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驿站诗句
1、行人无数不相识,独立云阳古驿边。 《往丹阳寻陆处士不遇》唐·皎然 烟水摇归思,山当楚驿青。 《送崔判官还扬子》唐·皎然 槐柳未知秋,依依馆驿头。
2、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望驿台》【唐】白居易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3、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靖安宅里当窗柳, 望驿台前扑地花。
4、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望驿台《白居易的诗》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望驿台白居易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因为,在内容上,这两句同时写双方,用了对句,就表现出双方感情同等深挚,相思同样缠绵,形式与内容和谐一致,相得益彰。又由于用对局开篇,用散句收尾,章法于严谨中有变化,也就增加了诗的声情之美。
全诗采用了与所和元稹原诗相同的平起仄收式,与原诗不同的是,《望驿台》一下笔就使用了工整的对仗句。
望驿台:在今四川广元。驿: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当窗柳:意即怀人。唐人风俗,爱折柳以赠行人,因柳而思游子。扑地:遍地。春光:一作“春风”。居人:家中的人。
此诗诗格与原作一样,采用“平起仄收”式,但又与原诗不同,开篇便用对句,而且对仗工稳,不仅具有形式整饬之美,也加强了表达力量。
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二首。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 对于离乡游子而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很多。
白居易《望驿台》诗词注释与评析
1、【注释】 1望驿台:在今四川广元,白居易《酬元九东川路诗》中又有嘉陵县望驿台,即望喜驿。 2靖安宅:元稹在长安靖安里的住宅,在长安城南,是元妻韦丛久居之处。 3居人:指韦丛。客:指元稹。
2、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
3、望驿台翻译及注释 翻译 靖安宅里,天天面对着窗前的碧柳,凝眸念远;望驿台前,春意阑珊,花儿纷纷飘落到地面。两处美好的春光,在同一天消尽;此时,家里人思念著出门在外的亲人,出门在外的人一样也思念著家中的亲人。
4、“望驿台”,在今四川广元,白居易《酬元九东川路诗》中有嘉陵县望驿台,即望喜驿也。句解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靖安宅里,天天面对着窗前碧柳,凝眸念远;望驿台前,春意阑珊,花儿纷纷飘落地面。
5、(扑地花 一作:铺地花)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唐代·白居易《望驿台 三月三十日》 望驿台 三月三十日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6、稍后,白居易写了十二首和诗,《望驿台》便是其中一首。元稹《望驿台》云:“可怜三月三旬足,怅望江边望驿台。料得孟光今日语,不曾春尽不归来!”这是元稹在三月的最后一天,为思念妻子韦丛而作。
望驿台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1、指元稹。《望驿台》赏析 这白居易应和好元稹的。首句“靖安宅里当窗柳”,元稹住宅在长安靖安里,他的夫人韦丛当时就住在那里,诗人写元稹的住宅,诗句就自然联系到元稹的妻子。“当窗柳”意即怀人。
2、【译文】 靖安里的家中,韦丛凝望着窗前的柳树;元稹身处的望驿台畔,春花凋落,飘落地面。夫妻远隔的两地,美好的春光在同一天消散。家中的妻子思念著宦游在外的丈夫,异乡的丈夫也同样思念著家中的妻子。
3、(扑地花 一作:铺地花)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唐代·白居易《望驿台 三月三十日》 望驿台 三月三十日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