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逐北的意思
- 2、“追亡逐北”中的“亡”和“北”的用法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 3、追亡逐北的北是什么意思
- 4、文言文翻译追亡逐北
- 5、追亡逐北的亡什么意思
- 6、追亡逐北的“北”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是南、东、西?
逐北的意思
逐北的解释
[chase defeated enemy]
追剿败兵 时 相与 争地而战,伏尸百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庄子·则阳》 追亡逐北。——贾谊 《过秦论》 详细解释 (1).追击败兵。 《庄子·则阳》 :“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陆德明 释文:“逐北,如字,又音佩。军走曰北。” 《史记·项羽本纪》 :“ 楚 起於 彭城 ,常乘胜逐北,与 汉 战 荥阳 南 京 索 间。” 唐 纪唐夫 《骢马曲》 :“逐北自谙深碛路,连嘶谁念静边功。” 《明史·李文忠传》 :“逐北数十里, 斩首 数万级,溪水尽赤。” 郑振铎 《桂公塘》 十三:“他们 仿佛 便已看见挞子兵的 狼狈 败退, 汉 族大军的追奔逐北。” (2).逃跑。 明 孙柚 《琴心记·相如倦游》 :“鹏困图南,骓伤逐北,命乖时蹇难说。”
词语分解
逐的解释 逐 ú 强迫离开:逐客令。放逐。 驱逐 。 依照先后次序,一一挨着:逐步。逐个。 逐渐 。逐年。 逐一 。 追赶:逐鹿(喻争夺 天下 )。角(?)逐(争相取胜)。 追逐 。 笑逐颜开 。 部首 :辶; 北的解释 北 ě 方向,早晨面对太阳,左手的一边,与“南” 相对 :北方。北辰(古书指北极星)。 北上 (古代以北为上,后指去本地以北的某地,与“南下”相对)。北极星(出现在 天空 北部的一颗亮星,人常靠它辨别方向)。北国
“追亡逐北”中的“亡”和“北”的用法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这两个词都属于词类活用中的动词用作名词,有关的解释如下:
解释这个成语中的关键词:
追亡:追赶逃亡者。
逐北:1.追击败兵。 2.逃跑追逐逃走的败兵。
“北”,溃败(的军队)。这里指追击败走的敌军。
解释这两个词类活用:
亡原意指的是死亡,在这里指的是逃亡的人;
北原意指的败北,在这里指的是败北的人。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原句为“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追亡逐北的北是什么意思
追亡逐北的北意思:溃败(的军队)。
追亡逐北,汉语成语,拼音是zhuī wáng zhú běi,意思是追击溃败的敌军。
《史记田单列传》:“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
《三国志吴志陆逊传》:“三道俱进,果冲休伏兵,因驱走之,追亡逐北,径至夹石,斩获万馀。”
《管子兵法》:“器成教施,追亡逐北若飘风,击刺若雷电。”
追亡逐北的笔顺:
追总笔画:9笔。1. ノ(撇)、2. 丨(竖)、3. ㄱ(横折)、4. 一(横)、5. ㄱ(横折)、6. 一(横)、7. 丶(点)、8. ㇋(横折折撇)、9. ㇏(捺)。
亡总笔画:3笔。1. 丶(点)、2. 一(横)、3. ∟(竖折/竖弯)。
逐总笔画:10笔。1. 一(横)、2. ノ(撇)、3. 亅(弯钩)、4. ノ(撇)、5. ノ(撇)、6. ノ(撇)、7. 丶(点)、8. 丶(点)、9. ㇋(横折折撇)、10. ㇏(捺)。
北总笔画:5笔。1. 丨(竖)、2. 一(横)、3. ㇀(提)、4. ノ(撇)、5. 乚(竖弯钩)。
文言文翻译追亡逐北
1. 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的古文翻译
这句古文的翻译是:燕军纷乱,溃散逃命,齐军紧紧追击溃逃的敌军。
这句话出自史记·七十列传·田单列传,描写了田单以火牛阵打破燕军的故事。
扩展资料
原文
田单乃收城中得千馀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於其角,而灌脂束苇於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燿,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
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卒至河上,而齐七十馀城皆复为齐。乃迎襄王於莒,入临菑而听政。
译文
田单于是从城里收集了一千多头牛,给它们披上大红绸绢制成的被服,在上面画着五颜六色的蛟龙图案,在它们的角上绑好锋利的刀子,把渍满油脂的芦苇绑在牛尾上,点燃其末端。又把城墙凿开几十个洞穴,趁夜间把牛从洞穴中赶出,派精壮士兵五千人跟在火牛的后面。因尾巴被烧得发热,火牛都狂怒地直奔燕军,这一切都在夜间突然发生,使燕军惊慌失措。
牛尾上的火把将夜间照得通明如昼,燕军看到它们都是龙纹,所触及到的人非死即伤。五千壮士又随后悄然无声地杀来,而城里的人乘机擂鼓呐喊,紧紧跟随在后面,甚至连老弱妇孺都手持铜器,敲得震天价响,和城外的呐喊声汇合成惊天动地的声浪。燕军非常害怕,大败而逃。齐国人在乱军之中杀死了燕国的主将骑劫。
燕军纷乱,溃散逃命,齐军紧紧追击溃逃的敌军,所经过的城镇都背叛燕军,归顺田单。田单的兵力也日益增多,乘着战胜的军威,一路追击。燕进仓皇而逃,战斗力一天天减弱,一直退到了黄河边上,原来齐国的七十多座城池又都被收复。于是田单到莒城迎接齐襄王,襄王也就回到都城临淄来处理政务。
田单
田单(tián dān)生卒年不详,妫姓,田氏,名单,临淄人,战国时田齐宗室远房的亲属,任齐都临淄的市掾(管理市场的小官)。齐国危亡之际,田单坚守即墨,以火牛阵击破燕军,收复七十余城,因功被任为相国,并得到安平君的封号。后来到赵国作将相,死后葬于安平城内。
2. 追亡逐北的意思
基本解释 : 词目 追亡逐北发音 zhuī wáng zhú běi释义 追逐逃走的败兵。
北,溃败(的军队)。出处 汉·贾谊《过秦论》:“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示例:因驱走之,~,径至夹石,斩获万余。 晋·陈寿《三国志·吴志·陆逊传》用法:作谓语;指追击败走的敌军,词语分开解释 : 追亡 : 1.追赶逃亡者。
2.秦末,楚汉相争,韩信弃楚归汉,未被重用而逃,汉相萧何赏识韩才,亲自把韩追回来,并劝说刘邦重用韩信,拜为大将。事见《史记.淮阴侯列传》。
后因以"追亡"为典。 3.追念死者。
逐北 : 1.追击败兵。 2.逃跑。
3. 追亡逐北的意思
基本解释 : 词目 追亡逐北
发音 zhuī wáng zhú běi
释义 追逐逃走的败兵。北,溃败(的军队)。
出处 汉·贾谊《过秦论》:“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示例:因驱走之,~,径至夹石,斩获万余。 晋·陈寿《三国志·吴志·陆逊传》
用法:作谓语;指追击败走的敌军,
词语分开解释 : 追亡 : 1.追赶逃亡者。 2.秦末,楚汉相争,韩信弃楚归汉,未被重用而逃,汉相萧何赏识韩才,亲自把韩追回来,并劝说刘邦重用韩信,拜为大将。事见《史记.淮阴侯列传》。后因以"追亡"为典。 3.追念死者。
逐北 : 1.追击败兵。 2.逃跑。
4. 【文言文《火牛破阵》翻译
燕王以为这是对的,使骑劫代替乐毅.田单命令城里百姓每家吃饭的时候必须在庭院中摆出饭菜来祭祀他们的祖先,飞鸟都吸引得在城内上空盘旋,并飞下来啄食物.燕人对此感到奇怪,田单因此扬言说:“这是有神人下来教导我.”于是命令城中人说:“会有神人来做我的老师.”每当发布约束军民的命令,一定宣称是神师的旨意. 田单又收集百姓的黄金得到千镒,命令即墨的富豪赠给骑劫,说:“即墨立刻投降,希望不要掳掠我同族的妻妾,令他们安居.”骑劫非常高兴,答应他.燕军由此而更加松懈. 田单于是在城内收集到一千多头牛,叫人做了深红色绸衣给牛穿上,上面画著五颜六色的龙形花纹,把锋利的尖刀绑在牛角上,把淋了油脂的芦苇扎在牛尾上,再给芦苇梢点火燃烧.在城墙上挖数十个洞,夜晚放开牛,壮士五千人跟随在牛的后面.牛尾灼热,愤怒地冲向燕军.牛尾上有火把,明亮耀眼,燕军看见狂奔的火牛全身都是龙纹,被它冲撞的不是死就是伤.五千人因含著枚攻击燕军,而城中擂鼓呐喊追击燕军,老弱都击打家中各种铜制器具制造声响,声音震天动地.燕军非常惊惧,失败逃走.齐人接著诛杀对方的将领骑劫.燕军混乱奔走,齐人追杀逃跑败北的人,原来失去的土地,全部都收复了..。
5. 英语翻译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秦有余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
又是高一的翻译.刚学过.1.(秦始皇)向南攻取了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南:方位名词活用,翻作向南,在南边 以为:以之为]2.秦国有足够的力量利用他们的这一弊端,追击逃走的败兵,(杀得)败军横尸百万,流淌的血水竟能使盾牌浮起来.[亡、北都是指战败逃跑的士兵]3.对外实行连横的计策来斗诸侯4.吞并西周、东周,灭亡了诸侯国[亡:使……亡]5.不比九国的军队强大以上都是出自过秦论6.先攻破秦进入咸阳的人就可以在那里称王,统治那里[王:名词活用做动词,称王,即统治]7.于是夜里骑马来到了沛公的军营8.大王来的时候带了什么礼物?[何操:操何,倒装句]以上是出自鸿门宴9.后世看了这篇文章的人,也将为这篇文章而有所感慨10.本来就知道一死生是荒诞而不现实的,齐彭殇是捏造出来的.[一:和齐一个意思,即把……一,将……同等看待 可以不翻译出来]10.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进行集会.出自兰亭集序11.为亲戚的知心话而感到心情愉悦12.既然自认为自己的心志为形体所役使13.(我)再驾车出去又有什么追求的?[焉:哪里,什么]出自归去来兮辞这些都是我上课的笔记喔.人教版的.花了一个小时打上来的,呼.。
追亡逐北的亡什么意思
追亡逐北的亡是逃亡者的意思。
亡原意指的是死亡,在这里指的是逃亡的人。属于词类活用了,是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追亡:追赶逃亡者。
逐北:追击败兵。逃跑追逐逃走的败兵。
北,溃败(的军队)。这里指追击败走的敌军。
追亡逐北的造句:
1、我军在解放三省之后,一路追亡逐北,直捣王朝的老巢。
2、数年间,追亡逐北,斩首无算,胡虏闻狼啸而胆裂遁逃。
3、追亡逐北三万里,怒海狂涛一路杀。
4、卫青率左路军,在鬼见愁背风列阵,大败单于大军,追亡逐北,略龙城,挥师北向,兵锋直指单于庭。
5、一怒爆发,杀妖族,救女友,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6、现在兵部右侍郎熊廷弼镇守辽东,追亡逐北,稳固了我朝在辽东的局面,有此人坐镇辽东,我朝必不有失,所以微臣以为,矿税可以停征了。
7、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卤,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8、萧末在混乱中引众离去,赵端和欧阳鼎、阿鲁巴追亡逐北,追得宫帐军丢盔弃甲,缴获马匹千余,军械数百。
追亡逐北的“北”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是南、东、西?
败北”就是打败仗的意思。“北”的本义是“背”或“相背”。古时两军作战,打了败仗向后逃跑的一方,总是以背对敌的,所以“北”这个词,就增加了“失败” 这一义项。《孙子·军事》:“佯北勿从。”这个“北”,也是“败”或“败逃”,意为“敌人假装败逃,不要盲目追赶”。贾谊《过秦论》“追亡逐北”,意为 “追杀败逃的敌军”。
秦汉以后,“败北”成为一个双音节的常用词。例如《史记·项羽本纪》:“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后来“败北”不仅指军事失败,而且引申为办各种事情的失利。在现代汉语中,“败北”泛称在竞赛中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