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秋兴八首其一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1、秋兴八首其一属于七言律诗,在抒情方法上采用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通篇主要对巫山巫峡的秋天景色的描写,烘托出一种阴沉萧条、动荡不安的外部环境,一方面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之情。
2、运用了借代,用典,虚实结合的手法。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唐代〕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3、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开门见山,抒情写景,波澜壮阔,感情强烈。
4、” 所谓“明写秋景,虚含兴意”,这是说要透过诗人对秋景的描写体会蕴含其中的“兴意”,把握诗人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前四句写巫山巫峡残秋萧森景象,“便影时事,见丧乱凋残景象”,同时暗示了诗人忧时伤怀的愤慨之情。
5、本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如首联的托物起兴、颔联的象征、尾联的烘托,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请你选取其中一种来简要地分析一下情景交融的效果。
6、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使用了联想的手法,利用深秋中两种市井中常听到的声音,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担忧,对家人家乡的思念。《唐宋诗醇》中曾对此引用钱谦益的说法:刀尺苦寒,急砧促别。
秋兴八首其一的翻译
1、秋兴八首其一原文及翻译如下:秋兴八首·其一 (唐)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2、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秋兴八首·其一翻译: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3、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萧森:萧瑟阴森。
4、秋兴八首其一翻译:寒露凋伤了枫树林,巫山巫峡的气象萧瑟阴森。江间的波浪连天涌起,塞上的风云接地阴沉。丛菊两度开放忆往昔感伤落泪,孤舟系在江岸像系在我思念故园之心。
秋兴八首颔联的景象有什么暗示
1、有象征意味的原因:联系上下文来看,头两句中,“凋伤”、“萧森”;第五六句中,“他日泪”、“故园心”。再结合本句中“兼天涌”、“接地阴”。
2、描述了万里长江波涛汹涌,天翻地覆的景象。塞上整个天地之间风云波浪,描述了阴晦萧森的景象。与首联的关系是,。“江间”对应“巫峡”,“塞上”对应“巫山”。
3、颔联用对偶句展开“气萧森”的悲壮景象。“江间”承“巫峡”,“塞上”承“巫山”,波浪在地而兼天涌,风云在天而接地阴,可见整个天地之间风云波浪,极言阴晦萧森之状。
4、颈联在八首秋兴中插入两句春景的描写,象征重现往日的美好是诗人陷入对长安昔日太平景象的深深忆念中情不自禁地挥笔所成,一轻快欢乐的抒情,反衬现时的寂寞哀伤。
5、秋兴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首联:“山郭”说明夔州地处偏僻,“千家”指人烟稀少。
6、首联描写寒露冷清,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感;颔联写巫峡景象,江上巨浪滔天,关塞风云直迫地面,象征了国家局势动荡不安,表现了诗人诗人翻腾起伏的忧思和郁愤不平。
如何赏析“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1、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2、颔联赏析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波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清代杨伦《杜诗镜铨》评论说:“波浪在地而曰兼天,风云在天而曰接地,极言阴晦萧森之状。
3、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出处】秋兴八首·其一 唐代: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4、万里 长江 滚滚而来,波涛汹涌,天翻地覆,是眼前的实景;“ 塞上风云”既写景物也寓时事。秋兴八首(其一)原诗: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5、如“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波浪汹涌,仿佛天也翻动;巫山风云,下及于地,似与地下阴气相接。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接下。波浪滔天,风云匝地,秋天萧森之气充塞于巫山巫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