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苏武传》“前以降及物故”的“物”求单独翻译~
物有三种解释:
1.物指鬼物,鬼之类的事物。物故,即死后变成鬼物。比如,女娃死后变成精卫,女娃乃人身人形,精卫则鸟也。由人变成了鸟。古人迷信,认为人死后会变成别的东西,鬼、虎、狐、蝴蝶、杜鹃等等。
2.指死者所服用之物,不直接说此人去世,而委婉地说他的服饰等物死去了。
3.是通假字,通“歾”,音“没”,即殁字。与故意思相同,都是死的意思。
我个人比较认可第一种和第三种解释。
“病故物故”出自哪篇古文?
京戏的《失空斩》很受欢迎,这一套三合一的三国戏码,包含《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讲的是马谡兵败街亭,为诸葛亮所斩等系列故事。
但诸葛亮是否如《三国演义》所写「挥泪斩马谡」,後人颇有争议。原因出在《三国志》前後三种记载,未能统一口径。三种说法分别是:
1、马谡被斩。
2、马谡死在狱中。
3、马谡逃亡。
第一种说法,最具权威,缘於以下两个记载:「(诸葛亮)戮(马)谡以谢众。」<诸葛亮传>;「丞相(诸葛)亮既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王平传>。
第二种说法,根据<马良传>所附的马谡传,说:「(马)谡下狱物故,(诸葛)亮为之流涕。」
两种说法,两种死法。死法虽然不同,但毕竟死了;第三种说法就麻烦了,<向朗传>载「(马)谡逃亡。」或许逃亡後被捉了回来处死,或许就此亡命天涯,逃走了。一死一生,差别很大。
《资治通鉴》碰到这棘手问题,乾脆走中间路线,综合两种说法,说诸葛亮「收马谡下狱,杀之」。这样处理好像颇有道理。
但是马谡有无被斩?事实只有一个。而逃亡说又该怎样解释?为什麼陈寿下笔时颠颠倒倒、反反覆覆?於是各种考证、猜测出笼。甚至有人望文生义,从「下狱物故」断定马谡是病死在牢里的。
李兴斌先生认为这些矛盾容易解决。关键在於对相关语词的解释。他所撰的《门外谈兵》(中国.齐鲁书社)有篇<马谡之死辨疑>,若干观点颇可参考。
作者从马谡「下狱物故」这句开始说起。他认为,「物故」会让人联想到「病死」,想必是把「物故」解为「病故」。但「物故」并不等同於「病故」。「物故」有两个意思,一是「世故,世事」,一是「死亡」。「下狱物故」取後一个意思,就是死在狱中的意思。所以称为「物故」,颜师古注《汉书.蘇武传》说:「物故谓死也,言其同於鬼物而故也」。宋祁、王念孙更进一步解「物」为「歾」或「殁」,「物故犹言死亡。」
很清楚的,物故就是死亡,至於怎麼死的,就不一定了。《汉书》里先後出现「物故」一词,死因包括病死、斩首、自杀等等。
因此,庐弼在《三国志集解》怀疑「物故是诛之二字之误」,恐怕多虑了。
那麼<向朗传>写「谡逃亡」,说马谡逃亡,向朗知情不报,被诸葛亮免官,这又是怎麼回事?许多人误解,以为马谡畏罪潜逃。不是,「谡逃亡」指马谡街亭兵败後弃军逃亡。<王平传>说街亭兵败後「众尽星散」;裴注引《云别传》写街亭兵败後诸葛亮问邓芝时说:「街亭军退,兵将不复相录..」,这两种说法,都说明败战後马谡和全军一道落跑的情形。
据李兴斌先生诠释,「谡逃亡」不是指马谡逃走了没死;而「下狱亡故」,指下狱後被斩杀而死,不是病死在监牢里。这麼一来,《三国志》的记载表面看来互相矛盾,其实没有。
或曰,既然如此,何以<马谡传>要用「物故」一词,不跟著用「诛」、「戮」?李兴斌猜想,有两个原因,一是避免行文重覆,这是史书书写常见现象,不足为怪;二是感情因素,陈寿父亲因马谡兵败而被牵连,遭处以髡刑,陈寿因父亲的缘故,对马谡多了一分同情,同时也可能为马谡被杀叫屈,因而在马谡的本传里用字较为婉转。
物故文言文的意思
1. 文言文中“物”的意思
1. (形声,从牛,勿声。“勿”是一种杂色旗,表示杂色。本义:万物)
2. 同本义 [object]
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636f7079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1333264633436《说文》
物以群分。——《礼记·乐记》
四时之散精为物。——《淮南子·天文》
物也者,大共名也。——《荀子·正名》
九曰物贡。——《周礼·太宰》
3. 又如:物品(各种财货、物件);物母(万物的本源);物曲(物的性能);物如(事物的本源);物序(事物的规律);物祖(万物之祖);物际(事物的界限);物恺(愿各物安乐);物灵(万物之灵);物用(百物器用)
4. 物件,东西 [article;thing]
庞然大物。——唐· 柳宗元《三戒》
润物细无声。——唐· 杜甫《春夜喜雨》
一物无所持。——明· 魏禧《大铁椎传》
夺其物。
5. 又如:物外(有形事物之外);物变(事物变化);物隐(事物的隐秘);物端(东西,物品);物诱(为外物所引诱);物势(事物的趋势、态势);物惑(外物的诱惑);物则(事物的法则);物像(样子)
6. 事;事情 [affair]
有物有则。——《诗·大雅·烝民》。传:“事也。”
7. 又如:物务(事务);物事(事情);物格(事理得到穷究)
8. 社会,外界环境 [the outside world]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9. 又如:物外人(尘世以外的人);物道(世道);物运(世运);物外交(超世脱俗的交谊)
10. 杂色牛 [varicolored ox]
三十维物,尔牲则具。——《诗·小雅·无羊》。毛传:“异毛色者三十也。”
11. 杂色的旗 [motley flag]
[九旗] 杂帛为物,以杂色缀其边为燕尾,将帅所建,象物杂色也。——《释名》
司常掌九旗之物品,各有属以待国事:日月为常,旃龙为旗,通帛为旃,杂帛为物…。——《周礼》
12. 牲畜的种类、品级 [category]
辨六马之属,种马一物,戎马一物……驽马一物。——《周礼》
13. 又如:物类(同类,物的同类;种类);物汇(物类)
14. 颜色 [color]
比物四骊。——《诗·小雅·六月》
15. 又如:物采(色彩)
16. 哲学用语。物质,与“心”相对 [substance;content]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苏轼《赤壁赋》
17. 又如:唯物论;物气(物质性的妖气);物观(客观)
18. 物产 [products]
此物故非西产。——《聊斋志异·促织》
19. 又如:物图(物产分布图);物殷俗阜(物产丰盛,风俗淳厚);物阜民康(物产丰富,人民安康);物阜(物产丰盛)
20. 他人;众人 [the others]
损己以利物。——唐· 魏征《十渐不克终疏》
21. 又如:物听(众人的言论);物意(众人的心意);物师(众人的师表);物鬼(人鬼);物迹(人迹);物轨(众人的榜样);物宗(众人所景仰的人);物和(人和);物物(人对于万物的役使、支配);物忌(众人忌惮或忌妒);物心(人心);物望(人望;众望)
22. 景物 [scenery]。如:物华(自然景物);物是人非(景物依然,人事已非);物景(景物)
23. 财富,财物;特指不动产 [property]。如:物业(家业;家产);公物
24. 物品。某一有形物品 [article]。如:物帛(物品财帛);物殉(用物品殉葬)
25. 神灵 [deities]
辑江淮物,会大海气,以合 泰山。——《汉书》
26. 标记,记号 [mark]
叔孙氏之甲有物,吾未敢以出。——《左传·昭公三十二年》
〈动〉
1. 选择 [choose]
以物地事授地职,而待其政令。——《周礼》
2. 观察 [observe]
物土方,议远迩。——《左传·昭公三十二年
2. 故的文言文意思
① 事故;变故。
《孟子·滕文公》:“今也不幸至于大故。”《报刘一丈书》:“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
② 缘故;原因。《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③ 旧;旧的;原来的。
《墨池记》:“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④ 旧时;从前。《项脊轩志》:“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⑤ 老朋友;旧交情。《垓下之战》:“若非故人乎?”《鸿门宴》:“君安与项伯有故?”⑥ 衰退;衰老。
《琵琶行》:“暮去春来颜色故。”⑦ 死亡;去世。
《红楼梦》:“目今其祖早故,只有个儿子。”⑧ 故意;特意。
《陈涉世家》:“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⑨ 还是;仍然。
《孔雀东南飞》:“大人故嫌迟。”⑩ 通“固”,本来。
《促织》:“此物故非西产。”⑾ 所以;因此。
《屈原列传》:“其志洁,故其称物芳。”【故人】⒈旧友。
《汉书·高帝纪下》:“所封皆故所爱,所诛皆平生仇怨。”⒉指前妻。
古乐府《上山采蘼芜》:“新人从门入,故从阁去。”⒊指前夫。
《孔雀东南飞》:“怅然遥相望,知是故来。”⒋死者。
《儒林外史》:“今不想已作故。”【故事】⒈过去的事情。
《史记·太史公自序》:“余所谓述故,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⒉先例;成法。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天子命公赞不名,……如萧何故。”⒊典故。
《六一诗话》:“先生老辈患其多用故。”⒋花样。
《红楼梦》:“吃腻了肠子,天天又闹起故来了。”【故意】旧情。
杜甫《赠卫八处士》:“十觞亦不醉,感子故长。”。
3. 在文言文中,故的意思是什么
常用的意思是“因此,所以”另外还有下列意思详细字义〈名〉1. (形声。
从攴( pū),古声。从“攴”,取役使之意。
本义:缘故,原因)2. 同本义 [cause;reason]故,使为之也。——《说文》又明于忧患与故。
——《易·系辞传》则是无故。——《礼记·礼运》夫有其故。
——《国语·楚语》既克,公问其故。——《左传·庄公十年》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史记·陈涉世家》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史记·李将军列传》3. 又如:借故(托故。
借口某种原因);无故(没有缘故)4. 事;事情 [thing]昭伯问家故,尽对。——《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敢问天道乎,抑人故也?—《国语·周语下》教、孝景固袭掌故,未遑讲试。
——《史记·龟策传》5. 又如:细故(细小而值不得计较的事情);掌故(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6. 意外或不幸的事变 [accident]国有故。——《周礼·天官·宫正》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
——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7. 又如:故端(事故;事端);变故(灾难;意外发生的事情);事故(意外的损失或灾祸)8. 旧识;旧交 [old friend]君安与项伯有故?——《史记·项羽本纪》9. 又如:一见如故;故贵(旧交与贵人);故义(故交旧友);旧故(旧交);亲故(亲戚故旧)10. 特指旧法、旧典、成例 [outmoded conventions]变化齐一,不主故常。——《庄子·天运》是时,宣帝循 武帝故事,招名儒俟材置左右。
——《汉书·楚元王传》11. 又如:蹈常袭故;故典(典故);故语(典故成语);故祀(按惯例举行的祭祀);故套(陈规俗套)12. 先,祖先 [ancestors]。如:故训(先代留下的法则。
古训);故业(指祖上传下的基业);故家(世代仕宦之家;世家大族);故墓(祖先的墓地)13. 旧的事物 [the stale]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14. 又如:吐故纳新15. 通“诂”( gǔ)。
以今言解释古代语言文字或方言字义 [explain archaic or dialectal words in current language]训故举大谊而已。——《汉书·儒林传》并作周官解故。
——《后汉书·贾逵传》〈形〉1. 原来。旧时的 [ancient;old;former]故,旧也。
——《广韵》反故居些。——《楚辞·招魂》乐先故些。
蔓成然故事蔡公。——《左传·昭公十三年》所谓故国者。
——《孟子·梁惠王下》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吕氏春秋·察今》敬亭丧失其资略尽,贫困如故时。
——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轩东故尝为厨。——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2. 又如:故步(旧时行步的方法);故地(旧有的属地);故夫(以前的丈夫);故方(旧药方);故吏(原有属吏);故林(从前栖息的树林);故式(古旧的仪式)3. 通“古”( gǔ)。
时代久远 [long long ago;ages ago]是故之时,陈财之道,可以行今也。——《管子·侈靡》4. 又如:先故(很久以前)〈动〉1. 死亡 [die]前年赵三郎已故了,他老婆在家守寡。
——《古今小说·穷马固遭际卖鎚媪》2. 又如:病故;亡故(死去);染病身故(死);物故(去世);大故(指父亲或母亲死亡);故鬼(旧鬼,死去已久的人的鬼魂)3. 衰老 [be old and feeble]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副〉1. 故意,存心 [deliberately;on purpose]广故数言欲亡。
——《史记·陈涉世家》主者故不受,则固请。——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2. 又如:故故(故意;屡屡;常常);故违(有意违抗);故推(故意推托);故靳(故意吝惜。
靳:吝惜);故纵干咎(有意纵容罪犯而触犯法令)3. 同“固”,原来,本来 [first;originally]程不识故与 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史记·李将军列传》此物故非西产。
——《聊斋志异·促织》4. 仍,还是 [still]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资治通鉴》5. 通“胡”( hú)。何,何故 [why]公将有行,故不送公?——《管子·侈靡》6. 又如:故为(何故如此) 1. 因此,所以 [therefore]——表示因果关系夫秦无道,故 沛公得至此。
——《史记·留侯世家》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吕氏春秋·察今》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战国策·燕策》2. 又如:今日下雨,故未成行;故以(因此;所以);故厎(所以致成)1. 〈代〉〈方〉∶这;那 [this; that]。如:故歇(这时候);故号(这种);故是(那是);故末(那末;那就)。
4. 文言文中“物”的意思
1. (形声,从牛,勿声。
“勿”是一种杂色旗,表示杂色。本义:万物)2. 同本义 [object]物,万物也。
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636f7079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1333264633436《说文》物以群分。
——《礼记·乐记》四时之散精为物。——《淮南子·天文》物也者,大共名也。
——《荀子·正名》九曰物贡。——《周礼·太宰》3. 又如:物品(各种财货、物件);物母(万物的本源);物曲(物的性能);物如(事物的本源);物序(事物的规律);物祖(万物之祖);物际(事物的界限);物恺(愿各物安乐);物灵(万物之灵);物用(百物器用)4. 物件,东西 [article;thing]庞然大物。
——唐· 柳宗元《三戒》润物细无声。——唐· 杜甫《春夜喜雨》一物无所持。
——明· 魏禧《大铁椎传》夺其物。5. 又如:物外(有形事物之外);物变(事物变化);物隐(事物的隐秘);物端(东西,物品);物诱(为外物所引诱);物势(事物的趋势、态势);物惑(外物的诱惑);物则(事物的法则);物像(样子)6. 事;事情 [affair]有物有则。
——《诗·大雅·烝民》。传:“事也。”
7. 又如:物务(事务);物事(事情);物格(事理得到穷究)8. 社会,外界环境 [the outside worl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9. 又如:物外人(尘世以外的人);物道(世道);物运(世运);物外交(超世脱俗的交谊)10. 杂色牛 [varicolored ox]三十维物,尔牲则具。——《诗·小雅·无羊》。
毛传:“异毛色者三十也。”11. 杂色的旗 [motley flag][九旗] 杂帛为物,以杂色缀其边为燕尾,将帅所建,象物杂色也。
——《释名》司常掌九旗之物品,各有属以待国事:日月为常,旃龙为旗,通帛为旃,杂帛为物…。——《周礼》12. 牲畜的种类、品级 [category]辨六马之属,种马一物,戎马一物……驽马一物。
——《周礼》13. 又如:物类(同类,物的同类;种类);物汇(物类)14. 颜色 [color]比物四骊。——《诗·小雅·六月》15. 又如:物采(色彩)16. 哲学用语。
物质,与“心”相对 [substance;content]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苏轼《赤壁赋》17. 又如:唯物论;物气(物质性的妖气);物观(客观)18. 物产 [products]此物故非西产。
——《聊斋志异·促织》19. 又如:物图(物产分布图);物殷俗阜(物产丰盛,风俗淳厚);物阜民康(物产丰富,人民安康);物阜(物产丰盛)20. 他人;众人 [the others]损己以利物。——唐· 魏征《十渐不克终疏》21. 又如:物听(众人的言论);物意(众人的心意);物师(众人的师表);物鬼(人鬼);物迹(人迹);物轨(众人的榜样);物宗(众人所景仰的人);物和(人和);物物(人对于万物的役使、支配);物忌(众人忌惮或忌妒);物心(人心);物望(人望;众望)22. 景物 [scenery]。
如:物华(自然景物);物是人非(景物依然,人事已非);物景(景物)23. 财富,财物;特指不动产 [property]。如:物业(家业;家产);公物24. 物品。
某一有形物品 [article]。如:物帛(物品财帛);物殉(用物品殉葬)25. 神灵 [deities]辑江淮物,会大海气,以合 泰山。
——《汉书》26. 标记,记号 [mark]叔孙氏之甲有物,吾未敢以出。——《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动〉1. 选择 [choose]以物地事授地职,而待其政令。
——《周礼》2. 观察 [observe]物土方,议远迩。——《左传·昭公三十二年。
物故流离以十万数的故是什么意思
物故流离以十万数的故是死亡的意思。故的释义主要有旧时、从前,死亡、去世以及还是、仍然等,该句句意为十多万百姓或死亡,或流离失所,故解释为死亡符合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