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孤、寡、称、道组成一个符合习惯的成语
称孤道寡 【近义】独霸一方、独断专行、横行霸道 【反义】低声下气、谦虚谨慎、克己奉公 【释义】孤、寡:古代帝王自称。指自封为王。也比喻狂妄地以首领自居。
【道寡称孤】指自封为王,称霸一方。【独根孤种】比喻独生子。【单文孤证】仅有的证据。意指不足凭信。【断雁孤鸿】鸿:鸿雁。离了群的孤独大雁。比喻孤身独处,多指未成婚的男子。【负德孤恩】指缺少恩义。
称孤道寡 孤、寡:古代帝王自称。指自封为王。也比喻狂妄地以首领自居。称兄道弟 朋友间以兄弟相称。形容关系亲密。称雨道晴 比喻说话说不到一块。传道受业 受:通“授”。传授道理,教授学业。
微不足道: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胡说乱道,胡说八道:没有根据或没有道理地瞎说。绝口不道:指闭口不谈。津津乐道: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夫子自道:指本意是说别人好处,而事实上却正道着了自己。
中国帝王为什么喜欢称孤道寡
1、传统观点认为,孤寡是王公自谦之称。古人称呼讲究礼貌,称人用尊称,自称则用谦称,称人以德,自称就以不德。此外,不榖、不德也是先秦时期王公使用的谦称。“孤”无父也,幼而无父曰孤,孤则人轻贱之。
2、寡人其实就是古代君主对自己的谦虚的称呼,而且皇帝是孤单的,大多都是不能与平常人一起的,因此就有了这个词。
3、“寡人”,意指“寡德之人”,就是说在道德方面做的不足的人。中国古代从周朝开始,注重礼乐,君主和诸侯王的权位是上天赋予的,但是如果君主或者诸侯王失德则会失去尊贵的地位。
4、而唐朝的孔颖达则作进一步的解释,认为君主无凶常称“寡人”,有凶则称“孤”。在《老子》中,更有“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毂。而“毂”即车轴,这里指难以转动车轮。
中国的皇帝从什么时候开始称孤道寡的?
孤在东周前是诸侯王的自称。而皇帝制始于秦始皇,帝王一般自称朕,孤则作为皇帝或诸侯王自谦时的称谓。孤,古代帝王的自称。后指脱离群众,孤立无助的人。
至汉末, 袁绍 、刘表、曹操、孙权及 刘备 等人都称孤,但至晋唐以后,皇帝大臣们再也不称孤道寡了,皇上皆以“朕”为专用自称。
先秦时期,君王的自称最常用到的就是“寡人”一词。“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先秦时期的天子、诸侯王的自称,据《左传》载:“请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虽死亦无悔焉”。
皇帝从秦始皇开始都自称“朕”,有时也用“寡人”,不称“孤王”。称孤道寡是周朝等级制度决定的,按照《周礼》规定,周王自称使用“某一人”、“天王某”。周朝给贵族贵族规定了五等,即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
曹操《蒿里行》原文及翻译
由于战争连续不断,士兵长期脱不下战衣,铠甲上生满了虮虱,众多的百姓也因连年战乱而大批死亡。尸骨曝露于野地里无人收埋,千里之间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不过剩下一个还活着,想到这里令人极度哀伤。
《蒿里行》原文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作者: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惟其有情,故曹操的诗读来有感人的力量;惟其悲怆,故造成了其诗沉郁顿挫、格高调响的悲壮气势。这首《蒿里行》即是极为典型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