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铁事

登录

刘仁恭(刘仁恭求救于河东,前后百余辈全文翻译)

wangsihai

本文目录一览:

《伶官传序》文言文翻译|注释|赏析

[原 文]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①,岂非人事②哉!原③庄宗④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⑤者,可以知之矣⑥。

世⑦言晋王⑧之⑨将终也,以三矢⑩赐庄宗而告之曰:“(11)梁,吾仇也;燕王(12),吾所立(13),契丹与吾约为兄弟(14),而(15)皆背晋(16)以(17)归(17)梁(18)。此三者,吾遗恨(19)也。与尔(20三)矢,尔其(21)无(22)忘乃(23)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24),则遣从事(25)以一少牢(26)告庙(27),请(28)其矢,盛以锦囊(29),负而前驱(30),及凯旋(31)而纳(32)之。

方(33)其系燕父子以组(34),函梁君臣之首(35),入于太庙(36),还矢先王(37),而告以成功(38);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39)已灭,天下已定,一夫(40)夜呼,乱者四应(41),仓皇(42)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43),君臣相顾(44),不知所归,至于誓天(45)断发(46),泣下沾(47)襟(48),何其(49)衰(50)也!岂(51)得之难而失之易欤(52)?抑(53)本(54)其(55)成败之迹,而皆自(56)于人(57)欤?《书》(58)曰:“满招损,谦得益。(59)”忧劳(60)可以兴(61)国,逸豫(62)可以亡身(63),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64)天下之豪杰,莫(65)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66)国灭(67),为(68)天下笑(69)。(70)夫祸患常积于(71)忽微(72),而智勇(73)多困于(74)所溺(75),岂独伶人也哉?

[注 释]

①天命:天神的旨意。古人常把个人的生死祸福,王朝的兴亡盛衰说成是天决定的。②人事:与“天命”相对,指人的作为。③原:动词,推究,追根。④庄宗:即李存勗(892—926),李克用之子,他于公元923年灭掉后梁,统一北中国,建立后唐王朝,改元同光。史书说他“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常“身傅粉墨,与伶人杂戏于庭”,同光四年邺都兵乱,李存勗命成德节度使李嗣源去讨伐,嗣源至邺后称帝,反攻洛阳,存勗为宫内伶人所杀。⑤之:代词,指天下。⑥可以知之:“可以之知之”的省略,省略的“之”字指得天下失天下的“原因”,后一“之”字代兴衰的“道理”。以,根据,凭。⑦世:世人。⑦晋王:李克用,沙陀族(他的父亲姓朱邪,名赤心,有功于唐朝,赐姓名为李国昌),因出兵帮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受封晋王。⑨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晋王将终”的独立性,使它充当时间状语。⑩矢:箭。(11)梁:指朱全忠。黄巢部将朱温,投降唐朝,赐名全忠,受封为梁王。唐僖宗时,朱全忠拟谋杀李克用, 李克用也屡次上表请求讨伐朱全忠,双方结怨极深,攻战不息。(12)燕王:指刘仁恭。刘本是幽州部将,借李克用的势力夺取幽州,任卢龙节度使。后来刘仁恭归附朱全忠,他的儿子刘守光开始称燕王,后来称帝。这里称刘仁恭为燕王,是笼统的说法。(13)立:拥立,扶植。(14)契丹与吾约为兄弟:唐昭宗天祐元年,李克用和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订立盟约,结为兄弟,希望共同举兵攻打朱全忠。后来阿保机背盟,派人和朱全忠通好。契丹,指辽太祖耶律阿保机。(15)而:可是。(16)晋:李克用自称。(17)以:连词,而。(18)归:归附。(19)遗恨:遗憾。恨,憾。(20)尔:你。(21)其:语气副词,表希望或命令语气。(22)无:通“毋”,不要。(23)乃:你,你的。(24)用兵:打仗。(25)从事:官名,这里泛指一般的属官。(26)少牢:用猪、羊各一头祭祀先人。用牛、猪、羊各一头叫“太牢”。(27)告庙:“告于宙”的省略。于,到。(28)请,恭敬地请出。(29)锦囊:丝织的袋子。(30)负而前驱:“负之而前驱”的省略。前驱,走在队伍前面。(31)凯旋:唱着凯歌胜利回师。凯,打胜仗所奏的乐曲。旋,还,回来。(32)纳:藏。(33)方:当。(34)系燕父子以组:即“以组系燕父子”系,缚。组,丝带,丝绳,这里泛指绳索。912年,李存勗派兵攻破幽州,俘获刘仁恭及其家族;刘仁恭的儿子刘守光逃到沧州,亦被捕获,父子都被处死。(35)函梁君臣之首:923年,后唐兵攻入开封,梁末帝朱友贞命令部将皇甫麟杀死自己。皇甫麟杀了末帝,随后自杀。函,名词用如动词,装进匣子。(36)太庙:皇帝的祖庙。(37)还矢先王:“还矢于先王”的省略。先王,死去的帝王,这里指晋王李克用。(38)告以成功:即“告之以成功”,“告”后省宾语“之(代先王)”。(39) 仇雠(chóu):仇人。雠,与“仇”同义。926年,屯驻在贝州(现在河北省清河县)的军人皇甫晖勾结党羽作乱,拥立指挥使赵在礼为帅,攻入邺都(今河南省安阳市)。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沧州驻军相继作乱。(40一)夫:这里指发动兵变的军士皇甫晖。936年,屯驻在贝州(今河北清河)的皇甫晖拥立指挥使赵在礼为帅,攻入邺都(今河南安阳)。(41)乱者四应:指邢州(今河北邢台)、沧州驻军相继作乱。(42)仓皇:匆忙慌张的样子。(43)士卒离散:唐庄宗从洛阳往东走,到了万胜镇(今河南省中牟县境),听说李嗣源 (李克用养子,当时已叛变)已经占据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唐庄宗忙下令把军队开回去。一路上士兵叛逃,失散了一半。(44)相顾:相看,指庄宗君臣毫无办法,面面相觑。(45)誓天:指天发誓。(46)断发:截断头发。古人以发代首,断发是“断首”的象征性动作。庄宗到洛阳城东的石桥西,设酒与诸将一百多人相对号泣。诸将都截断头发,放在地上,誓死报效庄宗。(47)沾:沾湿。(48)襟:衣襟,指衣服。(49)何其:怎么那样。(50)衰:衰败,狼狈。(51)岂:表推测语气的副词,或许,莫非。(52)欤(yú):表疑问的语气词,(53)抑{yì}:选择连词,或者,还是。(54)本:动词,探究,推原。(55)其:指庄宗。(56)自:从,由。(57)人:指人事。(58)《书》:指《尚书》,五经之一。(59)满招损,谦得益:出自《尚书·大禹谟》,现在常写作“满招损,谦受益。” (60)忧劳:忧思劳苦。(61)兴:使动用法,使……兴起。(62)逸豫:安乐。指庄宗宠幸伶人,喜爱音乐,贪图享乐。(63)亡身:使自身毁灭。亡,使动用法,使……灭亡。(64)举:所有的。(65)莫:没有谁。(66)身死:指庄宗嬖幸的伶人郭从谦趁庄宗已处于众叛亲离的境地,起兵作乱。庄宗率兵抵御,中流矢而死。(67)国灭:庄宗死后,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明宗)即位,群臣中有人主张自建国号。此事虽未实行,但是庄宗死后,李克用嫡亲子孙都被杀,也可说是“国灭”。(68)为:被。(69)笑:耻笑,取笑。(70)夫(fú):发语词,用于句首。(71)于:由于。(72)忽微:极其微小的事。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73)智勇;有智慧勇敢的人。(74)于:被。(75)所溺:所溺爱的事物,多指声色犬马之类。溺,沉迷,溺爱。

[译 文]

唉!(国家)兴盛衰败的道理,虽然说是由于天命,难道不也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后唐)庄宗得天下的原因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据以明白这个道理了。世人说晋王临死的时候,拿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植起来的,契丹和我订立过盟约,结为兄弟,可是(他们)都背叛我而归附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憾啊。(我)给你三支箭,你可不要忘记你父亲的遗志!”庄宗接受了(三枝箭)并把它们收藏在祖庙里,在那以后每逢打仗,就派手下的官员用猪、羊各一头到祖庙里祭祀和祷告,把那三支箭恭敬地请出来,用丝织的箭袋装起来,背着它走在队伍的前面,等到打胜仗归来就再把它藏(在祖庙里)。

当他把燕王父子用绳子捆绑起来,把后梁皇帝、大臣的头装在木匣子里,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然后把成功的消息禀报给祖先,那昂扬的气概,可说是够豪壮的啊!等到仇人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哪知)有个人夜里一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庄宗)匆忙地往东出奔(汴州),还没等见到叛兵,士卒就都叛逃失散,庄宗和臣子面面相觑,不知道要回到什么地方去,以至于跟随的将领们截断头发,对天发誓,(君臣相对号泣,)眼泪打湿了衣襟,怎么那样凄惨狼狈啊!莫非得到天下很困难而失去天下很容易吗?还是(在)探究他成功失败的过程,从而(认识到这成败)都出于人为的呢?《尚书》说:“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好处。”(当权的人为国事)忧思劳苦可以使国家兴旺,一味贪图安乐,就会导致自身毁灭,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所以,当庄宗奋发图强的时候,普天下的英雄豪杰,没有谁能够和他争雄;等到他意志衰退的时候,几十个伶人(作乱,就能)围困他,结果中箭身亡,政权覆灭,被天下人耻笑。(由此看来)祸患常常由极其微小的坏事日积月累所酿成,而(那些)聪明勇敢的人大多被他溺爱的事物所困扰迷惑,难道只有宠幸伶人(才会导致败亡)吗!

[鉴 赏]

欧阳修文章的特点是“简而有法”。本文篇幅不长,但由于叙事议论有机配合,行文又注意轻重缓急节奏的变化,所以整个文章显得波澜起伏。文章开篇以一反问句——“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直截了当地提出统领全文的论点,接着便用庄宗先盛后衰的史实为论据来进行论证。在叙述“晋王三矢”的故事时,从赐矢、受矢、藏矢,写到请矢、盛矢、负矢、纳矢,故事述说相当完备,笔势颇为平缓。随即作者以“……可谓壮哉”和“……何其衰也”两个长句先扬后抑,大起大落,把文章推向 *** ,如陨石坠海,激起了万丈巨澜。一盛一衰,一兴一亡,一正一反,强烈的反差使人深刻地认识到“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接着作者再以“方其盛”与“及其衰”的不同结局承前引出结论:“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从个别的典型事例中得出带有一般性的结论,从历史上的“盛衰由人”的史料引出对后来人的告诫。全文结构灵动,抑扬褒贬,起承转合,节奏分明,故而言简意赅,一泻千里,令人叹服。

战胜前被翻盘是什么体验?刘守文有怎样的故事?

在战争史上什么样的情况都会发生,最常规的是以多胜少,以强胜弱;但是一些极为优秀的将领可以打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传奇战役,直到千年之后这些优质战例依然被人学习借鉴。

但是本期以史为鉴给大家讲一个最奇葩的战例,堪称装B失败的典范,夸张一点说甚至小说里也不敢这么写,那么这次战争有多奇葩呢?

首先我们来看战争的双方。

防守方:弟弟刘守光

战争地点:幽州

战争时间:公元907年

看到战役双方,大家就知道了,这就是历史上比较常见的兄弟二人互相攻杀的戏码,起因无外乎争权和夺势。但是这兄弟二人反目的起因虽然没有超出这个范畴,但是在细节上与众不同。

李克用大怒,打算对刘仁恭用兵,结果被刘仁恭击败,师丧过半。刘仁恭也开始摆脱了李克用的牵制,成为一方土霸王。但是刘仁恭深怕得罪李克用不够狠,甚至将斩下的河东兵士首级全部献给了李克用的大仇人朱温。

气的李克用死前留给儿子李存勖三支箭,代表自己的仇人朱温、刘仁恭、契丹,要求儿子要替自己报仇雪恨。

刘仁恭觉得自己现在兵强马壮,天高地远是无人能管,于是大建宫室,搜罗美女,开始大肆享乐。

老子这样,儿子们自然有学有样,刘仁恭的次子刘守光跟着老爹玩乐的时候竟然看中了老爹的爱妾罗氏,两人在私通苟且的时候被刘仁恭抓个正着。

刘仁恭一气之下,抓着刘守光一顿棒打,并且将其逐出幽州,断绝父子关系。

刘守光也是狠人,断绝父子关系就断绝吧,干脆就在外发展自己的势力,图谋报仇。

907年,朱温觉得刘仁恭天天在大安山宫殿里面吃喝玩乐,于是派将领李思安进攻幽州,看看能不能占据幽州。

没想到刘守光乘此机会,带兵击败了李思安,自己占据了幽州,自称卢龙节度使。然后派将领元行钦(敲黑板:大家记住这个人,一会要考!)攻占了大安,俘虏了自己老爹刘仁恭。

刘守光这个人是“桀燕”国的第一任皇帝,以残暴著称。他看谁不爽就把对方装到铁笼子中,外面用火烧,或者直接用铁刷子刷,反正死的极惨。历史学家把他建立的燕国称之为“桀燕”,其凶残可见一斑。

古代最仁慈的太监,读圣旨时故意念错一个什么字,竟拯救了上千人性命?

说到“太监”,大家都会联想到影视剧中尖着嗓子说话的公公们。其实在我国西周时期,太监的地位十分低下,不完整的身体与低下的地位让他们生活得十分不幸。到了秦汉时期,太监便出现了干涉朝政的现象。从此以后,太监的地位便有了一定的提升。在很多古装剧中,大家都能看到不少妃嫔为了吸引皇上的目光,都会贿赂皇帝身边的太监,希望他们能够为自己说好话。由此可见,自秦汉往后的每朝每代中,太监的权力都在扩大,甚至到了后来,宦官干政专权已经成为一个王朝的必经之路了。

01

前文提到过,太监的身体是不完整的。所以太监的心理大多存在一些偏执的想法。但并不是所有太监都是负面形象,例如下西洋的郑和、发明造纸术的蔡伦等等。而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也是古代最善良的太监,他在宣读圣旨时故意读错了一个字,而这一个错字,竟然挽救了近千人的身家性命,他的名字叫张居翰。

从小家境贫困的张居翰被张从政收为养子,而后净身进了宫。他凭借自己出色的本领和精明的实力,吸引了唐僖宗的目光,随后便晋升为容南护军判官。由此可见,张宗翰有几分本事,竟然能够引起皇帝的注意力并借此得以重用。

02

不得不说,张宗翰的确很厉害,在唐昭宗年间,他依旧受到当朝皇帝的重视。当他领命去幽州督军时,与当地的节度使刘仁恭十分投缘,两个人便成为了挚友。到了回朝复命的时间,刘仁恭却不舍得与张宗翰道别,于是便大着胆子上奏皇帝,请求让张居翰在幽州常驻。天子忌惮位高权重的刘仁恭,便答应了他的请求。从这件事情中,能够看出张宗翰虽然是一个太监,但是他并没有偏执的心理,不然也不会与刘仁恭成为好友。公元903年,军阀朱全忠与宰相崔胤将唐昭宗架空,朝政大权由二人把守。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个人十分痛恨太监,于是便假模假样地向唐昭宗上书,让他将所有太监督军全部召回,然后将其尽数斩杀。位于幽州的张居翰受到了好友刘仁恭的保护,保全了性命,但是从此过上了隐居的生活。

03

三年后,刘仁恭被朱温进攻,大败而归。为了守住自己的领土和权势,刘仁恭急得寝食难安。就在这时,被他救过的张居翰给刘仁恭出了一个好主意,张居翰告诉刘仁恭,既然以一己之力无法打败朱温,那就请晋王来帮忙。刘仁恭听到后觉得张居翰所说的有一定道理,便高兴地派他与晋王共商大事。机敏的张居翰凭借自己的口才说服了晋王李克,于是刘仁恭在李克的帮助下破解了危难的情势。

如果说上面的事迹只能够体现张居翰的能力和性格,那么下面这件事便将他的善良体现得淋漓尽致。唐庄宗在位期间,李嗣源曾经起兵反叛。为了彻底打败叛军,暴怒的唐庄宗决定亲自砍下李嗣源的头颅,也就是说这位皇帝想要御驾亲征!在唐庄宗带兵出征后,担心王衍也会趁机造反,便匆匆忙忙下令“王衍一行,并宜杀戮”,在审核这条政令时,张居翰被吓了一跳。原来王衍一行人数众多,少说有上千人,而且这千人中还有大部分是女眷与孩子。如果按照唐庄宗的命令,将千人尽数斩杀,实在是太残忍了。于是他便将“行”字故意念错为“家”,如此一来,便将杀戮的范围缩小了很多。

结语

由于张居翰善良的举动,最后被处死的只有王衍一家人,其余的一千多人都被一个字救了下来。怪不得他被称作最善良的太监,其实他与王衍并没有什么交情,他只是不忍心无辜的妇孺被屠杀,所以故意念错一字,救了近千人性命。由此可见,一个人的品性和人格高尚与否,与其身份和职务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唐末宦官张居翰:宣读圣旨时,更改了1个字,救了千人性命,他是谁?

提起宦官二字,人们脑海里接踵而来的可能便是,“宦官专权,外戚干政”。安史之乱后,宦官专权逐步形成,而在唐德宗到唐懿宗这一统治阶段,宦官专权更是达到鼎盛时期。

在这个各地分裂割据的唐末五代初年,宦官们把持着朝政、陷害忠良,为非作歹,但是在这一群人中,这一个太监还不错。张居翰,字德卿,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人,唐末至五代初年的宦官。

薛居正就曾评论他道:“居翰改一字于诏书,救千人之滥死,不可谓之仁人矣乎。”欧阳修更是称张居翰,更一字而活千人,相较于世人,乃是君子行径。

洁身守道,不与世陷邪

张居翰,在唐懿宗咸通初年,被掖廷令张从玫收为养子。他成人后,一开始通过恩荫的方式走上了仕途,但是,他办事十分认真,从不假手于人,很得圣心,被屡次提拔,先后被提拔为容南护军判官、学士院承旨、枢密承旨,内府令,并且被皇帝赐予了绯色衣服。

绯色官服在唐代,至少是五品以上的官员所穿着的服饰,这也正是对张居翰办事的能力和认真的态度认可的体现。

在唐朝末期到五代初期这一段时间里,宦官手中权力很大,他们往往上下勾结,惹是生非,上可煽动藩镇、霍乱王室,下则卖官鬻爵,鱼肉百姓。

但是张居翰却能在这一片乌烟瘴气的朝堂上,洁身自好,不为名、不逐利,从不滥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私,如泥沼中的一方青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唐末政局动荡,加之不少小人谄媚、祸乱江山,以至于民生凋敝,农耕荒废,百姓苦不堪言。加之藩镇割据的情况非常严重,政局动荡,战事连连,年轻的劳动力都应征入伍后,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农田荒芜,水利荒废,饿殍遍地。

相比于其他的权贵只图玩乐,张居翰却非常重视农业,鼓励人们耕作,他在潞洲担任监军时,除了训练士兵外,每年春天还教百姓育蔬种树,敦本惠农,因此十分受老百姓的爱戴。观居翰此举,实属仁义之士,有仁者之心。

隐居避祸,逢乱而出

天复三年正月,朱温为了称帝野心,辖制唐昭宗,他诛杀了不少掌握实权与神策军的宦官。只有河东监军张承业与幽州监军张居翰等数人幸免遇难。

张居翰奉命去监督幽州期间,与幽州的节度使刘仁恭相处得非常融洽,在这一次朱温屠戮宦官的惨剧中,也正是受他的庇护才得以幸存。刘仁恭在接到上级诛杀宦官的命令后,立即将张居翰藏匿在了幽州西北的大山之中,随后杀掉了一名罪犯顶替,这才让张居翰幸免遇难。

从此,张居翰在幽州隐姓埋名,直到七年后,天祐三年,已经登基称帝,摇身一变成为梁太祖的朱温进攻沧州。沧洲属于刘仁恭的地盘,但是由于他的兵力不敌朱温,只能向中原的李克用求助。李克用采用围魏救赵之计,在潞洲向刘仁恭征兵,刘随即调遣部将以及张居翰支援李克用。

在随后的战役之中,张居翰运筹帷幄,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同时他精明强干的才能也最终被李克用发现,从此成为李克用的爱将之一。事实证明,是金子在哪儿都能发光,诚如张居翰明珠蒙尘数载,他也最终被他的伯乐再度发掘。

张居翰性格坚毅,忠心侍主,面对敌人丰厚的诱降条件不为所动。天佑四年,梁朝大将李思安再度围攻潞洲,十万大将把潞洲城围了个水泄不通。

城中的军队和百姓粮食和衣物供给被切断,人心惶惶,全靠张居翰多方运筹,惨淡经营,军民才得以稍作安心。一直到天佑五年,李存勖派兵支援,张居翰与李嗣昭才抖擞精神,与李克用里应外合,突围出去。

在被围困的这一年之中,梁太祖朱温亲自给张居翰等人写信,劝其投降归顺,并且许诺他高官厚爵。但是张居翰都不为所动,焚烧了使者送来的劝降诏书,杀了使臣,以表不叛旧主、固守城池的决心。

在这狼烟四起的乱世之中,凭他这份忠义果敢与运筹帷幄,他足以配得起侠士二字,担得起世人的一声声赞赏。

明哲保身,低调处世

同光元年,李存勖(李克用的儿子)灭梁称帝后,大封群臣,而张居翰成为他手下的官员。由于当时的宦官冯绍宏和大将郭崇韬资格最老,功劳也最大,他俩成为枢密使掌握兵权。但是冯绍宏此人品行不端,不改以往宦官弄权玩势的陋习,依旧作威作福,诬陷大臣,贪污受贿。

郭崇韬担心冯绍宏权势过大难以控制,于是奏请圣上让职位较低的张居翰担任枢密使,而冯绍宏则让他担任宣徽使。而郭崇韬为人专横跋扈,又十分厌恶宦官,与此同时,冯绍宏枢密使这一手握实权的美差,被张居翰这样一个比自己官职低的人占据,心中更是愤懑不平。张居翰夹在这两人之间,实属是十分难做。

朝堂之中,局势往往瞬息万变,政事上总不乏明争暗斗,相比于战场上的真刀真枪,庙堂之中的诡异争锋往往更让人提心吊胆。好在张居翰懂得明哲保身,深知自己境况不过是仰人鼻息,所以每次商议国家要事,军政要务的时候,总是唯唯诺诺,才得以逃过郭崇韬的迫害。

时时认清自己所处的境况,不因为曾经的功劳而居功自傲,在必要的时候收敛锋芒,这正体现出张居翰识时务、知进退的大智慧。

慈悲仁心,改字救千

同光三年,李存勖为扩充版图,决定征讨王衍统治的前蜀,六万大军势如破竹,迅速地就在凤州、兴州等地缴获了大批的粮草,而此时王衍还在四处寻欢作乐。大军兵临城下之际,王衍才仓皇组织军队作战,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前蜀军队节节败退,王衍仓皇逃回成都。

同年十一月,前蜀中书令王宗弼发动政变,将王衍及其家眷囚禁,不久后李存勖的将领李严进驻成都,王衍等人开门投降,前蜀正式灭亡。

投降那日,王衍身穿白衣,口含玉璧,手里牵着羊,用草绳绑着头发,而文武百官也都身着孝服,手拉空棺,并把空棺拉至城门烧掉,以极低的姿态,恳求后唐皇帝李存勖原谅他们的罪行,而最后李存勖也下诏赦免了他们。

但是在次年的四月,王衍一行人被押解至秦川一带时,突然传来了李嗣源叛乱的消息,庄宗急于平定叛乱,此时有伶人献计称,王衍一行人文武百官都在,党羽不少,而太子也不在城中,将他们留下始终是一个潜藏的祸患,索性不如将他们都除去,以免来日的后顾之忧。李存勖思虑之下,立即下诏将王衍一行人处死。

张居翰在复查诏书的时候,认为圣上已经同意赦免王衍一行人的罪行,此时却又出尔反尔,实在实在是不妥,同时王衍一行人少说也有千人,其中还有大量无辜之人,让这么多人跟着送死,实在是于心不忍。于是他悄悄把诏书中的“行”字改为“家”字,最后只是处死了王衍一家,而免去了千人无辜赴死。

最后由于昭宗忙于战事,无暇顾及这件事情,最后张居翰也未被怀疑。因为一时的恻隐之心,而更改象征着象征皇权的圣旨,让我们不得不正视他心底的那份善良与勇气。

莫说他本就生逢乱世、处境艰难,就是放在现在这个和平年代,为了守护心底的善良与正义,而挺身而出,对许多人来说也是做不到的。

所以,张居翰凭这份仁义,这份勇气,便实乃吾辈之楷模。所谓善人有善报,他最终也得以安享晚年。在唐昭宗被明宗李纨杀死后,张居翰进宫请辞,最后隐居于长安,安稳度过余生,享年七十一岁。

张居翰一生执道守身,在乱世中坚守心中的那份正义,不以权谋私,更不以强凌弱、作威作福,审时度势,能伸能缩,凭一己之力救更多的人于苦海,不仅在当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他的事迹也将在后人的口中代代相传。

刘仁恭的祖先是刘邦吗?

你好,刘仁恭的祖先不确定是不是刘邦,在历史上没有确切的记载。刘仁恭的父亲是刘晟,这个情况是确定的。

相关阅读

  • 小笼包的制作过程(小笼包的制作过程简单画)
  • 男生失恋的句子发朋友圈
  • 思念朋友的诗句古诗
  • 孟子的名言警句大全
  • 描写拟人的句子100字
  • 幽云十六州(幽云十六州和燕云十六州的关系)
  • 考考你的眼力(考考你的眼力烧脑)
  • 流产注意哪些事项(流产注意哪些事项和饮食)
  • 现在完成时标志词(现在完成时标志词顺口溜)
  •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