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铁事

登录

健在的开国将军(健在的开国将军还有几位)

wangsihai

本文目录一览:

1955年授衔的开国将军,2020年还健在的仅剩4位,他们都是谁?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军委在1955年首次实行了军衔制,期间共授予了十位元帅,十位大将,55位上将,175位中将,以及802位少将。这些开国将军们都堪称是我国的“宝贝”,因为他们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不客磨灭的贡献。不过时过境迁,随着时间的流逝开国将军们都已经或老或亡,直到2020年,1955年授衔的开国将军仅剩四位,他们都是什么军衔呢?据悉,如今仅健在的四位开国将军分别是杨永松少将,邹衍少将,詹大南少将和黎光少将。

杨永松,1919年出生于广东大埔县,历任红12军政治部机关文书,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政治处技术书记,第四野战军战车师政治委员,北京军区工程兵政委。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如今101岁。

邹衍,1915年出生于江西省赣州市,历任陕甘宁省保卫局侦察科科长,陕甘宁边区保安处政治处主任,四野16师政治委员,沈阳军区副政治委员等。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如今105岁。

詹大南,1915年出生于安徽省金寨,历任红15军团第28军直属队特派员,八路军120师358旅716团政治处组织干事,第209师师长,27军副军长。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如今105岁。

黎光,1914年出生于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历任红31军91师军部特务营连长,八路军129师386旅771团1营1连排长,第66军198师师长,南京军区工程兵主任等。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如今106岁。

而除了这四位于1955年授衔还健在的开国将军外,还有1961年授衔的少将两位,他们是杨思禄少将和张力雄少将。1964年授衔的少将四位,他们分别是王扶之少将,文击少将,陈绍昆少将和涂通今少将。可以说,这些将军们伴随着共和国走来,他们也见证了新中国由贫到富,由弱变强的光辉历程。而作为新时代的享受者,我们应当向他们致敬!

2020年开国将军仅剩四位健在,他们分别是谁?又是什么军衔?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开始对在抗日战争期间有着卓越贡献的人,进行加官进爵,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关于中国的十大开国元帅,他们在抗日战争年代为中国的成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陆空三军首次实行军衔制,共产生了1048名开国将军。其中,开国元帅、大将都是十位,开国上将55位,中将175位和少将798位。经历了风风雨雨,曾经的这些开国将领基本都已去世,仅剩下4名开国少将目前还在世。这4名健在将军分别是:邹衍、詹大南、杨永松、黎光。

邹衍,安徽人,在15岁的时候就参加了革命,在抗日战争年代,曾经先后参加了大大小小的战役,跟随罗荣桓和李富春的麾下,新中国成立后,邹衍本人建国后曾任沈阳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副政治委员,目前依然健在,已经104岁高龄。 年轻的时候邹衍曾经担任南京军区的司令员,之后又为新中国的解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可以说他是中国革命的见证者和开拓者,在抗美援朝时期他身先士卒,节节败退敌军,被授予了国际勋章。

詹大南,早期很早就参加了红军长征,他出生贫困,很早就希望跟着部队奋勇杀敌,曾经也是担任西北的司令员,今年101岁,詹大南一直不敢居功,不停地告诫自己的家人,不要麻烦组织。

杨永松将军,1914年出生,今年刚好100瑞,他当时在部队是一名文员,所以说从一开始他都没有脱离组织,他曾任华北军区装甲兵政治部主任,北京军区工程兵副政委、政委等职务。

黎光将军今年也已经105岁。他曾参加过抗日战争,在抗日期间,他英勇杀敌,多次地把敌人围剿。在1925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师长。回国后,历任炮兵副军长,师长,南京军区工程兵副主任、主任,军区司令部顾问。

在这些元帅当中,黎光将军可以说是年龄最大的了,这四位老将军一直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人,他们的英雄事迹,一直会被我们记在心中。

健在的开国将军还有哪些?

截止2019年6月份,健在的开国将军有姜钟、杨永松、邹衍、詹大南、黎光。

1、姜钟

姜钟,原名姜心登。四川省平昌县人。一九三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三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六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一九六一年晋升为少将军衔。原总参谋部三部部长。

截至2019年1月,在世开国将帅仅剩14人,姜钟是其中之一。

2、杨永松

杨永松,汉族,广东大埔县人,1919年7月出生。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红12军101团文书、红一军团3师3团收发、2师政治部技术书记。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期间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政治处技术书记、师直政处教育干事、师政治部秘书、师直政处教育股长、特务团政治处主任、师政治部秘书长、教导2旅5团政治处主任。

1944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后任抗大总校秘书科科长。解放战争期间任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副秘书长、第四野战军战车师政委。

建国后,历任华北军区装甲兵政治部主任,北京军区工程兵副政委、政委。1955年被授予开国少将军衔。曾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截至2019年1月,在世开国将帅仅剩14人,杨永松是其中之一。

3、邹衍

邹衍(1915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中国共产党党员。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崇贤乡霞光村人。

历任沈阳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副政治委员、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九、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4、詹大南

詹大南,1915年4月18日生,生于安徽省金寨,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曾任红15军团保卫局科员,第28军直属队特派员。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第二次至第四次反“围剿”作战。1934年11月随红25军长征。到陕北后,参加了劳山、直罗镇战役。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5、黎光

黎光(191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三十一军特务营排长。

参加了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7年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任冀中军区营、团长,晋察冀区军副旅长,华北军区旅长,第二十兵团师长。参加了清风店战役、平津战役。

195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同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师长。回国后,历任炮兵副军长,师长,南京军区工程兵副主任、主任,军区司令部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曾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黎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詹大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邹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永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姜钟

2020年仅剩3位开国将军健在,他们是谁,现在怎么样了?

二零一九年六月,四川仪陇的天气格外闷热。这一日,共和国开国少将,黎光将军,在许多人的簇拥下,来到了自己儿时嬉戏的地方。黎光将军家的祖宅,依山傍水。后面靠着铁塔山,因为山上有一座铁塔而成为当地地标。房屋前面两百步,江水一刻不停地流淌。整整一百年前,黎光将军就出生在这条江前面。“小时候江水比这湍急多了,现在水浅得很,都能见着底。”将军一边回忆,眼角已经有些湿润了,“哎,一百年了,一百年了,时代变了。”他的双眼看着远方。

每次阅兵,电视机前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老兵方阵。从震惊中外的九八年大阅兵,到建国六十年、七十年大阅兵,每当老兵们坐着彩车,打着头阵,枯槁的左手颤抖地扶着车上的把手,右手吃力地挥舞着手中的旗子,坐在电视机前的亿万观众,无不动容。一些身体还算硬朗的老战士,会微微侧着头,行着军礼,像是在对共和国与人民说: 我们完成了使命,没有辜负祖国,现在看你们了 。

然而每次阅兵,同样是这群老兵队伍,又让人心头难过。一次比一次人数少了,那些胸前挂着无数勋章的老战士,这次不见了,这批老战士,胸前的勋章少了一些。时光是无情的,它不因为老战士们曾经抛头颅、洒热血而为他们续上一秒,也不为电视机前泪眼朦胧的观众送去一丝慰藉。时间过了就是过了,战士老了就是老了。 但他们的精神活着 。

上个世纪的老兵,如今在世的已经不多。从年龄看,第一批革命者大多数出生在十九世纪末期,大约1860年到1890年之间最多。随后出生于世纪之交的老一代们,以1900年到1920年为主。站在2020年,回首100年前,还活着的老战士越来越少,而开国将军,现在只有三位健在。他们曾经经历了什么,他们现在过得如何,人民有没有记住他们?

目前依然健在的第一位开国将军,就是 黎光 。黎光将军出生于1914年,如今已经106岁。作为一名典型的老一辈红军战士,黎光将军有着那个年代的一切烙印。祖上世代务农,家徒四壁,口无余粮,一双草鞋从小穿到大。六岁时,爷爷、奶奶、爸爸和妹妹相继离开人世,留下孤苦伶仃的黎光和母亲相依为命。

十五岁时,黎光参加了地方独立营的武装部队,这在当时是这个年龄段的穷人孩子的最好出路,能吃饱饭,有地方住,就知足了。参加独立营后,黎光成了一名传令兵。这是他在军队里的第一个正式职务,也是他一生最引以为豪的时光。黎光后来回忆说:“那时候年龄太小,啥都不懂,也啥都不怕,长官给个命令,拔腿就跑。”

1932年,年仅十八岁的黎光,因为执行任务勇敢,和战友们相处得好,被提拔为排长。对于那个年代的战士,虽然算不上殊荣,但也值得肯定。1933年,红军来了,黎光立即加入了红军队伍,成为31军91师的一位年轻班长。在这个位置上,黎光完成了自己军人生涯早期最勇敢的一个举动。

当时活动于四川一带的土匪十分猖獗,许多土匪占山为王,欺压百姓,甚至打劫官兵。31军当时决定为老百姓办点实事,好好教训教训那些山大王。作为特遣班的班长,这个任务下达后,黎光毫不犹豫地立即请战。组织上认为黎光可以参与,但要服从安排,黎光却给出了自己的理由:

在黎光的坚持下,组织终于将任务交给了他,条件是他不能单枪匹马,学着张辽劝降昌豨,必须带着队伍,哪怕最后一人进去,都没问题。黎光领了命,立即着手准备。黎光带着十几位弟兄埋伏在山寨周围,告诫弟兄们原地待命。自己一人、一枪就走了出去。山寨土匪见黎光一个人来,挡住了他的去路,黎光非常机智,早有准备,他说自己代表红军部队来和山上头头谈判。当时的土匪生存艰难,一些想要归义的土匪是希望这种交流的,黎光的算盘非常明确:给这些土匪开出尽可能好的条件,不愿加入红军队伍的,发给钱财盘缠,散了,愿意加入队伍的,无条件吸收进来。但是如果既不愿加入队伍,又不愿离开山寨,就不要怪黎光让他们敬酒不吃吃罚酒了。

黎光见到土匪头子后,坦诚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没想到土匪头子完全不为所动。黎光是个暴脾气,一怒之下,生擒了土匪头子和一个小土匪,一手拎着一人,大踏步地往山寨外面走,嘴里对土匪头子嘀咕着说: 别喧嚷,外头都是我的人,想活命,就让周围人让开! 就这样,黎光一个人单枪匹马进入土匪营寨,生擒了土匪头目。这种事情,要是放在古代,肯定要进史书了。

因为黎光英勇的表现,他的声名和事迹立刻传到了红军队伍里,年仅十八岁的黎光,少年出英雄,从此坚定不移地走上了保家卫国的道路。此后,黎光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1955年被授予共和国少将军衔。共和国进入建设时期后,黎光又在军事工程领域内发光发热,并担任了南京军区工程兵主任。晚年的黎光,希望回到老家四川生活。如今,这位堪称传奇的老战士,依然在四川老家享受着天伦之乐,享受着名副其实的坦荡。

相比黎光将军,邹衍将军更具有传奇性。邹衍将军的出生和黎光相似,他生于1915年的江西赣州兴国县,年仅十三岁就加入了当地的儿童团。当时的儿童团负责一些危险系数较小的工作,例如运输干粮,传递信件和信息等秘密任务。邹衍的主要职责就是这些。很快,邹衍因为机灵、能干,被选拔为少先队长,小小年纪就带着其他孩子为国出力。他15岁加入赤卫队,同年加入红军第22军,一直跟着革命队伍转战四方。

邹衍将军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翻雪山、过草地,走过两万五千里长征。但他最出彩的战绩,发生在抗美援朝战场之上。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邹衍主要负责制衡敌人的间谍活动。由于美军拥有空军优势和航空兵,常常向志愿军部队后方,特别是鸭绿江以南和东北地区,投放间谍特务,破坏交通线和通信设施,对志愿军原本就非常脆弱的后勤补给线造成了很大困扰。一九五零年年底,第二次战役结束之后,由于敌人无法在正面战场取得大规模突破,就在后方空袭和间谍战方面大做文章。

十二月二十五日,美军军机在鸭绿江西岸投放了20个南朝鲜间谍,企图破坏志愿军后勤补给线。邹衍立即出动部队抓捕。这些特务十分狡猾,他们利用夜间优势行动,到了凌晨三四点时,就躲了起来。因为特务人数太少,很难被发现。邹衍决定用笨办法,他说:“咱们人多,没听说过人多的要吃亏,大家用人海战术,从战场上地毯式扫过去,我不信发现不了他们的踪迹。”就这样,邹衍亲率部队在鸭绿江沿岸排查,不到三天,就抓获了这批特务。

建国后,邹衍于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除了军事生涯,邹衍将军还有一手好文笔,他在战后出版了《我的回忆》一书,系统回顾了自己的军事生涯和人生经历。进入晚年后,他平时热爱作诗,甚至出版了一部诗集和一部绘画集,分别叫《随感录》和《老兵瀚墨》。如今,他依然健在。

第三位健在的将军,是杨永松少将。他出生于1919年的广东大埔县。杨永松少将1931年参加红军,参加红军时的年龄比黎光将军和邹衍将军都小,只有12岁,即便在当时那个年代,也算红军中最小的一批战士了。杨永松将军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没有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但他最发光的,反而是小小年纪就参加了长征。

1934年10月,年仅15岁的杨永松开始了长征。在翻越雪山时,杨永松年纪虽小,却贡献了不少可歌可泣的事迹。当时红军部队物资装备非常短缺,翻越雪山时,温度极低,一些地方温度甚至在零下二三十度。这种气温下,如果不穿暖吃饱,人很快就不行了。然而当时许多红军战士共享一件大棉衣。一个人穿一会儿,再换另一个人穿,这样轮换下去,有时候一件大衣要让一百多位战士轮流穿。

在这种局面下,小小的杨永松站了出来。他主动选择不穿大衣,而且理由非常简单,他回忆说:当时我那么小,又好动,也不知道什么冷,我就给大家说,衣服你们穿,我跑着走,浑身发热,就不冷了。虽然杨永松年纪小,但主意很大,谁说也不听。最后大家无奈地答应了他的要求。就这样,一路上,小小年纪的杨永松,却展现出了过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艰难困苦的行军带来无数欢乐和阳光。

建国之后,杨永松一刻也没有松懈,立即投入了新中国的建设之中。他先后担任华北军区装甲兵部主任,和北京军区工程兵部主任等职务。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今天,他依然健在。

相关阅读

  • 生活小窍门作文350字
  • 关于暑期生活的作文
  • 邻长(邻长有什么待遇)
  • 在生活中写作的作文600
  • 踅的拼音(踅的拼音是什么)
  • 玄律(玄律直播回放)
  • dagon(大公无私)
  • 生活其实是好的作文600字
  • 放松生活作文800作文
  •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