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无为是什么意思
- 2、无为的真正含义
- 3、“无为”是什么意思?
- 4、无为是什么意思?
- 5、“无为”具体的含义是什么?
无为是什么意思
无为是道家消极的处世态度和哲学思想。意思是不主动地有所作为,听任自然发展变化。
“无为”是先秦时期的道家思想,由思想家老子提出来的。它的态度用于政治的政策方针,政府无为,百姓自治;无为、不争,是老子对君王的告诫,指君主不与民争。
无为,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概念。道家所宣扬的“无为”无不为,不争是老子对君王的告诫,不是普遍性的道德准则,指君主不与民争。道家的无为是指要君主不与民争,顺应民众,不妄为的意思。
但是无为的深层含义并不是完全的无所作为,道家的“无为”,并非要君主消极避世,而是应该努力学习,积极进取,通晓自然和社会,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所以说,“无为”并非要君主无所作为,什么事情都不做;而是要君主应该按“道”行事,处世立命,君主必须摒弃妄自作为,远祸慎行,追求朴素节俭、清静寡欲的境界。
无为而治,重点是治,是一种领导艺术,而不是在于“无为”。道家并不是完全消极的,它里面产生了许多积极入世有所作为的人物,而且也有鼓励人们张扬个性大有作为的精神。只不过人们对其充满了道听途说的认识和想当然的理解,所以才让道家背负了“消极 ”的坏名声。
无为的真正含义
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是人要遵循自然之理,顺应自然的运行,不必去干预自然的运行,不做不必的事,但也必须去做“作为自然与社会一部分的你”遵循自然逻辑该做的事(无不为)。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的作用就是无为,它的效果是无不为。道顺应自然,是自然而然的,一直这样,好像什么没有做,无所作为,叫无为。无为就是不违反自然,“为”和违背的“违”相通。
简言之:
无为论,正确的理解应当是不违背事物的本性而为。“人主之术,处无为之事,而行不言之教,清静而不动,一度而不摇,因循而任下,责成而不劳”(《主术训》)。
“上操其名,以责其实,臣守其职,以效其功”(《修务训》),实质上是“君逸臣劳”,以臣下众人的智慧来实现君主的“无为”,而所谓君主的“无为”在于因势义导,并不代表放弃对官吏职责的考核。
“无为”是什么意思?
无为,无造作之意。为‘有为’之对称。即非由因缘所造作,离生灭变化而绝对常住之法。又作无为法。原系涅.槃之异名,后世更于涅.槃以外立种种无为,于是产生三无为、六无为、九无为等诸说。于小乘各部派中,说一切有部立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虚空无为,合为三无为。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于三无为之外,立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四无色处,及缘起支性(十二缘起之理)、圣道支性(八圣道之理)等,总为九无为。化地部则以不动、善法真如、不善法真如、无记法真如取代四无色处,亦作九无为之说。大乘唯识家于三无为外,别立不动、想受灭、真如,合为六无为;或开立真如为善法、不善法、无记法,而为八无为。然无论开立为六无为或八无为,非谓无为有多种别体,而系断除我、法二执所显之一种法性;复以此一法性从所显之诸缘而称种种之名。准此而言,真如、法性、法界、实相等亦皆为无为法。又以涅槃而言,上记三无为中之择灭无为、六无为中之真如无为即涅槃;而涅槃乃一切无为法中之最殊胜者。
又关于无为法之体,说一切有部主张其为有体,经量部及大乘唯识家以其为无体,不承认其实相。其中,唯识家依‘识变’与‘法性’假立六种无为,即:(一)指远离烦恼所知障之真如,以其无有障碍,恰如虚空,称为虚空无为。(二)指远离一切有漏之系缚而显之真.理,称为择灭无为。(三)指本来自性清净之真如,以其非由无漏智之简择力而来,称为非择灭无为。(四)指显现于第四静虑(第四禅)之真如,以第四静虑已灭苦、乐二受,寂静不动,称为不动无为。(五)指显现于灭尽定之真如,以灭尽定已灭六识心想与苦、乐二受,称为想受灭无为。(六)指真.实如常,无有丝毫虚妄变异之法性真如,称为真如无为。[品类足论卷一、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一、卷三十九、俱舍论卷一、卷六]
无为是什么意思?
无为指经过有为的思考,以时势、趋势的判断做出顺势而为的行为,即顺应自然的变化规律,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而不人为做作,从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是中国先秦时期道家思想术语。根据处理问题不同,“无为”的态度即可用于政治的政策方针,政府无为,百姓自治;也可以用于修身养性。 无为谓之一人正而化天下正。无为不是无所作为,不是无所事事,而是不做无效的工作。不该干的不能干,该干的必须干,不能反着来;不然就是违背了道啊。《说苑·君道篇》载师旷言云:“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欲,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此人君之操也。”《明道篇》有诗云:“自然之道本无为,若执无为便有为。得意忘言方了彻,泥形执象转昏迷。身心静定包天地,神气冲和会坎离。料想这些真妙诀,几人会得几人知。”《道德经》中有十二处提到无为。第三章称“为无为,则无不治”。
“无为”具体的含义是什么?
无为就是消除自己内心的私欲,存天理,灭人欲,让自己的言行遵从自然规律、生理规律和社会规则。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
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而无为思想用在为人处事的观点上来看,便是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