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开合自如的意思和造句
- 2、成语:开合自如什么意思
- 3、开合自如的意思
- 4、以"开"字开头的成语有哪些?越多越好
- 5、什么自如
- 6、刘秀是怎么运用鬼谷子的—开合自如的?
开合自如的意思和造句
【开合自如的拼音】: kāi h z rú
【开合自如的近义词】: *纵自如
【开合自如的反义词】: 碍手碍脚
【开合自如的意思】: 合:按照;适合;自如:不受阻碍;不受拘束。打开闭合不受拘束。形容按照自己的意愿;或打开或关闭。
【开合自如出处】: 法 法布尔《蝉》:腿可以伸缩,前面的爪能够开合自如。
【开合自如造句】:
•法法布尔《蝉》:(蝉的)腿可以伸缩,前面的爪能够 开合自如 。
成语:开合自如什么意思
开合自如
发 音 kāi hé zì rú
释 义 合:按照,适合;自如:不受阻碍和拘束。打开闭合不受拘束,形容按照自己的意愿办事。
出 处 法·法布尔《蝉》:“腿可以伸缩,前面的爪能够开合自如。”
开合自如的意思
开合自如的意思是:打开闭合不受拘束,形容按照自己的意愿办事。
一、详情释义
1、[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2、[成语用法]开合自如主谓式;作谓语;形容按照自己的意愿办事。
3、[成语正音]自,不能读作“zhì”。
4、[成语繁体]开合自如。
二、百科释义
1、【解释】:合:按照,适合;自如:不受阻碍和拘束。打开闭合不受拘束,形容按照自己的意愿办事。
2、【出自】:法·法布尔《蝉》:“腿可以伸缩,前面的爪能够开合自如。”
3、3、【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形容按照自己的意愿办事。
三、"开" 字的字义解释
开(开)kāi:
1、启,张,把关闭的东西打开:开启。开化。开诚布公。
2、分割:对开。三十二开本。
3、通,使通:开导。开窍。
4、使显露出来:开采(挖掘矿物)。开发。
5、扩大、发展:开扩。开拓。
6、发动或操纵:开动。开车。
7、起始:开始。开宗明义。
8、设置、建立:开创。开国。开设。
9、列举,写出:开单子。开发票。
10、支付:开销。开支。
四、"合" 字的字义解释
合hé:
1、闭,对拢:合眼。合抱。珠连璧合。貌合神离。
2、聚集:合力。合办。合股。合资。
3、不违背,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相应或相符:合格。合法。情投意合。
以"开"字开头的成语有哪些?越多越好
1、开合自如
成语拼音:kāi hé zì rú
成语解释:合:按照;适合;自如:不受阻碍;不受拘束。打开闭合不受拘束。形容按照自己的意愿;或打开或关闭。
成语出处:法 法布尔《蝉》:“腿可以伸缩,前面的爪能够开合自如。”
2、开口见心
成语拼音:kāi kǒu jiàn xīn
成语解释:说话直爽,没有隐曲
成语出处: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19卷:“圣人说话,开口见心,必不说半截,藏着半截。”
3、开锣喝道
成语拼音:kāi luó hè dào
成语解释:古代官吏出行时,衙役在前面敲锣,吆喝行人回避。比喻替人张扬炫耀
成语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回:“每逢出门,定要开锣喝道,叫人家认得他是官。”
4、开山鼻祖
成语拼音:kāi shān bí zǔ
成语解释:比喻一个学术流派、技艺的开创者
成语出处:孙犁《关于中篇小说》:“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中国中篇小说的开山鼻祖。”
5、开国功臣
成语拼音:kāi guó gōng chén
成语解释:指为建立新的国家或朝代立下汗马功劳的人。
成语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十回:“他见单雄信好客,是一个做得开国功臣的,因此借寓东岳庙中,图与交往。”
什么自如
自如组词:
收放自如:形容对情感的控制,无论收敛或奔放都自然合宜,不拘泥、不做作。
挥洒自如:挥洒;挥笔洒墨。指写诗、作文、写字、绘画;运用笔墨自如;不受拘束。也形容处理事务十分干练、娴熟。
应付自如:应付自如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按自己的心愿做事。处理事情从容不迫,很有办法。
顾盼自如:顾盼:左顾右盼;自如: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很灵活左顾右盼。
从容自如:不慌不忙,得心应手。
开合自如:合:按照;适合;自如:不受阻碍;不受拘束。打开闭合不受拘束。形容按照自己的意愿;或打开或关闭。
操纵自如:掌握运用或驾驭得心应手,毫无阻碍。
来去自如:往来随心所欲而不受拘束。
轻巧自如:是指说明某事很简单,自己可以轻松应付。
神色自如:神色:神情,态度。形容在异常情况下态度镇定,神情不变。
擒纵自如:比喻完全控制了局势。
刘秀是怎么运用鬼谷子的—开合自如的?
开合自如——刘秀的“苦口婆心”
古人云:“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用人方面,皇帝身上肩负的使命就不言而喻了。对于那些良臣名将,帮助自己打江山的功臣,不仅要重视,更要把握分寸,在放权的时候要懂得掌握火候,该放则放,该收还得收。
《鬼谷子》曰:“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意思是说:“古代那些大智大勇的圣者生活在人世间,之所以能成为芸芸众生先知先觉的导师,是因为他们能够通过对世界上万事万物阴阳、分合变化的观测,揭示它们的本质属性而给它们立一个确定的名号,并洞晓其生成、发展、灭亡的关键,追溯事物发展的历史进程,预测其结局,还能洞察世人的心理变化规律,及时发现世上事物、人事的发展征兆,从而把握其关键所在。”说到驭人方面,就是要懂得收放的分寸,要把握事态的关键。采用“捭阖阴阳术”,阴阳结合,才能将主动权稳固地把握于己身,达到事不躬亲也能运筹帷幄的效果。
刘秀当上东汉开国皇帝后,有一段时间很忧心。群臣见皇帝不开心,一时议论纷纷,不明所以。一日,刘秀的宠妃见他有忧,怯生生地进言说:“陛下愁眉不展,妾深为焦虑,妾能为陛下分忧吗?”刘秀苦笑一声,惆怅道:“朕忧心国事,你何能分忧?俗话说,治天下当用治天下匠,朕是忧心朝中功臣武将虽多,但治天下的文士太少了,这种状况不改变,怎么行呢?”
宠妃于是建议说:“天下不乏文人大儒,陛下只要下诏察问、寻访,终有所获的。”刘秀深以为然,于是派人多方访求,重礼征聘。不久,卓茂、伏湛等名儒就相继入朝,刘秀这才高兴起来。刘秀任命卓茂做太傅,封他为褒德侯,食二千户的租税。后来,又让卓茂的长子卓戎做了太中大夫,次子卓崇做了中郎,给事黄门。
伏湛是著名的儒生和西汉的旧臣,刘秀任命他为尚书,让他掌管制定朝廷的制度。卓茂和伏湛深感刘秀的大恩,他们曾对刘秀推辞说:“我们不过是一介书生,对汉室的建立未立寸功,陛下这般重用我们,只怕功臣勋将不服,于陛下不利。为了朝廷的大计,陛下还是降低我们的官位为好,我们无论身任何职,都会为陛下誓死效命的。”刘秀让他们放心任事,但一些功臣对刘秀任用儒士不满,并上书给刘秀,开宗明义地表达了自己的反对之意。
刘秀于是把功臣召集到一处,耐心对他们说:“事关国家大事,朕自有明断,非他人可以改变。在此,朕是不会人云亦云的。你们劳苦功高,但也要明白‘功成身退’的道理,如一味地恃功自傲,不知满足,不仅于国不利,对你们也全无好处。何况人生在世,若能富贵无忧,当是大乐了,为什么总要贪恋权势呢?望你们三思。”
刘秀当皇帝的第二年,就开始逐渐对功臣封侯。侯爵地位尊崇,但刘秀很少授予他们实权。有实权的,刘秀也渐渐压制他们,进而夺去他们的权力。大将军邓禹被封为梁侯,他又担任了掌握朝政的大司徒一职。刘秀有一次对邓禹说:“自古功臣多无善终的,朕不想这样。你智勇双全,当最知朕的苦心啊。”邓禹深受触动,却一时未做任何表示。他私下对家人说:“皇上对功臣是不放心啊,难得皇上能敞开心扉,皇上还是真心爱护我们的。”邓禹的家人让邓禹交出权力,邓禹却摇头说:“皇上对我直言,当还有深意,皇上或是让我说服别人,免得让皇上为难。”
邓禹于是对不满的功臣一一劝解,让他们理解刘秀的苦衷。当功臣们情绪平复下来之后,邓禹再次觐见刘秀说:“臣为众将之首,官位最显,臣自请陛下免去臣的大司徒之职,这样,他人就不会坐等观望了。”
刘秀嘉勉了邓禹,立刻让伏湛代替邓禹做了大司徒。其他功臣于是再无怨言,纷纷辞去官位。他们告退后,刘秀让他们养尊处优,极尽优待,避免了功臣干预朝政的事发生。
作为一个明智的皇帝,刘秀“一张一弛,开合有道”,不仅统领全局,更达到了治国安邦的目的。面临权利施放的问题,他懂得“阴阳结合”,用文官来约束武官,刚柔相济,把本来棘手的问题解决得完美绝伦。
刘秀是一个高明的统治者,他懂得将权力下放,懂得将具体工作交给下属去办,懂得自己应站在一个高度上统筹全局,但是又懂得收放结合,不事事躬亲。事不躬亲是使用人才,任人而治,而事必躬亲却是使用力气,任力而治。前者是使用人才,可逸四肢,全耳目,平心气,而百官以治;而后者则不然,敝生事端,劳手足,烦教诏,必然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