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铁事

登录

八路军第二纵队(八路军第二纵队战斗序列)

wangsihai

本文目录一览:

八路军九纵司令员是谁

八路军没有九纵,也就没有九纵司令员。

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简称八路军,属于国民政府战斗序列,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前身之一。

1、初期序列:

一一五师,一二零师,一二九师,总部特务团,总部炮兵团,陕甘宁留守兵团,情报部

2、部队发展:

八路军在敌后实施战略展开后,部队发展很快,根据第18集团军集总发布的正规番号就有以下师级纵队:

(1)八路军第一纵队(原山东纵队为基础改编,与山东纵队机关合并,统一指挥山东境内与冀鲁边、苏北八路军各部队,后撤销番号,主力并入山东军区)司令员徐向前,政委朱瑞,副司令张经武,副政委黎玉;

(2)八路军第二纵队(太行区南部集总直属部队,后撤销番号,主力并入太行军区和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左权,副司令(后接任司令员)杨得志,政委黄克诚;

八路军

(3)八路军第三纵队(冀中区部队,后撤销番号,主力调晋绥军区)司令员吕正操,副司令孟庆山,政委王平(后为程子华);

(4)八路军第四纵队(晋察冀派往冀东支援的部队,后撤销番号,主力并入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员宋时轮,政委邓华,参谋长李钟奇;

(5)八路军第四纵队(第二个第四纵队,系八路军344旅、新2旅主力和新四军第六支队主力合编,后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司令员彭雪枫,政委黄克诚,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肖望东;

(6)八路军第五纵队(由344旅南下华中部队主力和苏鲁豫支队、陇海南进支队、新四军第6支队第4总队等合编,后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司令员兼政委黄克诚,参谋长韩振纪;

(7)八路军山东纵队(山东地方游击队升编,后并入八路军第一纵队机关,但山东纵队名义保留,后撤销番号,归山东军区统一指挥)指挥张经武,政委黎玉,副司令王建安,参谋长王彬,政治部主任江华;

(8)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八路军第五支队——平型关大捷后,343旅的685团2营扩编为第5支队,曾国华任支队长,李宽和任政委,龙书金任副支队长——和冀鲁边地方游击队合编,后撤销番号,机关和主力调归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肖华,副司令邓克明,政治部主任符竹庭;

(9)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冀东暴动残部和八路军第四纵队主力改编,后撤销番号,归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萧克,政委陈漫远,参谋长程世才,政治部主任伍晋南。

抗日游击战中第二纵队第九团团长是谁?

黄桥战役第二纵队第九团团长是陈毅。

1940年,陈毅领导的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以7000人的兵力,歼灭国民党江苏省主席韩德勤所率政府军1.1万余人,第89军军长李守维在狼狈逃窜中淹亡,第33师师长孙启人、第88旅旅长苗瑞林被俘,独6旅旅长翁达自杀,缴获一大批弹药和军用物资。

黄桥战役的胜利让中国最进步、抗战最坚决、革命最彻底的八路军和新四军会合起来了,让彼此有了更好的配合和发展。

战役背景

1940年春,坚持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的国民党顽固派在第一次反共高潮被打退后,密令第3、第5战区和鲁苏战区的部队,大举进攻华中新四军。6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根据中共中央5月4日关于放手发展抗日力量,抵抗反共顽固派进攻的指示。

为执行独立自主开辟苏北、发展华中敌后抗战的战略任务,率所属主力北渡长江,于7月初挺进苏北。下旬,遵照中共中央指示,组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陈毅、粟裕分任正副指挥,下辖第1、第2、第3纵队9个团,共7000余人。

为建立以黄桥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苏北指挥部所属部队随即东进黄桥地区。8月,为策应新四军发展苏北,八路军第5纵队东进淮(阴)海(州)地区,形成南北配合、打开苏北抗战局面的有利态势。国民党军鲁苏战区副总司令兼江苏省主席韩德勤,自诩拥兵10万。

视新四军苏北部队为心腹之患,企图先集中兵力进攻黄桥,消灭或驱逐立足未稳的新四军苏北部队,然后移兵北上,歼击南下的八路军第5纵队。

苏北指挥部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自卫立场,在八路军第5纵队的配合下,积极做好迎击韩德勤部进攻的准备,并灵活运用斗争策略,争取了驻泰州地区的鲁苏皖边区游击军李明扬、李长江部和曲塘一带的税警总团陈泰运部保持中立。

西北根据地的红军后来哪去了?抗战时期成为八路军的王牌旅

由刘志丹、谢子长、贺晋年、阎红彦、杨森等人领导的西北红军,是人民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们建立并发展了陕甘宁、陕北革命根据地,为红军三大主力,以及红25军的北上,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后方保障。那么,西北红军在三大主力会师后哪去了呢?

在红军三大主力还未到达陕北时,陕北红军红26军、红27军就与先期到达根据地的红25军合并了,合编为红十五军团,程子华担任政治委员,徐海东担任军团长,刘志丹担任副军团长。红军主力北上时,红十五军团及时接应,为革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东征时,陕北红军的杰出领袖刘志丹壮烈牺牲,令人非常遗憾。以刘志丹当时的级别和能力,他如果能活到五五授衔,想必很有可能是开国大将。

抗日战争时期,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陕北红军和红25军合组的红十五军团,则改编为八路军的115师344旅,由原来的红15军团军团长徐海东担任旅长,下辖688团、687团两个团,以及一个警卫营,共有六千多人的兵力,是115师的两个主力旅之一,战斗力非常强大。

344旅在抗日战争中先是随115师参加平型关战斗,此战歼敌1000多人,很好地策应了国军的忻口会战,打破了日本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大大振奋了中国人民的抗日决心。徐海东因病赴延安后,原属343旅的杨得志被调到344旅担任政委,将这支部队带成了抗日战争中的王牌部队。

杨得志率344旅开创了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与129师相互呼应,与日本展开浴血拼杀,取得了一系列反扫荡战斗的胜利,歼敌无数。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战绩,但是344旅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团长陈锦绣、营长刘国清牺牲于温塘战斗中,令人痛惜。

1940年2月,344旅并入了八路军第二纵队,344旅这个光荣的番号于是就结束了自己的 历史 使命。在抗日战争后期,八路军第二纵队发展成为八路军第四纵队,第四纵队后来又先后发展成为八路军第五纵队、新四军第三师。

新四军第三师由黄克诚担任师长,是新四军重建后兵力最为强大的一个师。抗日战争结束后,第三师主动请缨进入东北,成为第四野战军的主力部队。

第三师进入东北时,有四个旅共3.7万人的部队,分别被编入东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第六纵队,日后成为39军和43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参加了解放战争时期四野的一系列战事,从黑龙江打到海南岛,打出了赫赫的战绩。

全国解放后,39军又进入朝鲜,参加抗美援朝,在与美帝国主义的较量中,丝毫不落下风,痛打美帝,扬威世界。

西北红军自清涧起义、渭华起义起,一路浴血奋战,创立过陕甘宁根据地,发展了红26军、红27军,涌现出了刘志丹、谢子长等革命先烈,以及贺晋年、阎红彦等开国将军,可以说,这是一支光荣的部队,也是一支值得我们骄傲的英雄部队。

在西北红军中,刘志丹和谢子长的牺牲令人惋惜。刘志丹,陕西省宝安县人,早在榆林中学读书时,刘志丹就领导了当地的学生运动,投身于革命事业中。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刘志丹与谢子长一起领导了渭华起义,创建了西北反帝同盟军,同盟军后来发展成为陕甘红军游击支队,成为西北红军的前身,刘志丹,也成为西北红军一位杰出的领袖。

刘志丹担任过陕甘游击支队副总指挥、总指挥、红26军军长、红十五军团副军团长、红28军军长等职务,他军事能力十分出色,在与中央红军会师后与政委宋任穷的搭档也是相得益彰,在东征中表现更是非常突出,可惜的是,在1936年四月的三交镇之战中,刘志丹壮烈牺牲。

谢子长,陕西省安定县人(今子长县),谢子长参加革命非常早,在1925年就入了党,在西北军阀井岳秀部,谢子长担任连长,利用自己这个身份的掩护,他在陕西军阀中从事兵运工作,发展了大批革命干部。

1927年10月,谢子长领导了清涧起义,后来又与刘志丹一起领导了渭华起义。他担任过西北红军游击队总指挥,与刘志丹一起领导了西北红军的反围剿斗争。在一次战斗中,谢子长亲临前线指挥战斗时受伤,由于医疗条件有限,他的伤势未能痊愈,逐渐恶化,最终因伤重不治而去世。

谢子长和刘志丹的牺牲是西北红军,乃至中国革命的重大损失,西北红军在1955年的授衔中只出了阎红彦上将一位高级将领,与这两位高级将领的牺牲是分不开的。若是刘志丹和谢子长能活到五五授衔,他俩肯定都会是大将的资历,真的是令人惋惜。

八路军五个纵队是哪五个?

八路军第一纵队

1939年7月初,徐向前、朱瑞奉中央之命率一部分干部由冀南抵鲁南沂水,与山东纵队指挥部会合。

8月1日正式成立八路军第一纵队,徐向前任司令员,朱瑞任政治委员,统一指挥黄河以北山东、苏北的八路军部队(辖115师山东部队及山东纵队)。

8月9日,山东军政委员会组成,第一纵队归山东军政委员会直接指挥。                        

八路军第二纵队

1940年2月6日,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为统一太行山南部地区抗日武装的作战指挥,决定成立八路军第2纵队。

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兼任纵队司令员,黄克诚任政治委员,辖第115师第344旅、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3纵队(相当旅)、新编第1旅、河北民军第1旅和独立游击支队。

八路军第三纵队

1938年4月,由吕正操领导的冀中人民自卫军(国民党军第53军第388旅第691团)和河北游击军(红军团长孟庆山领导建成河北游击军)合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

吕正操任司令员,孟庆山任副司令员,孙志远任政治部主任,8月,王平任政治委员(1939年1月程子华继任)。

八路军第四纵队

1938年5月,根据集总指示,一二○师宋时轮支队(第120师雁北支队:以358旅716团一部为骨干编为)与邓华支队(前身为晋察冀军区第一支队第三大队)会和。

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归晋察冀军区指挥,宋时轮任司令员、邓华任政治委员,同时组成党的纵队委员会,邓华任书记。李钟奇任参谋长。

八路军第五纵队

1940年5月,第二纵队政委黄克诚奉命率该纵队三四四旅、新二旅主力共五个团1.2万余人及教导营500余名干部,由冀鲁豫南下支援新四军。

6月,在永城以南新兴集与新四军第六支队回合。中央指示,第二纵队归中原局直接指挥。

新二旅及三四四旅六八七团与皖东北的苏鲁豫支队、陇海南进支队、新四军第六支队第四总队合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黄克诚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韩振纪任参谋长,吴法宪任政治部主任。

扩展资料:

八路军,全称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隶属国民革命军战斗序列,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之一。

1937年8月22日,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并同意设立总指挥部。

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宣布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西北红军等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改为第八路军总指挥部。

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红军总政治部改为八路军政治部,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任副主任;下辖第115师、第120师、第129师和总部特务团。

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120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129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

9月1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按全国陆海空军战斗序列,八路军改称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总指挥部改为总司令部,朱德改任总司令,彭德怀改任副总司令。

但由于八路军的称号已经在各级部队中广泛传播,且八路军内部对此叫法已成习惯,因此,在一定的范围内仍沿用八路军番号,人民群众亦习惯称这支部队为八路军,在非正式场合,八路军这个称号一直沿用。

因此八路军的称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沿用直到解放战争后期。

军服

八路军军服为上衣立翻领、对襟单排五粒扣、四个明贴袋。八路军、新四军都佩戴“青天白日”帽徽,但臂章上却清楚地标明了自己的身份。

八路军佩戴“八路”长方形臂章,新四军佩戴“新四军”或“N4A”的臂章。

理论上,除无军衔、无“符号”胸章、包括朱德、彭德怀在内的绝大多数军官均无大礼服和毛呢料制服(也有叶挺、林彪等例外)外,八路军、新四军军服服装与国军中央军和除东北军外的其他部队完全相同。

但实际上,八路军军装色调极其混乱,骨干部队为继承自中央红军的草木灰色,早期少部分得到国军后勤供给的部队为仿德国灰色。

后来军服均为根据地土法生产,山东、河北制成时通常为黄绿色,穿着后逐渐褪成黄灰或灰白色。

陕北制成时多为灰色,穿着后逐渐褪成草绿色。新四军位于江浙,条件较好,一般为较稳定的蓝灰色(现代影视作品中通常以德国灰色作为两支军队的标准色调)。

除极个别外事军官获授军衔外,两支军队均只有臂章标明自己的军级番号,并将姓名和部别写在上衣左胸内布片上(不同于其他国军和汪军,八路军的布片朝内,外观不可见),俗称“符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路军

八路军7大纵队,哪位纵队司令员最牛?出了一位元帅一位大将-

作者:相忘于江湖

抗战时期八路军有过七大“纵队”,哪一位纵队司令员最牛?

“纵队”这一编制,早在1925年9月二次东征时就出现了,但是3个纵队的规模大小各不相同:有的纵队4个师,也有纵队1师1旅,还有的是鄂、赣、豫等省部队的临时组合。

南昌起义失败后,贺龙20军3个师和叶挺11军2个师2万余人只剩下800余人,朱老总、陈毅改编成一个“纵队”,包括3个步兵连、1个机炮连和1个特务连,这时候的连也叫“支队”。

八路军先后有过七大纵队(其中第四纵队的番号先后出现了2次),各纵队司令员分别是吕正操、宋时轮、张经武、徐向前、左权(杨得志)、彭雪枫和黄克诚。

第一个成立的“纵队”不是徐帅的第一纵队,而是第三纵队。

八路军“纵队”这个番号的出现,是全面抗战爆发以后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

1936年西安事变,促成了共同抗日局面的形成。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的爆发,延安主动提出把陕北红军改编为4个军12个师12万人,由林彪、贺龙、刘伯承、徐向前任军长。

但是,南京为了刻意打压红军的发展,起初只给3个师3万人编制。后经周副主席、叶帅艰苦谈判,最终争取了3个乙种师4.5万人的编制,林、贺、刘任师长。

八路军没有在编制问题上斤斤计较,马上东渡黄河奔赴抗日第一线。

林彪、聂荣臻115师在平型关打响了第一仗,贺龙、关向应120师又在雁门关歼敌500余人,刘伯承、张浩129师在阳明堡炸毁日军飞机24架,连战连捷轰动全国,也吸引了热血青年纷纷来投身抗日。

这样一来,八路军编制不足的局限就被放大了,于是“第三纵队”应运而生。

在八路军3个师布局晋东北、晋西北和晋东南后,主席开始“撒豆成兵”。

1937年底,红军团长孟庆山被放单飞,奔赴冀中创建根据地。不到半年,河北游击军就发展到2万余人,东北军591团团长吕正操的人民自卫军也发展到2万余人。很快,两支武装合兵一处。

如何把两支力量拧成一股绳,主席巧妙地把“纵队”这一“旧瓶”装上“新酒”。八路军总部一声令下,孟庆山“河北游击军”和吕正操“人民自卫军”强强联合,对外统称“第三纵队”。

主席、朱老总让东北军团长吕正操任司令员,老红军团长孟庆山任副手。从1938年5月到1943年9月,第三纵队存在了5年多,著名的回民支队就在第三纵队,后来划入冀鲁豫军区。

1955年大授衔,吕正操被授上将,抗战后期离开一线的孟庆山则是少将。

就在第三纵队在冀中成立的同时,平西区也成立了第四纵队。

第四纵队是由八路军115师邓华支队和120师的宋时轮支队合编而成,有5000余人。他们开赴冀东,招兵买马扩大地盘。河北书记李运昌是黄埔四期,他和高志远、洪麟阁组织冀东暴动,成立了10万之众的冀东抗日联军,高志远任总司令,洪麟阁、李运昌任副司令。

由于日伪军疯狂绞杀,冀东抗联在西进途中崩溃只剩下5000余人。1939年2月,随着晋察冀根据地各分区陆续成立,第四纵队完成了使命番号撤销,主力并入萧克的冀热察挺进军。

在八路军、新四军先后开始抗战以后,千里之外的山东也有了一支抗日武装。

1938年12月,徂徕山、天福山、黑铁山等起义的基础上成立了“山东纵队”,司令员是红军干部张经武,政委是重建省委的书记黎玉。山东纵队有10个支队和独立团共2.45万人。

就在山东纵队成立前后,115师685团、115师师部和686团先后进入山东。

这样一来,齐鲁大地就出现了敌后战场罕见的复杂局面:既有日伪军、蒋军于学忠部,也有115师和山东纵队,还有刘黑七(刘桂堂)等大大小小的土匪势力。

远在延安的主席和太行山八路军总部,都看到了山东抗日武装的整合势在必行,而整合的最有效手段,就是派遣一位资历高、能力强、打仗猛的大将统领三军,主席想到了129师副师长徐向前。

1939年6月,八路军第一纵队成立,徐帅任司令员、朱瑞任政委,统一指挥黄河以北山东、苏北八路军和新四军。第一纵队战绩很大,但始终没能实现地区整合,而115师作为唯一“合法”番号和第一纵队、山东纵队难免出现各种不协调。1940年6月,徐帅奉命回延安。

1941年1月,存在一年半的一纵撤销,主席下决心山东还是让115师唱主角。1943年3月,延安将山东根据地115师与山东军区合并,罗荣桓任司令员兼政委实现一元化。

一纵司令员徐向前是元帅,政委朱瑞牺牲于解放战场的义县,参谋长罗舜初是中将。

八路军七大纵队中,第四纵队、第五纵队都源出于“第二纵队”。

第二纵队成立于1940年2月,由344旅、青年决死三纵、新1旅、独立游击支队等组成,主要为了统一指挥太行山南部抗日武装,司令员是左权,政委是115师344旅政委黄克诚。

从组成来看,第二纵队可以说仅次于第一纵队,但是紧密程度又远高于第一纵队,从这个角度来看贡献是最大的:杨得志率新2旅、回民支队等部留守冀鲁豫,黄克诚率344旅、河北抗日民军1旅等部南下,与彭雪枫新四军6支队成立了第四纵队。

很多人以为,只有林总的东野有第五纵队,其实更早的五纵成立于八路军时期。

1940年8月,新第四纵队成立一个月后,又组建了第五纵队,黄克诚任司令员兼政委。第五纵队主要是整合陇海路以南、津浦路以东、淮河以北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地方武装,共2万余人。

1941年2月,四纵改编为新四军4师,第五纵队改编为3师。

总的来看,八路军第一纵队的规格最高,司令员徐向前是元帅;山东纵队规模最大,但总指挥张经武仅授中将;左权、彭雪枫英年早逝,吕正操、宋时轮、杨得志是上将,而黄克诚先后担任第二、四纵队政委以及五纵司令员兼政委,授大将实至名归。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

相关阅读

  • 描写鸭绿江断桥的作文400字
  • 鸭绿江旅游攻略介绍
  • 游鸭绿江断桥游记作文
  • 国家的英语单词(国家的英语单词怎么读)
  • 鸭绿江断桥有感七绝
  • 观看跨过鸭绿江电影视频
  • 经常口干舌燥(经常口干舌燥什么原因怎么办)
  • 占有面积(占有面积的称什么)
  • 店长英文(店长英文翻译怎么写)
  •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