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瑟是怎么读是什么意思
瑟,读音[ sè ] ,意思古代弦乐器,像琴。现在所用的瑟有两种,一种有二十五根弦,另一种有十六根弦。
瑟,读音[ sè ] ,声母s,韵母e,声调4
瑟基础释义:
古代弦乐器,像琴。现在所用的瑟有两种,一种有二十五根弦,另一种有十六根弦。
瑟汉字笔画:
瑟相关组词:
1、瑟缩 [ sè suō ]
1)哆嗦;发抖。
2)身体因寒冷而蜷缩。
2、琴瑟 [ qín sè ]
琴和瑟两种乐器一起合奏,声音和谐,用来比喻融洽的感情。
3、畏瑟 [ wèi sè ]
畏缩。
4、明瑟 [ míng sè ]
莹净。
5、湘瑟 [ xiāng sè ]
湘妃 所弹之瑟。
瑟怎么读什么意思
瑟的读音:sè,意思是:瑟的基本含义为弦乐器,也指模拟秋风等很轻细的声音,也用来形容因寒冷或恐惧而发抖的样子。
组词如下:
琴瑟、清瑟、飒瑟、瑟汩、瑟歌、瑟居、骚瑟、瑟韵、瑟琴、瑟瑟、倚瑟、幽瑟、潇瑟、萧瑟、瑟缩、瑟索、索瑟、颂瑟、缩瑟、瑟瑟发抖。
造句如下:
卖火柴的小女孩冻得瑟瑟发抖。
小女孩在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
卖火柴的小女孩蜷缩着身子,冻得瑟瑟发抖。
森林里冰天雪地,小动物冷的瑟瑟发抖。
初冬时节,杨树上寥寥无几的叶子,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在寒风中,他冻得瑟瑟发抖。
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把我浇成了“落汤鸡”,我冷得瑟瑟发抖。
寒风中,卖火柴的小女孩瑟瑟发抖地在大街上徘徊,努力地向行人推销她的火柴,可是,一个人也不买。
此时,忽觉一股冷风吹来,又听到刺耳的呼啸声,瞬间,气温骤降,只冻得瑟瑟发抖,随着一声炸雷,那倾盆大雨如注,倾刻间水天相连,何谷横溢。
寒风吹过,角落里的小狗被冻得瑟瑟发抖。
初冬时节,杨树上寥寥无几的叶子,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
瑟的意思是什么?
问题一:忒瑟是什么意思 得意
问题二:瑟是什么什意思 ● 瑟
sè
1. 弦乐器,似琴。长近三米,古有五十根弦,后为二十五根或十六根弦,平放演奏:鼓~。
2. 矜持端庄的样子。
3. 〔~~〕a.形容轻微的声音;b.形容颤抖。
4. 洁净鲜明的样子。
(汉 ?典 网? ZDIC.NET)
问题三:作瑟是什么意思 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放慢,接着“铿”的一声,离开瑟站起来,回答说:“我想的和他们三位说的不一样。”
问题四:人瑟是什么意思 应该是人彘吧?
问题五:萧瑟的瑟是什么意思 1、萧瑟的瑟的意思是:形容轻微的声音。
2、萧瑟的瑟的读音:【sè】。
3、萧瑟的释义:
①形容风吹拂树木发出的声音:长松千树风萧瑟。
②冷落;凄凉:你秋色将临,能无萧瑟之感。
4、萧瑟的示例:
苏轼《定风波》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曹操《观沧海》步出夏门行之一“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问题六:鼓瑟的瑟是什么意思 古代一种弦乐器。和琴类似
瑟字的含义
瑟字的含义是指洁净鲜明的样子。
拼音:sè;部首:王;笔画:13;笔顺:一、一、丨、一、一、一、丨、一、丶、㇂、丶、ノ、丶; 名称:横、横、竖、横、横、横、竖、横、点、斜钩、点、撇、点。
一、基础释义
古代弦乐器,像琴。现在所用的瑟有两种,一种有二十五根弦,另一种有十六根弦。
二、详细释义
1、指事。从珡,必声。本义:古代拨弦乐器。形似古琴,每弦一柱,但无征位。
瑟,庖牺所作弦乐也。——《说文》。
大瑟谓之洒。——《尔雅》。注:“二十七弦。世本,疱牺作五十弦。黄帝使素女鼓瑟。哀不自胜,乃破为二十五弦。”
2、又如:调瑟(调准瑟弦的音);琴瑟(琴与瑟)。
3、古水名。即今河南省罗山县的小黄河。
4、沙沙作响,沙沙的声音 。如:瑟缩;瑟瑟。
5、庄重严谨,形容茂密 。如:瑟彼柞棫(彼柞棫之木众多而茂盛)。
6、明洁。
瑟彼玉瓒,黄流在中。——《诗·大雅·早麓》。
三、常用词语
瑟瑟、秋风瑟瑟、瑟瑟发抖、瑟缩、瑟索、隐琴肆瑟、曳瑟知林、瑶瑟、萧瑟、水木明瑟。
瑟是什么意思
1、弦乐器,似琴。长近三米,古有五十根弦,后为二十五根或十六根弦,平放演奏:鼓瑟。
2、矜持端庄的样子。
3、〔瑟瑟〕形容轻微的声音;形容颤抖。
4、洁净鲜明的样子。
瑟拼音sè。
简体部首王部、部外笔画9画、总笔画13画。
繁体部首玉部、五笔GGNT、仓颉MGPH、郑码CCWM。
四角11334、结构上下、电码3844、区位4110。
相关组词:
张瑟[zhāng sè]
调整瑟上的弦。
畏瑟[wèi sè]
畏怯退缩;害怕退避;畏缩不前。
隐琴肆瑟[yǐn qín sì sè]
夫妻关系不和谐。
嘚瑟[dè se]
常指获得不值一提的成就或做成一件芝麻大的事就得意忘形。
缩瑟[suō sè]
瑟缩。畏缩貌。
羲瑟[xī sè]
相传瑟为伏羲所作,故名。
万物萧瑟[wàn wù xiāo sè]
各种事物不景气,萧条。
屑瑟[xiè sè]
象声词。草木被秋风吹袭的声音。
湘瑟[xiāng sè]
湘妃所弹之瑟。
赵瑟[zhào sè]
指瑟。
瑟什么意思
瑟,古老的汉族弹弦乐器,共有二十五根弦。古瑟形制大体相同,瑟体多用整木斫成,瑟面稍隆起,体中空,体下嵌底板。瑟面首端有一长岳山,尾端有三个短岳山。尾端装有四个系弦的枘。首尾岳山外侧各有相对应的弦孔。另有木质瑟柱,施于弦下。曾侯乙墓共出土瑟十二具,多用榉木或梓木斫成,全长约150至170、宽约40厘米。通体髹漆彩绘,色泽艳丽。
中文名
瑟
属性
弹弦乐器
起源
战国
弦数
25
全长
约150至170cm
拼音
sè
快速
导航
历史发展形制制作方法与筝的区别
起源
中国古代弹弦乐器“瑟”
瑟的起源十分久远,在考古发现的弦乐器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它的出土地点集中在湖北、湖南和河南三省,并且绝大多数出自东周楚墓。其他如江苏、安徽、山东和辽宁等省,只有一点零星发现。文献记载“庖羲氏”作瑟[1]。
传说在夏代已经有瑟了。甲骨文上的“乐” 字,上面就是“丝”字,下面是一个“木”字。瑟要用弦,那么瑟的产生应该在蚕丝出现之后。瑟弦的原料,至少有能够缫丝的技术才可能制出弦线。先秦前后的弦乐器就是琴和瑟。
另外一个推测,像琴瑟这一类乐器,可能和狩猎的弓弦有关。当然,弓弦的原料也可以用牛筋或其他动物的皮筋条制作。我们在1984年复制的曾侯乙墓出土的瑟,最粗的几根低音弦,用的就是牛筋弦。
瑟是我国最早的弹弦乐器之一,先秦便极为盛行,汉代亦流行很广,南北朝时常用于相和歌伴奏,唐时应用颇多,后世渐少使用。
瑟的演奏
《诗经·小雅》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土女。”这是见于古籍最早的记载,说明瑟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孔子擅鼓瑟,用来为诗歌伴奏,在当时,孔子鼓瑟是独立成家的,号称“孔门之瑟”(《论语·先进》;“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
《周礼·乐器图》记载:雅瑟二十三弦,颂瑟二十五弦,饰以宝玉者,曰“宝瑟” ,绘文如锦者,曰“锦瑟”。
《汉书·郊祀志》说:“太帝命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能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后来瑟的制作渐精,用途更加广泛。在周代祀奉文王的家庙里的一张瑟,上面系有染成朱红颜色的丝弦,底部有着疏朗的音孔、弹奏时能发出舒缓的声音来。
《史记·封禅书》:其春,既灭南越,上有嬖臣李延年以好音见。上善之,下公卿议,曰:“民间祠尚有鼓舞乐,今郊祀而无乐,岂称乎?”公卿曰:“古者祠天地皆有乐,而神祇可得而礼。”或曰:“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於是塞南越,祷祠太一、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琴瑟自此起。
历史发展
最早的瑟有五十弦,故又称“五十弦”《诗经》中有记载“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瑟曾销声匿迹千年之久,而今“幽兰汉乐”将传说中的声音再次呈现于舞台之上,琴瑟合鸣,乐声如流水,如凤鸣,如南风,如月行,引我们走进大自然深深的芬芳里。
古代弹弦乐器。其历史久远。《乐书》引《世本》:“庖牺作瑟”。据《仪礼》记载,古代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中,都用瑟伴奏唱歌。战国至秦汉之际盛行“竽瑟之乐”。魏晋南北朝时期,瑟是伴奏相和歌的常用乐器。隋唐时期用于清乐。以后则只用于宫廷雅乐和丁祭音乐。
周、汉时期的古瑟,考古发掘中多有发现。湖南长沙浏城桥一号楚墓(约为春秋晚期或战国早期)出土瑟,是所知年代最早的实物。河南信阳、湖北江陵等地楚墓、湖北随县曾侯乙墓、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都出土有瑟,弦数二十三至二十五弦不等,以二十五弦居多。
春秋至秦汉以来出土古瑟以数十计,但多残缺不全或柱位不详。惟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瑟保存完好。
弦虽腐朽变质,仍保持在原位上,柱的位置也比较清晰,为我们了解古瑟的张弦和调弦提供了直接的物证。此瑟二十五弦,由三个尾岳分成三组,计内九、中七、外九。内外九弦的柱位排列较为规则,定弦的音高相同;中七弦的柱位较为紊乱,但也隐约显示出,它与内九弦做音阶级进的连接。从各柱位有效弦长的比例推算,可知它按五声音阶调弦。
上述古瑟至南北朝时期失传。唐宋以来文献所载和历代宫廷所用的瑟,与古瑟在形制、张弦、调弦法诸方面已有较大的差异。宋末元初熊朋来(1246—1323)曾编撰《瑟谱》六卷。书中记述了瑟的形制和演奏法,并有歌唱诗经的旧谱十二首和他创作的新谱二十首,以及孔庙祭祀音乐的乐谱。当时的瑟,首尾各有一长条岳山,两岳山外侧有数目相应的弦孔,依次张弦。共二十五弦,音高按十二律吕排列。正中一弦(第十三弦)不弹,其余二十四条弦可奏两个八度音程的二十四个音。以右手弹“中声”(低八度音区);左手弹“清声”(高八度音区)。左右手也可同时弹奏高低八度的和音。基本指法是大、食、中、无名各指分别向内外方向拨弦。名为擘、托、抹、挑、勾、剔、打、摘,共八种。后世定弦法略有变化,正中一弦也可弹奏,按五声音阶或七声音阶定弦。左手在必要时可按抑柱左弦段而取变化音。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收藏清代早期瑟一具。长207、宽43厘米。二十五弦。通体髹黑漆,描绘金色花卉图案。本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大同乐会曾改革制作两具瑟,一具五十弦,名“庖牺瑟”,将传统瑟的单柱(一柱支撑一弦)改为连柱(七或八条弦共用一柱),在岳山外采用活轸,以便于调弦。另一具为百弦大瑟,采用双排连柱交插支弦的方法排列弦位。在增加瑟的音量、改善音色和方便演奏等方面均作了有益的探索。
截止2008年08月,武汉民族乐器厂张开镒、周敦发根据考古发掘的楚瑟实物,吸收现代筝结构上的合理部分制作了仿二十五弦楚瑟。长176、宽42、高10厘米。可演奏琶音、和音、和弦及快速旋律。又可使用揉音、滑音等技巧,具有独特韵味。曾在湖北省歌舞团《编钟乐舞》中演奏。[1]
形制
古代的瑟,用整块木料雕凿而成,而清代所制之瑟,已由面板、底板和框板胶合成长方形的共鸣箱。琴弦用丝弦,架子琴首岳山(首岳)和尾端岳山(尾岳)上,每弦都支有一个可以左右移动的雁柱,用以调节弦长,确定音高。
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在长沙、信阳和江陵等楚汉墓中出上了近20张瑟,其中绝大多数的形制相同,与先秦和汉代文献记载相符(极少数为23或24弦)。琴弦分为三组,中间一组七弦,内外两组各九弦。
从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西汉初期的瑟可以看出,弦的粗细配置分为两组,外九弦为一组(自外而内弦径从1.2递减至0.6毫米),中七弦与内九弦为另一组(自内而外弦径由1.9递减至0.5毫米),内外九弦的柱位较规则,呈阶梯形的序列,这张瑟现珍藏在湖南省博物馆。
瑟一般按五声音阶定音,用按弦升高半音的方法得到七声音阶。
1979年,湖北随县曾候乙墓出土一张古瑟,它是战国初期(公元前433年以前)楚国的诸侯曾国制作的,尾端有龙的形象雕塑,共鸣箱侧面有彩绘的凤凰图案。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瑟,现藏在湖北省博物馆。
瑟通常按其长度和弦数分为大小两种。大瑟长180~190厘米,25弦;小瑟长120厘米左右,16弦。在北京中国音乐研究所珍藏着一张清代早期(17世纪)制作的精致大瑟,竟长209厘米。
制作方法
瑟一般有三种构造的制作方法:
其一,用整木掏雕成瑟体,在另装底板,安插其他部件。这是比较原始的制造方法。春秋时期至战国早期楚瑟多用此种方法;
其二,瑟面板用独木制成,四周另围薄墙板,此类性质比较多见;
其三,完全采取拼合的方式,即不仅底板、墙板以木板拼成,连瑟的面板也用多块木板拼合而成。 瑟首尾两端髹漆。瑟面大多光素,少数绘有变形凤鸟花纹、几何纹。
在江陵楚墓中常出现有一种用整木做成的瑟。中部比两侧板要高一些,两顿略宽。底部底板两端各挖一凹槽,无共鸣箱,也有的瑟底部中间挖一 长方形凹槽,以散音。
谈到瑟的工艺,我们一定要了解瑟的外观纹饰,装饰华丽。楚人是非常喜欢瑟的。
出土的各地方的古瑟都有彩绘精致,以及各种形状浮雕的外表。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的几件彩绘锦瑟(长台关锦瑟纹饰图)。该瑟首尾和两侧均涂以黑漆,中部为素面,岳山上绘菱纹,两侧的黑底上则涂以对称的连续金银彩的变形卷云纹,在首尾两部及其旁侧立墙板上还绘有精致的系列图案,即有射猎图、出猎图、巫师图、巫师持法器图、巫师戏蛇图、巫师戏龙图、群兽图、群兽图、燕乐图、默祷图、缚兽图等,并将猎人、伎乐人、贵族、巫师等各种人物形象及各种动物描绘得栩栩如生。
与筝的区别
1、构造
相同:整木斫成,面稍隆起,体中空,体下嵌底板。
不同:瑟面首端有一长岳山,尾端有三个短岳山。尾端装有四个系弦的枘。常用瑟是二十五根弦。筝面首端有一前岳山,尾端有一个后岳山。有三个出音孔(也有两个出音孔的),常用筝共有二十一根弦。
2、定弦
瑟基本上是按五声音阶调弦,后世定弦法略有变化,正中一弦也可弹奏,按五声音阶或七声音阶定弦。 筝的音域与弦的数量有关。二十一弦为四个八度零小三度,一般以最低音为D,按五声音阶定弦。从定弦看瑟和筝区别不大。
3、弹奏
瑟:指法是大、食、中、无名指分别向内外方向拨弦。名为擘、托、抹、挑、勾、剔、打、摘,共八种。左手在必要时可按抑柱左弦段而取变化音。筝:基本指法:勾、托、抹、大撮、小撮、摇、辟、打、勾托抹托 、托抹勾打。右手行声,左手做乐,右手弹奏声音再通过左手揉按滑颤取得变化音从我自己弹奏上看,瑟和筝弹奏技巧很是相似。可能最大区别就是因为瑟面和筝面不同,弹奏时候落指自然不同,发出的声音也许不同了。
4、音色
因瑟体较古筝大,而且都是单弦发音,所以,瑟的发声在低音区略空泛,高音区略显单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