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韩诗外传》一文言文
- 2、韩诗外传原文及翻译
- 3、三家诗中《韩诗》是何时亡佚的?
- 4、三家诗的韩诗
《韩诗外传》一文言文
1. 韩诗外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选自韩婴《韩诗外传》卷九引刀断织)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
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译文:孟子年小时候,有一次,他在背诵诗文,他的母亲在一旁纺织。
孟子(受其影响)突然停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又开始背诵。
他的母亲知道他忘记了,叫住了他就问:“为什么要中间停顿了?”孟子回答说:“忘记了,一会儿又记起来。”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子就割断她的织物用来警告孟子,从此之后,孟子就不会再遗忘了。
2. 韩诗外传卷一的内容及解释
《韩诗外传》简介一、内容 《韩诗外传》共十卷,是一部由360条轶事、道德说教、伦理规范以及实际忠告等不同内容组成的杂编,一般每条都以一句恰当的《诗经》引文作结论,以支持政事或论辩中的观点,就其书与《诗经》联系的程度而论,它对《诗经》既不是注释,也不是阐发。
《汉书·艺文志》第1708页还著录了其他几部韩派《诗经》方面的著作,现在都已失传,估计其性质与《韩诗外传》类似。《韩诗外传》是实际运用《诗经》的示范性著作。
《韩待外传》尽管名义上依附于《诗经》,但它使用的材料却来自几个哲学学派的著述并加以折衷。《荀子》是最常用的来源,不过《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以及《晏子春秋》、《老子》、《孟子》也都被使用过。
道德说教为其主要基调,但也有一些趣闻轶事,缺乏明显的道德意义。由于有24段缺乏引自《诗经》的起结论作用的诗句,这说明文本有缺损。
考虑到尚存的先秦典籍提供的资料占全书的三分之一还多,而且其中有些材料自身已经用《诗经》引文作结束,根此可知,《韩诗外传》与其说是一部创作,还不如说是一部编作。《韩诗外传》作为一个源头,可能启发了为了不同目的而编纂成的其他摘录性的选集,如其他汉代著作《说苑》、《新序》、《列女传》等。
二、成书年代和真伪 这部书被认为是韩婴写的,他为文帝(公元前180—157年在位)时的博士,武帝(公元前141椙—87在位)时他与董仲舒(约公元前179椙—104)辩论过。他的传记(《史记》卷一百一二十一,第3124页及《汉书》卷八十八,第3613页)对他的生活年代提供的线索仅是这些,他肯定生活于公元前 200年到公元前120年之间,因此《韩诗外传》的日期应定在约公元前150年左右。
该书为韩婴所写,这从未受到怀疑,很难想象伪造之人会有什么动机采编纂这样的一部著作。然而关于这部书的完整性却有些疑点,因为《汉书·艺文志》第1708页列举了名为《韩外传》的书6卷及名为《韩内传》的书4卷,《汉书》中的韩婴传也提到了这两部书。
但到了《隋书·经籍志》(第915—916页)时《内传》已经消失,尽管唐代的注家引用了属于《韩诗内传》的几条语录。《外传》在《隋书》的(经籍志》、两唐史书(《旧唐书·经籍志》,第1970页;《新唐书·艺文志》,第1429页)、《宋史·艺文志》(第5045页)中都列为十卷。
凡是现代的版本都含有十卷。 杨树达(《汉书补注补证》,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第28页)认为《外传》与《内传》两书被结合于《韩诗外传》一名之下,因为它们所含的资料其性质没有任何差异,两者也都不是阐发性的著作。
实际情况可能比起杨所提出的简单并置更为复杂。在唐代各种类书以及唐代对经书和史书的注解者所引大批属于《韩诗外传》的文字不见于传世的通行本中。
在《太平御览》引自该书的157条文句中,其中有23条为今本所无。 三、版本 1.已知最早的刊本是宋本,洪迈(1123-1202)说它属于庆历年间(1041—1048),毛晋(1599-1659)认为他拥有这个本子的抄本,他翻刻在《津逮秘书》之中。
在明代的几个版本中,《四部丛刊》所翻印的沈辨的本子渊源于元本(由钱惟善于1355年作序)。 2.带有注解的校本被赵怀玉 (1747—1823)单独刊入他的《亦有生斋》中(序作于1790年,《龙溪精舍丛书》予以重印),又被周廷莱作为《韩诗外传校注》(重印于《安徽丛书》)而加以刊印,其序文标定为1791年。
上述版本中的第二种用本是一更保守的版本,它被拿来作为两种版本合并版的底本,由吴棠于1875年出版(《望三益斋》,由《畿辅丛书》予以重刊,《丛书集成》也作了重刊,并加了标点,又见上海商务印书馆于1917年的排印本)。一种未知出处而含有大多相应段落的版本由陈士珂于1818年以《韩诗外传疏证》名字刊印(见《文渊楼丛书》中)。
3.收有《韩诗外传》的其他丛书还有《汉魏丛书》。《广汉魏丛书》、《三十三种丛书》等。
4,许维遹(1905—1951)的《韩诗外传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该书是在他死后出版,繁体字,加了标点和注释,其中有的为珍奇难得的资料及许自己的见解。 5.赖炎元的《韩诗外传今注今译》,该书有注释有标点,并有用现代汉语译成的译文,台北: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四、校注 1.孙诒让《札迻》卷二,涉及有十个段落的内容。 2.俞樾的《读韩诗外传》对22段疑难的段落进行了校勘;见《曲园杂纂》卷十七(《春在党全书》)。
3.赵善诒的《韩诗外传补正》(长沙:商务印书馆,1938年),几乎处理每篇经文中的疑难段落,用来自相应段落的引文来支持他的考评及校勘,而且总是指出前人对这同一段所作的校注。(见国学小丛书)。
他的著作被收入赖炎元的《韩诗外传考征》中(见下文五第2条)。 4.帧炎元:《韩诗外传考征》,2册,台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63年版。
第一册详细研究了汉代的韩诗,《韩诗外传》的版本,校勘记,韩诗异文与包括毛诗在内的其他诸家诗注解和文字上的不同。第二册考察了早期和后来著作中所引的《韩诗外传》之文,并详尽地罗列了为现代版本中所无的《韩。
3. 韩诗外传原文翻译
屠牛吐辞婚 齐国国王以丰厚的嫁妆嫁女儿,希望嫁给卖牛肉的屠夫吐(人名),屠夫吐以自己有病推辞了。
他的朋 友说:“您(愿意)终身老死在这腥臭的市场吗?干什么推辞呢?”吐回答他说:“他的女儿丑。”他的朋友说:“ 您怎么知道呢?”吐说:“以我是屠夫而知道的。”
他的朋友说:“怎么说?”吐说:“我卖的肉好(的时候), 就如数全部卖出去了,只会是嫌(肉)少的;我卖的肉不好(的时候),虽然用别的附加好处,还是卖不出去。如 今丰厚的嫁妆嫁女儿,所以女儿丑。”
他的朋友后来看见了齐王的女儿,果然丑。
4. 韩诗外传原文翻译
屠牛吐辞婚
齐国国王以丰厚的嫁妆嫁女儿,希望嫁给卖牛肉的屠夫吐(人名),屠夫吐以自己有病推辞了。他的朋
友说:“您(愿意)终身老死在这腥臭的市场吗?干什么推辞呢?”吐回答他说:“他的女儿丑。”他的朋友说:“
您怎么知道呢?”吐说:“以我是屠夫而知道的。”他的朋友说:“怎么说?”吐说:“我卖的肉好(的时候),
就如数全部卖出去了,只会是嫌(肉)少的;我卖的肉不好(的时候),虽然用别的附加好处,还是卖不出去。如
今丰厚的嫁妆嫁女儿,所以女儿丑。”
他的朋友后来看见了齐王的女儿,果然丑。
5. 请教几句文言文翻译
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杀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
悔而言曰:“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今适有知而欺之,是
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1、很多年前孟子他妈怀孟子的时候“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是也。”也就是说,座位不对我不坐,东西不对我不吃,以身作则从娘胎开始教育孟子,至于“孟母三迁”那更是以后的事情了。
2、这是一个家教故事:
适:正好,知:使动用法,使他知
现在告诉了他(有肉吃),却欺骗他(不买肉给他),是教育过程中不讲信用的行为。
6. 孔子学琴文言文阅读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司马迁史记记载)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1〕,十日不进〔2〕.师襄子曰:"可以益〔3〕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4〕也."有间〔5〕,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6〕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7〕也."有间,有所穆然〔8〕深思焉,有所怡然〔9〕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10〕而黑,几然〔11〕而长,眼如望羊〔12〕,如王四国〔13〕,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14〕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15〕也."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史记 · 孔子世家》)2.2 注释 〔1〕鼓琴:弹琴."师襄子":卫国乐师. 〔2〕进:前进,此指不再学习新的曲子. 〔3〕益:加,增加,此意同"进". 〔4〕数:规律,这里指演奏的技巧. 〔5〕有间:过了一段时间. 〔6〕志:志趣,意旨. 〔7〕为人:作曲的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8〕穆然:默然,沉静深思的样子. 〔9〕怡然:和悦的样子."怡",高远的样子. 〔10〕黯:深黑. 〔11〕几:通"颀",颀长. 〔12〕望羊:亦作"望洋",远视的样子. 〔13〕四国:四方,天 下. 〔14〕辟:通"避".辟席:即避席.古人席地而坐,离座而起,表示敬意. 〔15〕《文王操》:周文王作的琴曲名.2.3 译文 孔子向师襄子学琴,学了十天仍没有学习新曲子,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悉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方法.”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会弹奏的技巧了,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曲子的意境.”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领会了曲子的意境,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还不了解作者.”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神情俨然,仿佛进到新的境界:时而庄重穆然,若有所思,时而怡然高望,志意深远;孔子说:“我知道他是谁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听到后,赶紧起身再拜,答道:“我的老师也认为这的确是《文王操》.” 这个故事在《史记·孔子世家》(原文一段附后),《韩诗外传》、《孔子家语》、《列子》上都有记载,它不仅给后人树立了一个难得的学习音乐的榜样,也反映出身为万世师表的大教育家孔子自己的好学、善学的精神和品质.“孔子持文王之声知文王之为人”(《韩诗外传》 -卷五),也再次涉及前面提过的“知音”的问题.。
韩诗外传原文及翻译
【树欲静而风不止】出自《韩诗外传》。意思是:树想要静下来,但风始终不停地吹。比喻事物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力为转移。
【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出自《韩诗外传》。意思是:君主是百姓的本源,本源清澈,支流就清澈,本源污浊,支流就污浊。
【非贤者莫能用贤】出自《韩诗外传》。意思是:不是贤明的人就不能任用贤明的人。
【君子有三言,可贯而佩之:一曰无内疏而外亲,二曰身不善而怨他人,三曰患至而后呼天】出自《韩诗外传》。意思是:君子有三句话要始终如一地记在心中来警诫自己:一是不要对亲人疏远而对外人亲近,二是不要自身的事情做不好而埋怨别人,三是不要灾祸降临才呼天唤地。
【君子有三忧。弗知,可无忧与?知而不学,可无忧与?学而不行,可无忧与】出自《韩诗外传》。意思是:君子有种忧虑。不知道有哪些学问,能不忧虑吗?知道了却又不能去学,能不忧虑吗?学了却又不能去实行,能不忧虑吗?
【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则引之,进退而已耳】出自《韩诗外传》。意思是:别人对我好,我也对他好;别人对我不好,我就引导他,同他接近或疏远他罢了。
【剑虽利,不厉不断;材虽美,不学不高】出自《韩诗外传》。意思是:剑虽然锋利,不去磨它就不能砍断东西;资质虽然好,不学习才华就不高。
【独视不若与众视之明,独听不若与众听之聪,独虑不若与众虑之】出自《韩诗外传》。明:看得清楚。聪:听得清楚。意思是:一个人观看比不上众人看得清楚,一个人听,比不上众人听得明白,一个人思考比不上众人想得周到。
【鲍鱼不与兰蓝同笥而藏】出自《韩诗外传》。鲍鱼:腐臭的鱼。兰蓝:兰和蓝,都是香草。笥:竹器。圆形的叫箪,方形的叫笥。意思是:咸鱼不能跟芳香的兰和蓝同放在一个竹箧里。比喻贤良的人不与不贤的人在一起。
【持满之道,抑而损之】出自《韩诗外传》。意思是:保持满盈兴盛的局面,要谦抑节俭。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出自《韩诗外传》。敝:败坏。冲:空虚。意思是:最成功的好像有缺陷,他的作用不会败坏;最充盈的好像是空虚,他的作用不会穷乏。
【厄穷而不悯,遗佚而不怨】出自《韩诗外传》。厄穷:厄境。悯:忧愁。遗佚:被遗弃,不被重用。意思是:遭遇穷困,也不忧愁;不被任用,也不怨恨。
【耳不闻学,行无正义,迷迷然以富利为隆,是俗人】出自《韩诗外传》。意思是:耳朵不听正理,行为不合正义,迷迷糊糊地崇尚财富,这是俗人。
【凡师之道,严师为难】出自《韩诗外传》。严:尊敬。意思是:学习时最难做到的是尊敬老师。
【夫明镜者,所以照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出自《韩诗外传》。往古:古代。意思是:明亮的镜子是用来照形体的;过去的事迹是用来了解现在的。说明应该注意历史的经验教训。
【君子洁其身而同者合焉,善其音而类者应焉】出自《韩诗外传》。意思是:君子把自己的品德修养完美,有高尚品德的人便来和他交往;君子说的适合于道理,因此说话合理的人便来响应。
【君子盛德而卑,虚己以受人】出自《韩诗外传》。盛德:高尚的品德。虚己: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意思是:君子虽有高尚的品德,但自认为没有似的,他总是虚心地接受别人的意见。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出自《韩诗外传》。矜:同情。意思是:君子尊敬贤人,也容纳一般的人;鼓励贤能的人,也同情没有能力的人。
【蓝有青,而丝假之,青于蓝;地有黄,而丝假之,黄于地】出自《韩诗外传》。假:借助。意思是:蓼蓝含有青色的色素,丝用青染料去染它,青的颜色胜过了蓼蓝;黄土含有黄色的色素,丝用黄染料去染它,黄的颜色超过黄土。
【目者,心之符也;言者,行之指也】出自《韩诗外传》。符:记号,引申为窗户。意思是: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言语为行为的意向。
【雷电之起也,破竹折木,震惊天下,而不能使聋者卒有闻;日月之明,褊照天下,而不能使盲者卒有见】出自《韩诗外传》。卒:终究。意思是:雷电发生时,能够劈开竹子,折断树木,使天下人震惊,但终究不能使耳聋的人听到;太阳和月亮的光明,普照天下,但终究不能使失明的人看见。比喻见解再高明,糊涂的人也无法理解。
【良玉度尺,虽有十仞之土,不能掩其光;良珠度寸,虽有百仞之水,不能掩其莹】出自《韩诗外传》。意思是:一尺长的美玉,虽然埋藏在十仞厚的土地下,也不能掩盖它发出的光芒;一寸大的美珠,虽然沉没在百仞深的水底,也不能掩盖它所发出的光辉。比喻人的心地善良一定会有外在的表现。
【两瞽相扶,不伤墙木,不陷井阱,则其幸也】出自《韩诗外传》。瞽:失明的人。意思是:两个失明的人互相扶持,不被墙壁、树木碰伤。不掉进陷阱里面去,就算是幸运了。
【六马不和,造父不能以致远;弓矢不调,羿不能以中微】出自《韩诗外传》。意思是:驾车的六匹马步伐不协调,就是善于驾车的造父也不能驾驭到远方;弓和箭不调合,就是擅长射箭的羿也不能射中细微的目标。比喻人民不拥护,战争就不能获胜。
【禄过其功者削,名过其实者损】出自《韩诗外传》。禄:官吏的薪俸。意思是:薪俸超过了他的功劳的人,薪俸就要削减;名誉超过了他的实际才能的人,名誉就会被降低。
【马鸣而马应之,牛鸣而牛应之】出自《韩诗外传》。意思是:马一叫,别的马也随着叫;牛一叫,别的牛也随着叫。意同“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每自多者,出人不远矣】出自《韩诗外传》。意思是:常常觉得自己很有才能的人,他不会比别人强多少。
【名过其实者损】出自《韩诗外传》。意思是:名声大于实际情况的人,他的名声就不能保住。
【内不自诬,外不诬人】出自汉代韩婴《韩诗外传》。自:用。诬:欺骗。意思是:对己不自欺,对外不欺骗别人。
【岂可见利畏诛之故,废义而行诈哉】出自《韩诗外传》。意思是:怎么可以因为贪图财利,怕被杀的缘故,而不讲道义做出欺诈的事呢。
【任人者佚,任力者劳】出自《韩诗外传》。任:用。佚:通“逸”,安乐。意思是:把事情交给贤能的人去做,所以觉得安逸;凡事都亲自去做,所以感到辛苦。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
?pwd=sva9 提取码: sva9
三家诗中《韩诗》是何时亡佚的?
三家诗是指汉朝时三个解说《诗经》含义的学派。分别是齐人辕固传《齐诗》、鲁人申培公传《鲁诗》、燕人韩婴传《韩诗》。因这三家诗有共同性,又合称三家诗。三家诗都相当繁琐,解经一字,洋洋千言,也都使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成,所以这三家诗又称为“今文学派”、“今文经学”。西汉时曾为三家设学官(博士)。今文经学,是经学中研究今文经籍的一个流派。
经过秦朝“焚书”的浩劫,儒家经典遭到毁灭性的破坏。西汉流行的儒学经典多无旧典文本,而是靠幸存的经师口授相传,由从习经生们记录下来。他们记录所用的文字便是西汉通行的隶书,属当时代的“今文”,故而这类经书被称之为今文经。三家诗现均已亡佚,仅存《韩诗外传》。
三家诗的韩诗
【注音】:hán shī 《诗》今文学派之一。指汉初燕人韩婴所传授的《诗经》。西汉初传《诗》者有鲁、齐、韩、毛四家。韩婴推诗人之意而作韩诗《内传》四卷,《外传》六卷,共数万言,《汉书·艺文志》有录。另有《韩故》三十六卷、《韩说》四十一卷。 “韩诗”于汉文帝时立为博士,成为官学,西汉时与鲁诗、齐诗并称三家诗。当时传“韩诗”的有淮南贲生、蔡义等。 东汉时随着毛诗的兴盛而衰落,至西晋时,“韩诗”虽存,无传者;南宋以后《内传》亡失,仅存《外传》(一说,内传并入外传中)。今本《韩诗外传》共十卷,与史籍记载的语句有相当部分差别,说明已非原书,有一部分已经后人修改。 清赵怀义曾辑《内传》佚文,附于《外传》之后。陈乔枞辑有《韩诗遗说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