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关于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
- 2、求《让县自明本志令》的原文?如题 谢谢了
- 3、让县自明本令有什么写作特写?
- 4、让县自明本志令 文言文翻译
- 5、《让县自明本志令》中,曹操是怎样看待自己和汉室的?
- 6、让县自明本志令题目是啥意思
关于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
《让县自明本志令》说,现在天下还未安定,我不能让位。至于封地,可以辞退一些。现在我把阳夏、柘、苦三县的二万户赋税交还给朝廷,只享受武平县的一万户。姑且以此来平息诽谤和议论,稍稍减少别人对我的指责吧!
由此可见,在发布这个《令》的同时,三县的二万户赋税也就交出来了。按理说,应是先发布,后交出。
求《让县自明本志令》的原文?如题 谢谢了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盲“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兵多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 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 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弧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 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 孤非徒对诸君说此也,常以语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谓之言:“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滕》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 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已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前朝思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 孤闻介推之避晋封,申胥之逃楚赏,未尝不舍书而叹,有以自省也。奉国威灵,仗钺征伐,推弱以克强,处小而禽大。意之所图,动无违事;心之所虑,何向不济,遂荡平天下,不愿主命,可谓天助汉室,非人力也。然封兼四县,食户三万,何德堪之!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
让县自明本令有什么写作特写?
纵观全文,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历叙平生,反复明志。题目是《让县自明本志令》。文章紧扣“明志”二字,按照时间顺序组织材料,从少到老,由远及近,历叙平生行事,反复申明本志。文章一言 “此其志也” ,再言“此其本志有限也”,三言“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四言“封兼四县,食户三万,何德堪之”,反复申明平生志向,只在为国建功,辅佐汉室,并无图谋不轨之意。言辞质朴,而又委曲尽情,读来令人信服。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材料,看似一般,实有深意。“明本志”可以说是本文题目的题眼。何谓“本志”呢? “本志”者,初衷也,亦即平生志向。现在作者由少而壮而老,将一生行事,一一道出,足见得建功立业,辅国安邦之志,并非一时的念头,而是萌于年少,成于年壮,是早已有之,一以贯之的。由此看来,这样组织材料,是有助于突出“明本志”的立意的。
二是借典抒怀,含蓄有致。作者申明自己的志向,采用了两种表达方式,一是直接叙述,二是借典抒怀。所谓用典,包括使用古人譬喻、成语、史事,引古人作比,引古人言语等。本文用典,既引史事,又引古人言语,还用古人作比; 既有对典故的正用,又有对典故的反用。作者一引齐桓、晋文之事,意在表明自己虽位极人臣,权重势大,但绝无代汉自立之意。二引文王之事,意在进一步表明自己的心迹。三是引乐毅、蒙恬之事,意在说明自己祖父、父亲和自己本人,于汉室 “皆当亲重之臣,可谓见信者矣” ,因而决不忘恩负德,背弃汉室。四是引周公事,意在以周公自比,表明自己忠于汉室,绝无二心。五是引介推 申胥之事,意在表明自己受封有愧,含有自责之意。全文共用典故八个,而读来不嫌其烦,但觉其妙。这是因为作者对这些典故的使用是各不相同的。文王、周公、齐桓、晋文、乐毅、蒙恬之典是正面使用,而介推、申胥之典是反面使用。用齐桓、晋文之典,概述其事,显得明快;用文王之典,转引《论语》对文王的赞颂之辞,显得庄重; 用乐毅、蒙恬之典,着重引述人物的语言,显得情深;用周公之典,只将周公与记载周公藏祷辞于金縢之事的《尚书·周书》的篇名《金縢》点出,显得含蓄; 用介推、申胥之典,各用一语提明,显得简洁。如此用典,显得活泼。对于这八个典故,作者并非一口气将它们全部说了出来,一、二、三、四地罗列在一处; 而是根据文意的发展,按照典故内容的不同,穿插在文章的不同地方。将齐桓、晋文、文王、乐毅、蒙恬五个典故放在“或者人见孤强盛”数语之后,一口气将它们说出,笔酣墨饱,气足势雄,这就能有力地驳倒他人的“私心相评”,充分表白自己的本志。将周公之典放在告诉妻妾的言语之后,从写法上看,是对前文的收束,从内容上看,是点明对妻妾所说话语的用意,进一步申明自己的本志。介推、申胥之典放在“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 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之后,既含有对受封的 “自省”之意,又起到引出后文“然封兼四县,食户三万,何德堪之”的作用。由此看来,曹公对典故的使用是深有讲究的,并非信手拈来,随意安放。由于选用贴切,穿插得宜,作者忠心辅汉的志向得到了充分的表露。由于使用了典故,文章也就显得精练,显得含蓄有致,耐人寻绎。同时,从行文上看,避免了整篇文章全是白描式的叙议,因而不致单调乏味。
三是清峻通脱,挥洒自如。鲁迅曾经指出曹文的特点是“清峻”“通脱”。所谓“清峻” ,就是简约严明;所谓 “通脱”,就是不拘俗套。本文完全体现了这个特点。它,不虚伪,不矫饰,把作者在不同形势下的不同愿望和盘托出。举例说吧,写年少时期,说是“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
让县自明本志令 文言文翻译
《让县自明本志令》
我刚被举为孝廉时,年纪很轻,自以为不是那种隐居深山而有名望的人士,恐怕被天下人看作是平庸无能之辈,所以想当一个郡的太守,把政治和教化搞好,来建立自己的名誉。
让世上的人都清楚地了解我,所以我在济南时,开始革除弊政,公正地选拔、推荐官吏,这就触犯了那些朝廷的权贵。因而被豪强权贵所恨,我恐怕给家族招来灾祸,所以托病还乡了。
辞官之后,年纪还轻,回头看看与我同年被荐举的人当中,有的年纪已五十多岁了,还没有被人称作年老。自己内心盘算,从现在起,往后再过二十年,等到天下安定太平了,我才跟同岁中那些刚被举为孝廉的人相等罢了。
所以在谯县东面五十里的地方建了一栋精致的书房,打算在秋夏读书,冬春打猎,只希望得到一点瘠薄的土地,想老于荒野、不被人知,断绝和宾客交往的念头。但是这个愿望没有能实现。
后来我被征召做了都尉,又调任典军校尉,心里就又想为国家讨贼立功了。希望得到封侯当个征西将军,死后在墓碑上题字说:“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这就是我当时的志向。然而遇上董卓犯上叛乱,各地纷纷起兵讨伐。
这时我完全可以招集更多的兵马,然而我却常常裁减,不愿扩充;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兵多了意气骄盛,要与强敌抗争,就可能重新引起祸端。所以汴水之战时,我部下只有几千人,后到扬州再去招募,也仍不过三千人,这是因为我本来的志向就很有限。
后来我担任兖州刺吏,击败了黄巾农民军,收编了三十多万人。再有袁术在九江盗用皇帝称号,部下都向他称臣,改称城门为建号门。衣冠服饰都按照皇帝的制度,两个老婆预先抢着当皇后。计划已定,有人劝说袁术立即登基,向天下人公开宣布。
袁术回答说:“曹公尚在,还不能这样做。”此后我出兵讨伐,擒拿了他的四员大将,抓获了大量部属,致使袁术势穷力尽,瓦解崩溃,最后得病而死。待到袁绍占据黄河以北,兵势强盛,我估计自己的力量,实在不能和他匹敌;但想到我这是为国献身,为正义而牺牲,这样也足以留名后世。
幸而打败了袁绍,还斩了他的两个儿子。还有刘表自以为是皇室的同族,包藏奸心,忽进忽退,观察形势,占据荆州,我又平息了他,才使天下太平。自己当上了宰相,作为一个臣子已经显贵到极点,已经超过我原来的愿望了。
今天我说这些,好象很自大,实是想消除人们的非议,所以才无所隐讳罢了。假使国家没有我,还不知道会有多少人称帝,多少人称霸呢!
我所以这样勤勤恳恳地叙说这些心腹话,是看到周公有《金縢》之书可以表明自己的心迹,恐怕别人不相信的缘故。
但要我就此放弃所统率的军队,把军权交还朝庭,回到武平侯的封地去,这实在是不行的啊。为什么呢?实在是怕放弃了兵权会遭到别人的谋害。这既是为子孙打算,也是考虑到自己垮台,国家将有颠覆的危险。
因此不能贪图虚名而使自己遭受实际的祸害。这是不能干的啊。先前,朝庭恩封我的三个儿子为侯,我坚决推辞不接受,现在我改变主意打算接受它。这不是想再以此为荣,而是想以他们作为外援,从确保朝廷和自己的绝对安全着想。
现在天下还未安定,我不能让位。至于封地,可以辞退一些。现在我把阳夏、柘、苦三县的二万户赋税交还给朝庭,只享受武平县的一万户。姑且以此来平息诽谤和议论,稍稍减少别人对我的指责吧!
原文: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
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
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
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
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
此文出自西晋陈寿所著的《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他少好学,就有志于史学事业,对于《尚书》《春秋》《史记》《汉书》等史书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任观阁令史。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
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西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
陈寿写《三国志》以前,已出现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如王沈(?-266)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三国志》中的《魏书》、《吴书》,主要取材于这些史书。
蜀政权没有设置史官,无专人负责搜集材料,编写蜀史。《蜀书》的材料是由陈寿采集和编次的。
陈寿写书的时代靠近三国,可资利用的他人成果并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没有条件获得大量的文献档案。阅读《三国志》时,就会发现陈寿有史料不足的困难,内容显得不够充实。
陈寿没有编写志,了解三国时代的典章制度,只好借助于《晋书》。陈寿还著有《益部耆旧传》、《古国志》等书,整理编辑过《诸葛亮集》,可惜这些书后来都亡佚了。
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与前三史一样,也是私人修史。他死后,尚书郎范頵上表说:“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朋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
由此可见,《三国志》书成之后,就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好评。陈寿叙事简略,三书很少重复,记事翔实。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严慎,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
史学界把《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
文章特点:
为魏、蜀、吴三国各自修史,合成一书,充分显示了陈寿的史才。史料取舍非常用心,再三审慎。记载史事,据实直书,评价人物,较客观公正。清代学者赵翼在批评陈寿的同时,也不得不赞赏他“剪裁斟酌处,亦自有下笔不苟者,参订他书而后知其矜慎也。”
叙事生动,语言洗练干净,评论中肯得当。书中塑造的谋臣武将各具特色,性格鲜明。谋臣既足智多谋又人格完美,如荀彧、程昱、郭嘉;武将虽勇冠三军,却有明显的缺点,如狂傲的关羽,暴躁的张飞等。
文章简介:
《三国志》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
《三国志》全书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
《三国志》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
《三国志》位列中国古代二十四史,与《史记》(司马迁)、《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并称前四史。
《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动。
陈寿毕竟是晋臣,晋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国志》便尊曹魏为正统。在《魏书》中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传,没有纪。
记刘备则为《先主传》,记孙权则称《吴主传》。这是编史书为政治服务的一个例子,也是《三国志》的一个特点。
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
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本书24卷。
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辨正史事、增删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百二回本《三国演义》。
《让县自明本志令》中,曹操是怎样看待自己和汉室的?
建安十五年(210年),身为汉朝大丞相的曹操遭遇了严峻的政治挑战。很多流言都在挑战着曹操的权威,抨击曹操大权独揽,怀有不臣之心。与绝大多数枭雄不一样,曹操特别在意这些骂声。
当年十二月,曹操以私人身份公开发表了一篇《让县自明本志令》,为自己进行辩解。
在这篇文章中,曹操回顾了自己的一生,坦诚地交代了许多''隐私'',这也让我们能够很好的了解曹操的过去。
一开头,曹操说自己的出身默默无闻,年少时的志向就是当个太守之类的官,让世间知道有他这么一个人。但在这里,曹操只说出了一半的事实。
少年的曹操并非默默无闻,而是臭名昭著的''阉宦遗丑''。这件事情在魏正史都无法否认,曹操的父亲曹嵩原来是个小乞丐,被大太监曹腾收养。中国政治最看重个人的家族,曹操如此的身世给他的政治生涯带来了无尽的麻烦。东汉末年,宦官的名声差到不能再差的地步。曹操这样的身世让他总是在袁绍、许攸等人面前抬不起头来。
尽管曹操凭借宦官集团的权势进入仕途,但他并没有偏向太监集团。相反,在大将军何进等人筹划诛杀太监集团时,曹操还积极参与,背叛了养育自己的那个阶层。但是士大夫和文臣武将始终不信任曹操,直到后来袁绍南下与曹操争夺天下的时候,陈琳替袁绍起草的讨伐曹操的檄文还拿曹操的身世作为攻击武器。
年少的曹操要想出人头地,有所作为,注定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心机和劳顿。
好不容易凭能力和政绩升到了典军校尉的职位,曹操对自己的人生作了更明确的规划。此时,曹操的人生理想还是''封侯拜将'',更深层次的理想是效忠朝廷。因此当董卓作乱,曹操毅然决然地参加了关东十八镇诸侯讨伐董卓的战役。曹操是这次事件的倡议者,但诸侯们却推举出身四世三公门第的袁绍为盟主,而且天天只是宴会高歌,丝毫没有进取之心。立志恢复汉室的曹操发起了孤独的远征,结果被董卓分兵击败。他这时才意识到同道中人是那般的稀少,这些人不过是借着讨伐董卓的名义,来摆脱汉室借机割据而已。
曹操最先占据的地区大致是今天河南省东北部和山东省的西部地区,河南和山东大部是典型的''四战之地''。位于四战之地的割据政权想向四周扩展,就要面临着黄河、长江、关隘和山脉丘陵的阻碍。简单地说,处于四战之地的曹操集团的地缘条件是最差的,容易挨打,却难以还手。
曹操起点最低,他埋头用心,苦心经营着他的地盘。曹操十分清楚,积累粮草,强壮士卒是前代早已验证好的定国之术。从建安元年开始,曹操开始招募流民屯田许县,取得成功后,曹操集团在州郡设置屯田官。从190年起兵争霸,曹操东征西讨,18年里冒着枪林弹雨,先弱后强、远交近攻,不断壮大,先后歼灭吞并了陶谦、张绣、吕布、刘备、袁术、张杨等弱小势力,基本统一了中原大地。
曹操在四处征战的过程中打着的是汉朝的旗帜。他的成功和汉王朝之间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当年在他统一北方后,这种混乱关系发展为了恶性政治问题。
曹操是以汉朝官员的身份逐鹿中原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让他在道德上为自己树立优势的同时也树立了极高的标准,这让曹操获得了许多官民的支持。即便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但汉朝四百年的统治积累,仍然在民众心中留下了一丝难以磨灭的影响。天下大乱,惟独曹操迎奉落难皇帝刘协。曹操很轻松的就得到汉朝四百年积累所残留下来的精神支持。
等曹操歇下来回顾自己毕生奋斗成果的时候,曹操无奈地发现自己打下来的江山叫做''汉朝'',姓刘而不姓曹。矛盾就此产生了。
刘协虽说是傀儡,但并不是那种昏庸无能的君主。汉献帝本人和忠于汉室的力量对曹操的大权独揽的行为极为愤慨。年轻的汉献帝不断传出衣带诏,为了恢复汉室基业,他诏诏都要致曹操于死地。曹操残酷地镇压了这些内部反叛,杀戮了包括皇后伏氏、贵妃董氏和重臣董承等人在内的家族,很大程度上黯淡了自己的道德光芒。
在《让县自明本志令》后半部分,曹操流露出了浓重的''进退无路''的情绪。
曹操已经是魏王了,掌握着军队,凡是一个大臣应该做的和不应该做的事情他都做了。除非登基称帝,曹操再没有其他的''进步空间''了。但再进一步,那就是篡位。曹操自己表明,自己不能放权,因为执政地位越高、时间越长,仇敌就越多。曹操的仇人太多了,为了自己的安全和子孙的利益着想,曹操不能放弃兵权和政权回家闲居。
曹操不会为了一个''忠臣''的名号主动放弃权力,解散军队,任人宰割。那么为了表明心迹,曹操能做的仅仅是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宣布将阳夏、柘、苦三县的二万户封邑交还给朝廷,只享受武平县的一万户封邑收入,希望能够以此来平息诽谤和议论。
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曹操承认了自己是一个权臣,也承认自己的功绩,同时也明确表明了自己不会放权给皇帝。或许曹操说的是真的,大部分枭雄到达权力顶峰后根本无法退步,只能再进一步来保住自己的家族。
让县自明本志令题目是啥意思
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
建安十五年
【题解】
本文作于建安十五年(公元211年),当时曹操已经统一了北方,政权也比较稳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随着势力不断扩大,和朝内的拥汉派的矛盾也是越来越大。曹操的内敌、外敌都攻击他想要废汉自立的举动,于是曹操发表了此文,申明自己是效忠汉室的。
【原文】
孤始举孝廉①,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②,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③,欲为一郡守④,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⑤,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⑥,始除残去秽⑦,平心选举⑧,违忤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⑨。
【注释】
①孤始举孝廉:孤,古时王侯的谦称。举孝廉:孝廉属于东汉时期选拔官吏的一种科目,满二十万户的郡国每年可以举荐一名孝顺父母、廉洁端正的人为孝廉,然后由朝廷任命官职。曹操20岁的时候就被推举为孝廉了。
②岩穴知名之士:指隐居的名士。历史上,有才之士通常会隐居山林,当政者也会召聘隐士出来做官。汉末时期,这种风气更是兴盛,有些人甚至会借隐居来抬高自己的身价,等待朝中的召聘。
③所见凡愚:被当作平庸无能的人。
④郡守:郡太守,一郡的行政长官。
⑤好作政教:好好振兴政治和教化。
⑥济南:济南国。汉朝时期的封国,和郡并存,地位相等。中平元年(公元184年),曹操任济南国相,时年30岁。
⑦除残去秽(huì):除去残秽,代指除去腐朽污浊的势力。
⑧平心选举:公平的选用官吏。
⑨以病还:中平四年(公元187年),曹操被任命为东郡太守,他没有接受,称病回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