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三国励志人物吕蒙的故事
- 2、关于吕蒙的历史故事
- 3、吕蒙故事简介100字以内
- 4、吕蒙的故事
- 5、关于吕蒙的故事
- 6、名将吕蒙的故事
三国励志人物吕蒙的故事
《三国志》等史书记载,吕蒙在孙权当政时受到重用,他曾计擒郝普、勇斗张辽、击败关羽、智取三郡,不仅功勋卓著,在当时还是发奋读书、勤能补拙的好榜样,“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吴下阿蒙”等成语都与他有关。
据记载,春秋初年吕国灭亡后,吕氏子孙逃散到邻近的郑、晋、齐、鲁、卫等国。如今,吕姓人在全国均有分布,甚至播迁到了海外。
这2000多年间,吕姓人都经历了哪些大规模的迁徙?迁徙过程中,发生了哪些不寻常的故事?
北方播迁
秦汉时,吕氏主要在北方迁徙
据记载,春秋初年,吕国的邻居申国被楚文王攻灭。吕国公族害怕强楚也来攻打他们,遂举国东迁,在新蔡一带重新建立吕国,史称“东吕国”。
然而没过多久,当时较为强大的宋国举兵攻打东吕。人单势孤的东吕很快被消灭,吕氏家族四散逃亡,来到郑、晋、齐、鲁、卫等国居住,从此不再显赫。
在宗法制盛行的先秦时代,家族地位一旦丧失,族人很难重整旗鼓,吕氏也似乎从此销声匿迹。史籍记载中,“吕氏”的称号直到战国晚期才重新出现,这就是卫国人吕不韦。吕氏家族潦倒到什么地步?看看吕不韦的商人出身就知道了。所谓“士农工商”,商人在当时是“下等人”,比一般平民的身份还差两级。
秦汉时期,吕氏主要分布于今河南、山东、山西等地,并主要向北、向西播迁,在山西西南部一带形成望族。这时的吕氏以吕公家族为代表,他的女儿便是汉朝第一位皇后吕雉,这支吕氏家族在汉初盛极一时。
西汉末年,吕尚的一支后裔迁居琅琊郡(今山东日照一带);东汉末期,社会动荡不安,一支吕氏迁居五原郡九原县(今内蒙古包头一带),当时著名的猛将吕布,便是这支吕氏家族的后裔。
吕氏南下
曾因战乱大规模南迁
吕氏文化研究者吕明强介绍,吕氏南迁始于汉代,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始有吕氏族人聚居,但人数尚少。魏晋南北朝时期,吕氏开始大量南迁,尤其是永嘉之乱以后,迁徙规模就更大了。这一时期,南方北方都出现了不少十分有名的吕氏族人。
爱玩“三国杀”游戏的读者,对吕蒙这个名字一定不陌生。《三国志》等史书记载,吕蒙在孙权当政时受到重用,他曾计擒郝普、勇斗张辽、击败关羽、智取三郡,不仅功勋卓著,在当时还是发奋读书、勤能补拙的好榜样,“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吴下阿蒙”等成语都与他有关。
而同时期的吕岱、吕范两人,也同是孙权帐下的重臣、大将,他们的功劳与吕蒙相比不遑多让。三吕同在一朝,可见当时吕氏在南方已经发展兴盛。
而北方吕氏则以南北朝时期的吕光为代表。他建立的后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由吕姓人建立的割据政权。后凉在历史上存在了48年,开发了当时的西部地区。
两宋时期
“三世四人”的吕氏家族
两宋时期是吕姓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此期间,涌现出许多吕姓政治家、思想家,而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三世四人”的吕蒙正家族。
《宋史》记载,后晋年间,吕蒙正出生于洛阳一个官宦家庭,但幼时和生母被赶出家门,寄居在洛阳郊区的寺庙里。他在一座山洞里苦读十年,并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考中状元。
11年后,他被宋太宗任命为相。不过,他多次直言上谏触怒皇帝,并因此三次遭贬,三次复任宰相。吕蒙正有7个儿子,均在朝为官,宋真宗有心提拔他们,而吕蒙正却称“诸子皆不可用”,只有侄子吕夷简是“宰相才”。他“荐侄不荐子”的做法,在当时被推为公正无私的典范。
宋真宗死后,继位的宋仁宗年幼,刘太后临朝称制。身为宰相的吕夷简一方面要小心翼翼约束刚愎自用的刘太后,另一方面还要辅佐教导年幼的宋仁宗,并在这种情况下使“朝中无事、四海晏然”,可谓鞠躬尽瘁。
吕公著是吕夷简的长子,在宋哲宗年间官居宰相,与司马光同心辅政,他辅政期间四海承平。
吕公弼是吕夷简的次子,与长兄吕公著同朝为官,官至枢密使,相当于如今的`国防部部长。此外,吕公弼的书法也著称于世,《子安贴》等流传至今。
此外,在宋一朝有名的吕氏家族还有以吕大忠、吕大防、吕大钧、吕大临为代表的蓝田吕氏,以宰相吕惠卿为代表的泉州吕氏,以及以名相吕颐浩为代表的齐州吕氏等,可见吕氏家族在宋朝人才辈出,并且多出名相。
移民台湾
台湾第26大姓曾被迫改姓
据统计,如今的吕姓人约有700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44%,在中国姓氏排行榜中位列第43。而在台湾省,吕姓则是排名第26位的大姓。吕姓是何时迁到台湾的?其始祖是谁?
据多种《吕氏族谱》和相关史料记载,吕公著有子名叫吕希哲,与张载、程颢、程颐、王安石是好友,是著名的教育家,时人称之为“荥阳先生”。
吕希哲之子名叫吕好问,因金灭南宋从安徽迁居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建炎年间官居兵部尚书。吕好问在道学上造诣很深,是当时的学界权威。他的长子名叫吕本中,是“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在道学上继承父亲衣钵,名重当时;吕本中的弟弟名叫吕弸中,吕弸中的孙子,便是被台湾吕姓人尊为共祖的吕祖谦。
吕祖谦的一支后裔,先由浙江金华移居贵州,又由贵州迁居福建漳州,后又从漳州分迁至泉州,并有一部分移居广东。后来,吕阿四、吕阿南兄弟俩迁居台湾台北县莺歌镇,后来又从这里迁居到台湾各地。
1895年日本占据中国台湾,曾强迫吕姓人改姓宫本,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后,台湾吕姓才恢复祖姓。如今,台湾吕姓人主要分布在台北县、嘉义县等地。清康熙年间,东南沿海地区一部分吕姓人为生计所迫,冒险闯“南阳”,从而远徙海外,分布于今天的东南亚、北美等地区,著名人物有出生于越南的影星吕良伟等。
关于吕蒙的历史故事
关于吕蒙的历史故事有:
1、不计前嫌:吕蒙曾因部下的事被蔡遗告发,他一点也不怨恨。
2、容忍甘宁:大将甘宁性情粗暴,吕蒙却总是为他说情。
3、吴下阿蒙:为鲁肃戏谑吕蒙学识尚浅。吕蒙小时候家里贫穷,没有机会上学,读的书很少。
4、梦中学习:吕蒙经常因酒醉而坐在已逝世的孙策的旧座位上,有时更沉沉睡去。一次在他沉睡中,竟然将《易经》诵读了一遍,然后惊醒。
5、士别三日:鲁肃觉得吕蒙有勇无谋,但在酒宴上两人纵论天下事时,吕蒙不乏真知灼见,使鲁肃很受震惊。
吕蒙故事简介100字以内
吕蒙从小没有读过什么书,不过却练得一身好本领,不甘于家境贫穷,从小就立志要立功改变贫穷。于是他就跟随他的姐夫出外打仗,不久就因为斩了别人的人头而被孙策认为此人有过人之处。
吕蒙出外打仗甚是勇猛,不过他没有读过书,孙策便劝他要当大将军的话就得读点书。吕蒙觉得很有道理,只要一有时间就勤奋读书。他的上司鲁肃打仗回来后和吕蒙聊天,没想到几日不见,他变得让鲁肃大吃一惊,吕蒙竟然可以和他谈笑风生了
拓展资料:
吕蒙
字子明,东汉末年名将,汝南富陂人。少年时依附姊夫邓当,随孙策为将。以胆气称,累封别部司马。
从围曹仁于南郡,破朱光于皖城,累功拜庐江太守。后进占荆南三郡,计擒郝普,在逍遥津之战中奋勇抵抗张辽军追袭,并于濡须数御魏军,以功除左护军、虎威将军。
鲁肃去世后,代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使东吴国土面积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然而"蒙疾发"(后世人或猜测建安二十四年发生瘟疫,因史载吕蒙、孙皎、蒋钦死于同年,或猜测是吕蒙年轻时在战场上吃苦受累导致积劳成疾),不治而薨,享年四十二岁。
吕蒙的故事
1、不计前嫌
吕蒙年轻时,曾因部下的事被江夏太守蔡遗告发,他一点也不怨恨。后来,豫章太守顾邵去世,孙权询问他应该让谁接替顾劭,他推荐蔡遗。孙权见他不念前嫌,十分高兴,笑着对他说:“君欲为祁奚耶”?于是用之。
2、容忍甘宁
大将甘宁性情粗暴,轻于杀戮,不但经常违背吕蒙的心意,而且不时违犯孙权的命令。孙权对此,颇为恼火,吕蒙却总是为他说情,他认为,“天下未定,斗将如宁难得,宜容忍之。”孙权听了吕蒙的话,厚待甘宁。后来,甘宁果然为东吴出了大力,立了大功。
后甘宁厨房下一小童犯了过失。逃到吕蒙那里,吕蒙怕他遭甘宁杀害,便将其藏匿起来,没有马上将他送回。后甘宁带着礼物来拜谒吕蒙的母亲,要升堂见母时,吕蒙才叫出那小童来还给甘宁,甘宁答应不杀他。
可是,过了一会儿,回到船上,甘宁却把小童捆在桑树上,亲自挽弓将他射死。然后,下令船上的人加固船的缆绳,自己解下衣服卧在船中。吕蒙闻后大怒,鸣鼓聚兵,准备上船进击甘宁。甘宁听到动静,故意躺着不起来。
吕蒙的母亲光着脚跑来劝阻吕蒙:“至尊待汝如骨肉,属汝以大事,何有以私怒而欲攻杀甘宁?宁死之日,纵至尊不问,汝是为臣下非法。”吕蒙平日非常孝敬,听了母亲的话,心里明白过来。他亲自来到甘宁船上。
笑着招呼:“兴霸,老母待卿食,急上!”甘宁满面羞愧,流着泪对吕蒙哽咽着说:“负卿”。于是,便去见吕蒙的母亲,并跟吕蒙欢宴竟日。
扩展资料:
吕蒙后世地位
建中三年(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吴武威将军南郡太守孱陵侯吕蒙”。
同时代被列入庙享名单的只有张辽、关羽、张飞、周瑜、陆逊、邓艾、陆抗而已。及至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吕蒙。在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吕蒙亦位列其中。
吕蒙(178年—220年),字子明,东汉末年名将,汝南富陂人(今安徽阜南吕家岗)。
少年时依附姊夫邓当,随孙策为将,以胆气称。邓当死后,吕蒙统领其部众,拜别部司马。孙权统事后,渐受重用,从破黄祖作先登,封横野中郎将。从围曹仁于南郡,破朱光于皖城,累功拜庐江太守。
后进占荆南三郡,计擒郝普,在逍遥津之战中掩护孙权逃生,并于濡须数御魏军,以功除左护军、虎威将军。鲁肃去世后,代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使东吴国土面积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不久后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二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吕蒙
关于吕蒙的故事
吕蒙年轻时,曾因部下的事被江夏太守蔡遗告发,他一点也不怨恨。后来,豫章太守顾邵去世,孙权询问他应该让谁接替顾劭,他推荐蔡遗。孙权见他不念前嫌,十分高兴,笑着对他说:“君欲为祁奚耶”?于是用之。
大将甘宁性情粗暴,轻于杀戮,不但经常违背吕蒙的心意,而且不时违犯孙权的命令。孙权对此,颇为恼火,吕蒙却总是为他说情,他认为,“天下未定,斗将如宁难得,宜容忍之。”孙权听了吕蒙的话,厚待甘宁。后来,甘宁果然为东吴出了大力,立了大功。
扩展资料:
后世影响
建中三年(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吴武威将军南郡太守孱陵侯吕蒙”。同时代被列入庙享名单的只有张辽、关羽、张飞、周瑜、陆逊、邓艾、陆抗而已。及至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吕蒙。
人物评价
吕蒙早年果敢有胆,后来折节读书,识见精博,渐能克己让人,有国士之风。他孝顺母亲,举国皆知,鲁肃、甘宁皆敬拜其母,因为他们都佩服吕蒙。他义结同僚,助徐顾等抚育孤儿,又宏量不计较与蔡遗、甘宁间的私怨,反而在主上之前替其作美言。他于军务倥偬之际,仍勤於修学读书,并致诸实用,俾成一代名将之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吕蒙
名将吕蒙的故事
名将吕蒙的故事
吕蒙是东汉末年的吴国名将,在长年的征战中留下不少的卓越战绩,究竟吕蒙的一生又有着怎么样的传奇故事呢?相信各位读者已经迫不及待想要知道了,那就继续往下看看吧。希望大家喜欢!
名将吕蒙的故事1
吕蒙是三国时期吴国名将,以胆气著称,他发愤勤学的事迹,成为了中国古代将领笃志力学的代表。
吕蒙出身贫苦,少年时曾偷偷跟随姐夫邓当外出作战。邓当死后,吕蒙统领其部众屡立战功,并在逍遥津之战中掩护孙权逃生。公元208年,吕蒙跟随周瑜、程普等人在赤壁大破曹军。后来,在孙权的劝诫下,吕蒙遍读群书,逐渐蜕变成一位具战略眼光、智勇双全的将领。鲁肃去世后,吕蒙继任南郡太守,担任东吴前线军督。公元219年,吕蒙设计夺取了荆州,并击败蜀汉名将关羽,使东吴国土面积大增,被封为孱陵侯。不久后,吕蒙因病去世。
吕蒙虽身居高位,但仍虚心好学,在将星灿烂的三国时代,他也称得上是文佐武功的楷模。
名将吕蒙的故事2
东汉末年,北方战乱,吕蒙一家渡江南迁,投靠在孙策手下为将的姐夫邓当。吕蒙15岁那年,有一次邓当率军出击,他偷偷跟在队伍后面。邓当发现后大惊,让他回去,他哪里肯走,非要跟着去打仗不可。战斗结束后,姐夫把这件事告诉了吕蒙的母亲,母亲大怒,小吕蒙高声申辩说:“我去参加战斗,也许能立下战功;况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母亲见他那副犟劲,又气又怜,只好作罢。从此,吕蒙就在邓当手下当了兵。邓当手下有一个军官,见吕蒙小小年纪,就瞧不起他,说:“这小子能干什么?让他去打仗等于拿块肉去喂老虎。”三番五次在大庭广众之下侮辱吕蒙。有一次把吕蒙惹急了,就拔刀把那个军官杀了,逃到一个老乡家里藏了起来。过了几天,吕蒙找到一个军官去自首,那个军官替他说了好话。孙策召见吕蒙,听吕蒙一五一十讲了事情的经过。孙策很喜欢他,就把他留在自己的左右。
过了几年,邓当死了,吕蒙被推荐接替姐夫带领部队,拜为别部司马。吕家23岁那年,孙策被人刺死,他的弟弟孙权继位。孙权整顿军队,检查由小将率领的兵员不多战斗力又不强的队伍,想把他们加以合并。吕蒙知道这个消息后,就暗中向别人借了许多钱,给士兵制作了整齐的军装。孙权来检查,吕蒙集合部队,只见整齐划一,军容整肃,士气高昂,动作熟练。孙权大喜,不仅没有合并他的部队,反而增加了兵员。打那以后,他就率领这支部队,跟孙权东征西讨,参加了征伐黄祖、赤壁之战那样著名的战役以及许多大小战斗,累建功勋,为孙吴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32岁那年被拜为偏将军,兼浔阳县令。
但是,当时人们总是把他看作一个有勇无谋的一介武夫。原来吕蒙小时候没有上过学,15岁当兵以后没有机会读书。当了将军以后,有事向上级报告,自己不能写,只能让别人代替手写。
有一次,孙权对他说:“如今你肩负重任,应当读点书,才能增长才干。”吕蒙说:“军务如此繁忙,哪里有时间读书呢!”孙权说:“你当我是让你研究经书,去当五经博士吗?我是让你涉猎历史文化知识,以增进学问,开阔眼界。你的军务固然繁忙,还能比我更忙吗?我从小就读过《诗经》、《尚书》、《礼记》、《左传》、《国语》等书;当政以来又读了‘三史’和各家兵书,自觉大有得益。你的天赋不错,如能读点兵书,必有所得,怎能不一试呢!”孙权还从历史借鉴中开导他说:“古来凡是有作为的军事家都是善于学习的。东汉光武帝刘秀在戎马倥偬之际,仍然手不释卷;曹孟德也自称老而好学。他们都能做到,你还有什么理由不自勉呢!”孙权见吕蒙不住点头,便给他提出一个读书计划,说:“书籍很多,从何着手呢?我看你现在最急需的是先读《孙子》、《六韬》等几部兵书,还有《左传》、《国语》和‘三史’。先从这几部书入手,钻研下去,必有所得。”从此,吕蒙开始发奋读书,按照孙权的建议,一本一本地仔细阅读,真是废寝忘食,手不释卷。功夫不负苦心人,几年过去了,果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他读的书已不比当时的许多儒生少。
建安十五年(210年),镇守荆州的周瑜病死,孙权改派鲁肃接替周瑜。鲁肃赴任途中经过吕蒙的驻地浔阳。鲁肃这个人不仅善于谋略,还是一个博古通今、满腹经纶、精于诗文的学者,虽然在军中,仍然手不释卷,颇有儒将风度。他对武夫出身的吕蒙,一向有点瞧不起。这时他抱着这样的成见,不愿去见吕蒙。部下劝他道:“如今吕将军功名日显,不能用老眼光看待他,应当去会见他。”鲁肃不得已下船前往吕蒙营中,吕蒙盛情款待鲁肃。饮宴正酣,吕蒙询问道:“您被委以重任,镇守西部重镇,与刘备的悍将关羽为邻,不知有何计策以防不测?”鲁肃带着不屑与他商议军国大谋的轻慢口气答道:“这得看当时的情况,随机应变。”
吕蒙严肃地说:“如今孙刘虽然表面上是联盟,实际上随时都想吃掉对方。何况关羽这个人如熊似虎,怎能不事先作好防备呢?”接着吕蒙向鲁肃分析了曹孙刘三方错综复杂的关系,直到关羽为人的特点:“此人不仅善战,而且好学,能背诵全部《左传》;气宇轩昂,忠于刘备。不过性格自负,盛气凌人,好高人一等。我们应当根据这人的特点,制定几套防备策略。”接着,吕蒙向鲁肃提出了防备关羽的`五条计策。鲁肃听着听着,原先那一副轻慢的神情消失了,不知不觉地离开座席,挪到吕蒙跟前,侧耳倾听,频频点头,眼里闪耀着敬佩的光芒。待吕蒙说罢,鲁肃情不自禁地拍着他的肩膀赞叹道:“吕子明,我原以为你只有武略罢了,没想到你的学问和才略已有这么大的长进,再也不是从前的吴下阿蒙了!”
吕蒙朗声笑道:“古人不是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吗?一个人只要肯学习,就不怕不能增长学识和才干。”从此,两人结为好友。“吴下阿蒙”后来就成了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的学识还浅。
由于吕蒙有着长期的战争经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再加上发奋读书,真是如虎添翼,如龙得云,成了一个智勇双全的出色将领。几年后,他设奇计诱降刘备的零陵太守郝普,兵不血刃地夺取了长沙、桂阳、零陵三郡;他定计智取南郡,擒杀关羽,从刘备手中夺回荆州,使东吴控制了长江中游,改变了吴蜀力量的对比。吕蒙死后,史学家陈寿评吕蒙道:“勇而有谋,识断军计”。历史上一致公认吕蒙是一位有勇有谋的杰出将领。
名将吕蒙的故事3
吕蒙不念旧仇的故事
吕蒙年轻时,曾因部下的事被江夏太守蔡遗告发,他一点也不怨恨。后来,豫章太守顾邵去世,孙权询问他应该让谁接替顾劭,他推荐蔡遗。孙权见他不念前嫌,十分高兴,笑着对他说:“君欲为祁奚耶”?于是用之。
吕甘之交的故事
大将甘宁性情粗暴,轻于杀戮,不但经常违背吕蒙的心意,而且不时违犯孙权的命令。孙权对此,颇为恼火,吕蒙却总是为他说情,他认为,“天下未定,斗将如宁难得,宜容忍之。”孙权听了吕蒙的话,厚待甘宁。后来,甘宁果然为东吴出了大力,立了大功。
后甘宁厨房下一小童犯了过失。逃到吕蒙那里,吕蒙怕他遭甘宁杀害,便将其藏匿起来,没有马上将他送回。后甘宁带着礼物来拜谒吕蒙的母亲,要升堂见母时,吕蒙才叫出那小童来还给甘宁,甘宁答应不杀他。可是,过了一会儿,回到船上,甘宁却把小童捆在桑树上,亲自挽弓将他射死。然后,下令船上的人加固船的缆绳,自己解下衣服卧在船中。吕蒙闻后大怒,鸣鼓聚兵,准备上船进击甘宁。甘宁听到动静,故意躺着不起来。吕蒙的母亲光着脚跑来劝阻吕蒙:“至尊待汝如骨肉,属汝以大事,何有以私怒而欲攻杀甘宁?宁死之日,纵至尊不问,汝是为臣下非法。”吕蒙平日非常孝敬,听了母亲的话,心里明白过来。他亲自来到甘宁船上,笑着招呼:“兴霸,老母待卿食,急上!”甘宁满面羞愧,流着泪对吕蒙哽咽着说:“负卿”。于是,便去见吕蒙的母亲,并跟吕蒙欢宴竟日。
吴下阿蒙的故事
起初,孙权对大将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军中事务,不能不学习!”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成为传授经书的官吗!只不过要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要说事务多,谁像我事务多?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十分有收效的地方。”于是吕蒙开始进行学习。等到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研讨论议事,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吴地的阿蒙了!”吕蒙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之后就应重新另眼看待他的才能,大哥知道这件事太迟了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告别而去。后以“吴下阿蒙”称誉别人变化很大,长进明显;或反其意而用之,谦指自己毫无长进,也作“阿蒙吴下”。金元敏之《读裕之弟诗稿》:“吴下阿蒙非向日,新篇争遣九泉知。”清黄景仁《闻稚存丁母优》:“阿蒙吴下还依旧,他日登堂欲拜难。”
吕蒙梦中学习的故事
孙权劝吕蒙多学习经典,于是吕蒙便潜心博览群书,而以《易经》为主要学习对象。吕蒙经常因酒醉而坐在已逝世的孙策的旧座位上,有时更沉沉睡去。一次在他沉睡中,竟然将《易经》诵读了一遍,然后惊醒。众人问他惊醒的原因,他便说:“我刚才梦见伏羲、周文王、周公,与我谈论世代治乱兴衰之事,与及日月宇宙变化之理,无一不是精妙之极;他们不是只谈空话,纯粹诵读文章而已。”于是大家都知道吕蒙曾经在睡梦中诵读《易经》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