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铁事

登录

湖北新军(湖北新军是谁创建的)

wangsihai

本文目录一览:

北洋军和湖北新军同时编练,为何前者成袁私军,后者发动武昌首义?

清朝末年,朝廷开始仿照西方军制编练新军。其中,以张之洞编练的湖北新军和袁世凯编练的北洋新军实力最为雄厚。但两支军队的命运却截然不同,湖北新军倒戈打响了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的枪声;北洋新军却成为袁世凯威逼清室、胁迫革命的私人工具。

       

张、袁二人练军目的不同袁世凯出身于“累世勋阅”的大官僚地主家庭,权欲旺盛,为了追求高官显爵不惜出卖当朝皇帝和维新派,用谭嗣同等志士的鲜血染红自己的顶子。袁世凯练兵之初,就将北洋军当作自己攫取政治权势的筹码,即使调任山东巡抚期间,也借口“鲁省军队,非己部曲,感情未易融洽”,要求率部分军队前往。相较而言,张之洞虽然也出身于仕宦之家,却走的是传统科举之路。不满14岁考上秀才,27岁题名探花,从翰林院编修开始登上仕途,曾担任多省乡试考官、学政等职。中法战争期间他署理两广总督,饱尝军火装备依赖洋人的心酸苦涩,开始积极推动洋务运动。可见,张之洞在湖广总督任上大规模展开以练兵为主的新政,更多是因疆臣的守土职责和对外患加剧的担忧。

       

张、袁二人所选将领不同练军期间,袁世凯张之洞的做法似乎相同,除初期吸收了少数旧军将领外,两军将领多选自武备学堂学生和回国的军事留学生,士兵皆按“募兵格式”严格挑选。但袁世凯选将只限自己掌握的北洋学堂毕业生,即使是留学生,也只吸收自己派遣的,非北洋保荐的士官生回国后,很难插足北洋军。结果,北洋系将领均出自本门,在组织上逐渐形成一个严密封闭的军事集团。慈禧太后去世后至武昌起义爆发前,袁世凯一度免职还乡,清朝廷安排吴禄贞等多名留学生进入北洋军,担任统制等要职,被“小站旧人”大加掣肘,根本“不能由他指挥如意”。可见北洋新军内部控制之严密,对外来人员排斥之深。张之洞的湖北新军将领则唯才是举、来源广泛,将领阶层容易接触外来新鲜思想,观念相对开明。

       

两军兵源素质不同袁世凯招募北洋军的作法是:一面招募新兵,一面改编旧军。北洋六镇中,第2、3、6镇以新兵为主,第1、4、5镇以改编旧军为主,其中,第1镇原是京旗常备军,满营都是八旗满人;其余两镇兵士也都是从原淮军中精选而来,因此,所谓的北洋新军六镇实乃半新半旧,自身就与清朝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张之洞起初也曾尝试改编旧军,但湖北毕竟不是重兵防守的京畿地区,旧军人数少、素质差,“操练未见起色”后,即“令全行裁撤”。从此,他基本放弃改编旧军,一心一意招募新兵,并逐年增加招兵名额,这样募集的新兵大多是质朴强健的青年,没有旧军那么浓厚的陋习。

       

辛亥革命时的「新军」是什么军队?新军简介

甲午中日战后,清 *** 为加强陆军力量,下令由湖广总督张之洞、直隶提督聂士成、温处道袁世凯等编练新式陆军,「习洋枪,学西法」,史称新军,全称「新建陆军」。这支军队的特色是完全使用西式的军制、训练以及装备,一切依照德日制度,由德国人为主的洋人教习,是清朝最后一支有战斗力的正规军。

成立背景

1894年,清廷在甲午战争中惨败,湘军、淮军、防军、练军又相继腐败不堪用,于是又有「新建陆军」、「自强军」代之而起。因其武器装备全用洋枪洋炮,编制和训练尽仿西方军队,故称新军。

新军作为清朝的最后也是最新的一种军制,原是清廷用来巩固维持统治地位的,但由于政治的彻底腐败,光靠一支新式军队是没有办法来拯救一个走向末路的帝国。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支原本被清廷用来加强统治的新军,在辛亥革命中成了推翻清廷统治的主力军。

军队编制

新军以镇为基本建制单位,每镇官兵定额12512人,由步、马、炮、工、辎重等兵种组成,设统制率领。镇下分协、标、营、队、排、棚,分由协统、标统、管带、队官、排长和正、副目率领。

编制为:每镇步队2协,每协2标,每标3营,每营4队,每队三排,每排三棚;马队、炮队各1标,每标3营,每营马4队、炮3队;工程队1营,每营4队,每队三排;辎重队1营,每营4队。步队、炮队、工程队每队皆3排,每排3棚;马队2排,每排2棚;辎重队2排,每排3棚。另有军乐一队。各兵种每棚正副目2名,正兵4名,副兵8名。全镇拥有军官及司事人员748人,弁目10436人,兵卒夫役1328人,共12512人。

成立经过

新军最早可以追溯到同治元年(1862年)李鸿章邀请上海租界的洋人军事教官训练淮军,围剿太平天国。

1894年(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清 *** 接受李鸿章的德国军事顾问汉纳根的建议,命长芦盐运使胡燏棻在天津小站(初为马厂)用西法编练一支新式陆军,称「定武军」,共计10营4750人,其中步兵3000人,炮兵1000人,马兵250人,工程兵500人。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12月,胡燏棻调任平汉铁路督办,经「督办军务处」推荐,由袁世凯接管定武军,并加募步兵2000人,骑兵250人,将其扩充到7000人,改名为「新建陆军」,完全依照德国营制、操典进行训练,聘用德国军官充任教习,还专门成立了由德国人组成的教习处(后改为洋务局)。

之后,被编为武卫军「前后左右中」五路中的武卫右军,跟随袁世凯到山东去镇压义和团运动。在那里袁世凯将三十四营旧军改编,命名为「武卫右军先锋队」,令武卫右军扩大至两万余人。

在新建陆军成立的同时,署理两江总督的张之洞也编练了一支名叫自强军的新军。这支军队也依照西式军队编练,步兵、炮兵、马兵、工兵13营一共二千余人。后来自强军由刘坤一接办,到最后被袁世凯所收,被编进其武卫右军。

1896年,直隶提督聂士成挑选所部马步军30营,按德国军制训练,编为「武毅军」。直隶全省淮军、练军20000余人,被编为20营,按西法操练,分驻各地。戊戌变法运动期间,袁世凯的新建陆军与董福祥的「甘军」、聂士成的「武毅军」,一同隶属于直隶总督荣禄之下,并称北洋三军。

1896年12月,荣禄统一北洋各军称「武卫军」,这也就是后来北洋军阀的渊源。在京师大练新军的同时,各省也开始了编练,如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江南创设「自强军」,计13营,聘请德国教习,枪械、兵法均仿照欧洲。次年在湖北练洋枪队2营,并将此种制度向各省推广。两江总督刘坤一将江南省的江宁、镇江、吴淞、江阴、徐州五路防军,全部改为西法操练,使用新式武器。

1901年,清廷鉴于八国联军入侵中,中国陆军显示出的,战斗力低下,懦弱,混乱等情况,下决心改编军队。下令将战斗力较强的军队改为常备军,其余编为续备军,同时加强洋枪操练。

1901年7月25日,清廷签订《辛丑条约》后,决心推行新政,进行军事改革。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十月成立总理练兵处,并令各省成立督练公所,负责训练新军;并且裁减原有的旧军(防军、练军、绿营),剩下的精选若干营为常备、后备军及巡警营(即宪兵)。清 *** 原订计画以北洋新军为中央军、各省的新军为地方军,一共在全国编练三十六镇新军。

1904年,清 *** 为进一步统一军制,在北京设立练兵处,各省设立督练公所,将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镇(军区),将军队编为常备军、续备军、后备军。1911年,因武昌起义爆发,只成立了二十六镇。共有军官11463人,士兵168544人。

1907年,到清朝覆亡的时候,全国已练成新军十六镇和十六个混成协(一说为十四个镇﹑十八个混成协),其中装备与训练以袁世凯的北洋六镇为最佳,遍布直隶、山东与东北。

在组建和训练新军的时候,一些开明地方大员如张之洞、端方等,注重招收有文化的青年入伍,和招收留学生任军官如蔡锷、阎锡山、许崇智等,这些知识青年读过书见识广,敢于持有不同政见,不同于旧军官兵愚昧效忠皇权。同时革命党人如黄兴、宋教仁等注重开展兵运,秘密向新军中输送革命分子,如吴禄贞、赵声、孙武等。这些军内革命党人待命伺机发动起义。

1911年武昌首义是新军起义,然后响应的陕西、湖南二省,是新军起义。接下来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山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也是新军起义。除上海、广东、广西辛亥革命起义是以民军商团为主之外,其他各地起义均为新军起义为主。辛亥革命也可以说是一场规模空前的新军大起义。

代表军队

北洋新军

北洋新军的正式名字叫做「新建陆军」,原名「定武军」。袁世凯为新建陆军督办。主要军官由袁世凯亲友、北洋武备学堂毕业生和淮军旧部组成。编制机构及其人员:

参谋营务处总办:徐世昌,直隶天津人

参谋营务处及兵官学堂监督:江朝宗,安徽旌德人

督操营务处总办兼步兵学堂监督:冯国璋,河北河间人

督操营务处提调:段芝贵,安徽合肥人

步队左翼翼长兼第一营统带:姜桂题,安徽亳州人

步队右翼第二营统带:吴长纯,安徽庐江人

步队右翼第三营后队:雷震春,安徽宿州人

马队第一营后队队官:吴凤岭,袁世凯家佣人之子,从小在袁家长大

炮兵营统带兼炮兵学堂监督:段祺瑞,安徽合肥人

炮队第一营管带:张怀芝,山东东阿人

工程营统带兼讲武堂总教习:王士珍,河北正定人

工程营统带兼行营中军:张勋,江西奉新人

学兵营统带兼督操营务处提调:曹锟,直隶天津人

基层军官:王英楷、张永成、赵国贤、何宗莲、李纯、陈光远、李厚基、王占元、卢永祥、王汝贤、杨善德、田中玉、鲍贵卿、陆建章、钟麟同、马龙标、孟恩远等。

戊戌变法前夕新建陆军被编为武卫右军,跟武卫左、前、后、中,通于归属总督荣禄管辖。

第一镇统制为凤山,后为何宗莲;

第二镇统制为王英楷,后为张怀芝;

第三镇统制为段祺瑞,后为曹锟;

第四镇统制为吴凤岭;

第五镇统制为吴长纯,后为张永成;

第六镇统制为王士珍,后为赵国贤、段祺瑞。

1907年,从六镇各抽调一部分官兵,编成第二十镇。辛亥革命时期,冯玉祥任第40协第80标第三营管带。

1909年,袁世凯被开缺回乡。北洋六镇高层有所调整:第二镇统制改为马龙标,第六镇统制改为吴禄贞。

湖北新军

清末,除北洋新军外,各地新军中只有湖北新军初具规模,有17000多人,核心是第八镇(师)、第二十一混成协(旅),其中三分之一参加了革命组织或倾向革命,成为武昌起义的主力。

1906年清军改制,湖北新军被编为两镇,总兵张彪任第八镇统制,黎元洪任第二十一混成协协统。张彪是张之洞最亲信之人,妻子原是张之洞心爱的婢女,因此被称为「丫姑爷」。但张彪粗鄙无能,胸无点墨,湖北军界真正的佼佼者无疑是黎元洪。

湖北新军中两个革命团体决定联合行动 在武昌举行起义,这里那个个团体是什么

文学社和共进会。

1、文学社

文学社指的是清末湖北革命团体,1911年1月由振武学社改组而成,发起人有张廷辅、刘复基、蒋翊武、李擎甫、沈廷桢、张筱溪、唐子洪、商旭旦、谢鸣岐、萧良才、曹珩和黄季修等12人。蒋翊武、刘复基为正、副社长。社址设在武昌小朝街85号。

文学社在新军中开展革命活动,吸收社员五千余人。后与共进社组成起义领导机关,发动了“武昌起义”。

1912年6月,为反对袁世凯独裁专制,维护民主共和,增强革命力量,将文学社并入“同盟会”。

2、共进会

共进会是中国同盟会外围革命团体。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8月,成立于日本东京。主要领导人是同盟会会员焦达峰、日知会会员孙武等。

共进会尊孙中山为领袖,它以同盟会的总理为总理,以同盟会的纲领为纲领,但将“平均地权”改为“平均人权”。1908年秋,共进会的主要成员分别回国活动。

孙武、焦达峰等抵达汉口,于次年4月在汉口法租界设立共进会机关(后迁至汉口俄租界宝善里),在武昌设分机关多处。1911年(宣统三年)10月10日,发动了武昌起义,设在湖南、江西等省的共进会,积极响应。

扩展资料: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主的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

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闻风而动,分别于1911年10月11日夜、1911年10月12日光复汉阳和汉口。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并号召各省民众起义响应。

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于在1911年(清宣统三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武昌起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共进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社

湖北新军是何????????

新军的概念:1894年,清廷在甲午战争中惨败,湘军、淮 军、防军、练军又相继腐败不堪用,于是又有“新建陆 军”、“自强军”代之而起。因其武器装备全用洋枪洋 炮,编制和训练尽仿西方军队,故称新军。《辛丑条约》 签订后,清政府决定进行军事制度改革,在中央设练兵 处,在各省设督练公所,并计划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以 北洋新军作为中央军(亦称国军),以各省新军为地方 军,将原有的防军、练军和其他旧军(旗兵除外)汰弱 留强,一律改为巡防营。新军以镇为基本建制单位,每 镇官兵定额12512人,由步、马、炮、工、辎重等兵种组 成,设统制率领。镇下分协、标、营、队、排、棚,分 由协统、标统、管带、队官、排长和正、副目率领。平 时以2镇为1军,战时则根据情况,或以3镇为1军,或合 数军为 1大军,由总统或军统率领。新军的中、下级军 官多为国内武备学堂毕业生充任,间有少数学习军事的 留学生。集兵方式采用募兵制,在体格、嗜好及文化程 度上有严格规定。新军的品德教育以“忠义要旨”为中 心,技术训练“以实用易学为主”。清政府本想通过军 事制度改革收回全国兵权,但召募、发饷等操于将帅手 中,武器装备有赖于外国,军队的私属性质毫无变更。至 宣统末年,新军只练成13镇,由于辛亥革 命爆发,便随清亡而终。 (参考:)

湖北新军,就是驻扎在湖北的新军。

清末,除北洋新军外,各地新军中只有湖北新军初具规模,有17000多人,核心是第八镇(师)、第二十一混成协(旅),其中三分之一参加了革命组织或倾向革命,成为武昌起义的主力

相关阅读

  • 朗读者关于读书的经典语录
  • 生活随心的句子有哪些呢
  • perish(perishable是什么意思)
  • pr渲染,pr渲染是什么意思
  • 月饼分类,月饼分类有哪几种
  • 汤姆叔叔的小屋好词好句摘抄大全
  • 关于生活的唯美句子
  • 汤姆叔叔的小屋读书心得400字
  • 工作经验英文,增加工作经验英文
  •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