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与元九书》全文翻译
1、《与元九书》 原文 : 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之」字、「无」字示仆者,仆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则知仆宿昔之缘,已在文字中矣。
2、或出示交友如足下辈,见皆谓之工。出处:白居易《与元九书》人物释义:元九,唐代诗人元稹,作者友人,与白居易合称“元白”,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部分原文:及授校书郎时,已盈三四百首。
3、译文:我出生六七个月的时候,乳母抱着我在书屏下边玩,有人指着无字之字教给我。我虽然嘴上说不出来,但是心里已经默默地记住了。后来有人拿这两个字问我,即使试验十次百次,我都能准确地指出来。
4、与元九书 日月,居易问候,微之足下:自您遭贬江陵到于今,赠予和酬答我的诗已近一百首了。每逢寄诗来,您还不惮劳烦,作序或写信置于卷首。都是用来阐述古今诗歌意义,并且说明了创作的因缘和年月的先后。
5、与元九书 白居易 月日,居易白。微之足下:自足下谪江陵至于今,凡枉赠答诗仅百篇。每诗来,或辱序,或辱书,冠于卷首,皆所以陈古今歌诗之义,且自叙为文因缘,与年月之远近也。
6、(选自《白居易集》卷三)翻译:序说:一共九千二百五十二个说,分为五十篇。章篇没有固定的句子,句子没有固定的文字,与意思相关联,不与文章相关联。
与元九书的作品原文
《与元九书》 原文 : 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之」字、「无」字示仆者,仆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则知仆宿昔之缘,已在文字中矣。
《与元九书》白居易 月日,居易白。微之足下:自足下谪江陵至于今,凡枉赠答诗仅百篇。每诗来,或辱序,或辱书,冠于卷首,皆所以陈古今歌诗之义,且自叙为文因缘,与年月之远近也。
知我心哉!浔阳腊月,江风苦寒,岁暮鲜欢,夜长无睡,引笔铺纸,悄然灯前,有念则书,言无次第,勿以繁杂为倦,且以代一夕之话也。微之微之!知我心哉!乐天再拜。
与元九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关于风雅比兴,白居易强调风雅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他的诗歌重在内容的美刺、讽喻、变风变雅,作者创作讽喻诗不仅是为了表达美刺比兴诗旨,更重要的是借此实现其身居庙堂的“兼济之志”。
表现了诗人向往闲适的生活,“知足保和,吟玩性情”(《与元九书》),体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意在反应自己“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和态度。
四类诗中,白氏自己比较重视前两类,认为讽谕诗反映了“兼济之志”;闲适诗显示出“独善之义”;都是他人生目标的直接体现。
与元九书原文及翻译:自足下谪江陵至于今,凡枉赠答诗仅百篇。每诗来,或辱序,或辱书,冠于卷首,皆所以陈古今歌诗之义,且自叙为文因缘,与年月之远近也。
元九:指元稹(微之);李二十:指李绅。这二人都是诗人白居易的好友。长恨:指诗人于元和元年(806年)创作的著名长诗《长恨歌》。
白居易与元九书全文
1、《与元九书》原文(节选):月日,居易白。微之足下:自足下谪江陵至于今,凡枉赠答诗仅百篇。每诗来,或辱序,或辱书,冠于卷首,皆所以陈古今歌诗之义,且自叙为文因缘,与年月之远近也。
2、《与元九书》 原文 : 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之」字、「无」字示仆者,仆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则知仆宿昔之缘,已在文字中矣。
3、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则仆宿习之缘,已在文字中矣。及五六岁,便学为诗。九岁,谙识声韵。
白居易《与元九书》的序是什么意思?
翻译:序说:一共九千二百五十二个说,分为五十篇。章篇没有固定的句子,句子没有固定的文字,与意思相关联,不与文章相关联。第一句标明它的目的,最后一章彰显它的志向,是《诗三百》的意思。
《与元九书》翻译:月日,白居易,微之足下:自从足下被贬到江陵府到现在,你赠送和酬答我的诗已近一百首了。每逢寄诗来,你还不辞辛苦,有时作序,有时写信,都冠在卷头。
《与元九书》是唐代白居易的一篇书信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开头至盖以大乘法度也。),主要讲自己为官以来的思想变化。白居易在书中明确表示,自己早年做官,只是以文词采取,并非以公直取。
《与元九书》 原文 : 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之」字、「无」字示仆者,仆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则知仆宿昔之缘,已在文字中矣。
白居易的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