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词《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原文译文赏析
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李白这时候正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译文】 登上岳阳楼,远望岳阳山,无边美景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远方,洞庭湖显得异常浩荡,汪洋恣肆。大雁高飞,带走了愁苦烦闷,月亮在山间升起,好像是山峰把明亮美好的月亮给衔过来了。
【作者】唐·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蕴藏着浓厚的生活情趣。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自然浑成,巧夺天工。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鉴赏 诗的一两句写登高临远所见到的辽阔景象。
古诗《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赏析
1、鉴赏 诗的一两句写登高临远所见到的辽阔景象。“尽”字,形容登上岳阳楼,俯瞰下界,岳阳一带的自然景色一览无余。“川迥洞庭开”一句紧承“尽”字而下,具体展示八百里洞庭浩邈无垠、横无涯际的景象。
2、《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通过优美的意境描写,表达了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心情。原文: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3、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4、《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是李白的一首诗,其中的颔联和颈联都运用了夸张和想象的修辞手法,以表达作者对岳阳楼的感慨和情感。颔联“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容岳阳楼的巍峨壮观,洞庭湖的浩瀚壮阔。
5、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古诗《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赏析,欢迎大家分享。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6、《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律。此诗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自然浑成,巧夺天工。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原文及翻译
1、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
2、翻译: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看见大雁南飞引走我忧愁之心,远处的山峰又衔来一轮好月。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如同在天上传杯饮酒。醉酒之后兴起了凉风,吹得衣袖随风舞动我们随之而回。
3、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4、【译文】 登上岳阳楼,远望岳阳山,无边美景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远方,洞庭湖显得异常浩荡,汪洋恣肆。大雁高飞,带走了愁苦烦闷,月亮在山间升起,好像是山峰把明亮美好的月亮给衔过来了。
5、其原文如下: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6、作品原文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作品译文 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