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下乡的知青是什么意思?
- 2、知青下乡的意义及目的
- 3、知青下乡是哪一年?
- 4、知青下乡是什么时候?
下乡的知青是什么意思?
指1980年以前中国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一种模式。
知识青年简称知青,广义泛指有知识的青年,一般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特定历史时期的称谓,指从1968年代开始一直到1978年代末期为自愿从城市去到农村和农垦兵团务农或建设保卫边疆的年轻人,这些人中大多数人实际上只获得初中或高中教育。
下乡的注意事项和重点须知:
在东北大家睡的是火炕,几十人住一大间里,外面有专人烧炕,往往外面冰天雪地,屋内却是温暖如春。但是也会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由于外面烧得过猛,屋内的温度直线上升,睡在前排的就像洗桑那浴,还经常发生火情。
下乡最痛苦要数上厕所了。那时的厕所在那用土墙垒起来、几块木板搭起来的的厕所里“方便”,四面透风、寒风刺骨,用不了一会儿就让你冻的半死。晚上伸手不见五指,深一脚浅一脚上厕所要带个手电,外来人不知道这是厕所,看到前面蹲着一个黑影,灯光一闪一闪的,以为碰到狼了。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知青
知青下乡的意义及目的
意义:
1.缓解当时社会就业压力。
2.缓解城市供给压力。
3.拉近阶级之间的距离,从某种程度上缓解了阶级矛盾。
4.大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给战后的中国农村注入大量劳动力,一龚程度上解放农村劳动力,给农村带来新的种植理念,引导农业发展。
5.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给知识落后的农村带来新的思维方式,新的思想,为以后政府执行政策起到了前期铺垫作用。
6.从某种程度上位终止文化大革命起到一定作用。
目的:
1、知识分子属于小资产阶级,因此当时认为他们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十分必要;
2、希望他们把一些科技、文化传到农村;
3、部分反革命组织企图以此为借口,打击异己,全面夺权。
扩展资料:
在中国,知识青年指从1950年代开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为止自愿或被迫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做农民的年轻人,这些人中大多数人实际上只获得初或高中教育。
下乡知青始于1955年,当时河南省郏县大李庄乡有一批中学和高中毕业生回乡参加农业合作化运动,报上发表了《在一个乡里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报道了这个乡的事。共青团中央在全国十多个省市组织了远征垦荒队,动员城市青年奔赴农村。知青的榜样:董加耕、邢燕子、侯俊等就是当年被《中国青年》、《中国青年报》大势宣传报道出名的。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逐渐进入高潮,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并在编者按中说:“主席最近又一次教导我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希望广大知识青年和脱离劳动的城镇居民,热烈响应主席这个伟大号召,到农业生产的第一线去。”从此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至1973年12月8日,全国有800多万城镇青年上山下乡。这些城镇中学生告别父母、亲人和家乡,奔赴农村和边疆,开始了完全不同的生活。这一政策一直执行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此后,大批知识青年返回城市。实际上,这场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初、结束于70年代末的上山下乡运动,总共涉及到将近1800万的知识青年。
知青下乡是哪一年?
知青下乡是从1950年代开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为止自愿或被迫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做农民的年轻人,这些人中大多数人实际上只获得初或高中教育。下乡知青,广义泛指下放到农村、掌握一定知识的青年,一般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解决城市中的就业问题,从50年代中开始就组织将城市中的年轻人移居到农村,尤其是边远的农村地区建立农场。
早在1953年人民日报就发表社论《组织高小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1955年毛泽东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成为后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口号。
扩展资料:
1977年高考被恢复,大多数在农村的知识青年想方设法要回到故乡去。1978年冬在云南的知识青年以请愿和罢工的形式来将他们的要求表达出来,再次使的中共感觉到问题的急迫性。1980年5月8日,当时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耀邦提出不再搞上山下乡。
10月1日中共基本上决定过去下乡的知识青年可以回故乡城市。从50年代到70年代末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的总数的估计在约1200至1800万之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下乡知青
知青下乡是什么时候?
知青下乡是1950年代开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
自愿或被迫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做农民的年轻人,这些人中大多数人实际上只获得初或高中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解决城市中的就业问题,从50年代中开始就组织将城市中的年轻人移居到农村,尤其是边远的农村地区建立农场。
1955年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成为后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口号。从这一年开始共青团开始组织农场,鼓励和组织年轻人参加垦荒运动。1962年开始有人提出要将上山下乡运动全国化地组织起来,1964年,中共中央为此特别设立了一个领导小组。
下乡知青详细历史
1955年,河南省郏县大李庄乡有一批中学和高中毕业生回乡参加农业合作化运动,报上发表了《在一个乡里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报道了这个乡的事。毛主席读了很兴奋,亲笔写了按语:“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的到那里去。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1955年8月9日,北京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奔赴北大荒萝北县,建立了北大荒“北京庄”。发起人是扬华、李秉衡等。小学毕业的河北省临西县的吕玉兰,回乡建立了第一个合作社,15岁就当了社长,是全国最年轻的合作社社长。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下乡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