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铁事

登录

永宣青花(雍正仿永宣青花)

wangsihai

本文目录一览:

永宣青花一束莲盘特征

青花一束莲纹,是指在青花瓷器上绘制一束用缎带扎起来的莲花、莲蓬、荷叶或茨叶,芦花、桂子的画面。这种画面最早出现在北宋耀州窑烧造的器物之上,元朝起普遍用于各类青花瓷上,把莲形式有置于水波中的“一把莲”,交错对称的“二把莲”,三分天下的“三把莲”及“散莲”等。在疏影暗香,繁花似锦的古代瓷器纹饰中“一束莲”纹(把莲纹)一直颇受古今文人的青睐,也是民间喜闻乐见的纹饰之一明代宣德青花明代宣德青花一束莲窝盘高6厘米,口径32.5厘米,足径22厘米,浅腹,粗砂底。苏料绘制,发色青翠浓艳,局部可见微微凹陷的“锡斑”,釉水莹润肥厚,抚如凝脂,盘内口沿饰如意卷草纹一周,腹窝壁饰缠枝莲、菊、牡丹、蘑卜等寓意富贵吉祥的四季花卉十组,盘外壁近口沿处饰回纹一周,外壁腹部亦饰与窝壁同样的缠枝四季花卉纹一周。盘心三圈内饰“一束莲纹”,古代艺匠把国画中写意泼墨的晕散效果完美地表现 在的青花瓷器之上,将盛开的莲花,结籽的莲蓬,风中摇曳的荷叶潇洒自如地结合在一起,使之动感十足。

永宣青花瓷胎釉特点

永宣青花瓷胎釉由于注意淘炼,胎质纯,含杂质少,胎质细腻,胎色洁白,胎体厚薄适度,灵巧凝重,较之洪武朝普遍轻薄一些。

永宣青花瓷端庄秀美,器物线条非常柔美流畅。讲究修胎,器形十分规整。长颈,瘦腹,台,颈部两侧各附一象首环耳。形制高大魁伟。

胎质洁白,釉色透明,青花色泽靓丽浓艳。自口至共绘八道纹饰,分别为缠枝菊花、蕉叶、云凤、缠枝莲、海水云龙、海涛、缠枝牡丹以及回文,层次清晰,繁而不乱。它造型精美雄浑,其纹饰的历史的、哲学的、人文的艺术价值高。是中国瓷器史上的巅峰之作。

相关说明

永宣青花,古陶瓷学界专有名词,特指明代永乐、宣德两朝烧造的青花瓷。明代永宣两朝的30余年里烧造的青花瓷,在青花瓷烧造历史上堪称稀世珍品。其异域风格的造型、浓重明艳的呈色、超凡脱俗的纹饰,被后人赞誉为“发旷古之未有,开一代之奇葩”。

明永乐朝(公元1403—1424年,明成祖朱棣年号)历时21年,是明代国力强盛时期。随着景德镇瓷器业的昌盛繁荣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其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和纹饰优美而负盛名,与宣德青花瓷一道被称为开创了中国青花瓷的黄金时代。

永乐朝前后期瓷器质量发生很大变化,永乐早期制品基本接近洪武朝后期,而后期制品则与宣德早期相接。

明代永宣青花瓷器鉴定的要点有哪些

永宣时期青花瓷器的鉴定要点。

永宣青花鉴定的核心结论:

一、缠枝波形纹,所在器型为玉壶春瓶者,多为永乐的,为高足碗、罐、缸、钵者,多为宣德的。

二、缠枝条状圆形纹,多为永乐的。

三、缠枝块状圆形纹,所在器型为玉壶春瓶者,多为永乐的,为方流执壶为宣德的。

四、折枝纹,所在器型为方流执壶者,多为永乐的,为高足碗和盆者多为宣德的。

五、青花瓷盘,上有穿牡丹龙纹者多为宣德的。

六、青花12棱折沿盘和花口盘,12折枝花的折端裸露者,多为永乐的,有大叶遮盖者,多为宣德的。

七、画在盘上的牡丹花朵与别种花朵糅在一起的缠枝波形纹,7种或11种花朵者,多为永乐的。8种或12种花者,多为宣德的。

八、牡丹花叶芽,尖细如小柳叶形者,多为永乐的。

九、牡丹花瓣边缘有留白联珠式勾边者,多为永乐的。谢谢

永宣青花除了“苏麻离青”外还有什么特征?

在过去,人们往往不加区分,统称为“宣青”,故有“永宣不分家”之说法。随着对永乐、宣德瓷器风格的不断深入研究,现已基本摸清其各自的面貌特征,完全可以将两者区分开来。特征及鉴定要点。

一般说来,永乐圈足矮浅,由于胎土淘炼精细,白沙底温润细密,有足墙内直外坡,有时偶见有小块铁色斑点,呈糯米粉状,摸之细腻滑润。也有施釉底,釉底白釉匀净,釉薄处泛黄色,厚处呈浆白色或闪青色,有些底釉开有细片纹。小器底足多施釉,有的底釉呈波浪纹;细瓷底足平切,足跟较窄。琢器器足大多是边棱状,即削切痕明显。圈足露胎处泛火石红,足内墙多泛黄斑。永乐的胎体比较轻薄,修胎工整,器物腹部的胎体接痕处不明显。

在用料上,永乐青花主要用“苏麻离青”钴料,烧造时有自然的晕散现象。青花发色浓艳,犹如宝石蓝一般的光泽。由于采用了“苏麻离青”料这种含锰量低、含铁量高的青花料,在适当的火候下就能烧出浓艳的青蓝色,不过由于青花含铁量高,往往会在青花烧成部分留下黑疵斑点,一条纹理中常见的钴铁结合晶斑,浓重处凝聚为黑色锡光。也有将进口料和国产料相结合使用的,如以淡色国产料绘云水,浓色进口料绘游龙,使色泽对比鲜明,凸现主题。在传世品中,也有不带铁锈斑黑斑的,青花色泽极为幽雅美丽的瓷器,其实用的青花料还难以确定,估计是淘洗纯度较高国产钴料或进口国产混合料。

永乐时期的釉面以肥厚、细腻、光滑、莹润、平净为主要特征,绝无橘皮釉纹。就青花瓷器的釉面而论,永乐瓷器的釉面青白程度较元代有所减弱,釉面青白为整个明代传统烧造方法所致,因釉料中掺有草木灰,并用木柴烧,所以会产生这种效果。现代瓷器的釉面成分及烧造工艺都与明代不同,因此釉面无此青白色。

永乐青花瓷一般无款识,只有极少数有“永乐年制”的年款。但从明正德年开始,就出现了仿永乐窑器款。其后,嘉靖、万历,康熙、雍正,清末民初都有仿款出现。历代仿款有青花写款、阴文刻款、阳文刻款三种字体;字体和写法也不一样。款的外围常饰花瓣形图案,线条硬直欠流畅,也有的围以单圈。所以凡以四字楷书或六字款写在器里、底足或口上的多是后代仿品。

永乐的纹饰疏朗秀丽、笔意自然。图画花纹多为双钩填色,绘笔用小笔触,往往出现深浅不一的颜色。青花纹饰的线条中常有钴铁的结晶斑,这是由于钴料研磨不细所致。器物上构图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其纹饰无论是粗笔写意还是细笔描摹,均给人以清秀之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时已不见洪武朝所盛行的以扁菊花为主题的纹饰图案了,这在断代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提示。

仿品瓷胎厚薄均匀,而真品较薄,迎光可看见釉面有不均匀现象;永乐青花压手杯为历代所仿,明万历时所仿的产品青花色艳而不浓艳,且器型略大于真品;清康熙、雍正时所仿的产品酷似真品,然而在胎釉上仍然带有清代的风格;清同治、光绪时所仿的产品器型就要比永乐的大得多,并且胎体厚重,纹饰也比较粗糙。近现代的仿伪品往往忽略了其器足之外的一道贴地凸线。

永宣青花瓷器上的纹饰三多是指什么?

明代是青花瓷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在继承元代青花瓷优点的基础之上,明代的匠人开拓创新。明早期的青花瓷所用的钴料大多是国产钴料,少量有元代留下来的进口料,这个时期的青花瓷大多留下了黑青色的斑纹,手感粗糙。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带来了海外优质的"苏尼勃青",青花颜色更加鲜艳明快。

(明嘉靖·青花仙鹤祥云纹大盘)

到了嘉靖晚期,工匠们尝试以回青料配以石青料烧制,让青花瓷更具表现力,这段时期的青花瓷色调偏红紫色,也就是青花瓷器之中的上品——青金蓝。万历晚期,大件青花瓷器具开始出现。天启、崇祯年间的青花纯净浓郁,制作精细,清初的青花瓷基本上就是沿袭了这段时期的特点。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明朝青花瓷的经典纹饰。瑞兽龙纹是封建皇权统治之下不可或缺的装饰纹样,不仅仅代表着皇权的至高无上,也有吉祥、守护的寓意。在官窑的制作过程之中,龙纹的设计基本上以繁复、华丽为主,大多精美无比。明朝初年,已经基本上确定了五爪龙纹的主要地位,在永乐年间,出现了海水龙纹,五爪龙纹也开始慢慢转变为四爪或者三爪的龙纹。宣德时期,龙纹大多与凤纹并存,这个时期的龙纹大多斗志昂扬,体态飘逸。永宣时期的龙纹大多容貌凶狠,是对明太祖开国精神的一种弘扬。

(明永乐·青花波涛龙纹爵杯、爵托盘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中期的龙纹体态多有变化,有的呈现出卷曲状,永乐朝之后出现了花式龙纹,弘治年间的龙纹比较特殊,是非常可爱的"近视龙",因为龙的眼睛做得很呆板,基本上都是平视的。明朝晚期的龙纹渐渐失去了威武凶狠,和当时战乱的环境以及人们的心态有关。龙都变得圆头肥脑,体型瘦弱无力,少了皇家的威武。

明朝早期的青花瓷之上,基本上看不到麒麟和狮子纹,一直到宣德年间的青花瓷器上才渐渐出现。元代的麒麟相貌和龙比较相似,而到了宣德年间,麒麟的相貌开始趋向于狼。弘治时期,因为大量的狮子被进贡到皇宫,人们对于狮子的观察更加细致,所以这个时期的狮子纹频繁出现。万历年之后,因为狮子的进口的锐减,瓷器上的狮子纹样也慢慢变少,对于狮子的描绘也更加简练。

花鸟山水明朝早期,青花瓷的造型和纹饰都相对比较简单,主要还是以象征富贵吉祥的花卉为主,永乐年之后,花卉题材才渐渐丰富起来。

景德镇御窑厂与永宣青花

元培学堂林晨雷老师讲座。

明清的瓷器大都讲的是官窑瓷器即御窑瓷器,比较有价值。

一、景德镇御窑厂的建立,明洪武二年,于景德镇珠山设立御器厂(于建文四年正式命名为御器厂)清代改称御窑厂,开创了明清官窑瓷器制作的历史。御窑厂在明万历晚期停烧,至康熙十九年恢复一直延续至清末宣统时期。明朝开始用瓷器祭祀,需要大量瓷器,就建立起来官窑厂。

二、御窑的定义。

1皇家出资建立的窑厂。

2皇家派人驻厂督造。明代一般以工部官员或宦官为督陶官,清代一般以工部官员内务府官员或江西地方从四品官员为督陶官。

3产品仅供皇家使用,一般不对外出售。皇家使用的含义即只能在故宫使用,官员和王府也不允许用官窑。明代落选的脚货官窑瓷器,一般打碎就地掩埋,清雍正时期,脚货瓷器要求一并解运进京,清乾隆七年六月旨令唐英:御窑厂烧造之脚货瓷器,不必进京,即在本处变价处理。

三、洪武青花。

明洪武时期的瓷器继承了元代风格,器型粗大,胎体厚重,但青花发色不理想,色泽多发灰发暗,(可能是烧造温度不够高的缘故),洪武的瓷器装饰风格常以缠枝绕为主图案,以莲瓣,卷草,芭蕉,回纹为辅助图案。洪武时期瓷器釉里红比青花多,青花比较少见。而其它年代青花比釉里红多,因为釉里红对温度的控制比较严格。元代的青花比较粗旷,洪武的青花比较细腻,

洪武瓷器典型的花纹:菊花花纹。洪武菊花的独特性,菊花里面一层花芯,成格子状,外面两层花瓣,里面一层花瓣是白花,外边一层是蓝色。

洪武官窑瓷器没有年款,至今未见“大明洪武年制”,或“洪武年制”的官窑瓷器。

官窑年款自永乐开始,至宣德成为定式,唯一一件有铭文的的洪武瓷器,为上海博物馆的青花云龙纹梅瓶,有“春寿”铭文。

四、永宣青花(幽蓝神采)

建文官窑无法分辨,或归为洪武,或归为永乐青花。

明永乐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青花的稀世珍品,发旷古之未有,开一代之奇葩。永宣青花的价值意义非比寻常。

明代瓷器的三个高峰:永宣时期,成化时期,万历时期。

永乐青花釉面肥厚,釉色白中泛青(受元代的影响),图案以小笔触着色(细笔比较细腻),底部为细腻润滑的细砂底,(看上去比较粗糙,触摸起来比较细腻滑润)圈足常有火石红。

典型的永宣青花使用苏麻离青(郑和下西洋从伊朗带回苏麻离青,成色比较好,发色浓艳,),呈浓重青翠,如蓝宝石嵌于釉下,有晕散,有锡斑,浓重处或浓聚处下凹且深入胎骨。永宣青花的造型受西亚影响较大。

永乐青花压手杯, 胎体厚重,重心在杯子的下部,口沿微微外撇,手握杯时,正压合于手的虎口处,给人以沉重压手之感,世上仅故宫4件,杯底内部花心署青花篆体“永乐年制”开创了官窑书写年款的先河。

永乐洪武的瓷器大多画青花,画人物比较少,至宣德时期较为多见,造型大都是碗,高足碗,普通碗,人物故事为二十四孝。

天球瓶是永乐年间开创的新器型。

尽管宣德朝仅10年,青花传世比永乐青花多。有进口苏料,与国产钴料混合情况,釉面常有密密麻麻小孔似橘皮样,称橘皮纹或棕眼。整体瓷器比起永乐瓷器灰暗一些。

器型与永乐时期大致相同,抱月瓶等。

宣德楷书款“德”字缺横,两种款,大明宣德年制或宣德年制。宣德款识满器身。(口沿)名品:把莲纹盆,宣德青花莲蓬漏斗,宣德青花鸳鸯形砚滴。

以上内容为本次林晨雷老师关于明清瓷器的讲座,对其文字整理。

相关阅读

  • 亚伯兰(亚伯兰是谁的后裔)
  • 守株待兔的意思(守株待兔的意思解释)
  • 开国少将名单(开国中将名单)
  • 天启是什么意思,天启是什么意思寓意
  • 学弈译文(学弈译文简短)
  • 通感是什么意思,常见的通感的例子
  • 率的五笔怎么打(什么是五笔输入法)
  • 仓鼠咬笼子是什么原因(仓鼠最喜欢人摸哪里)
  • 鹜的意思,趋之落鹜的意思
  •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