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铁事

登录

郭沫若静夜原文

wangsihai

郭沫若静夜赏析

导语:在这笔墨空灵的画图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遐想。异国海边的静夜,有着“对月流珠”的鲛人的幻影,这难道不是诗人眷怀祖国、感怀世事的心灵的投射吗?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郭沫若静夜赏析,希望有所帮助!

静夜

月光/淡淡,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

赏析:

诗的标题是《静夜》,诗中用了大部分笔墨描绘静谧的夜景。诗的第1小节描绘了一幅极平常的画面:月光淡淡,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月光里;天上白云团团,星光点点,这些景致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见到的,透过诗,读者仿佛看到诗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一人踱到屋外,随意地看那淡淡的月光、月光下朦胧的林影,抬头看那云团中漏出来的疏星。如果顺延着这条平淡无奇的写景的思路写下去,充其量也只是一首写景的好诗罢了,但第2节一开头,诗人劈头问道:“天河何处?”这一问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带到那广袤的宇宙之中去了。作者似乎想引领读者的思绪去“精骛八极”、“神游万仞”,似乎想让读者的眼光透过茫茫的黑夜。

看到星夜的无穷深处,但紧接着的一句“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刚刚放开的心神收拢回来,模糊的海雾能阻挡住人的视线,却不能阻挡那脱缰野马似的想像。此时,放飞的心欲罢不能,已想到了很远很远──“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这一句是极好的证明,证明诗人的想像的确已穿过了那茫茫的海雾,想像着有一位“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无声地流下串串珍珠泪……“鲛人”是喜极而泣,还是伤心落泪?抑或是无穷的思念?这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回味。这就是诗,这就是郭沫若的诗!这就是想像,这就是郭沫若的想像!

如果没有后一节的想像,前文的景是呆板的没有生气、没有活力的景,有了后一节的想像,才使得司空见惯的景变得空灵、美丽。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前后两小节诗虽有写实与想像的区别,却共同写出一个“静”字,全诗的氛围是谐调统一的。

相关阅读

  • 继电器英文(风扇继电器英文)
  • 互不相容(互不相容一定独立吗)
  • 染发喷雾,染发喷雾可以带上地铁吗
  • 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
  • 孕妇可以吃洋葱吗,孕妇可以吃洋葱吗对胎儿有影响吗
  • 关于描写屈原的诗句古诗
  • 屈原生平经历简介
  • 关于屈原的名言名句
  • 一市斤是多少斤(一市斤是多少斤水)
  •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