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以鲁迅对待“节烈”的态度为例,分析鲁迅是如何看待儒家的礼教观念的...
1、鲁迅是很反对封建礼教的,他的作品大多揭示礼教吃人的本质,如《阿Q正传》、《祝福》《狂人日记》等。他认为祥林嫂的死是由封建父权、夫权、神权等封建礼教造成的。总之他是持批判态度的。
2、鲁迅之所以说封建礼教是“吃人的礼教”,是因为鲁迅看清了这是国民弱的根因,也是几千年封建愚民政策的结果。麻痹人的灵魂,使之成为愚弱的被统治者。这方面主要是从“看客”身上表现出来的。
3、鲁迅对孔子很尊敬,但对儒学却不赞同中庸之道,追求立场鲜明 鲁迅说儒家思想是吃人的儒家思想。
4、鲁迅对孔子很是尊敬,但对儒学却不赞同中庸之道,追求立场鲜明。
5、因为礼教传统造成了思想禁锢,抑制了社会活力,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尊卑隔阂,与当时革命的环境不能协调,反对自由民主,因此鲁迅要抨击礼教抹杀人性。
6、个人被织进了一张纵横交错的宗法关系大网中。伦理道德作为国家、社会的整体表象,普通化为人的精神桎梏,极大地湮灭了个体自我的内涵和意义。 鲁迅先生说的“吃人”,实际是吃掉人的主体意识和独立人格。
《红楼梦》中的节烈观是如何体现的,作者又是如何否定节烈的呢
1、鲁迅对“节烈”之观察剖析可说是十分透彻的。“节”便是贞节,丈夫生前、死后都要守贞节,不可出轨,不能改嫁;否则要受社会的遗责。“烈”者,或在丈夫生前因遭人自杀,或在丈夫死后殉身随丈夫而去。
2、节烈这两个字,从前也算是男子的美德,所以有过“节士”、“烈士”的名称。然而现在的“表彰节烈”,却是专指女子,并无男子在内。
3、据节烈为本,将所有活着的女子,分类起来,大约不外三种:一种是已经守节,应该表彰的人(烈者非死不可,所以除出);一种是不节烈的人;一种是尚未出嫁,或丈夫还在,又未遇见强暴,节烈与否未可知的人。
4、 最后,节烈于现代失去了存在的生命和价值,节烈的女人还有什么?还有哀悼的价值。多么可悲可怜,只因为男子究竟较女性难惹,惩罚也比表彰为难。
5、纵有志向才情,又如何敢于明确挑战儒家忠孝节烈的核心价值观? 表面上,他先把曹娥描绘成《诗经》中那样热爱生活、向往爱情的美丽佳人;后又把曹娥与《列女传》中各类以死殉夫的节烈女子类比。
6、红楼梦赏析: 《红楼梦》的文字善于腾挪跌宕,波澜起伏,不但大的故事情节的发展是如此,在许多局部描写中也处处表现出这种特色来。
清真先贤古墓的节烈流芳牌坊
节烈流芳牌坊在解放北路清真先贤古墓北侧。为纪念前署陆路提督军门蔡金章的如夫人孙氏而建。
不是!但都在广州!桂花岗在广州城区中部偏北、解放北路北段东侧 ,南邻广九铁路。属越秀区。1950年前称大蛇地,又名屎园岗,是坟地山岗。1951年建成住 宅区,因相邻清真先贤古墓一带称桂花岗,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