这段时间,郭凤莲曾经去往多地考察,见过了其他农村的发展模式,也聆听了邓小平同志对农业改革的经验总结。 她有信心从之前的发展思路中走出来,带领大寨村的乡亲百姓,重新恢复往日的荣光。

郭凤莲安排大寨村的干部们去往全国发展好的农村实地考察,借鉴经验。当然,并不是盲目地学习,必须深入贯彻落实毛主席和邓小平同志“实事求是”的理念,并结合大寨村当地的情况。

大寨村由于特殊的地形地势,想要寻求改革发展必须突破单一农业种植模式,在其他方面寻求突破,郭凤莲还是带领乡亲们依托大寨村建立企业,开始了漫长的转型之路。

郭凤莲只是提出了一个思想轮廓,她没有资金,没有经验,一切都是白手起家,从零做起。 从农业向企业的转型非常艰难,但是“铁姑娘”郭凤莲并没有认输,她一边摸索一边改革,带领大寨村的乡亲们兴办企业。

为了学习先进企业发展的模式,郭凤莲和宋立英两人前往上海这样的先进城市学习经验,在上海大都市她们见到了很多新奇的事物。第一次看到了人们 娱乐 的卡拉OK机,第一次品尝到了上班白领常备的咖啡,第一次看到了纵横林立的高楼大厦……

郭凤莲感触颇深,她没有好高骛远地想着把大寨村建设成为如上海这般的大都市,她只是想着让大寨村尽早地成为“百万元村”,让家家户户都过上小康生活。

在郭凤莲的指挥改革下,大寨村办起了服装厂,酒水厂,甚至还成立了自己的经济开发公司。

郭凤莲不仅是一个农村干部,还摇身一变成了一位企业领导人。 她走南闯北,在全国各地网罗人才,搜寻机会,甚至还请来了明星为大寨村的品牌代言。

短短几年的时间,大寨村就焕然一新,村子里一座座工厂和企业拔地而起,乡亲们也渐渐尝到了转型的甜头。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大寨村的经济发展再次陷入了瓶颈期。身为大寨村党支部书记兼大寨集团董事长的郭凤莲只有初中学历,但是多年的经验让她深深地明白科学技术对于 社会 发展的重要性。

郭凤莲开始向大寨村引进技术和人才,和技术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在村子里建立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同时,郭凤莲还关闭了大量劳动密集型工厂,因为她发现这些工厂虽然可以解决很多人的就业问题,但是对周围的环境会造成极大的伤害,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从长远方面来考虑并不适合长期建厂。

郭凤莲认为长痛不如短痛,索性一次性就将这些工厂全部关闭。虽然这会造成一些村民的失业问题,引来乡亲们的非议,但是郭凤莲还是毅然决然地决定关闭工厂。

郭凤莲和宋立英两人商议,决定跟随时代发展的潮流,也在大寨村发展 旅游 业,她们两人认为大寨村可以发展红色 旅游 。村子里许多未经修缮的土窑洞如今却派上了用场,经过改造之后就成了别具农家风味的特色民宿。

而且,在郭凤莲的建议下,目不识丁的宋立英也开始识字写字,她亲自给大寨村的纪念品签名刻字,每天准时在 旅游 纪念品售卖的商店和来往的游客们交流,形成了大寨村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如今的大寨村产业品类齐全,已经有三十多个不同种类的企业工厂。

而今这个常住人口仅仅只有几百人的小村庄,年产值早已经突破了一亿元。郭凤莲回想起自己在上海发出的豪言壮志,心中万分感慨。

如今的郭凤莲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但是郭凤莲依然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她认为自己还能为大寨村做更多事,她想在有生之年带领大寨村地百姓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大寨精神是郭凤莲一直坚守的原则,从她当年还是头戴草帽,肩扛锄头的铁姑娘队长时,大寨精神就在深深影响着她,如今郭凤莲已经是身居高位的大寨集团董事长,依旧坚守这样的原则。

当年,年纪轻轻的郭凤莲从陈永贵的手中接过了建设大寨村的大旗,带领大寨村的百姓们实现了第一次腾飞。

在大寨村的建设发展落后于这个时代的时候,又是这位铁姑娘带领大寨村的乡亲们顺应改革的潮流,开始了农村转型,二次创业。

如今的大寨村已经蜕变为一个企业型村庄,影响着周边的村子。郭凤莲本人也不遗余力地带头帮助贫困落后的村庄。

几经波折,大寨村实现了从村办小作坊到现在专业化、品牌化的发展蜕变,不过郭凤莲老人如今发现了大寨村存在的新问题。

随着大寨村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年轻人失去了激情,不愿意再进行改革奋斗,宁愿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坐吃山空。

郭凤莲没想到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了,思想觉悟却有待提高。

如今郭凤莲工作的重心再添一笔,就是向这些奉行“小富即安”年轻人们贯彻落实大寨精神——“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相信大寨精神能够在郭凤莲的带领下永远的传承下去,大寨的发展将永不停止!

大寨村的大寨现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寨村形势和全国农村一样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取代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体制。1983年推行了农业生产责任制,八十年代后期,大寨开始尝试发展乡镇企业,建起了煤矿、化工厂等小型企业。期间,农民放开手脚,个体经营经济也开始发展起来,养鹿、养猪、养羊,做豆腐、汽车、拖拉机跑运输,经商等专业户相继涌现。多种经济成份打破了单一的农业生产格局。

九十年代,是大寨大胆改革,锐意进取的年代,邓小平南巡讲话鼓起了大寨人的志,壮了大寨人的胆,使大寨人深刻认识到了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哲理,使有艰苦奋斗传统法宝的老典型再度焕发出新的生机,在大寨党支部的带领下,解放思想,学习全国先进农村的经验,规划大寨新发展蓝图。九二年全村每户出一人,组织了140多人到河北省先进农村参观学习,而后又多次组织干部到外省外地学习,通过数次实地学习考察,给大寨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农业稳步发展,工、副、商贸业拔地而起。92年成立了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引项目、引人材、引资金建起了年产10万吨的水泥公司,粮食转换的酒业公司、制衣公司、煤炭发运站、煤矿、毛衣厂、贸易公司、吃住行一体化的森林公园。十个企业年收入9050多万元,1999年-2000年,年上缴国家税收分别为300、350万元,上交提留资金年300多万元,人均上交国家1万多元。

调整产业结构,改革经营体制是大寨经济发展的一大要素,过去几百口人都从事一项工作--农业。土地虽然已分给群众,三十年不变,但是为了节省人力、物力,合理调整劳动力的使用,集体为群众提供了五统一,即:统一实施新品种试验和新技术推广;统一购买种子、化肥;统一实施机耕、机播、秸秆还田;统一实施水利灌溉和水利实施的应用;统一规划农田基本建设。由于强化了集体统一经营职能,农民的负担减轻了,百分之九十的劳动力从事了工、副业,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加,从88年人均180元上升到2001年的3910元,收入的增加带来了大寨人各方面变迁。

1.住房的变迁:现已有三分之一的群众修起了新宿,甚至从窑洞排房变为二层楼房,户均面积168平米,总造价7万人民币,农户出资五万元,集体补偿2万元,整地、规划、设计、水、电、路实施全由集体解决。至今已有24户人家搬进了新楼房。

2.膳食的变迁:大寨人当年吃的是野菜、谷糠、玉米糊,一年人均三两油,也就是五、六十年代大家说的,三百六吃不饱肚,丈八布露着肉的生活,几十年后大寨人吃的是白面、大米、鲜菜、肉类,过年过节六冷八热,给城里人生活无任何区别。

3.衣装的变迁:当年大寨穿的是土布、麻衣,补了又补,钉了又钉。冬无棉,夏无单。几十年后的大寨人四季衣服齐全,形状、花色与城里人一般。

4.家用器具的变迁:当年的大寨人住的是大窑洞,睡的是炕头,除了劳动用的工具再无家庭摆设。几十年后大寨人电视机、组全音箱、电冰箱、洗衣机、电话样样都有,摩托70多辆,还有汽车、拖拉机等,一切都方便了。

随着集体实力的增强,农民生活实现了三有三不。三有是:小有教(从幼儿到小学免费上学);老有靠(实行了养老保险金制度,从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月可领到60元,70岁以上月领100元,共产党员月领150元,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三战的月领120元);考有奖(凡考入大学、大专、中专的学生集体年发给奖学金,本科大学生年1000元;专科大学生年800元;中专生年500元)。“三不“是:吃水不用吊(自来水)、运输不用挑(汽车、拖拉机)、看病不用跑(村办医疗保健站服务上门)。大寨人不仅在生活上得到了改善,而且设施和建设环境方面的改造是同步进行的,93年投资80多万元建起了三层楼的新办学校,改变了教学环境,94年投资120万元修筑了3.8华里的盘山公路,硬化了路面街道。96年投资160万元打深井引水,井深742米,从根本上解决了人吃淡水的问题。95年开始建设大寨森林公园共投资1000多万元,内有周恩来纪念亭、郭沫若墓碑、展览馆、农民文化艺术馆、陈永贵墓地等景点,植树造林,种植花卉1000多亩,不仅发展了旅游事业,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大寨的生态环境。2000年投资207万元,修筑了一座能蓄水6万方的水库,可灌溉大寨的600亩良田。

在狠抓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寨还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经常组织干部群众学习邓小平理论,开展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及民主法制的教育,进行优良传统的教育及江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素质。举办不同形式的培训班,如:农广校、农科教、法制教、经营管理、营销出销、外语学习等,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主力和实力。

大寨的党风好,民风正,无邪恶、邪教,党支部连年受到中央、省、市、县各级党委的表彰。1995年1月,被山西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7月1日被中共中央组织部命名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同年6月6日,中共山西省委命名为”先进基层党组织、红旗基层党组织”;1999年9月,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命名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2001年7月1日被中央组织部命名为“先进基层党总支”。

南宫市垂杨镇大寨村现状

非常好。根据查询今日头条得知,截止2023年3月31号,南宫市垂杨镇大寨村现状非常好,因为该村已经成功发展成旅游村了,每年都有很多游客过来旅游,带动了该村子的相关旅游产品的售卖,现在村子里的人都成功的脱贫了。

大寨西水东调工程现状

还在施工中。大寨西水东调工程截止到2022年11月29日,现状为还在施工中,大寨西水东调工程是一个调水工程,工程总的规划是将莒县沭河流域青峰岭、小仕阳、峤山水库及沭河莒县县城断面以上的地表水调入日照水库,形成多库串联、河库并用的供水网络,联合向市区供水。

相关阅读

  • w舱位是什么舱位,深航w舱位是什么舱位
  • 烟囱的意思(烟囱的意思二年级)
  • 中国各省轮廓图(中国各省轮廓图简称及省会城市)
  • 蛇夫座是几月几日出生(蛇夫座是几月几日出生性格)
  • 道成肉身(道成肉身的目的讲章)
  • 鬼吹灯第一部,鬼吹灯第一部电视剧免费观看
  • 浙江省三门中学(浙江省三门中学怎么样)
  • 宛然是什么意思,宛然是什么意思解释词语
  • 忸怩不安(忸怩不安造句)
  •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