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楚湘旧俗,包黍沈流,缅怀千古忠节什意思?
原意为:湖南湖北一带的旧习俗,(人们)都会包粽子扔进河里如孙,借以凭改坦吊缅怀忠义之士(屈原)。
出自宋代张榘的《念奴娇》。楚湘,代指湖南湖北一代,楚国湘江两岸地域核橡桐;旧俗,旧习俗;黍,一种植物,包黍,即包粽子;千古忠节,指的是跳河自尽的屈原,千古流传至今的忠义之士。这首词用以纪念屈原。
忠节是什么意思
忠节的解释
(1).忠贞的节操。 《汉书·元后传》 :“ 王氏 爵位日盛,唯 音 为修整,数谏正,有忠节。” 晋 潘岳 《杨荆州诔》轿森配 :“忠节克明,茂绩维嘉。” 昭连 《啸亭杂录·孔王祠》 引 清 永珹 《孔王祠》 诗:“素帛全忠节,丹忱报亶聪。” 炉魂闭指 《对于张之洞死后之湖南人》 :“夫 楚 号雄区,人多忠节。” (2).忠贞而有节操。 《后汉书·周荣传》 :“出为 颍川 太守,坐法,当下狱。 和帝 思 荣 忠节,左转 共 令。” (3).指忠贞有节操的人。 汉 赵晔 《吴越春秋· 阖闾 内传》 :“愿王更隐抚忠节,勿为谗口能谤亵。” 宋 文天祥 《平原》 诗:“春漏崎岖 坎坷 不得志,出入四朝老忠节。”
词语分解
忠的解释 忠 ō 诚心 尽力 :忠心。 忠诚 。忠实。 忠告 。忠于。忠魂。忠义。忠贞。效忠。赤胆忠心。忠言逆耳。 奸 部首 :心; 节的解释 节 (节) é 竹子 或草木茎分枝长叶的部分:竹节。 节外生枝 。 物体的分段或两段 之间 连接的部分:关节。两节车厢。 段落,事项:节节(一段一段地,逐步)。节目。 中国 历法把一年分为二十四段,每段 开始 的名称
古人忠节文言文全文翻译
1. 文言文《古人忠节》翻译
常达,是陕州陕县人,在隋朝做官任鹰击郎将。曾经跟随高祖(李渊)征战,与宋老生一起在霍邑作战,战败后自己隐藏起来,高祖以为他战死了,过了很久他却回来了。高祖十分高兴,任命他作统军,拜授陇州刺史。
当时薛举势力很强盛弊瞎,常达击败薛举的儿子薛仁杲,斩首一千级。薛举派仵士政诈降,常达没有怀疑,优待仵士政一行。仵士政伺机劫持了常达,连同他的部下二千人一起带走了。薛举指着他自己的妻子对常达说:认识皇后吗?“常达回答说:”那个脖子上长瘤的老太婆,有什么可称道的呢?“薛举的奴仆张贵又说:”还认识我吗?“常达瞪着眼睛说:”你就是个奴才而已。“张贵气氛,举起笏板击打常达的脸,常达没有被吓住,也拔刀追赶他,赵弘安保护他,才免于一死。薛仁杲被平定后,高祖召见他,慰劳他说:”你的忠节,只有在古人中才能找到。接着抓来仵士政并杀了他,赏给常达三百段布帛。
以上来自百度知道
2. 【中介子推的故事要文言文和翻译,越快越好】
冬至后105天为寒食节,又称“禁烟节”、“冷食节”。
它与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只有一天之差。所以现在民间很多地方,都把二节合到一起过了。
不过在这个合二为一的节日中,寒食比之于清明是个次要又次要的角色。它既无资格与清明节“举案齐眉”,也没有能力与之“分庭抗礼”,按眼下商界流行的说法,它很象是一个曾有过辉煌,却因经营不善、举步维艰,终至被别家兼并的没落企业。
它麾下那些原先灿然有光的文化元素也随着岁月的磨蚀、名称和形式的式微而渐至湮没了。但是翻开史书细看,你会大吃一惊的发现,在久远的古代,寒食原是个非常盛大的民间节日,清明只是它的辅节。
先有寒食后有清明,因有寒食而有清明。现在寒食节所处的这个卑微的局面,实在是主仆易位了也。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
唐代诗人卢象的《寒食》诗,言简意赅地道出了寒食节的原委。相传26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晋文公的儿子重耳为避后母骊姬的迫害,带着一众臣属流亡国外。
途中少不得备尝艰辛。话说这天行至卫国境内,重耳竟至饿到晕厥。
随从介子推见状,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煮给重耳吃了,以渡此厄。十九年后,君臣一行得以复国,重耳即位,是为晋文公。
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之一,杀伐决断,赏功罚过,手段真个了得。唯大封功臣之际,不知怎么的独忘了割肉饲己的介子推。
子推见状,不愿腼颜求赏,就回老家带着老母隐居到了绵山之中。晋文公经人们提醒,想起子推,得知已然离去,非常后悔,带人亲自到绵山去找,但见群山逶迤,林海苍莽,实在无迹可觅。
有大臣向文公献计说:“介子推是个大孝子,如果放火烧山,三面点火而留下一面,他害怕烧死老母,一定会从无火处负母而出。”此计本来大妙,无奈举火时奸臣孤偃、赵衰来了个四面举火。
正值春季草枯风高,大火着了三天三夜,介子推与老母无路可出,遂被烧死于一棵大柳树下。 面对焚林余烟、焦黑尸身,晋文公不由得倒身下拜、顿足嚎啕。
众臣见状,无论真心假意,都也跟着大放哀声,声颂胡音响彻四野(介公岭至今尚有“哀号坡”地名)。随后,文公止哀传令:一,在绵山为子推建庙,让其享受四时祭奠;二,绵山改称“介山”,绵山所在定阳县改为“介休县”;三,放火焚山的这天定为“寒食节”,全国军民人等,此节前后一个月内严禁举火煮食,只吃冷食。
此即为“寒食节”由来。介休,介休,介子推于此休矣!有的文章解释为介子推在这里休息过的意思,岂不可笑! 至于清明节,缘于这样一段故事:介子推死后,细心的人发现他靠在身后的大柳树上,用脊背堵着一个树洞,洞内有一片写有血书的衣襟。
这就是介子推的遗书啦。遗书是一首诗。
诗曰: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君主公心有我,忆我亡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第二年的寒食节,重耳又领着群臣来到绵山,在山下寒食野卜拦一天,然后于第二天登山祭奠。这时,只见那棵死柳已然复活,万条绿绦随风起舞,十分的兴盛。
于是重耳就把这棵复活的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一天定名为“清明节”。这就是为什么先有寒食后有清明,清明又比寒食晚一天的原因。
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寒食习俗首先在山西流行。最初为断火一个月,但人们不能耐受,多生疾病,曹操于是下令停止寒食。
后又恢复,但依次减为七天、三天,最后定为一天。细考寒食节的变迁,开始时只是个单一性、地方性的民间节日,节俗活动十分单调,仅有寒食和禁火,流传区域止于并州一带,但到南朝时,已传至荆楚一带。
“涌金门外小瀛洲,寒食更风流。红船满湖歌吹,花外有高楼。
晴日暖,淡烟浮,恣嬉游。三千粉黛,十二阑干,一片云头。”
这是极写杭州西湖寒食节的热闹场面。花天酒地,红船满湖,游人如织,一派升平景象。
由于统治者的重视和推荐,江南富庶之乡的参与,平淡的寒食节逐渐丰腴起来,至唐代达到鼎盛,加入了诸如斗鸡、走马、郊游、击球、荡秋千等活动,演变为中华民族的重大传统节日。 寒食节衰微的原因,其实仍在于它这个不近人情的习俗。
寒食清明,节当暮春,正是人们游玩踏青、上坟祭祖的最佳时机,但是寒食节要求禁火,因此人们只能将扫墓活动定在清明,以便焚烧纸钱,这使得清明节变得越来越重要,加之到得后世,寒食焚火的习俗因纪念对象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及思想情感关切甚浅而日渐淡漠,故清明节后来居上,渐渐取寒食节而代之遂不可免。 不过也由此足证,寒食节是个典型的官方“行政命令”的产物,而非有的文章所谓“人民要表达对介子推精神的纪念”。
所谓的“介子推精神”是什么?有人说是“忠孝两全”。翻遍古今典籍,介子推并无经天纬地之才,黄钟大吕之音,除了割肉焚身的一段佳话,他没有在历史上、在晋文公的霸业上留下任何别的印迹。
烈则烈矣,壮则壮矣,却与“人民”何干?与“忠孝”何干?先说“忠”,若说割肉奉主是为忠,那为什么晋文公搜山时他又避而不出呢?臣违君命是为“忠”吗?宁愿柳下作鬼,而不愿作一个于国于民有用的谏砺之臣,是为“忠”吗?若说“。
3. 文言文《屈突通》翻译
屈突通,他的祖先大概是昌黎徒何人,后迁居长安。
出仕隋朝虎贲郎将。隋文帝命人复核陇西牧的文簿,查出隐匿的两万匹马。
文帝大怒,收捕太仆卿慕容悉达、监牧官吏共一千五百人,准备全部斩首。屈突通对文帝说:“人命至关重大,人死不能复生。
陛下用最仁慈的政令抚育天下,难道容许因为牲畜财产而在一天之内杀戮一千五百人?”帝叱责他,屈突通上前叩头说:“我情愿自身受杀戮,来免除众人的死罪。”文帝醒悟了,说:“我不明此理,竟然到这个地步。
现在应当免除慕荣悉达等人的死罪,表彰你的好建议。”于是全部按照减刑论处。
后擢升为左武卫将军。上任后为官刚正,有人犯法时,即使是亲朋也不放纵。
隋炀帝即位后,派他带着诏书去召见汉王杨谅。在这之前,文帝与杨谅约定,如果有玺书召,验看敕字加点,还要与玉麟符相合,那么就能上路。
待到这时,验看诏书没有点,杨谅觉得事情有变,责问屈突通,屈突通随口对答,毫无破绽,最终得以返回长安。大业年间,与宇文述一起击败杨玄感,因功升迁为左骁大将军。
秦、陇等地群盗兴起,(屈突通)被授任为关内讨捕大使。安定人刘迦论造反,拥兵十余万盘踞在雕阴。
屈突通调发关中军队进击敌军,驻扎安定,起初不与敌军交战,军中人都猜想他胆怯。屈突通假意说要撤军,(其实)却悄悄进入上郡。
贼军未能发觉,率军南下,在 距离屈突通七十里的地方驻军,分兵侵占土地。屈突通乘敌军毫无防备,夜晚选择精锐士兵偷袭打败敌军,斩杀刘迦论连同其他贼人共万余首级,埋在上郡南山封土做成高冢,俘虏老弱数万人。
后来隋朝政治更加混乱,盗贼越来越多,(朝廷)军士毫无斗志,诸将大多沦陷。屈突通所到之处非常谨慎,虽无大胜,也未打过败仗。
高祖起兵,代王派屈突通守河东,交战后久攻不下,高祖于是留下兵部分力包围河东。屈突通形势危急,有人游说他投降,他说:“我蒙受国家厚恩,侍奉二主,怎能逃避国难?只能以死报国!” 时常自己抚摸着脖颈说:“应当为国家受人一刀!”他训导勉励士兵时必定流下热泪,所以士兵们力气虽然用尽,但人们还是被他的精神激励。
皇帝派他的家僮前往招降,屈突通催令斩杀家僮。不久听说京城平定,家人全都沦陷,于是留下桑显和保卫潼关,自己率兵将前往洛阳。
刘文静派遣窦琮、段志玄率精锐骑兵追至稠桑,屈突通列阵抵抗他们。窦琮让他的儿子屈突寿前往劝降,屈突通大喊到:“往昔与你是父子,现在就是仇敌了!”命令身边人射杀屈突寿。
桑显和对他的军兵大声喊道:“京师陷落,各位都家住关西,为何还要向东去?”众人全都丢掉兵器。屈突通知道无法解脱,于是下马面向东南,连连叩拜哭喊到:“我力尽兵败,没有辜负陛下。”
于是被俘,押送到长安。皇帝慰劳他说:“为何相见得这么晚呢?”屈突通哭着说:“我未能尽人臣的忠节,所以到了这个地步,让本朝蒙羞。”
皇帝说:“这是隋朝的忠臣哪!”释放了他,授职为兵部尚书、蒋国公,担任秦王行军元帅长史。
4. 文言文《留侯论》的翻译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微米小熊 留侯论作者或出处:苏轼原文: 古人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
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
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巳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其身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人事,故曰:“孺于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
5. 文言文翻译 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现”
这是全文翻译!!!!!!!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以立矣。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此观书之法也。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凡是读书必须先要熟读,让里面的话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进一步就仔细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然后可以有所心得。至于那些对于文章意思有疑惑的,大家的言论纷乱错杂的,就也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当中取舍。先把其中的一篇自己单独列为一说,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来验证它思路的通畅和阻塞,那么那些特别没有明显含义和道理的,不等到和其他的学说相比较道理就已经自动屈服了。再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然后寻求它的道理的稳妥,来考证它的正确或错误,好像是对其实是错的,也将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看,处理静止状态观察动态的,像攻击坚硬的木头,先攻击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攻击它的关键之处;像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这就是看书的方法。
凡是读书,必须先整理好读书用的桌子,使桌子干净平稳,把书册整齐地放在桌子上,让身体坐正,面对书册,仔细从容地看清书上的文字,仔细清楚地朗读文章。必须要读的每个字都很响亮,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就自然而然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古人说:“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心已经到了,眼扣难道会不到吗?
6. 宋史王汉中传文言文 翻译
《宋史·王汉忠传》
【原文】
王汉忠,字希杰,徐州彭城人。少豪荡,有膂力,形质魁岸,善骑射。节帅高继冲欲召至帐下,汉不往。因殴杀里中少年遂亡经宿复苏其父遣人追及于萧县汉忠不肯还西至京师太宗在藩邸召见奇其材力置左右即位,补殿前指挥使,累迁内殿直都知。从征太原,先登,流矢中眸,战益急,上壮之,迁东西班指挥使。刘继元降,以所部安抚城中。师还,改殿前左班指挥使,三迁右班都虞候、领涿州刺史。雍熙中,改马步军都军头。端拱初,出为宾州团练使,历冀、贝二州部署,徙天雄军。二年,入为侍卫马军都虞候、领洮州观察使、高阳关副都部署。契丹南侵,汉忠合诸军击败之,斩馘甚众。真宗即位,自中山召归。俄复出为高阳关都部署,进领威塞军节度。成平三年,又为泾原、环庆两路都部署兼安抚使,迁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改镇、定、高阳关都部署、三路都排阵使。契丹掠中山,汉忠率诸将阵于野,契丹遁,追斩甚众,获其贵将。加殿前副都指挥使,改领保静军节度。五年,罢西面经略使,命汉忠为邻宁、环庆两路都部署,李允正、宋沆为钤辖,领戍兵二万五千人,委汉忠分道控制。数月召还,坐违诏无功,责为左屯卫上将军、出知襄州,常奉外增岁给钱二百万。未上道,暴得疾卒。赠太尉,以其长子内殿崇班从吉为阁门祗候,次子从政、从益为左右侍禁。汉忠有识略,军政甚肃,每行师,诘旦,必行香祝日:“愿军民无犯吾令,违者一毫不贷。”故所部无益。性刚果,不务小节,轻财乐施。好读书,颇能诗,喜儒士,待宾佐有礼,名称甚茂,以是自矜尚,群帅不悦。(节选自《宋史·王汉忠传》)
【参考译文】
王汉忠,字希杰,是徐州彭城人。年轻时豪放不羁,膂力过人,身形魁梧高大,擅长骑马射箭。徐州节度使高继冲想将他召至帐下,王汉忠不肯前往。因为斗殴杀了乡里少年,就逃走了。一夜之后,被害者复活了,其父派人在萧县追上了他,王汉忠不肯回去,向西到了京城。太宗在王府,召见了他,很欣赏他的身材和气力,将他安置在身边。太宗即位以后,任命他担任殿前指挥使,屡次升迁为内殿直都知。王汉忠随太宗出征太原,率先登城,被流矢射中眼珠,作战更加奋勇,皇帝赞许他,升为东西班指挥使。刘继元投降后,用他的部下安抚城中。班师回京后,改任殿前左班指挥使,三次升迁为右班都虞候,兼涿州刺史。雍熙年间,改任马步军都军头。端拱初年,出任宾州团练使,历任冀、贝二州部署,迁任天雄军。端拱二年,入朝为侍卫马军都虞候,兼洮州观察使、高阳关副都部署。契丹向南入侵,王汉忠会合诸军将其击败,杀敌甚多。真宗即位后,将他从中山召回朝廷。不久,又外放高阳关都部署,晋升为威塞军节度使。咸平三年,又任泾原、环庆两路都部署兼安抚使,改任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改任镇、定、高阳关都部署、三路都排阵使。契丹掳掠中山,王汉忠率领诸将在郊外布阵迎击,契丹败逃,王汉忠领兵追杀,斩获很多,活捉其地位显要的将领。加封殿前副都指挥使,兼任保静军节度使。咸平五年,罢西面经略使,任命王汉忠为邠宁、环庆两路都部署,李允正、宋沆担任钤辖,统率戍守边疆的士兵二万五千人,交付王汉忠分道控制。数月后召回京城,因为违抗诏令无功获罪,贬为左屯卫上将军,出任襄州知州,在基本俸禄之外每年增加供给钱二百万。尚未赴任,得暴病而死。追赠太尉,以其长子内殿崇班王从吉为阁门祗候,次子王从政、王从益为左右侍禁。王汉忠有见识和谋略,军中政事非常整肃,每次出兵,清晨时一定焚香祷告说:“希望部下将士不要违犯我的命令,违者毫不宽恕。”因此他的部下从无偷盗抢劫之事发生。性格刚强果敢,不拘小节,轻视财物乐善好施。爱好读书,颇能作诗。喜欢儒士,对待幕宾佐吏有礼,名声很大,因此骄矜自大,上级将帅都不太喜欢他。
关于忠孝节的诗句
1.关于忠孝的诗词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文天祥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满江红》岳飞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游子吟》孟郊
2.关于孝道的诗句
《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几千年来,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来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我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
“国”与“家”的关系协调的好,则天下治,反之则乱。保证实现国家、君主有笑和悔效统治的最高原则是“忠”;巩固基层社会秩序,增加乡党邻里和睦,父慈子孝的最高原则是“孝”。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细胞是家庭,因而,忠孝二者相较,孝比忠更基本。
扩展资料: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几千年来,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来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我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
从秦汉开始,我国就建立了多民族统一的大国,建成它并维护它要有两条保证。第一条,要保证对广土众民的大国高度集权的有效统治;第二条,要使生活在最基层的个体农民,安居乐业,从事生产。
高度集中的政权与极端分散的农民双方要互相配合,减少对立,在统一的国家协调下,才能从事大规模跨地区的工业建设、文化建设,防止内战,抵御外患,救灾防灾。个体农民从中受到实惠,则天下太平。
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社会根据自然环境的合理选择。家庭是中国古代一家一户的基层生产组织,从而构成社碰正会的基本细胞。小农生产的家庭对国家有纳税的义务,国家有保护小农的责任,
“国”与“家”的关系协调的好,则天下治,反之则乱。保证实现国家、君主有效统治的最高原则是“忠”;巩固基层社会秩序,增加乡党邻里和睦,父慈子孝的最高原则是“孝”。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细胞是家庭,因而,忠孝二者相较,孝比忠更基本。
《十三经》中的《孝经》把孝当作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后来北宋的张载作《西铭》,在《孝经》的基础上,融忠孝为一体。
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把伦理学、政治学、心性论、本体论组成一个完整的孝的体系。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价值观的共识,起了积极作用,功不可没。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游子吟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孝道
3.古今中外 关于忠孝的名言警句
1 、万恶淫为首,百行棚樱孝为先。
出自明朝《增广贤文》。各种罪恶之中以放纵为首,各种行为当中以孝道为先。
2、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选自《论语》。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3、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
出自桓宽《盐铁论·孝养》。孝敬长辈需要的是质朴实在的作为,实实在在的敬意与爱心,而不是追求一些表面上的花哨形式。
4、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
尧舜所行之道,就是孝顺父母和友爱兄弟罢了。
5、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做哥哥的要爱护弟弟,做弟弟的尊重哥哥;兄弟之间和睦相处,这其中包含了孝道。
6、孝者,天下之大经也
语出《大戴礼记·曾子大孝》。孝,是一切德行的起点,是一切德行的大经大本,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社会人伦的基本法则。
7、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出自《孝经·开宗明义章》。这个孝道,可分成三个阶段,幼年时期,一开始,便是承欢膝下,事奉双亲。到了中年,便要充当公仆,替长官办事,藉以为国家尽忠,为民众服务。
到了老年,就要检查自己的身体和人格道德,没有缺欠,也没有遗憾,这便是立身,这才是孝道的完成。
8、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孔子说:“孝,是天经地义的,是人民应该行使的做法。”
9、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人皆为父母所生养,作为子女应当诚心尽孝道。身为人之父母,应当“知止”在以仁慈之心关爱子女、教养子女上。
10、天下无不是底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
出自《幼学琼林》.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的是兄弟。
4.关于忠孝的句子
1.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
2.幼年向雪案攻书,长大在金銮对策。常怀忠孝之心,每发仁慈之政。
3.虽有忠孝之心,慈惠之性,君父困危,赤子涂地,无以济之。
4.“孝者所以事君也”
5.“事君不忠,非孝也”
6.弟子入则孝,出则悌(ti,敬重兄长),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7.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9.曾子曰:“吾日三省(xi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5.讲忠的诗句
1、男儿须展平生志,为国输忠合天地。
——唐·贯休《塞上曲》【全诗】:去年转斗阴山脚,生得单于却放却。今年深入于不毛,胡兵拔帐遗弓刀。
男儿须展平生志,为国输忠合天地。甲穿虽即失黄金,剑缺犹能生紫气。
塞草萋萋兵士苦,胡虏如今勿胡虏。封侯十万始无心,玉关凯入君看取。
2、妙主蓬壶籍,忠为社稷臣。——唐·郑谷《故少师从翁隐岩别墅乱后榛芜感旧怆》【全诗】:风骚为主人,凡俗仰清尘。
密行称闺阃,明诚动搢绅。周旋居显重,内外掌丝纶。
妙主蓬壶籍,忠为社稷臣。大仪墙仞峻,东辖纪纲新。
闻善常开口,推公岂为身。立朝鸣佩重,归宅典衣贫。
半醉看花晚,中餐煮菜春。晴台随鹿上,幽墅结僧邻。
理论知清越,生徒得李频。药香沾笔砚,竹色染衣巾。
寄鹤眠云叟,骑驴入室宾。近将姚监比,僻与段卿亲。
叶积池边路,茶迟雪后薪。所难留著述,谁不秉陶钧。
丧乱时多变,追思事已陈。浮华重发作,雅正甚湮沦。
宗从今何在,依栖素有因。七松无影响,双泪益悲辛。
犹喜于门秀,年来屈复伸。3、忠谏能坚信正臣,三沈三屈竟何云。
——唐·周昙《六朝门李集》【全诗】:忠谏能坚信正臣,三沈三屈竟何云。每沈良久方能语,及语还呼桀纣君。
4、忠驱义感即风雷,谁道南方乏武才。——唐·吕温《题阳人城》【全诗】:忠驱义感即风雷,谁道南方乏武才。
天下起兵诛董卓,长沙子弟最先来。5、国乱时危道不行,忠贤谏死胜谋生。
——唐·汪遵《比干墓》【全诗】: 国乱时危道不行,忠贤谏死胜谋生。一沉冤骨千年后,垄水虽平恨未平。
6、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宋·文天祥《沁园春》【全诗】: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
自光岳气分,士无全节,君臣义缺,谁负刚肠。骂贼睢阳,爱君许远,留得声名万古香。
后来者,无二公之操,百炼之钢。人生翕欻云亡。
好烈烈轰轰做一场。使当时卖国,甘心降虏,受人唾骂,安得留芳。
古庙幽沈,仪容俨雅,枯木寒鸦几夕阳。邮亭下,有奸雄过此,仔细思量。
7、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宋·辛弃疾《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全诗】: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
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
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
比著儿曹,累累却有,金印光垂组。付君此事,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
但赢得,靴纹绉面,记余戏语。8、孤忠扶社稷,一德契穹苍。
——宋·辛弃疾《御书阁额》【全诗】:功掩萧何第,名越崔氏堂。孤忠扶社稷,一德契穹苍。
金碧飞翚外,鸾虬结绮旁。落成纷燕贺,弱羽得高翔。
9、千古忠肝义胆,万里蛮烟瘴雨,往事莫惊猜。——宋·辛弃疾《水调歌头》【全诗】:白日射金阙,虎豹九关开。
见君谏疏频上,高论挽天回。千古忠肝义胆,万里蛮烟瘴雨,往事莫惊猜。
政恐不免耳,消息日边来。笑吾庐,门掩草,径封苔。
未应两手无用,要把蟹螯杯。说剑论诗馀事,醉舞狂歌欲倒,老子颇堪哀。
白发宁有种,一一醒时栽。10、无因剖胸出此心,一寸孤忠天实临!——宋·陆游《我有美酒歌》【全诗】:我有美酒起自斟,劝君一卮为君吟,素衣未遂京尘化,绿鬓已受吴霜侵。
三巴涂路何嶔崟,五溪雾潦多毒淫。虎豹夜啸裂崖谷,魑魅昼出矜山林。
身如槁叶堕幽阱,窅窅何啻千尺深。无因剖胸出此心,一寸孤忠天实临!11、丁年驰骛弓刀后,报国孤忠自许。
——宋·李曾伯《摸鱼儿》【全诗】:对垂弧、引觞一笑,凄凉薄分天气。丁年驰骛弓刀后,报国孤忠自许。
堪叹处。今老矣,强颜犹踵邯郸步。
安能远举。谩目送征鸿,梦劳胡蝶,无计便归去。
清闲禄,旧说天公靳予。何时松菊村墅。
生非燕颔鸢肩相,岂是觚棱鵷鹭。收拾取。
休直似、文渊定远空怀土。阿戎可语。
待乞得身还,屏伊世累,甘受作诗苦。12、天赋与、飘然才气,凛然忠节。
——宋·找善括《满江红》【全诗】:海岳储祥,符昌运、挺生前哲。天赋与、飘然才气,凛然忠节。
颖脱难藏冲斗剑,誓清行击中流楫。二十年、麾节遍江湖,恩威浃。
香穗直,云峰列。觞羽急,鲸川竭。
共介公眉寿,赞公贤业。出处已能齐二老,功名岂止超三杰。
侍吾皇、千载带金重,头方黑。13、好友多从忠节传,人情不尽绝交篇。
——清·黄宗羲《卧病旬日未己闲书所感》【全诗】:此地那堪再度年,此身惭愧在灯前。梦中失哭儿呼我,天末招魂鸟降筵。
好友多从忠节传,人情不尽绝交篇。于今屈指几回死,未死犹然被病眠。
6.关于忠孝的现代诗
母亲类别:现代诗 作者:风尘 [作者文集] 日期:2009-9-23 23:53:53 A级授权
晨曦倦懒升起,
露湿的麦地。
一个目不识丁的女人。
瘦弱的肩膀,
撑一方忠孝礼仪的节贞。
含辛茹苦,十年一日。
憔悴的容颜,驻老了时光。
感谢您养育了我,
赐予我一生不屈的风骨。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今时远行,请您给我自由。
我需要独立的翅膀,
迎着风雨远航。
因为,热爱。
身体里涌动着不死的血液。
因为,生命。
我热爱奔跑,为价值去披荆斩棘。
奋斗在永不停歇的路途,
写下属于自己的倔强诗篇。
感谢您给我坎坷的成长,
让我磨练心智,砥砺出穿越沧桑的文字。
感谢您给我的爱,
让我懂得感恩与珍惜。
感谢您为这个家的付出,
让孩子们彼此相亲相爱。
万水千山,隔不断的血脉,日夜遥念。
因为,血浓于水。/shigeShow.asp?id=3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