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在划分晋国地盘时韩赵魏三家是怎么分的,分别占了哪里?
1.晋室彻底覆灭
赵、魏、韩三晋被赐命为诸侯,乃吹响了晋室覆亡的号角。此后史实,稍显混乱,各版记载稍有出入,下列举一二,仅供品鉴。
1)《史记晋世家》中关于三家分晋、晋室覆灭的记载:
幽公之时(前439422),晋室衰微,反而朝见韩、赵、魏三家之主。且仅有绛、曲沃两地,其余壮阔山河均握于三晋掌中。
烈公十九年(前403),周威烈王赐命三晋为诸侯,晋国名存实亡。(此处的烈公在位时间乃为前421395)
静公二年(前376),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室后三分其地。静公被贬逐为庶民,晋绝不祀。
2)《史记赵世家》中的记载:
赵成侯十六年(359),晋君赴端氏之地(今山西晋城沁水以东45公里的端氏镇),渐成颠沛流离之态。
赵肃侯元年(前349),晋君端氏驻地被夺,徙居迁移至屯留之地。
下图(图2)晋国后代之君世系
3)《史记韩世家》中的记载:
韩昭侯十年(前349),韩弑灭其君悼公。此悼公疑似晋侯,或即《晋世家》所谓静公也。
4)《竹书纪年》是春秋战国时期,晋、魏两国史官所记之史书,乃中国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经秦火的编年体通史。共载89位帝王、1847年历史。其有关晋国覆灭的记载如下:
梁惠成王元年(晋桓公二十年,前369),韩共侯、赵成侯迁桓公于屯留,以后再无晋事(桓公即《史记》中孝公)。照此,则晋史止于前369年。
2.三家分晋后疆域
赵魏韩将庞大晋国肢解为三,晋室彻底覆灭不久的前350年,各家占据的疆土如下:
魏国主要分为两大块,西块乃今晋西南,此区域自始至终就是晋国的龙兴之处、统治中心,经营数百年之久,可谓固若金汤,加之险峻的河西之地,彻底阻隔了强秦东出中原的通途大道。而东块区域地处中原核心区,土地肥沃,阔野千里,乃晋国强军富国的粮仓。
下图(图3)三晋疆域地形图(前350),借鉴于中国历史地图集
韩国亦主要由两大块构成,北者占据上党大部,此区域群山环绕,地势颇高,“地极高,与天为党,故曰上党”,因险峻高耸,是东出太行的必经之地,遂战略价值凸显,素有“得上党可望中原”之说。南块区域位列黄河以南,西接崤函险道,东临中原核心。如此,秦国东出之路可谓尽数阻塞,仅余武关一途。
赵国几乎占据了原晋国的北部疆土,包括代地、太原盆地等。中山复国后,其处于赵国四面窥视之中,命运不言自明。
古代七国地图分布是什么?
古代七国地图分布如下图所示: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但已名存实亡。
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
秦并六国
秦国虽然暂受挫败,但实力雄厚,六国没有一个能单独抗秦。秦国统一六国的形势完全成熟了。公元前251年,燕乘赵国新败,出兵攻赵,反被赵国击败。然而在秦的威胁下,东方六国又结成暂时的联盟。公元前247年,魏信陵君合五国兵攻秦,败秦于河外。
公元前241年赵庞暖合赵、楚、魏、燕、韩五国兵攻秦,但为秦所败。从此,东方六国联盟不复存在。秦乘势各个击破,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统一天下,七国争雄的局面结束。
赵、魏、韩“三家分晋”后,晋国的国君到哪里去了?
赵魏韩三家分晋以后,晋国国君的处理就变成一件难事,不是地位上的问题,而是谁都不愿意收留他。
赵魏韩三家分晋后,晋出公讨伐三家却兵败被杀。之后晋哀公继位,晋哀公则是名副其实的傀儡君王,如果说他的父亲还是有一定威信的,晋哀公则丝毫没有,最后也是默默死去。
之后是晋幽公继位,这时晋国王室封地已经少得可怜,只剩下两座城池,还要任人摆布,定期朝见赵魏韩三家的君王,据说晋幽公连自己喜欢的女子都无法娶进宫中,只能半夜去幽会,结果不小心被盗贼所杀。
幽公之后是晋烈公,这一时期周朝王室分封赵魏韩三家为诸侯,也就相当于与晋国并立,但是晋烈公在地位上要高于他们三家君王,不过这些虚无缥缈的头衔已经没有什么用了,因为此时的晋烈公已经被魏国控制,地位高低还有什么意义呢?不久,晋烈公也去世了。
之后晋孝公继位,当他继位时连仅剩的一点领土也已经没有了,所以晋孝公只能四处流浪,希望赵魏韩三家可以收留他,可是三家谁也不愿意收留,于是晋孝公的新家安置问题就被赵魏韩三个有关部门像皮球一样踢来踢去,最后赵国将晋孝公安置在屯留,问题才算结束。
最后晋静公继位,三家这次一点颜面不留,直接瓜分了晋国王室唯一一点封地,并且把晋静公废为庶人,估计大家都不想管他了,所以晋国自此算是彻底灭亡,至于晋静公后来去了韩国,韩王指使其晋静公妃子杀害了他,一代春秋强国就此彻底陨落。当然赵魏韩三家最后下场也不咋地,也是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