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是功臣亦是千古罪人,刘大夏为何会被如此评价?
但是明朝当时的官员对他的评价还很高,说明刘大夏心性还是可以的,为人也比较坦荡,他毁掉档案可能是防止以后的帝王效仿该行为,从而导致民不聊生。
刘大夏已在官场干了二十多年,又洞达世务,自然明了羡余钱的惯常用途,将眼前这笔钱装进自家腰包,既不违法,也不会遭非议,但又觉得有些不对劲,对库吏的提示,他迟迟未作回应。
看似好像是刘大夏本身就有私藏资料的嗜好和前科,但是诸多权威史书都只采纳刘大夏藏匿安南资料的事迹,对他藏匿郑和海图的故事却弃之不用。这个态度就很值得商榷了。
刘大夏是个怎样的官员: 坚持原则。不因为素日和中贵的矛盾而产生畏难或对抗情绪,而是能够抛除旧怨,公私分明,就事论事,以理服人。(以理不以势,以近不以远) 处事稳重。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郑和下西洋的详细档案十分宝贵,被刘大夏如此毁掉,的确太过可惜。因此,刘大夏成为了历史罪人。但是,明朝首辅杨廷和曾评价刘大夏:大夏清修刚介,而中实坦易。
首先让大家给她公主这个称号的,我觉得的确是配得上的。
明朝名臣刘大夏:祖孙三人都是明朝知名的廉吏
1、刘大夏被迫致仕后,阉党刘宇、焦芳又向刘瑾进谗,说是抄刘大夏的家,“可得几万金”,“可当边费十二”。刘瑾于是下令逮捕刘大夏,并专门叮嘱一个姓罗的官校,注意查看刘大夏的家产。
2、刘大夏(1436年—1516年),字时雍,号东山,湖广华容人,与王恕、马文升合称“弘治三君子”。赠太保,谥忠宣。天顺三年(1459年),乡试第一。
3、从历史的角度来说,郑和下西洋的详细档案十分宝贵,被刘大夏如此毁掉,的确太过可惜。因此,刘大夏成为了历史罪人。但是,明朝首辅杨廷和曾评价刘大夏:大夏清修刚介,而中实坦易。
怎么看待兵部尚书刘大夏愤而焚毁郑和的航海图?
1、所以,所谓刘大夏焚毁郑和海图一事,基本属于子虚乌有,毫无证据;而他藏匿郑和海图一事,明史学界的态度,也大多是不采信。指责刘大夏为郑和海图一事负责,简直是千古奇冤。
2、目前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一是郑和下西洋的档案被刘大夏给藏了起来,老人家又没做好移交工作,所以,他死后,档案就再没人找得到了。
3、所以刘大夏他们没有看到航海能够创造什么价值,反而是一直消耗国库,这就使得他们反对航海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