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中国志愿军第九兵团在朝鲜东线是怎样进行反击的?
- 2、长津湖战役时,国内还有第19兵团可用,为何毛主席选择了第9兵团
- 3、第九兵团是靠什么打赢长津湖之战的?其中还有多少不为人所知的幕后故事?
- 4、第九兵团打完平津湖战役后,还参加了哪些作战?
- 5、淮海战役时期第九兵团是谁领导的?
- 6、第九兵团的简介
中国志愿军第九兵团在朝鲜东线是怎样进行反击的?
1950年11月初,毛泽东命令在华东的人民解放军第九兵团入朝参战。第九兵团入朝后即按照预定部署,向长津湖地区开进。
在行军途中,所属各军严格执行隐蔽纪律,夜行晓宿,严密伪装,两个军约10万人悄然进入战区。
联合国军虽然每天都派出飞机对战区进行空中侦察,却丝毫没有发现九兵团的行动踪迹。
战后,联合国军将第九兵团这一隐蔽开进称为奇迹!
11月15日,第九兵团的二十军、二十七军进入狼林山脉长津湖地区。
长津湖,位于朝鲜东北部赴战岭山脉与狼林山脉之间,是朝鲜东北部最大的湖泊。它由发源于黄草岭地区的长津江在柳潭里与下褐隅里之间所形成。
在长津湖以东约30公里,是由长津江最大支流赴战江所形成的赴战湖,两大湖泊及其附近地区就被称为长津湖地区。
两湖周围丛山林立,平均海拔约1300米,几乎全是连绵不断的崎岖山区。山上林木繁盛,山间道路狭窄,偶有几处村落也是人烟寥落。
长津湖地区从10月下旬开始进入冬季,至11月下旬日平均气温已经下降到零下27度。
风雪交加的严寒气候,山高路窄的复杂地形,战场环境是异常险恶,可以说在这样的环境下就连基本生存都不容易。
根据战场情况,第九兵团司令员兼政委宋时轮作出决定:集中第二十军、第二十七军主力,歼灭美陆战一师两个团于柳潭里、下褐隅里、新兴里之间地区,尔后向成兴、元山方向进攻,续歼增援或南逃的美军。
具体部署是,以二十军首先割裂柳潭里、古土里与下褐隅里美军的联系,坚决阻止美军南逃北援,然后攻击围歼下褐隅里美军,以一个师配给二十七军,保障该军歼灭柳潭里地区美军,以一个师在社仓里方向,确保军主力翼侧的安全。
以二十七军首先歼灭柳潭里、新兴里美军,然后协同二十军歼灭下褐隅里美军,并以一部展开于赴战岭方向警戒,保障左翼的安全。
以二十六军进入临江、中江镇地区集结,为兵团预备队兼志愿军总预备队。
兵团作战意图和部署传达到二十军,军长兼政委张翼翔召开了军党委会。根据美陆战一师排成一字长蛇阵的情况,张翼翔决定对其进行分割围攻。
张翼翔说:对付长蛇最好办法是把它切成几段,猛击七寸要害处,然后分段消灭。
根据这一战法,军党委决定以二十九师一部兵力在松落洞、广城地区阻击美军西进和向南逃跑,师主力攻占死鹰岭及其以北、以东地区,切断柳潭里美军的退路,协同二十七军攻歼柳潭里美军。
五十八师首先攻占富盛里地区,切断下褐隅里美军与前后的联系,从东、西、南三面包围下褐隅里,然后在二十七军协同下围歼该美军。
六十师夺取古土里以北的有利地形,切断长津湖地区美军的退路,并坚决阻击美军增援,尔后相机围歼古土里美军;八十九师主力在新德里地区,首先围歼社仓里美军,尔后协同军主力追歼美军。
这个部署将把美陆战一师切成4段:柳潭里到死鹰岭一股,下褐隅里一股,古土里以北一股,真兴里一股。美三师七团则被阻隔于社仓里。
11月17日,二十军五十九师一七六团和八十九师二六七团进至长津湖和柳潭里以南地区,接替四十二军,阻止美军北上。
11月23日,配属给美第十军的美陆战一师按照麦克阿瑟的命令向北发起进攻。
美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对上司的命令有些担心。他从个人渠道知道第一场战役的情况,从而了解到了对手是个神出鬼没的高手。而自己将进入的战区,正是非常适合打伏击的地方。因此,他十分谨慎。
在他的指挥下,美陆战一师一路走得极为缓慢。一路上,他们修筑机场和公路,严密保持彼此间的联系。
然而,美陆战一师的前进很顺利,到了26日,陆战七团已经到达了柳潭里地区。之所以如此顺利,是因为第九兵团仓促入朝,在各方面准备都不充分的情况下,前进速度比较慢。
但即使这样,到了这一天,第九兵团约10万人已悄然进入攻击位置。
11月27日,长津湖地区普降大雪,气温骤降到零下30度。
10万来自中国江南水乡的九兵团将士虽然仅身穿一层薄薄的棉袄,脚着一双胶底鞋,但靠着坚强的信念和无比的意志,他们趴在寒冷雪原中,紧握手中钢枪,随时准备给美军致命一击!
当天早晨8时25分,陆战七团第三营向柳潭里至武坪里公路两侧山地攻击前进,在克服了轻微抵抗后便顺利占领柳潭里以西的1426高地和1403高地。
随后陆战五团第二营超越陆战七团第三营继续向西,但在第一目标1271高地遭到了志愿军第二十军的顽强防御,几次攻击均未奏效,最后在陆战七团三营的支援下,才艰难地夺取了1271高地。
同时,陆战七团向西南和北面派出了配有迫击炮的战斗侦察小分队,都遭遇了志愿军大部队。经过激烈战斗,才得以撤回柳潭里。
中午过后,美军就接连发现志愿军侦察人员抵近柳潭里进行侦察。
美军意识到,夜幕降临后,志愿军一定将会发起其擅长的夜袭。所以从15时开始,美军就停止了进攻,构筑工事,准备迎接天黑后的战斗。
27日夜间24时,东线战役发起。
当夜,肆虐的西北风卷着棉球般的雪花,吹得人睁不开眼。狼林山脉的山林中忽然传出惊天动地的军号声和呐喊声。
宋时轮指挥二十军、二十七军8个师向美十军发起猛攻。10万志愿军将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向美军,一夜之间就将美七师和陆战一师截为数段。
美军被志愿军分割包围后,立即将近200辆坦克在几个被围点上围成环形防御圈,开辟临时机场,迅速运走战伤和冻伤人员,运来武器弹药和御寒装备。
他们夜间死守,白天则依靠强大的地空火力掩护,向第九兵团攻击部队发动猛烈反扑。
与美军相比,第九兵团不仅在装备上处于劣势,没有打击坦克的重武器,而且衣衫单薄,粮食短缺。但是,志愿军在兵力上和战斗精神上占有优势。
战斗开始后,志愿军用轻武器和血肉之躯扑击美军的钢铁和烈火,战斗进行得极为艰苦、极为残酷、极为惨烈、极为悲壮。
志愿军勇于牺牲的精神令所有的美军士兵胆寒。当海潮一样的志愿军士兵呐喊着从黑暗中扑向火网时,美军士兵常常看到一个志愿军像砍到的木桩倒下去了,却又站起一片涌动的树林。树林中迸发出猛烈的火舌,飞出蜂群一样的手榴弹。枪声、爆炸声已经分不清个数,地上的火光和天上星光连成了一片……
长津湖战役时,国内还有第19兵团可用,为何毛主席选择了第9兵团
长津湖战役,是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一场名副其实的——“炼狱之战”!
1950年11月冬,为了粉碎“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妄图在圣诞节前占领朝鲜全境,结束战争的美梦,志愿军第九兵团临危受命,身着单衣、脚踩胶鞋,毅然奔赴零下三四十度的东线长津湖战场。
最后,经过20多天艰苦卓绝的战斗,志愿军 全歼美军一个整团 ,成功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东线“联合国军”被迫撤退至“三八线”以南,一举扭转了朝鲜战局!
战后,毛泽东曾对这场战役作出高度评价: “九兵团此次在东线作战,在极困难条件下,完成了巨大的战略任务。”
尽管我志愿军在“长津湖战役”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多年来,关于这场战役的争议却非常之多,比如其中最典型的,就是 :毛泽东为何考虑让第九兵团去打这场战役?
我们知道,在朝鲜战争爆发前,第九兵团一直驻扎在福建沿海一带,是我解放军中解放台湾的主力部队。
此外,该兵团中的指战员大都来自气候温和的华东、华南,相对来说比较适应于温带、热带和沿海地区的气候。
而长津湖地区位于朝鲜北部,冬季平均气温在零下三十摄氏度左右,属于典型的寒带气候。
更何况在第九兵团入朝前,还是朝鲜“50年不遇”的严寒天气,长津湖地区的气温最低达到了零下四十五摄氏度。
所以,将第九兵团投入该地区作战,不仅作战人员会受到天气的影响,就连武器装备也都难以发挥作用。
因此,一些战史学家认为: 第九兵团仓促入朝,犯了所谓的 “兵家大忌”, 而且这与毛泽东一贯坚持的“ 不打无准备之仗” 大相径庭。
这种观点大致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说毛泽东打了“无准备之仗”;二是认为毛泽东根本就不该将第九兵团投入到长津湖战役中;
因为当时国内还有第十九兵团可用,这支隶属于西北军区的威武之师,其耐寒能力相对于南方的第九兵团来说还是要稍强一些的,完全可以担负起东线作战的任务。
当然了,这其实也没有错!因为通常来说,在高寒地区作战,参战部队应当优先考虑使用更加适应寒带作战的部队。
可为何毛泽东却要选择适合在温带作战的第九兵团呢?难道真如一些人所说的那样,“打了无准备之仗”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作为一代伟人,毛主席有着极其独到的战略眼光,这些问题他早就考虑进去了,之所以调第九兵团入朝,是有他的慎重考量的。
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
翻开第九兵团的“履历”,我们可以看到:第九兵团隶属于华东野战军,下辖第20、26、27三个军。
其中第二十军的前身,是坚持南方3年游击战争的红军闽东独立师,抗日战争爆发后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1947年2月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
在第九兵团部队中,属第二十军的资历最老,且善于纵深穿插。在解放战争中,第二十军歼敌数量全军第一,是一支功勋卓著的威武之师。
第二十六军的前身,是抗日战争时期由八路军山东军区所属鲁中军区主力部队发展而来的,解放战争时期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该军以防守著称。
淮海战役中,该部先后参加了围歼黄百韬兵团、徐州以南阻援、以及总攻杜聿明集团等作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第二十七军前身,是抗战时期八路军胶东军区地方部队,1947年扩编为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该军非常擅长攻坚战!
在1947年5月的“孟良崮战役”中,华东野战军第一、四、八、九纵队全歼了号称国民党“五大主力之首”的 整编第七十四师 ,一举扭转了华东战局。
此次战役中,虽然我军付出了1.2万余人伤亡的代价,但取得的战略意义却是非常重大的。
用《毛泽东军事文集》中总结的话来说就是:
事实也确实如此!
在“孟良崮战役”中,我军的武器装备相较于全副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来说,其差距是非常之大的。但战役的结果,却是以我军的胜利,国民党军的失败而告终。
此次战役,不仅为我军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尤其是如何以劣势装备迎战优势装备敌人的经验,同时也是毛泽东运动战思想、围点打援战术一次成功的实践。
第九兵团下辖的三个军,作战经验极其丰富,除了在孟良崮战役中围歼国民党军整编第七十四师外,还在“淮海战役”中围追堵截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杜聿明集团,迫使其成为瓮中之鳖!
1949年5月27日,第三野战军解放上海后,部队严格执行城市政策纪律、露宿街头、不进民房、谢绝馈赠、保护外侨,被国人传颂为 “霓虹灯下的哨兵。”
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第九兵团不仅是当时我解放军序列中一支装备精良的部队,同时也是一支作战经验丰富、纪律严明的“精锐之师。”
而在朝鲜战场东线,志愿军面对的主要敌人是美军陆战一师;
该师自1941年成立以来,先后经历过太平洋战场瓜岛、冲绳岛等炼狱般的血战,其功勋卓著,战斗力非常强悍。
此外,该师满编人数达到了2.5万人之多,是当时美国陆军中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之一,号称自创建以来就未尝败绩,堪称美军 “王牌中的王牌”。
而以当时驻扎在东北军区,适应高寒地区作战部队的战斗力,以及作战经验而言,是很难与美陆战一师相抗衡的。
所以,在志愿军第十三兵团被调往朝鲜西线战场之后,国内就只有第九兵团和第十九兵团相对来说可以和美军陆战一师相抗衡。
但第十九兵团当时只有8万余人的兵力,而作为攻台主力的第九兵团三个军却有15万人的兵力。
除了兵力的差距外,在装备、作战经验,以及各级官兵的战斗素质上面,第十九兵团也相对较弱于第九兵团。
所以,从整体作战经验上来看,将第九兵团调到朝鲜战场东线,是当时比较好的一种选择!
志愿军第九兵团司令员兼政委宋时轮,湖南醴陵北乡黄村人,黄埔五期学生,曾先后出任过红军第21军参谋长、中央苏区西方军参谋长、红28军军长、八路军第四纵队司令员、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司令员等职。
宋时轮将军戎马数十载,屡立战功,多次受到表彰!
而除了排兵布阵、上阵杀敌之外,宋时轮将军知识渊博、谈吐幽默,是我军中一位出色、且不可多得的“儒将”。
第九兵团副司令员陶勇,其在历次指挥作战中,身先士卒,所向披靡, 是我军中公认的“拼命三郎”,与叶飞、粟裕、王必成并称为是第三野战军中的四员“虎将”。
陶勇将军最出名的一战,应该就是炮轰英国军舰了!
1949年4月,英国军舰“紫石英”号擅自闯入我军控制区,被我炮兵击中后搁浅。
前来救援的“伴侣”号驱逐舰被我军炮火驱走后,英国政府又派来“伦敦”号重巡洋舰和“黑天鹅”号护卫舰,企图对我军实施报复。
此时,英国3艘舰艇横陈在我军即将渡江的航道上。
时任第三野战军第二十三军军长陶勇见状后,感到无比的气愤,他立即打电话给炮团团长: “好狗不挡道,你要准备轰走它,我马上请示兵团首长,一批准,你马上就开炮!”
刚挂掉电话,陶勇就立即向军委请示,不久便得到回复: 不打第一炮,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21日清晨,英舰开始向江岸上我军阵地发起攻击!
炮声就是命令!我军炮兵当然不能示弱,立即给予了回击。顿时间,江面和江岸,炮声隆隆。
战斗打响后,陶勇也没有问是谁先开的炮,而是问部队有无伤亡。
当听到第202团团长邓若波、参谋长牺牲、政委负伤,另外还有包括老乡在内的40多人受伤的消息时,陶勇顿时就怒了,他立即打电话给时任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司令员叶飞请示!
叶飞一听英舰率先开炮了,而且还造成了我方军民伤亡,于是当机立断,直接下令: “还击!狠狠地还击!”
陶勇迅速调集江岸上所有的炮火,并告诉现场指挥人员 :要狠、准,必须在我军发起渡江战役前结束战斗!
经过一番短暂的激战后,前来救援的“伦敦”号和“黑天鹅”号扔下“紫石英”号后,伤痕累累地逃走了!
“紫石英号事件”,是我军将领率部第一次在战场上与西方列强交手,并取得了重大胜利!
1949年入朝前,朱德总司令来第九兵团视察!他紧紧握着陶勇将军的手,高兴地说道:“好哇,你就是陶勇,久闻你的大名!”由此可见朱老总对他的喜爱和赞赏!
除了司令员宋时轮,副司令员陶勇这两员猛将之外,第二十军军长张翼翔、第二十六军军长张仁初、第二十七军军长彭德清,都是功勋卓著的“虎将”,其军事素质过硬,作战经验极其丰富。
第九兵团中,彭德清率领的第二十七军最先入朝,而且在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中还担任过后方的警戒任务。
当时考虑到要对付东线“联合国军”中的精锐部队,因此毛泽东认为 :“必须使用宋时轮主力于该方面有把握。”
这支历经战火洗礼、作风顽强、敢打胜仗,加上各级将领军事素质过硬、作战经验丰富、信仰坚定等,这些优点,无疑都是毛泽东看好第九兵团的原因。
所以,在当时的环境下,派第九兵团入朝担负东线作战任务,可以说是比较好的一种选择。
那么,毛泽东又为何力主要在朝鲜战场东线发动攻势呢?难道真的只是应付“联合国军”在东线的发展,保障西线志愿军主力侧翼的安全吗?
当然不仅于此!而至于具体原因,由于篇幅有限,我们下文再接着聊!
第九兵团是靠什么打赢长津湖之战的?其中还有多少不为人所知的幕后故事?
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长津湖地区的围歼战是第二次战争中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战役。
在长津湖战役中,我军共歼灭美军13916人,约占第二次战役中歼灭美军总数的58%。更重要的是,我军彻底歼灭了美军第31团战斗队,又称 "北极熊集团",并重创了美军海军陆战队第1师和第7步兵师,还驱逐了美军第10军。麦克阿瑟的 "钳形运动 "的右翼被粉碎了,他完全控制了东线。
对此,志愿军总部和政治部在给第九兵团的联合贺电中说:"由于东西两线的伟大胜利,基本H改变了朝鲜的局势,迅速转入反攻。" 毛泽东主席在给彭德怀总司令的电报中也给予了高度评价:"第九兵团在东线作战,条件极其艰苦,完成了巨大的战略任务。"
但中国人民志愿军是如何赢得长津湖战役的呢?
一
长津湖战役,对于志愿军来说,可以说是一场意外的胜利,这支 "奇兵 "就是志愿军东线的主力部队--第九兵团。
第九兵团当时驻扎在华东地区的上海、杭州等地,主要担负着解放台湾的重任,这一点,在电影《长津湖》中做出了画龙点睛的体现,其中,第九兵团动员大会的背景,是一面已经写好的 "解放台湾 "的旗帜,这就是历史使命的形象。
第二次抗美援朝战役开始前,第九兵团经山东等地北上,后来,被调整为东北边防军第二线部队,在中朝边境的集安(当时称集安)、临江等地集结,然后,在隐蔽、长途机动的前提下,按计划到达长津湖地区伏击。
行军其实只是第九兵团的秘密,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想想三个军团9、12、15万的兵力,加上武器装备,再加上2000公里的规模,远距离的机动和绕行,也让一路经历的士兵从华东一下子落在了冷暖自知的长津湖。
二
为了掩护志愿军第9兵团北上作战的顺利进行,以及在长津湖按计划歼灭敌人的战略意图,中央军委和志愿军司令部还借助新闻舆论等手段实施了一系列 "心理战 "和 "信息战",以达到隐藏敌人的战略目的。
正是在第一次战役的战报中,志愿军被有效地隐蔽了起来,导致美军对志愿军的参战情况和实力判断严重失误。直到长津湖战役,美军才意识到我军大兵团的参与和投入,但为时已晚。
三
不仅如此,为了引蛇出洞,志愿军第9兵团巧妙地制造了一系列的战场假象,从而诱敌深入,将其包围歼灭。
通过以上一系列战略战术安排,志愿军兵团充分利用地形,将长津湖两侧的9个美军分割成4个,然后集中兵力,并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左侧的海军陆战队第1师慌乱的目标和第7步兵师身上,这样,就使得我军部队在局部的优势又扩大到5-1,终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第九兵团打完平津湖战役后,还参加了哪些作战?
志愿军9兵团下辖20、26、27三个军
在长津湖战役之后,9兵团因为伤亡惨重,暂时拉到后方休整,直到5次战役才披挂上阵
其中,20军在第5次战役中,歼灭南朝鲜第5师和第7师5个营。
在1952年10月,从朝鲜回归大本营华东军区,在山东停留一段日子后,驻防浙江。1955年,20军60师参加了一江山战役,登陆一江山
26军
在第四次战役第二阶段,二十六军在抱川、涟川一线,采用运动防御的战法,阻击西线进攻之敌主力,激战三十八昼夜,歼灭敌军1万余人,并创造了步兵班击毁美军11辆坦克的纪录。
在金化、铁原防御战中,26军在五圣山、新岱里、平康一线,坚守阵地近十一个月,进行大小战斗565次,歼敌2万余人,胜利完成了阻击任务。1952年6月,第26军奉命从朝鲜回国,
27军
1951年4月,参加第5次战役,担任我东线集团主要突击任务。该军迅速突击破美伪军防线,在敌人防御正面打开缺口,并按时完成穿插迂回任务。5月,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于昭阳以南富坪里,县里地区英勇抗击美伪军多路进攻,有力地掩护了我军主力和伤员物资的转移。1951年7月,接替金城地区防御作战任务。9月起,担负元山沿海二线防御任务。1952年10月奉命归国。
淮海战役时期第九兵团是谁领导的?
首先,淮海战役是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而我军第三野战军第九兵团是在1949年2月才组建的,时任司令员是宋时轮,政委郭化若(后由宋时轮兼任)。1955年4月,第九兵团撤销。
其次,国民党军方面则先后组建过3个“第九兵团”。
第一个“第九兵团”即廖耀湘兵团。1948年5月组建,1948年10月在辽沈战役中,其主力在黑山、大虎山地区被我军歼灭,廖耀湘本人被俘,只有其下辖的第52军大部从营口撤离。
第二个“第九兵团”即石觉兵团。1948年11月10日组建,同年12月由热河退至北平。1949年1月31日(平津战役结束时)被改编,但石觉在改编前逃走。
第三个“第九兵团”即孙兰峰兵团。1949年7月由原第十一兵团残部2个骑兵旅重建,后在1949年9月于绥远起义。
第九兵团的简介
1949年2月,以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和苏北兵团机关各一部组成第九兵团领导机关。宋时轮任司令员.郭化若任(后宋时轮兼)政治委员。下辖第二十军(原第一纵队)、第二十七军(原第九纵队)、第三十军(原第十二纵队)、第三十三军又原渤海纵队与淮海战役中起义的原国民党军张克侠部合编组成)。隶属第三野战军建制。兵团组建后,参加渡江、上海等战役。解放上海后,兵团部兼淞沪警备司令部。7月,兵团部免兼淞沪警备司令部,由第三十三军担负淞沪地区警备任务。1950年1月,第三野战军调整部队序列,兵团下辖第二十、第二十三、第二十六、第二十七军。原所辖第三十军调归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同年5月,在四川起义的原国民党军第十六兵团经改编后.归第九兵团指挥。1955年4月.兵团番号正式撤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