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木鼓的形制
- 2、木鼓起源于什么?
- 3、木鼓的形成
- 4、木鼓的典型特点是什么?
木鼓的形制
在唐宋时,佤族木鼓鼓面用牛皮制作而成,鼓面下面有20个木柄环绕鼓身。鼓身内部凿有扁长状音孔,里面有鼓舌和鼓牙,可以制造回音效果。鼓身左右两边有一种中间窄、两头宽的音槽及方形音窗。佤族木鼓一般长约2米,直径0。
木鼓,是佤、高山、苗、侗等族敲击体鸣乐器。历史久远,形制古朴、发音低沉,应用广泛 。流行于云南、贵州、台湾等地。
木鼓的形制可分为两类,一种是用整段原木挖制成鼓,如佤族的木鼓,佤语称作布络。另一种,把整段原木挖空作鼓膛,两端或一端蒙以牛、羊皮制成木鼓。
通常要选3-5棵红毛树,然后将每一棵树的树皮割下一片带回寨子。回到寨子后,再次杀鸡看卦,决定选那一棵红毛树来制作木鼓。
公元前3~1世纪,铜鼓经“滇人”发展成为形制稳定的石塞山型,经“骆越人”使制造工艺得到更充分的发展。敲打铜鼓时鼓手持双槌,右手敲鼓心,左手敲击鼓边,两手配合敲打。
木鼓起源于什么?
鼓是非洲居民的传统乐器 ,起源于西非 ,人们在演奏时将鼓吊在脖子上,而且是几个人(至少两个人 ,甚至7个或8个人)一起演奏,讲究的是演奏过程中的配合 ,而且这种鼓乐有上千种节奏。
云贵高原属亚热带、热带的湿润气候,森林茂密,树种繁多,取材制鼓方便,因此,当地民族多选优质原木制鼓,此类鼓,人们泛称木鼓,也有大鼓皮鼓等叫法,各少数民族又有本民族语言的称谓。
较大者称“母鼓”,供奉于专门的木鼓房中,置于两根横木之上,以防潮湿。较大的村寨,有数个木鼓房和数十个木鼓。大约一两年就需要更换新木鼓。制作新木鼓时,首先需要从森林中拉回一段大树干,称之“拉木鼓”。
木鼓的形成
1、木鼓的形制可分为两类,一种是用整段原木挖制成鼓,如佤族的木鼓,佤语称作布络。另一种,把整段原木挖空作鼓膛,两端或一端蒙以牛、羊皮制成木鼓。
2、在西盟县城旁边,就有一座专门放置木鼓的博物馆,附近村寨的木鼓都寄放在这里,待节日到来后,村里人专门举行仪式将木鼓拉到庆典场地,敲响木鼓,尽情狂欢。
3、木鼓形成后,再用木架支起,放在寨上有声望且年长的寨老家堂屋中间,这家就称为鼓主。
4、为了形成空腔,扩大声音。几乎所有的原声乐器都拥有一个空腔,声波在空腔内反复冲撞共鸣,把乐器的声音放大,才会被人民听见。因为所有乐器的起源都面对这一个问题就是声音放大。
木鼓的典型特点是什么?
1、反排木鼓舞舞蹈时。动作特点是踏二四拍,其头、肩、腰、臀各部位的动律均稳定在一节拍时控中统一进行,和谐统一。全身运动以胯为动力点,甩同边手。
2、出土原始时期的鼓多以陶土作框,也有以挖空的树干为框者。由于长年深埋地下,鼓皮多已朽蚀。现见实例有山东泰安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出土的陶鼓和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的木鼓等。
3、上身前倾弓腰甩胯的舞姿、顺手顺脚的动作,以及在雄浑的木鼓敲 击声的伴衬下奔驰跳跃的步法构成了它与众不同的风格特色。
4、在佤族的各种器物中,最神圣、尊贵之物莫过于木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