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的文学生活 【作文】 不少于500字
认识我的人,对我的印象总是衣着随意、表情呆滞、语言木讷。不管人们对语文老师有多么美好的推测,但在我的身上怎么也品不出半点“文学”味道。
我生于没有什么“文学”的家庭。父亲略通文墨,但辗转奔波的生活,彻底摧毁了他曾有的一切梦想,在记忆里他与书报、影视绝缘。母亲没上过学,识百来个字,离法定脱盲标准尚差一截,没有阅读能力。童年的我却也接触了一些通俗文学的因子。夏夜乘凉时许多目不识丁的老农,给我们讲过很多荒诞不经的故事,如“马朗堂故事”、“傻女婿”等。不知道这算不算一种文学熏陶。
读中小学的时候,老师大多是不苟言笑的长者。在那个“学好数理化,支援亚非拉”的时代,间或有老师讲讲《五兄弟的故事》、《难忘的战斗》等,我们便趋之若骛。高中时一个物理老师在课堂补白时段讲的《新崂山故事》,回忆起来还颇有情趣。那时学校偷偷流行看手抄本,我本想偷窥一下,只因为老师大会小会警告:那些是“大毒草”!又碍于班干部身份,最终不敢问津。
后来,阴差阳错就读师范的中文专业,算是靠近了一点文学。算是系统学过当代文学、现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等文学课程,不幸的是我都把它们当成学业任务对待了,丝毫没感悟到文学的魅力。为了应付考试,也曾按老师的书目,“囫囵吞枣”地读了一堆文学书籍,待考试一过一并交付“爪哇国”。人生中,唯一能与文学结缘的机会,失之交臂。
工作后一直教语文,顺手写了一些生活感受类的散文、小说,一不小心被报刊、杂志和一些无闻的原创文学网站发表。一夜间,忽然自大起来,误认为自己真的成为“文学人”了。兴之所起,继续写了若干篇,却一直没人赏识,被一报社女编辑点出了致命伤“你们老师只知道抒写自我,从不不关注市场需求”。但我不急不恼,依然写一些孤芳自赏的文字,因为我早知道我不是“文学人”,一辈子没曾想过要委身文学呢。
我只是把文学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文学是体验。我虽然乃一介平民,看看名人传记,仿佛也体验了名人的一世风光。读读描写暴发老板的文章,感到自己仿佛也有坐奥迪、携小秘招摇过市的感受,哪怕是瞬间的“画饼充饥”。
文学是苦痛。有时看一本什么“闲书”,以致误了“正事”,被领导穷追不舍,或者忘了做饭、洗衣服,被太太口诛笔伐。那是一种久治不愈的痛。曾为了杜撰什么歪文,以致把“某某行动纲要”写得语焉不详,惹得上司忍无可忍地横眉竖目。
文学是安慰。接触文学,似乎接触了许多不认识的人群,当然三教九流都有,各式杂家都粉墨登场,不管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还是走火入魔的歪理邪说,与他们作一番心灵的交流,忘了自己,忘了承受的人间许多苦难,却也是一乐事。那时,和文学“躲进小楼成一统”,几乎有点脱俗了。
但我绝不是文学人,带着并不崇高的功利目的,只愿意读那么一点点“文学”。仅此而已。
2.800字 作文《文学与生活》
当学习繁重,压得透不过气时,我会选择一本文学着作来浏览;当做事不顺心时,我会选择边听轻音乐,边徘徊在文学殿堂,了解文学的真谛;当心情愉快时,我会选择拿起笔书写一切属于自己的句子。
我赞叹鲁迅的文章,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曾过滤人们陈腐的思想,使人觉悟,发人深思;我倾情于曹雪芹的《石头记》,那一段红楼梦的事,演绎了四大家庭的兴衰史,写尽人间的悲欢与离合。我品味于冰心的《繁星·春水》里对母爱、童真和自然的赞美。我沉思于朱自清的《匆匆》,陶醉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在文学世界里,小说情节令人意想不到或者深思,散文诗词藻华艳丽、意象丰富;话剧结构独特,场面精彩,议论文语气铿锵,思想突出。
从采风中,我了解到一种特殊的文笔——民歌。民间歌谣比文人诗歌创作历史要早上八百年,虽然我们看不到古代民间歌谣记录本,但相信那些优秀民间歌谣通过代代口耳相传,也会扎根于我们的生活。民歌的好处是天真、率真,读起来朗朗上口。我喜欢幽默诙谐的,如:“菜头纱,老鼠拖去当尾巴”“吹灯烧破嘴唇皮”。无论是童谣《火眼天王》、《一个星》,劳动歌谣《耕田耕》、《六月》,还是爱情歌谣《一只麻雀》《哈哈调》,相信民间歌谣带给人的快乐一定不少。
传记文学自然不应被冷落,它也是文学花园里一朵奇葩。从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到欧文·斯通的《渴望生活——梵高传》。它们给我们的思想熏陶是深刻的,它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挫折和忧患。它是我们需要的人生课题,只有坚持才有完美。这些无不在读者的生命中留下印痕。
泉州——文化古城,艺术形式丰富多彩,戏剧有梨园戏、高甲戏,音乐有南音、北管,手工艺有花灯、木偶。南音是泉州最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被誉为“中国古典的明珠”,曲调典雅,情韵深沉,雅俗共赏。南音一直是老人们的所好,在当今青少年心中也许不流行,不时尚,但南音的魅力和韵味是不可估量的。
文学是对生活的援助,是对庸俗生活的一种诗化的关照,也是拯救心灵狭隘的良方,它的价值之一就在于打破生命中的这种僵硬,从而使思维触角向人的内部展开了探索,并触及越来越多的细腻的精神品质。文学作品不仅是各民族艺术瑰宝,同时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没有文学的心灵,是一片干涸的沙漠;没有文学的世界,是一片荒凉的墓地;没有文学的人生,是一段寂寞而漫长的苦旅。文学是沙漠里一片绿洲,文学是墓地里一簇鲜艳的玫瑰,文学是寂寞而漫长的苦旅中一个美丽而耐人寻味的童话。人,不能没有文学。我感谢文学,感谢这个缤纷多彩的文学世界,因为它陶冶我的性情,给我的人生带来欢乐与希望
3.巜艺术生活带来的快乐》作文600字
我简单描写一下,剩下得看你。
艺术就像生活一样,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优美的线条,鲜艳的颜料。一笔一笔的画在纸上,画出我精彩的人生,画出我高飞的梦想,画出这多姿多彩的世界。
我喜欢艺术,它给我带来不仅是画这样的东西,还有全身心的一次新的体验。艺术就像生活那样多姿多彩,把我的经历,把我的故事都一笔一划的画在上面。艺术没有最高的境界,每个人看世界的角度不同,风格也不同,你能理解一点就高一分境界。我并不想达到多高的境界,只是陶醉于艺术的世界,它拥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许多人,我也同样被吸引住了。刚开始对它没有太多的了解,当我慢慢走近它时,慢慢更深入的了解它时,才发现它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就当我极为像揭开它那神秘的面纱时,我就越深陷其中,越对它着迷痴情。
我热爱艺术,就像那些热爱文字的人一样,每天都为它疯狂,为它痴迷。……
4.艺术,点亮人生作文600字
中央电视台有个品牌栏目《艺术人生》,口号是“用艺术点亮生命,用情感温暖人心”。节目中,时常会请一些艺术家和演艺圈的人士,讲述他们的生命历程,讲述他们的悲欢离合,在对成功和失败、坎坷与辉煌的回忆中,展现人世的沧桑变迁,充满了怀旧意味,常常令人唏嘘感叹。
其实,不但艺术家的人生遭遇,饱含着艺术的韵味,每一个生活中的人,如果用艺术的眼光看,所走过的人生之路,也都充满了诗意的悲欢、离别和感伤。谁不曾有过天真的梦幻?谁不曾有过梦幻的破灭?谁不曾有过如花的青春?谁不曾有过青春已逝、华发早生的叹息?每个人的身上,都深深体现着时间的雕刻刀留下的痕迹,每个人的生命足迹,都是一幕幕充满情感的戏剧。
人是寻求意义的动物。因为我们有理性,有思想,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语言和符号中。我们从来就不满足于生命的表象,从来就不满足于仅仅吃饱喝足,我们总要追求更高的更具深度的东西,总要追问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我们活着到底为了什么?
从根本上说,艺术不是手段和方法,艺术本身就是目的,本身就具有终极的意义。艺术是一种世界观和价值观,是一种观察和思考的角度。用艺术的眼光省查世界和人生,世界和人生就具有了美感,具有了不同凡响的意义。用艺术点亮人生,就是通过艺术,通过审美,走向对苦难人生的肯定,走向对虚无和空空落落的怅惘感的超越。
今天是一个遍地真理的时代,除了物质和消费欲望之外,几乎没有什么标准和参照,所有的价值观都面临解构和颠覆。后现代们喊出的口号是,“这是我的真理,你的呢?”在这样的环境中,即使清晰地知道消费的满足,不过是一次吸毒般的短暂快感,我们也难以自拔。快感的背后,是心灵的空茫和失落。正应验了尼采的话,“上帝死了,我们将面临二百年的虚无。”除了艺术,还有什么可以让我们抓住呢?还有什么值得我们抓住呢?所以,哲学家说,“生命通过艺术而自救”,“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
用艺术点亮人生,还在于艺术使生命变成一个创造和发现的过程。人在世界的一生,很像一只鸟,飞进一间房子,最后又飞出去。这本来是一间幽暗的房屋,因为有了艺术之光,我们才看到房间中,原来早已摆着鲜艳的玫瑰,摆着碧绿的翡翠,还有洁净的杯子和水。因为有了艺术之光,我们还能发现房间有那么多通向远处的通道。艺术就像神圣的诗句,给这个世界命名,让这个世界得以解除遮蔽,在眼前敞开。
用艺术点亮人生,也在于艺术可以帮助我们解除时间的魔咒。杜拉斯的名言,“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与你那时的面容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倍受摧残的面容。”体现的正是艺术的目光和艺术精神。如果没有艺术,皱纹就仅仅只是皱纹,可是艺术告诉我们,什么是沧桑,什么是美。晚年的杜拉斯,面目浮肿,头发凌乱,她行走在巴黎街头的风中,那么孱弱,可是,因为艺术,她让我们感觉到一种哀婉的美。
用艺术点亮人生,就是用细致、爱心和温情,深入到生命和情感的深处。在匆匆流逝的生命中,在不断求真求善的基础上,攀登审美、艺术的高峰。不管人世如何变幻莫测,无论面对怎么样的破败、荒凉、坎坷和无奈,因为艺术,人生的局限和残缺,得以超越,使得我们有力量用带泪的微笑,面对哀伤和哭泣的时刻。这就是艺术的意义和价值。因为艺术,人生真正值得一过。
5.艺术与生活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这是家喻户晓的名言。生活是什么呢?生活是指人在自然界中的一切活动。
如:种田、吃饭、旅游、休息等等。艺术是什么呢?艺术是指人在自然界的一切活动中,对自然现象进行的体验、感悟、提炼、加工,并用艺术的形式去表现它。
例如:用音乐去表现高山流水,用绘画中去表现梅兰竹菊,用书法去表现阴晴圆缺。总之用艺术诠释自然、生活之规律。
其目的是:从宏观上说,使人们了解自然、认识自然、溶入自然、人和自然能更好地协调发展。从微观上说,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之目的。
生活中充满着艺术 在生活中,到处都是艺术。从视觉上,我们看到蓝蓝海洋之宽阔、小河流水之细腻、花儿盛开之美丽、春风抚柳之温心;从听觉上,我们听到惊涛拍岸、高山流水、鸟儿争鸣;从嗅觉上,我们嗅到花儿的清香、从味觉上、我们尝到酸甜苦辣;从肢体上,我们感觉到冷热温凉、粗糙光滑;我们从这些生活中感悟出美好,感悟出艺术无处不在。
但生活是有限的,生活是在自然当中的,不是所有的人都登过喜马拉雅山,不是所有的人都登过太空;世界太大了,我们没有去过的地方太多了,可这不等于我们不了解喜马拉雅山、不了解太空,因为书本、电视去过哪个地方,所以我们在自然中感受不到的,可以到书本、电视那里寻找,一定能找到的,这样艺术的资源就更加丰富了,就能为创造更好的艺术做好铺垫。 生活不全是艺术 现实生活不全是艺术。
怎么说呢?艺术的形成是需要选择、需要取舍的,而不是纯粹地照搬自然。比如说沙子里面有金子,但沙子并非全是金子,要想获取金子必须经过提炼才能获得,而不是把沙子全部收藏起来。
如果把金子比做艺术的话,那么沙子就是自然,我们要想获取金子,就必须要具备获取金子的工具,还要有筛选、分离、冶炼、提纯一整套技术。我们要掌握艺术就要具备获取艺术的工具和技术,达到技术熟练、精湛,知道怎么去选择,怎么去取舍,从而创造出更优秀的艺术。
艺术来源于生活 艺术中到处都体现着生活、体现着自然。艺术来源生活,生活来源自然。
生活是千姿百态的,自然是变化无穷的,因此,艺术也是丰富多彩的。在书法中,王羲之的平和,如春暖花开,风和日丽;米芾的飘逸,如春风拂柳,婀娜多姿;颜真卿的粗犷,如彪形大汉,威猛魁悟;赵松雪的柔眉,如窈窕淑女,丰韵挺拔;弘一的空灵,如禅房入座,清新幽静等等,这些都是用自然、用生活来述说艺术家心灵的。
艺术高于生活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艺术是生活的提炼、加工和再创造。艺术家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内容,运用到艺术中去,反过来又充实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新的享受。
作为艺术的表现方法,决不是生搬硬套生活、或者重复生活,而是有取舍地提取生活中的精华。在这个提取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的时代不同、内容的不同、环境不同、感受也不相同等等,所以产生的作品也不相同,正是这些不同,才能满足不同人的需要。
人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审视、品味作品,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他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自然、生活给艺术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艺术尽情地表现自然,表现生活,并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我们在自然、生活中体验到花儿的开放、鸟儿的歌唱、江河的奔腾、高山的耸立,通过认知,产生感悟,花儿为谁开放?鸟儿为谁歌唱?江河为谁奔腾?高山为谁耸立?抒发我们对自然、生活的情感;把这些情感转换成其他的艺术形式,如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等,使我们能更好地融合在自然中。
6.艺术与生活论文1000字
从小学到现在的作文课,觉得只有一句话对作文的本质概括得较到位,那就是"作文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在我的理解,"源于生活"就是材料的选取是来自于平时的生活,而"高于生活"则是要求作文要以审美的眼光对一般材料进行艺术加工。
其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像做每一件事一样,要有源于生活的材料,则必须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灵敏的感受力。而要有灵敏的感受力则又要有敏感的思维和感官,要在每时每刻留心身边的每个人,每件事,特别要抓住一些细小的细节,也就是说感受要深刻、独特、细腻。这样才会在作文时不必担心无话可说,无字可写,硬是把作文变成"榨文"。
谈起感受,不由想起清代扬州八怪里的郑板桥,大家都知道郑氏瘦竹不仅反映了郑板桥的高尚人格,而竹本身的削俏、挺拔,竹之神韵更被表达得淋漓尽致。板桥为什么能把竹画为"神品"呢?据说,板桥在空闲时就站在竹林里,默默的观察竹的一举一动,看竹的傲对冰霜,看竹的迎风送雨。通过对竹的深刻感受,于是就能很轻易地把它的神韵表现出来。另外达o·芬奇画蛋也是训练感受的一个例证。
艺术是相通的绘画和写作都属于艺术,所以写作也要通过不断的接触现实生活、感受现实生活,才能生动、准确地表现事物和道理。当在写作中觉得无话可说,你就感到平时仔细观察的重要性了。
也许,有人会说我平时的生活实在是太单调了,并没有别人文章里所描写的大喜大悲、大起大落,每天就是由"家"--"学校"--"家"三点运动,而大多的时间都是在学校渡过,只有单调的学习,很少有机会到社会上去了解一些情况,也很少有时间与社会进行交流,每天都是固定陈式似的生活着,突发事件几乎不会出现,一点新鲜材料也没有,而以前的材料又已写了若干遍,再写也无甚意义。于是到了写作就有江郎才尽的感觉。
其实,哲学上讲过,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世界上不可能存在绝对相同的东西,即使你每天过着同样单调枯燥的生活,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你并没有仔细的观察和感受其中的细微变化。如果你无时无刻都做个有心人,不时的以敏感的心努力去挖掘事物的细微变化,并把它放大,同时加入你的想象和联想,这样你就能在细微中见伟大,于无声中见有声。那么你在以后的写作中就觉得有事可写,一改以前"榨文"的状态。
当然,有了材料还只是成文的一半,要文章有生命力,则还必须对材料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这样你写的才能称得上是一篇合格的文章。那么又要怎样加工,如何让自己加工的东西有一定的艺术性呢?这就要求每一个为文者注意在平时训练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如果让一个思想龌龊的人写一些有很高意义,让人赏心悦目的文章,这可能是很难的,勉强为之,只会写出一种"四不象"的文章。而要培养良好的审美能力,在我看来就要求你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在这基础上多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精美的艺术作品。从别人的作品里寻找适合自己的风格和样式,感受绘画、音乐,动物、植物等里面所蕴涵的美感。同时经过自己的取舍以培养自己独特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从而用自己独特的语言组织形成文章,这样的文章才能吸引读者,感动读者。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文章的所有材料都已存在,只是等你去发掘,去利用,用自己的语言去组织成文,让读者感知,使其感动。
7.文学和人生的800字作文
文学与人生紧密相连,息息相关:没有多彩的人生,就不会产生美丽的文学,所以说:“文学是人生的表现。”但是文学又不完全是人生体验。吴密先生在他的《文学与人生》中有这样一段经典的论述:“文学是人生的精髓”—哲学是汽化的人生,诗歌是液化的人生。小说是固体化的人生—均从各种含水的不纯物质中得来的,戏剧是爆炸的人生。“初读这段文学,并不知其意,但得出一点结论:文学泊于人生,但又作用于人生。
一、文学与人生的关系
文学样式有多种,谓有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但无论作何种文学,为文者均有其水平之高低,文采之优劣;人生亦有多种,但不论是何种人,均有其人品,所以为文者其人品之高低,谓之曰高尚,低俗,伟大渺小,卑微等等。一部文学作品(或一篇文章)都有它的内涵及思想,通过鉴赏一个人文章的内涵及思想,可以看出为文者的为人。所以说文学是人生的表现。
在C•汉密乐顿的作品《小说之素材与方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美国某君,搜集一人之手迹、支票、帐单、照片等,以作小说,试验卒失败。”意思就是说,一人想用真实的人生为写作对象,来写一部小说,但最终失败了。可见文学不是真实的人生经验。(至少小说表现的不是真实的人生)即吴密先生所说的:人生≠真实的与直接的经验。所以,准克地再现人生的做法在文学的做法在文学创作中是不可取的,也是很难做到的。每一部文学著作都是生活细节为对象,再加之以想象,赋之以深邃的思想才完成。四大名著无一不是在历史事件(或家庭琐事)的基础上改编,提炼其精华,投之以作者的感情才形成的:《红楼梦》中作者将自己的生活经历附加在贾宝玉身上,但又加了一些虚幻境、空空道长等),使作品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与广度;《西游记》作者以历史事件玄奘西游为小说线索,加之以孙悟空、猪悟能等传奇人物,使小说主题立刻升华;不是单纯表现唐僧师徒四人如何与妖魔斗智斗勇,而是表现了当时人们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细细品味吴密先生对几种文学作品巧妙的比喻,终于体会了“文学是人生的精髓”。真实的人生是混有杂质的一盆水。但在文学作品中,人生便是已经除去杂质的清水、纯净水,而其中哲学是“汽化的人生”,最好为纯净,所以哲学是人生中最精华的部分—精神;诗歌是“液化的人生”,较哲学次之,所以诗歌表现了人的思想情感,是理想化的;而小说最劣,它只是在真实人生的基础上稍稍加工而成,所以小说重在记事,辅之心肝肤浅的情感表达……所以,“文学是人生的精髓”。
文学源于人生,是人生的表现,同样,文学作品也反映了人的思想。
现在中国文学有诸多缺失,其中最主要的有三种,即宣传文学——专门作为宣传达室的工具;闲谈文学——缺乏作文的严肃性;消遣文学——低级趣味的文学。从这些文学中就可以看出作者们的低级超味,作文的不严谨,为人的不严肃。读过韩寒的《一座城池》的人,再了解一下韩寒这个人就会真正体会到“文如其人”。
二、文学于人生之功用
我们为什么要作文学?因为文学于人生有非常大的作用。
读《史记》,我们可以了解太史公坎坷艰难的人生;读《离骚》,我们懂得了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读柏拉图的《理想国》我们知道了“公正是灵魂的优点,也是获得幸福的手段,它是其他各种德行的基础“。于是我们学会了公正……所以,文学之于人生等一大功用及涵养心性,培养心志,培养道德。
文学还可以促进真正文明。文学改变了人的意识,使人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改变,从而促进人的进步。所以,一切优秀文学都在宣扬与体现人的规律,最终让人进步,促进真正文明。
除此之外,文学还可以让人通晓人情:《红楼梦》“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人章“。可以让人了解世事:”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也可以增强人们的爱国之心: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学作用于人生,功效甚广,但一定是好文学才可以促进人养成好品质。
最佳文学作品含有人生最大量的、最有意义的部分 ,而且让读者爱到启迪,得到乐趣,这才是文学与人生的最佳契合点。
8.文学与生活 为题的大学生作文1000字
去聆听生活,去回忆生活中的琐事,我们会发现,生活中有太多值得我们回味的事情。在它们身后或许还蕴藏着一些人生哲理。
生活的斑斓就如春天里那一片云彩,生活的朝气总在四季的晨曦中辉印.生活,令人寻味似品咖啡般的深沉.
生活告诉我,友情永远是生命中最耀眼的一缕阳光.它就像一座坚硬的城堡,永不衰败.它使不同肤色,不同性格的人走到了一起,共同完成世界和平的梦想.大家都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一对非常好的朋友,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向往胜利,和平.生活中,他们互帮互助工作中,他们相辅相成.正因为有了这样一对志向崇高的朋友才造就了伟大的“第一国际".细细想来,这是一份拯救世界的友情!
9.求一篇艺术与生活的论文
原发布者:中国学术期刊网
浅谈艺术与生活摘要:有人说:“艺术高于生活,甚至是艺术家的一种故弄玄虚的把戏。”我并不这么理解。我所理解的艺术,应该是一种可以亲近的,即使是玄妙的,它的本意也应该是对生活的诠释。艺术源于生活,体现生活。艺术成为一种大众的精神交流方式之一。关键词:艺术生活时代体验如今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和异域文化的撞击之下,艺术将渐渐的变成一种协调统一的,并存兼有的状态。这正符合了当今时代一体化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下,艺术越来越成为一种大众的精神交流方式。当然在发展的道路上会有些幼稚,不成熟,也或许只处在试验阶段,只有经过时间的过滤和历史的积淀,它们才会逐渐变得生动和深邃。例如当前盛行的装置艺术,dv影像艺术等等。但是我们应看到各种艺术形式交错的背后,都体现着这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烙印,或者说是一种时代发展的精神。艺术源于生活,体现生活。一首先以杜尚为例。杜尚,法国画家,生于美术世家。1917年他把一个小便器命名为《泉》送入艺术展厅。1919年他在巴黎与第一个达达小组建立联系,创作《带胡须的蒙娜丽莎》,即在《蒙娜丽莎》的画像印刷品上加上胡须。“——杜尚现象指出了:当把一件生活中普通的物品,经过我们对生活的感受,用自己的方式体验表达我们对生活的一些认识,此时这件普通的事物就会有了艺术的效果。”小便器在生活中无疑只是一个生活用具,人们使用它,也是极普通、极平常的生活行为,本无特异之处。当杜尚把小便器送去展厅时,从某种角度看,就已经把普通生活用
10.关于艺术与文艺的作文
窗上的艺术 如果我提到窗户,你肯定会说,这太无聊了,谁都知道。
可是,你对窗上的艺术又知道多少呢? 今天早上,一件奇特的事出现在了我们家的窗户上。这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精美艺术,大自然的杰作--窗花。
她不但奇特还很美丽,千姿百态。最普遍的应该是“松塔”了。
这是一棵水晶松,一条条花纹都很细致、轻柔。伸出手一摸,呀!凉丝丝的,还有一些突出的线条,即便是盲人,也能感受到窗花的美。
她有虚有实、有厚有薄、有大有小,像一片水晶松林,蒙蒙胧胧、隐隐约约,给人一种意境高远,独处深林的感觉。当然,窗花不止如此。
还有更奇特、更完美、更艺术的窗花。 那就是人造窗花。
窗花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种,她源于百姓的日常生活,深藏于民间,扎根于民间,所以她不仅是剪纸文化中的精华,还是民间艺术的珍品,同时又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将吉祥事物、美好愿望描写的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的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我喜欢窗花,但我更爱给我带来欢乐的冬天!!!篇二:追寻艺术 我爱追寻;追寻科学,追寻生活,追寻自由,追寻快乐……但我最最喜爱的,无非是追寻艺术了。 艺术,即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更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
艺术一直是我所向往,它那独特的魅力,美好的韵味以及激烈的竞争性,深深地吸引着我。 自古以来,它一直是人们所喜爱。
它包含有音乐、舞蹈、雕塑、文学、曲艺、戏剧、电影等。 我爱艺术,我要追寻艺术。
追寻艺术,追寻音乐,尤其是着名音乐家贝多芬作的曲,旋律优美,又富有神秘感。我经常在写作文前听音乐,便立刻会来灵感。
无聊时,听听音乐,便能再次开心起来。心情烦躁时,只要一听音乐,无论当前有多生气,多烦躁,都会变得舒畅起来……音乐独特的魅力即是如此,它能给我带来灵感,带来快乐,带来舒畅…… 追寻艺术,追寻舞蹈。
我自小喜爱舞蹈,对舞蹈有着很大的兴趣。上小学后,我加入了舞蹈班,对舞蹈更为喜爱了。
跳起天鹅舞,舞步柔和,动作优美,那独有的线 条美和姿态美,给人以十分美好的韵味。 追寻艺术,追寻美术。
美,即是好;好的艺术就是美术。美术包括漫画、素描、写生、油画和速写等。
我非常擅长素描,那是因为我学过,知道素描的基本功、诀窍和画法。但我却不是最喜欢素描;我最喜欢的,是漫画。
很多人都知道,漫画是简单而夸大事物特征的绘画。含有讽刺与幽默性。
但不巧,我喜欢的,也不是这种漫画。 也许你会问,漫画不就是这样的吗?如果你不喜欢这样的漫画,那你喜欢的,又是什么漫画呢?我的回答是:我喜欢的漫画,是日本的传统漫画。
虽然它也有具有讽刺性和幽默性,但它漫画家的画功占着它吸引人程度的很大的比例。就比如说现正畅销的《哆啦a梦》吧!画家藤子·不二雄以他独特的画功,塑造出人人见人爱的机器猫哆啦a梦,大大提高了该漫画的畅销量。
此漫画非彼漫画,现在你应该知道了吧!我们几个好朋友都非常喜欢漫画;我们经常把自己画好了的作品,作个比较。做得比较好的,她会再接再厉;做得不是很好的,她也会加倍努力,争取超过这次比赛的佼佼者。
因此,由于我们的竞争,令我们对美术,对漫画的追求更加执着,更加坚定。 我爱追寻艺术,来源于艺术的魅力,艺术的韵味以及竞争性。
篇三:艺术生活 艺术在常总是十分高雅而不可及的,其实它可以是一首歌、一次展览、一段经历……有艺术的生活就有欢乐,就有美。 生活处处有艺术,当然我们家也不例外。
当我小学一年级的暑假时,妈妈带着我来到了一个弦乐培训班,当我还没搞清楚是怎么回事时,一个慈祥的老爷爷递给我一把奇怪的东西,接着一个大哥哥手把手地教我怎么拿,还告诉我这把奇怪的东西叫“二胡”,从此,我的二胡学习生涯便开始了,刚开始还真是十分的“新鲜” 那时候,只知道新奇,根本不知道学习弦乐的艰辛,每天一放学回家就拿起二胡,拉着弓,内外弦地拉换,觉得很有趣,可学了一段时间,新鲜瘾过了,我便尝到了学二胡的“艰辛” 先是找音很困难,因为二胡没有像笛子、古筝那样有个固定的音准,所以只能靠耳朵来找音调,在音准问题上是需要学者下许多工夫。接着,我天生就是个慢性子,对快弓的掌握十分吃力,一练几个小时还得不到什么见效。
为此,我常常是边哭边学,再加上小孩子贪玩,可练二胡常常是好几个小时,练完了还得做作业,哪还有什么时间玩。那时,我对二胡还真是厌倦至极,还想过放弃,可每次还是坚持下来了。
练了几年,上了轨,也就不用那么辛苦了,其实练二胡也是有技巧的,我也终于感受到了音乐、艺术带给我的“乐趣” 随着学习二胡等级的升高,曲子也越来越有难度。可是,我却不再像以前那样厌倦,而是从中寻找乐趣。
其实有没有学会固然重要,但过程,克服困难的过程更重要。当我开心时,我用音乐表达我的欢乐,当我悲伤时,我也用音乐来发泻、表达,将我的感情融入二胡,这也许是最好的表达方式吧!学二胡,真的令我“受益匪浅” 学二胡,不仅仅让我有了这一技之长,更重要的,是使我收获了克服困难的毅力与良好的心理状态。
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