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神·斑竹枝原文_翻译及赏析
1、“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开头两个叠句,一方面是利用两组相同的音调组成滚珠流水般的节奏,以加强哀怨的气氛;一方面是反复强调斑竹枝这一具体事物,以唤起并加深人们对有关传统故事的印象。
2、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赏析】传说大舜南巡至湘水流域的苍梧,不幸卒于此地,就葬在湘水边上的九嶷山。
3、这个生离死别的故事本身就具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因而诗人也着意渲染其忧思伤感、哀怨凄凉的情调。作者充分利用潇湘地理风物,婉转复沓,深得民歌一唱三叹之妙。全词借咏斑竹以寄怀古之幽思。「深夜月明」,潇湘泛舟。
“寂寞沙洲冷”据说歌词里有苏轼的词,是哪首词?
1、苏轼的“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诗句源于他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译文: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有谁见到幽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
2、“寂寞沙洲冷”出自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原文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宋代〕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3、注意:不是歌词!解析:苏轼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原诗】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4、寂寞沙洲冷,歌词的创意来自于苏轼的词,原词附录如下:《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惟见幽人独来往,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5、“寂寞沙洲冷”出自《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天青色等烟雨”出自于宋徽宗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 原文: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求宋词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和苏轼
1、①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九月作于黄州。临皋,即临皋亭,乃长江边的一个水驿官亭,在黄州朝宗门外。作者元丰三年 由定惠院移居于此。② 东坡,本为黄州城东的旧营地。
2、临江仙·夜归临皋 [宋代]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3、在苏轼现存的362首词作中,“归”字竟出现105次,这是深可玩味的。
4、“临江仙”是词牌名(著名的词牌还有“念奴娇”,“沁园春”等),而“夜归临皋”则是题目。据《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载:“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九月,雪堂夜饮,醉归临皋。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出自谁的诗?全文是什么and大意
苏轼-临江仙~全词为: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赏析一】 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出自宋代苏轼的《临江仙·夜归临皋》。全诗为: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古诗作品《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第三四句,其全诗如下: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