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铁事

登录

磁性战术(磁性战术时间)

wangsihai

本文目录一览:

磁性战术和闪电战区别

“磁性战术”是朝鲜战争时,美军将领李奇微发明的战术。“磁性战术”是快速装甲部队的穿插、空降部队机降和地面主力部队的“齐头并进”的组合战法。

闪击战,由古德里安创建的战争模式。闪电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经常使用的一种战术,它充分利用飞机、坦克的快捷优势,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制敌取胜。闪击战三个重要要素:奇袭、集中、速度。

也就是说:磁性战术是利用快速部队先期行动抢占要地,主力部队齐头并进跟上,巩固防卫后进攻,有点步步为营的意思。但是闪电战是主力部队利用飞机以及装机部队的快速突进及有效配合,一鼓作气拿下目标。。

最明显的区别在于磁性作战是主力部队随后跟上,闪电战是主力部队快速进攻,而不是随后跟上

李奇微发现志愿军弱点,彭德怀建议后撤,毛主席不同意并要求进攻

在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中,志愿军在朝鲜人民军的配合下,突破三八线并持续南进,将战线从三八线推至三七线,取得了政治和军事上的双重胜利。由李奇微指挥的“联合国军”地面部队,全线撤至三七线附近的平泽、安城、堤川、三陟一线。当时,彭德怀对战场局势进行了认真分析,一是考虑到敌人的主力尚存,似有“诱我深入”之图谋,二是考虑到志愿军连续作战,已十分疲劳,且后勤供应存在很大困难,于是彭德怀果断下令停止追击,并适时结束了第三次战役。

彭德怀下令停止追击,当时有不少人不理解,甚至不满意,其中就包括朝鲜人民军统帅金日成,以及苏联驻朝鲜大使兼朝鲜人民军总顾问拉佐瓦耶夫。在他们看来,敌人已经全线溃败,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已持续深入至三七线附近,只要再加一把劲,就可以将敌人赶出朝鲜,取得最终的胜利。然而,从后来的实际情况来看,彭德怀下令停止追击,是完全正确的。因为,第三次战役结束刚刚一个礼拜,李奇微就利用水原和利川之间的宽大正面,命令部队向北开始了侦察和搜索,为全线反攻做准备。

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李奇微敢于这么做,急于这么做,这不仅说明当初敌人并没有全线溃败,而且还更加验证了彭德怀的分析——敌人是有预谋地“诱我深入”。可以说,彭德怀凭借着敏锐的战场洞察力,成功避免了一次危机,没有落入李奇微“诱我深入”的圈套之中。不过,李奇微的阴谋诡计没有得逞,自然不会善罢甘休,他命令部队向北开始侦察和搜索,目的是发现志愿军真正的防御线,保持与志愿军的接触,为发起全线反攻做好准备。

李奇微将自己制定的这次军事行动,命名为“猎犬行动”,意思是让部队像猎狗一样,向北搜寻志愿军,并大胆进行接触,把因连续作战而十分疲劳,且后勤供应困难重重的志愿军死死地缠住,然后发起致命一击。为了便于手下官兵们理解,李奇微将这种战术定义为“磁性战术”,并将“磁性战术”作为“联合国军”今后在朝鲜战场作战的总战术原则。

可以说,李奇微制定“磁性战术”,是基于其对第一至第三次战役的细致分析而形成的,是针对志愿军“两个弱点”而形成的。李奇微认为:

志愿军第一个弱点,是武器装备的落后,这种落后是全方面的。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不仅拥有机械化的坦克、大炮,而且还有强大的空军和海军。特别是“联合国军”强大的空军,完全限制了志愿军在白天的一切军事行动。因此,志愿军为了避开空军的攻击,只能选择在夜晚作战,充分发挥夜战的优势。而夜战,则是“联合国军”最不擅长的。这正是以己之长攻敌之短。

此外,李奇微分析了志愿军发起进攻的时间,他想起了在视察部队之时,一位美军士兵曾经指着圆圆的月亮说道:“那是中国人的月亮!”李奇微明白了,志愿军发起大规模夜战,必须依靠月亮的照明。而且志愿军总是集中在月尾月初那几天发起进攻,在战斗进行之时,月亮会越来越亮。月亮最圆最亮的时候,往往是志愿军进攻最猛烈的时候。李奇微将此称之为“月夜攻势”!

志愿军第二个弱点,是后勤供应的落后,特别是随着战线的南推,战场空间的拉大,志愿军后勤供应面对的问题也越来越大。李奇微翻阅了西线战场战斗记录,发现:志愿军在第一次战役中的攻势,从10月26日晚上开始,至11月2日结束,“联合国军”撤退至清川江以南,志愿军停止追击;志愿军在第二次战役中的攻势,从11月25日晚上开始,到12月2日结束,“联合国军”溃退至平壤一线,志愿军停止追击;志愿军在第三次战役中的攻势,从12月31日晚上开始,至(次年)1月8日结束,“联合国军”撤退至三七线,志愿军停止追击。

志愿军的三次攻势,持续时间均为八天,而且在八天之后都停止追击。李奇微认为,志愿军的攻势持续八天,是由后勤供应所决定的。也就是说,志愿军一线部队的粮食弹药,由于后勤补给无法到位,所以只能维持八天的战斗。八天之后,志愿军就必须停止攻势,也只能停止攻势。李奇微将此称之为“礼拜攻势”!

李奇微根据分析得来的“月夜攻势”和“礼拜攻势”,摸索总结出了一套对付志愿军的有效办法。这个办法就是:当志愿军开始发起攻势的时候,“联合国军”就应当避其锋芒,有步骤地后撤,在始终保持与志愿军接触的同时,不断消耗志愿军的粮食弹药;当志愿军的攻势进入尾声的时候(也就是差不多八天前后),“联合国军”立即发起猛烈反击,向疲劳且物资匮乏的志愿军,打出致命的一击。

李奇微的这个办法,即被其称为“磁性战术”的总战术原则。实事求是地说,李奇微发明的新战术,完全针对了志愿军“武器装备落后、后勤供应困难”这两个弱点。相比于狂妄自大的麦克阿瑟来说,李奇微此时显露出了过人的一面,成为了志愿军最为强劲的对手。1951年1月15日,李奇微开始实施“磁性战术”:利用水原和利川之间的宽大正面,以 汽车 搭载步兵,配以少量坦克,采取多路小股的方式,向北对志愿军进行火力侦察、搜索。

李奇微带有试探性的军事行动,整整持续了八天,除了与志愿军小股侦察部队发生过一些短暂而迅速的交火之外,“联合国军”并没有找到志愿军主力部队的影子。根据战场侦察和搜寻的情报,李奇微分析认为,虽然目前没有摸清志愿军的实际防御线,没有与志愿军主力部队保持接触,但是至少可以证明,消失得无影无踪的志愿军,暂时还没有发动新一次战役的能力和意图。

李奇微判断,相比于在第二次战役中的“示弱诱敌”,志愿军这次肯定是饥疲之师,被迫进入休整状态,已经没有力量再次发起攻势。因此,李奇微决定趁虚而入,于1月25日指挥美军第1军、第9军、第10军和南朝鲜军第1军团、第3军团,共十六个师外加三个旅和一个空降团,总兵力23万余人,由西至东逐步全线发起大规模进攻。

事实正如李奇微所料,在第三次战役结束之后,志愿军很快转入了休整。当时,彭德怀和金日成等人,虽然在己方是否乘胜追击的问题上存在一定分歧,但是在敌人是否有能力于短期内发动进攻的看法上却是一致的,即敌人不可能在短期内发动大规模进攻。然而,让彭德怀和金日成等人没有想到的是,敌人真的就在短期内发起了大规模进攻。

就在李奇微发起进攻的时候,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正在举行高级干部联席会议,一方面讨论战场局势的发展和走向,另一方面相互交流作战经验。在一片欢快的气氛中,一位情报参谋匆匆走到了彭德怀的身边,并递上了几份电报。彭德怀在看过电报之后,脸上的笑容逐渐收敛了,神色变得异常严肃起来。

坐在彭德怀身边的陈赓,急忙转身询问:“老总,什么事情?”

彭德怀低声告诉陈赓:“怕什么来什么,前线发来电报,说李奇微已经开始进攻了!”

李奇微发动进攻,彭德怀为什么感到担忧呢?原因有两点:第一,志愿军经过三次战役连续作战,已经十分疲惫。彭德怀原本计划在第二次战役结束之后,让部队进行一段时间的休整,不过为了粉碎敌人“假和平、实备战”的阴谋,志愿军没有休整就快速发起了第三次战役。在第三次战役结束之后,志愿军计划休整两个月,然后发动春季攻势。可是,志愿军刚刚进入休整期没多久,李奇微就发动大规模攻势。

第二,按照志愿军的整体部署,国内的第三兵团、第十九兵团正在调动,准备入朝作战。可是,在李奇微发动进攻的时间点上,这两个生力军还没有赶到战场。再加上第九兵团因严重减员,正在咸兴、元山一带休整,一时间很难立即投入作战。所以,能马上投入作战的部队,只有刚刚连续进行了三次进攻战役的志愿军前线六个军。也就是说,从兵力数量对比来看,志愿军此时并不占据完全的优势了。

总而言之,李奇微发动进攻的时间,正是彭德怀和志愿军不愿意进行战斗的时间。1月27日,彭德怀在判明了李奇微的意图之后,立即向全军发出了“停止休整,准备作战”的命令。彭德怀知道,凭借志愿军将领们优秀的指挥能力,以及战士们英勇顽强的气势和高超的战斗技能,敌人休想将志愿军击败。不过,彭德怀也充满了不祥的预感 ——在这场不得不打的战役中,在敌人先进武器装备面前,粮弹紧缺、精疲力乏、装备落后的志愿军,肯定要付出重大的代价。

1月27日深夜,彭德怀在与金日成、朴宪永、邓华等人充分协商之后,向毛主席发出了急电:

从彭德怀发出的这份电报来看,面对李奇微发动的攻势,彭德怀的建议是主动后撤,不与敌人争一时之短长,计一地之得失。从当时各方面条件来看,彭德怀的建议是符合战场实际的,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如果志愿军选择应战,那么正如彭德怀所说,不仅会打乱志愿军整个计划,而且还甚为勉强。如果志愿军选择后撤,那么就会达到“避敌锋芒,养精蓄锐,以利再战,争取最后胜利”之目的!

然而,让彭德怀大吃一惊的是,毛主席在回电中不仅不同意主动后撤,而且还要求立即发动第四次战役,目标是三七线以南三六线上的大田、安东一线。毛主席的电文是:

彭德怀接到毛主席的回电之后,心里不由暗暗叫苦:连三七线都要保不住了,怎么还要去三六线?实事求是地说,当时毛主席有更高层次的考虑,那就是政治层面影响。在李奇微已经发动大规模进攻之时,志愿军军事上的撤退在政治上是不允许的,那么只剩下打一条路——打,这是毛泽东要求立即发动第四战役的最主要原因。当然了,毛主席对于战场局势的乐观,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军事服从于政治,毛主席的命令是必须执行的。1月29日,彭德怀很快进行了第四次战役的战前动员,并作出了军事部署,采取“西顶东放”的战略战术,立即发起第四次战役,对抗李奇微发起的攻势。

西线战场由志愿军副司令员韩先楚指挥,第38军、第50军和朝鲜人民军第1军团,在金浦、仁川及野牧里至骊州以北68公里的地段上组织防御,坚决阻击敌人向汉城方向的主要进攻集团,以争取时间,掩护志愿军补充弹药以及后续部队的开进与展开。

东线战场由志愿军副司令员邓华指挥,第39军、第40军、第42军和第66军,在朝鲜人民军第2军团、第3军团和第5军团的配合下,于龙头里、阳德院里、洪川及横城以北地区集结,待敌人深入冒进之后,即向原州、横城方向实施反击,争取歼灭敌人一到两个师,并向敌人战役纵深发展,威胁西线敌人的侧翼,进而迫使敌人停止进攻。

然而,彭德怀的战略设想虽然非常完美,但是在具体战斗中,由于东线志愿军在砥平里进攻受挫,没有实现向敌人战役纵深发展的目的,从而使得西线志愿军的阻击也变得毫无意义。战至2月16日,彭德怀果断下令:西线志愿军北撤至汉江以北,东线志愿军也撤出战斗向北转移。至此,抗美援朝第四战役第一阶段宣告结束。

2月17日,彭德怀调整了军事部署,决定全线转入运动防御,准备以空间换取时间,在南起汉江北岸至横城一线,北至三八线一线地区,构筑三道防线,每道防线力争坚守20天至30天,共争取两个月的时间,掩护志愿军第二番作战部队开进集结和进行反击准备,待“联合国军”持续深入之后,再发起新的反击。

在一切部署妥当之后,彭德怀认为自己有必要回国一趟,当面向毛主席汇报战场实际情况,同时协调解决后勤供给等诸多问题。2月21日下午,彭德怀风尘仆仆赶到了北京,在与毛主席会面之后,彭德怀如实客观向毛主席汇报了战场实际情况,并讲述了自己的观点——抗美援朝是无法取得速胜的。毛主席听到战场严峻的形势非常动容,随即表态说道:“嗯,这件事我要负责任,我看我们需要调整作战方针,能速胜则速胜,不能速胜则缓胜,不能急于求成。”

毛主席毕竟是一位伟大的战略家和军事家,他的表态是非常正确和英明的决断。同时,毛主席的表态,也给了彭德怀一个很大的相机处置的余地。毛主席和彭德怀在战役的实际进程中,不断让政治目的和军事手段相互磨合,逐渐统一了思想认识,舍弃了不切实际的目标。这一切的一切,为第四次战役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是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在非常艰难的条件下进行坚守防御、战役反击和运动防御作战。此战先后持续87天,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共计毙伤俘敌7.8万余人(其中志愿军歼敌5.3万余人),完成防御任务,赢得时间,掩护了志愿军第二番部队集结入朝,为进行第五次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中,李奇微趁着志愿军休整发起进攻,彭德怀从军事实际角度出发,建议主动后撤,这是非常正确的。但是,毛主席从政治角度出发,不仅不同意志愿军主动后撤,反而要求彭德怀立即组织发起第四次战役,这也是无可厚非的,毕竟一切军事都要服从于政治。

试想一下,面对敌人大举进攻,如果无力再战的志愿军选择主动后撤,或许能够避免损失,但是也势必将面对十分巨大的政治压力。这个政治压力就是:不久前,志愿军刚刚突破三八线,将敌人击溃至三七线;现在面对敌人的进攻,志愿军怎么一下子从三七线又退回到了三八线了呢?这是一个谁也不好回答的问题。可以说,军事决定第四战役不能打,政治决定第四次战役必须打。

《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军事纷争中,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经历百战都不会失败;不了解敌人而只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性各有一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么肯定是每战必败了。

在第四次战役进行之中,彭德怀经过和毛主席的当面沟通,使毛主席充分了解到战场的实际情况,实现了知己知彼,最终达成了政治目的和军事手段之间的磨合与平衡。从此之后,志愿军采取以空间换时间的策略,从三七线节节抗击敌人,步步退回到三八线,不仅大量歼灭了敌人有生兵力,同时也为第二番部队入朝作战争取了时间,为组织发起第五次战役开创了有利条件。 历史 事实证明,志愿军在第四次战役中且战且退,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毛主席一个办法打败李奇微:你打你的磁性战,我敲我的牛皮糖

“志愿军总的政治任务是轮番作战,消灭美英军九个师,则可解决朝鲜问题。”

1951年5月,中南海的菊香书屋内,毛主席在听取了志愿军参谋长解方、第3兵团司令员陈赓的汇报之后,拿着香烟沉思了一下,说出了这么一句话。

“在打法上,我同意彭总提出的方针,应该不断轮番各个歼灭敌人。这就是一个‘零敲牛皮糖’的办法。咱们的每一个军,打一次歼灭战,应该以彻底、干脆的歼灭敌一个营为目标。一次使用三四个军、或者稍微多一点的兵力,有机会就打。其他部队则养精蓄锐,以备再战。几轮作战下来,如果能在夏秋冬三季内将敌人削弱,那明春则可进行大规模的攻势。”

这不是毛主席第一次对朝鲜战场提出意见,但却是非常重要的一次。此时,抗美援朝的前四次战役都已完结,虽然优势还在志愿军一方,但战场态势并不让人乐观!

回想志愿军入朝之初,曾经一度使用迂回、穿插战术,在各条战线上碾压敌人。刚刚经历过解放战争的士兵们,有着极强的纪律性和战术素养。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自恃武器先进,丝毫不把中国军队放在眼里。 其结果自然是骄兵必败,遭到了迎头痛击。前三次战役,志愿军把战线推过了三八线,甚至占领了汉城!

但是,一个人的死却成了美军反攻的契机。1950年12月23日上午10点,美军的前线总指挥——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尔顿·哈里斯·沃克,在一次外出时出了车祸,经抢救无效死亡。而被调过来接替其位置的,就是参加过诺曼底登陆的马修·邦克·李奇微。

李奇微是第一个将志愿军视作对手、并且愿意动脑筋的美国将领。 他经过了研究,发现了志愿军的一个致命短板:后勤供应。 志愿军缺乏运输车辆,粮食、弹药等物资,只能由战士们随身携带。人力当然比不了机械力,所以每个战士身上,仅能携带一周左右的物资。也因此,志愿军的每一次攻势,仅能持续一周。这个发现,被李奇微称为“星期攻势”。

知道了这个规律后,李奇微指定了相应的战术。他命令美国陆军,在和志愿军交火时,在开战的第一周不要拼死抵抗,而是适当后退,保持若即若离的节奏,消耗志愿军弹药;一周之后,等志愿军的粮弹消耗得差不多了,再发起全面反击!他称自己这种战术为“磁性战术”。

“磁性战术”一经使用,效果非常明显。 第三次战役中,志愿军虽然在三八线以南突飞猛进,但却始终无法大规模杀伤敌人! 1951年1月15日,李奇微指挥美军突然反扑,给志愿军第50军和第38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很快,美军又找到了志愿军的一个短板:缺乏重装备,攻坚能力不强。所以美军一旦铁心防守,志愿军的战果就会大打折扣。在第四次战役中,邓华副司令员指挥39军、40军和42军的8个团,对砥平里发动进攻。此时砥平里的防御部队是美2师23团、法国军队的一个步兵营、一个炮兵营和一个坦克中队。 他们在李奇微的严令之下顽强防守,竟然让志愿军在两天之内都没能解决战斗!

这种情况,在朝鲜战场的各个角落都在发生。本来志愿军的既定目标,是每次出击都可以歼灭敌人团一级以上的战斗单位。但是现在,这个目标已经越来越难以实现了。

面对新的局面,志愿军被逼着改变自己的打法。首先是彭德怀司令,觉得为确保成功,应该将志愿军的击破目标定敌人营一级以下单位。而毛主席在听取解方的汇报后,又做出了更具体地指示: 既然敌人使用磁性战术贴住我们,那我们就索性不进行大的穿插移动,而是依托稳固的防线,反过来以小的攻势,一点一点地敲打他们。 每一次消耗敌人一点点,最终积小胜为大胜,达到战略目的!

这种战法,很像中国南方农村吃牛皮糖的方法。牛皮糖是当地一种用稻米、麦芽糖制成的糖块,通常一块有几斤或十多斤重,又硬又黏,想要大口吃是根本咬不动的。正确的方法,是用铁锤一点点把它敲成小块,然后再吃。最终,十几斤一块的牛皮糖也会被慢慢敲光。 毛主席正是以此为例子,形象地说明积小胜为大胜的道理。所以,这种战法就被叫成了“零敲牛皮糖”的战法。

很快,志愿军战士就在战场上,成功地实践了“零敲牛皮糖”战法!

1951年5月22日,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进入第三阶段。志愿军开始北撤之时,李奇微命令手下的摩托化步兵、炮兵、坦克组成特遣队,在空军的掩护下,实施猛烈反扑。“磁性战术”的威力再一次显现!5月27日,志愿军第20军、第26军斜插至五圣山、平康、新岱里以北,进行阵地防御战,阻敌北进。

6月1日,第26军到达位于金化城东北1.5公里处的鸡雄山,立即着手构筑各种工事,挖掘坑道,准备和敌人打一场持久战。 一切的表象,似乎预示着志愿军又要打一场飞虎山、汉江那样硬碰硬的阻击战。

6月10日,美第二十五师到达鸡雄山以南地域,派出尖兵侦查。志愿军第230团得知敌人动向后,派出部队袭击了这一小股敌人。 结果杀伤对方70余人,还缴获一批枪支、文件。

6月13日至18日,美、加、韩三国军队在140余辆坦克、以及飞机、重炮的配合下,开始向鸡雄山前沿阵地进攻。志愿军战士依托工事,以较小的伤亡,顶住了这一波波攻击! 这期间,还涌现出了王兆才、张胜坤等一大批战场典型,他们有的独自一人守阵地,有的开展小型的侧翼袭击杀伤敌人,让他们始终难越雷池一步。

但连日的作战,也让志愿军消耗极大。尤其是武器弹药,现在已经捉襟见肘了。19日,韩军第三十团又以2个营的兵力,强攻鸡雄山东部507高地。志愿军为了避敌锋芒,先撤下了来。敌人攻上阵地后,守备上出现了松懈。志愿军看有机可乘,便立即发动反击。 结果仅20分钟,我军就夺回507高地。

接下来的几天,情况都是大致遵循白天敌人攻占主阵地、晚上志愿军再夺回的模式进行。 志愿军将反攻的战术发挥到极致,节奏和方式经常变换,打得美军晕头转向 。几乎每一天,志愿军都能取得几十人到上百人的战绩。更让人叫绝的是,战士们通过缴获居然解决了弹药问题,这真是让人叹为观止。到了6月30日,230团已经非常疲劳。经军首长决定,由第229团替换了他们。而敌人也逐渐发现再打下去,情况也不会有变化,于是放弃了进攻。

鸡雄山阻击战,并不是一次规模多么大的战斗,但是仍然可歌可泣! 志愿军血战近20个昼夜,先后毙伤敌2300余人,击溃美军第25师35团,重创韩军第9师。而志愿军伤亡547人,敌我伤亡比例达到了4.2 1。 更重要的是,战斗的方式是典型的“零敲牛皮糖”战术!志愿军不和敌人硬拼,先是诱敌深入,然后再突然发起反击,歼敌一小部分。最终积小胜为大胜,遏制住了敌人的进攻势头。战争结束后,鸡雄山阻击战被编入我军步兵分队的战术教材,也被美国西点军校列为步兵战术研究课题。

后来,志愿军在1951年秋季的防御作战、1952年春季作战、1952年秋季反击战中,都多次运用“零敲牛皮糖”战法。由于此种战法不追求大穿插大迂回,李奇微的磁性战术根本发挥不了作用。在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开展了“冷枪冷炮”运动,志愿军狙击手对敌人的个体进行了无情的打击。几个月下来,打得他们连上厕所都不敢!“零敲牛皮糖”战法,就这样被运用到了极致。这在战争史上,无疑算得上是一个奇迹。

志愿军如何打破磁性战术?

在第五次战役结束后, 志愿军便将美军拖入了阵地战, 绝不轻易离开战壕, 而且在对峙期间修筑了大量防御工事, 为后来的战争做好了充分准备, 李奇微的“磁性战术”也就此失灵。

美军便会事先计算好志愿军的前进路线和时间点, 在志愿军行军时, 他们便向后撤, 这就使得志愿军行军一晚后, 却发现打击目标和他们依然隔着70多华里, 这就使得志愿军擅长的迂回穿插战术无从施展。

而美军在行军途中也开始重视抢占山头等制高点, 在白天到来时便同时出动空军和重型火力武器对志愿军进行反杀, 后勤补给困难的志愿军哪里经得起这样的消耗, 在“磁性战术”下逐渐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扩展资料:

针对中国军队惯用的迂回穿插战术,一反过去分兵冒进的做法,而改取互相靠拢、齐头并进、稳打稳扎的战法,力求东西呼应,互相支援,保持一条连续的战线。

公路上小股坦克配合下的机械化分队与中朝军队保持接触,一遇猛烈反扑就往回缩,粘住中朝军队第一线部队不放,用炮火消耗中朝方的兵力后,再根据中朝军队投入兵力的大小,或迟滞对手行动,掩护主力退缩转入防御,或进占某一地域,借助猛烈炮火发展进攻。

相关阅读

  • 禁毒的作文1000字(禁毒的作文)
  • 写人的作文怎么写?(以花喻人的作文怎么写)
  • 关于与爱一同成长的作文(与爱一同成长)
  • 保护环境的材料作文(保护环境的材料)
  • 司命之所属(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是什么意思)
  • 萨德导弹防御系统(萨德导弹防御系统韩国安装了吗)
  • 小满节气的养生(小满节气的养生要点)
  • 包棕子作文
  • 关之琳个人资料,关之琳个人资料图片
  •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