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铁事

登录

震旦纪(震旦纪是什么时代)

wangsihai

本文目录一览:

震旦纪的特征

震旦纪生物界的演化与前期相比要迅速得多,形成了几个各具特色的生物群。

早震旦世(距今8~7亿年),微古植物群的面貌和青白口纪微古植物群的面貌比较近似,两者均以球藻群(Sphaeromorphida)的分子为主,但有一些新变化.出现了巨囊藻(Me□asacculina)、捷菲鲍里藻(Teophipolia)等属。宏观藻类也与青白口纪的宏观藻类植物群的面貌基本相似,以Chuaria、Shouhsienia和Tawuia3属为主体,但文德带藻群开始在局部地区少量出现。至晚震旦世,生物界的面貌显著改变。微古植物群中的分子形态多样,属种繁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刺球藻群(Acanthomorphida)中个体较大或一些膜壳具有明显刺状构造的类型,如波罗的刺球藻(Baltisphaeridium)、Comasphaeridum、Tianzhushania等属。此外,个体较小的、膜壳具刺状纹饰的分子,如微刺藻(Micrhystri-dium)属的广泛分布也是晚震旦世微古植物群的特征之一。这些变化标志着晚震旦世时微古植物群的面貌已开始具有早寒武世微古植物群的色彩。宏观藻类植物群的面貌在晚震旦世也有明显改变,除有大量的Chuaria、Shouhsienia和Tawuia3个属的分子广泛分布之外,文德带藻类大量出现并广泛分布,其代表属有Vendotaenia和Tyrasotaenia,这类化石已在欧、美、亚等洲时代大体相同的地层中发现。皖南震旦系蓝田组中发现的丛状藻类(Epiphytaleans)植物群,据已知资料,是地质历史上出现最早的、藻体具有明显分枝现象,并形成灌木丛状原叶体的大型藻类植物群,现已确定的属有Epiphyton、Gordonophyton、Cyathophyton等。据一些学者研究,丛状藻类属于红藻门,这种植物是在早寒武世开始大量繁衍、广泛分布的一个藻类植物门类。后生动物的大量出现和门类多样化,是晚震旦世生物群最基本的特征。伊迪卡拉动物群即出现于这一时期。该动物群的一些分子已在欧、亚、非、美等洲发现,而以其命名地区澳大利亚南部的弗林德斯山区所产化石最丰富,其中以腔肠动物门为主,兼有环节动物及可能属于节肢动物的一些化石类群,是一个以软躯体后生动物为主体的动物群。中国震旦纪地层中发现的主要为蠕形动物和腔肠动物,尤以蠕形动物分布的地区最广,纵向分布亦较长,此外,还有一些遗迹化石及个别海绵动物的骨针。蠕形动物有Sabellidites、Paleolina、Huaiyuanella、Sinotubulites等属;腔肠动物主要为类水母动物,最常见的为环轮水母(Cyclomedusa)属;在三峡地区震旦系上统灯影组还发现了海鳃目的恰尼虫属Ch□rni□。

早震旦世生物群面貌与晚震旦世有比较明显的变化,前者基本上继承了青白口纪生物群的某些特征,后者则已开始显示早寒武世生物群的特色,可以说是寒武纪生物群发展的前奏。这些特点,为震旦系内部统级单位的划分提供了重要依据。从生物地层学的角度看,将后生动物的大量出现和高级藻类的繁盛,作为一个新纪的开始也是有理由的。 震旦纪地层在中国最先被调查研究,是在中国命名的一个地质年代单位。1922年,A.W.葛利普在《震旦纪》一文中,将这地层明确为系一级年代地层单位,其范围包括泰山群或五台群变质岩层之上 ,寒武纪地层之下的一套不变质或仅轻微变质的地层。1982年7月,基本确定中国湖北西陵峡东部震旦系剖面为其标准剖面。震旦纪分早震旦世和晚震旦世,相应地层为下震旦统和上震旦统,分界线约为7亿年前。

在标准剖面上,下统包括莲沱组和南沱组,上统包括陡山沱组和灯影组大部。震旦系在华南广泛发育,华北和西北地区亦有分布, 是一套以浅海相为主的碎屑碳酸盐岩建造。在华南、西北和华北地台的南缘和西缘,可见到1~3层冰碛岩。震旦纪早期局部地区有火山活动,形成火山熔岩或火山碎屑岩。如皖东的苏家湾组,川西的开建桥组。 震旦纪地层可分为两种主要沉积类型,即北方型和南方型。①北方型分布于华北地台周缘地区,以华北地台东缘的胶辽徐淮地区为主,为滨海-浅海相沉积。早期以滨海相为主,沉积物为砂岩、页岩,含海绿石;晚期以浅海相沉积为主,主要为碳酸盐岩;末期转变为海退相,以砂泥质岩石居多,在华北地台的南缘和西缘有以罗圈组为代表的冰川堆积。②南方型沉积遍及华南各省和青海、新疆局部地区,为陆相-滨海相-浅海相沉积。早震旦世早期主要为碎屑沉积,以紫红色砂岩和砾岩为常见,并有火山岩及火成碎屑岩。早震旦世晚期发生大面积冰川作用,产生广泛分布的冰碛层,以南沱组为代表。晚震旦世形成广阔的浅海,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早期砂泥质成分较多,晚期主要为白云岩-硅质岩建造,局部地区形成膏盐层。在湘、桂、黔东、皖南一带硅质成分增加,常形成单一的硅质层。在湖北西部和贵州一些地区,上震旦统是重要的含磷层位,形成一些重要的磷块岩矿床。近10多年来,中国对震旦纪地层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获得了大量古生物、同位素和古地磁资料,国外也对与震旦纪地层大体相当的一段地层作了内容基本相同的研究,这就为震旦系在比较可靠的基础上与国外有关地层进行大致对比提供了可能。

在前苏联,研究较好、资料较多的晚前寒武纪地层称文德系。在该段地层中已发现了大量以蠕形动物和类水母动物为代表的后生软躯体动物化石和以文德带藻类为代表的后生植物化石。后生软躯体动物的代表属有皱节虫(Sabellidites)、古线虫(Paleolina)、环轮水母(Cyclomedusa)、Pteridinium、Dickinsonia等;后生植物有文德带藻(VendotaeniIa)、基拉素带藻(Tyrasotaenia)等。文德系的下界年龄一般推定为约6.5亿年。根据古生物资料和同位素年龄数据,前苏联的文德系相当于中国震旦系上统的大部分,即相当于整个灯影峡阶或者部分的陡山沱组的上部。中国震旦系下统及陡山沱组下部,大体相当于文德系之下的库塔什系的全部和卡拉套系的上部,或者相当于前苏联地质学家提出的贝加尔系的范围(8~6.5亿年)。

在英国,属于震旦系的地层为查尼超群,产海鳃目软躯体动物化石恰尼虫(Charnia),其时代为6.8亿年左右。

澳大利亚的阿德雷德系,其下界的同位素年龄约为8.02亿年左右。阿德雷德系内部含有两个冰期的沉积物:早期称为斯图尔特冰期,含普尔考冰碛层及斯图尔特冰碛层;晚期称马里诺冰期,产马里诺冰碛层。阿德雷德系上部的庞德亚群(庞德石英岩)产世界闻名的伊迪卡拉动物群,其中包括腔肠动物、蠕形动物等许多属种,具有代表性的属有环轮水母(Cyclomedusa)、拟水母(Medusinites)、Pteridinium、Dikinsonia等.

加拿大前寒武纪末期的地层发育相当完整,在北美具有代表性。其东部纽芬兰地区,自下而上为康塞普辛群、圣约翰斯群和信号山群。康塞普辛群下部有一冰碛层,上部富产海鳃目软躯体动物化石,其同位素年龄一般认为在6.1~6.8亿年之间。冰碛层的时代有可能和中国震旦系南沱组冰碛层接近,而产海鳃目化石的米斯特肯组、庞德组则有可能和中国震旦系上统的部分地层对比。加拿大西部可以和震旦系对比的地层单元为温德米尔超群,其下部具有7.26~7.70亿年的同位素年龄值。在麦肯齐山区,温德米尔超群中有两套冰碛层,下冰碛层称为西藻冰碛层,有可能与中国的南沱冰碛层对比;上冰碛层称为克尔冰碛层,有可能和南澳大利亚的马里诺冰碛层大体相当,其时代上应属晚震旦世。 在震旦纪时,不仅中国许多地方发现有冰川沉积,而且在澳大利亚、非洲、南美、北美、亚欧等大陆上普遍出现冰川,这是已知的具有世界意义的最古老的一次冰期——震旦纪大冰期。

这次大冰期至少可能包括两期:一是7.4—7亿年,冰碛层分布最广;一是6.5亿年。在前一冰期之后,许多地方形成膏盐和白云岩沉积,说明气候转为干燥炎热。在后一冰期之后,世界许多地方发现了以伊迪卡拉动物群为代表的软体裸露动物群,这也说明气候状况有很大变化。 震旦纪时期形成的沉积矿产主要有铁、锰、磷、天然气和盐类等。具代表性的有中国湘、鄂一带南沱组的锰矿,川西观音崖组的铁矿,湘、鄂、黔地区陡山沱组的磷矿,川、黔地区灯影组的天然气和盐类等。在世界范围内,震旦纪是磷矿和盐类的重要成矿时期。

人们通常把震旦纪叫藻类时代。这一时期应该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准备阶段,相信还有许多我们尚不得知的准节肢动物活动在这一时期。

什么时候是震旦纪?

地球所有纪的顺序是如下:

一、震旦纪:13亿年以前-19亿年。

二、寒武纪:6亿年以前。

三、奥陶纪:5亿年以前。

四、志留纪:4.4亿年以前。

五、泥盆纪:4.0亿年以前。

六、石炭纪:3.5亿年以前。

七、二叠纪:2.85亿年以前。

八、三叠纪:2.3亿年以前。

九、侏罗纪:1.95亿年以前。

十、白垩纪:1.37亿年以前。

十一、第三纪:600万年以前。

十二、第四纪:1万年以前。

震旦是什么

震旦:其中之一是划分地质年代和底层的单元;

 震旦纪(距今约8亿年~距今约5.7亿年)

 震旦纪为地质年代名称,元古宙晚期的一个纪,属于新元古代的晚期.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震旦系.

震旦为中国之古称,作为地层专名,始于德国F.von李希霍芬.1922年A.W.葛利普根据对中国地层的研究重新厘订震旦系的涵义,正式提出震旦系是系一级的地层单位.1924年李四光、赵亚曾在长江三峡地区建立完整的震旦系剖面;后来高振西等在蓟县建立了华北地区的震旦系标准剖面.

编辑本段生物演化

从距今34-18亿年前这漫长的16亿年中(而从地球上有了第一个动物到现在可能不超过10亿年),我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原始无真核细胞在不断地进化.从距今18亿年前开始,地球进入震旦纪,大约又经过了12亿年到6亿年前,有细胞核、细胞器分化的真核生物出现了,从此地球进入了一个生命大发展的阶段.这时期的海洋生物主要是蓝藻、红藻和绿藻,原生动物大概也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到距今6亿年前时,已经有浮游动物、杯海绵和腔肠动物了.

震旦纪时生物界的演化较前迅速,形成一些有特色的生物群.微古植物群在早震旦世以球藻群为主,并出现了巨囊藻、捷菲鲍里藻等属;宏观藻类以丘阿尔藻、寿县藻和塔乌藻等属为主.至晚震旦世时,微古植物群中的分子形态多样,属种繁多,以刺球藻群中个体较大或一些膜壳具有明显刺状构造的类型最重要.晚震旦世的最大特征是后生动物大量出现和门类多样化.伊迪卡拉动物群即出现于这一时期.该动物群是一个以软躯体后生动物为主体的动物群.中国震旦纪地层中发现的主要为蠕形动物和腔肠动物,尤以蠕形动物分布最广.编辑本段地质构造

震旦纪地层在中国最先被调查研究,是在中国命名的一个地质年代单位.1922年,A.W.葛利普在《震旦纪》一文中,将这地层明确为系一级年代地层单位,其范围包括泰山群或五台群变质岩层之上 ,寒武纪地层之下的一套不变质或仅轻微变质的地层.1982年7月,基本确定中国湖北西陵峡东部震旦系剖面为其标准剖面.震旦纪分早震旦世和晚震旦世,相应地层为下震旦统和上震旦统,分界线约为7亿年前.

在标准剖面上,下统包括莲沱组和南沱组,上统包括陡山沱组和灯影组大部.震旦系在华南广泛发育,华北和西北地区亦有分布,是一套以浅海相为主的碎屑碳酸盐岩建造.在华南、西北和华北地台的南缘和西缘,可见到1~3层冰碛岩.震旦纪早期局部地区有火山活动,形成火山熔岩或火山碎屑岩.如皖东的苏家湾组,川西的开建桥组.编辑本段冰期

在震旦纪时,不仅中国许多地方发现有冰川沉积,而且在澳大利亚、非洲、南美、北美、亚欧等大陆上普遍出现冰川,这是已知的具有世界意义的最古老的一次冰期——震旦纪大冰期.

这次大冰期至少可能包括两期:一是7.4—7亿年,冰碛层分布最广;一是6.5亿年.在前一冰期之后,许多地方形成膏盐和白云岩沉积,说明气候转为干燥炎热.在后一冰期之后,世界许多地方发现了以伊迪卡拉动物群为代表的软体裸露动物群,这也说明气候状况有很大变化.编辑本段矿产资源

震旦纪时期形成的沉积矿产主要有铁、锰、磷、天然气和盐类等.具代表性的有中国湘、鄂一带南沱组的锰矿,川西观音崖组的铁矿,湘、鄂、黔地区陡山沱组的磷矿,川、黔地区灯影组的天然气和盐类等.在世界范围内,震旦纪是磷矿和盐类的重要成矿时期.

人们通常把震旦纪叫藻类时代.这一时期应该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准备阶段,相信还有许多我们目前尚不得知的准节肢动物活动在这一时期.

我们的地球——震旦纪

行星地球诞生于46亿年前,约3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生命,而多细胞生物在10亿年前才出现,但缺少化石证据,5.7亿年前才有了代硬体能保存成化石的生物。地质年代“纪”常根据首次研究某一地区出露的底层,以该地地名命名,如“侏罗纪”源于法国和瑞士交界的侏罗山,“泥盆纪”源于英国的得文郡。尽管人们对这些时代单元的认识存在差异,但是却提供了一个全球各地化石地层能够进行对比的框架。

震旦纪又称埃迪卡拉纪,是元古宙晚期的一个纪,开始于8亿年前,结束于5.7亿年前。为什么我喜欢称震旦不喜欢埃迪卡拉,因为震旦为中国的古称,作为底层专名,始于德国F.von李希霍芬。1922年A.W.格利普根据中国的底层研究重新厘定震旦纪的含义,正式提出震旦纪是纪一级的底层单位。1924年李四光,赵亚曾在长江三峡地区建立完整的震旦纪刨面,后来高振西等在蓟县建立了华北地区的震旦系标准刨面。 震旦纪又分为早震旦世和晚震旦世。

震旦纪生物演化与前期相比迅速的多,形成了几个体具特色的生物群。

早震旦世(距今8——7亿年),微古植物群的面貌和青白口纪微古生物群面貌比较相似,两者均以球藻群的分子为主,但有一些新的变化,出现了巨囊藻。捷菲鲍里藻等属。至晚震旦世生物界面貌显著改变。微古生物群中的分子形态多样,属种繁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刺球藻群。皖南震旦系蓝田组中发现丛状藻类植物群,据已知资料,是地质 历史 上出现最早的藻类具有明显分支现象,并形成灌木丛状原叶体的大型藻类植物群。

后原生动物(原生动物是最原始最简单的动物)的大量出现和门类的多样化,是晚震旦世生物群的最基本的特征。伊迪卡拉动物群就出现在这一时期。该动物群的一些分子已在欧亚非美各洲发现,澳大利亚南部山区所产化石最为丰富,其中以腔肠动物门为主,兼有环节动物及可能属于节肢动物的一些化石类群。中国震旦纪地层中发现的主要为蠕形动物和腔肠动物,尤其蠕形动物分布地区最广,此外还有一些遗迹化石和个别海绵动物的骨针。腔肠动物主要以类水母动物,最常见为环轮水母属。在三峡地区还发现了海腮目的恰尼虫属。

震旦纪的地球与如今的地球大不相同。如今被太平洋覆盖的区域当初大多是陆地,而远古的海洋则遍布如今的欧洲,亚洲和非洲所在的区域。北边的大陆(北冈瓦纳大陆)由如今的印度,南极洲和澳大利亚组成,而南边的大陆则由如今的非洲,美洲和亚洲的部分大陆组成。现如今的西非和南美洲的热带雨林地区,当时则临近南极,冰川遍布。

1: 被动的大陆边缘。

如今的澳大利亚西北部(位于北冈瓦纳大陆)海岸,北美洲东北部(位于劳伦大陆)海岸以及西伯利亚大陆东北部海岸都曾是被动大陆边缘。这些区域形成地壳板块的边缘,但与地震活动无关。大量沉积物在震旦纪时堆积在这些地区的浅海海底上。

2:澳大利亚南部的弗林德斯山脉

震旦纪时期,澳大利亚位于北半球。这里有许多此时期典型的砂岩,这些砂岩起初是多沙的浅海海底受潮流冲刷而形成的。震旦纪的砂岩保存了这一时期最知名的埃迪卡拉化石。这些软体动物的名称来自澳大利亚南部弗林德斯山脉中的埃迪卡拉山,也就是这些软体动物化石首次被发现的地方。这也是埃迪卡拉纪名字的由来。

3:中国底层

中国南部南沱组地层由“冰碛层”构成,即由古代冰川中夹杂着泥土,沙砾和岩石汇聚而成的混合物。冰碛层在这一地区出现表明这里在震旦纪晚期(比图中所示晚2000万年,当时海平面已经降低)曾经经历过冰川作用。地球上大多区域被冰川覆盖,这一直是个热门话题。有些专家认为当时的地球全部处于冰冻状态,而有些则否认了这一观点,现在主流观点还是认同全部冰冻的这一观点。

4:纽芬兰

在纽芬兰发现的震旦纪砂岩比澳大利亚发现的砂岩颗粒更加细致。这些沉积物可能由称作“浊流”的海底泥石流持续堆积而形成,海底地震则会引起浊流。在此也发现的埃迪卡拉化石。

5:纳米比亚温暖的海洋

非洲西南部的纳米比亚,在震旦纪时期曾有很长时间沁润在温暖的赤道浅海中,如今成了世界上最有名的埃迪卡拉化石出产地(化石年代比这幅图中的年代相比,它们所属的年代都比较晚,距今大多少于6亿年)

6: 正在消失的海洋。

南北冈瓦纳大陆之间的海洋在迅速的变窄,直至形成超大陆。大约5.8亿年前,南北大陆海岸线相撞,形成了潘诺西亚大陆,而这个大陆似乎只存在了几百万年的时间。

震旦纪之前,在中国曾有一次强烈而影响范围很广的地壳运动,叫普宁运动。伴随着这次地壳运动有大量的岩浆活动。受普宁运动影响,中国境内形成了一种新的古地理格局,与多地区隆起为陆。早震旦世早期,许多地区为剥蚀区,沉积物以陆相为主,火山活动较为频繁。这一时期,仅在华北古陆东缘及东南缘为海滨至浅海环境,以海相碎屑沉积为主,生物比较丰富。早震旦世晚期,气候变冷,华南普遍形成冰川堆积,塔里木盆地北缘及库鲁克塔格一代均发现了冰川堆积物,着一时期的堆积物以南沱冰碛层为代表,这一时期可称为南沱冰期,该冰期的产物在全球很多地区均有发现。晚震旦世时,中国大陆地势低平,气候转暖,华南和西北地区有广泛海侵。早期以碎屑沉积为主,晚期以广阔浅海为主,气候逐渐干热。震旦纪末期华北地台东,南,西部边缘及新疆库鲁卡塔格地区有冰川堆积,显示一个前寒武纪最晚期的一个冰期的存在。华北地台主体,在震旦纪普遍抬升为陆,遭受剥蚀,无震旦纪沉淀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早寒武纪早期。

震旦纪是从多少亿年前起到多少亿年前止?属于元古代还是古生代?

震旦纪距今约8亿年~距今约5.7亿年;古生代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2.3亿年前;而新元古代属于前寒武纪元古宙,上一个代是中元古代,下一个代才是古生代。

所以震旦纪应是属于新元古代。

相关阅读

  • 绿豆发芽观察日记7天(绿豆发芽观察日记7天简笔画)
  • 猿鸣三声泪沾裳(猿鸣三声泪沾裳的意思)
  • me是什么职位(公司me是什么职位)
  • paint是什么意思(PAINT是什么意思英语)
  • 发型男学生,头发厚适合剪什么发型男学生
  • 产后多久可以同房(药物流产后多久可以同房)
  • 体内驱虫多久一次(金毛体内驱虫多久一次)
  • 滋阴降火的食物(滋阴降火的食物有哪些13种食物帮助女性调理)
  • 咸宁区号(咸宁区号什么时候改027)
  •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