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经络基础知识
经络基础知识
经络基础知识,我们人的身体是由许多的神经系统构成的,是非常复杂的,每一条经络都紧密相连,那下面我分享一篇关于经络基础知识的相关信息,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经络基础知识1
经脉是中医学独有的一个专有名词,经络学是全部中医学医药学基础知识的关键之一,是身体中医针灸和推拿的基本。简易的讲,经脉便是一个安全通道,经过它运作血气、联络五脏六腑和表皮及全身各处,是身体作用的管控系统。
经脉,是经络和络脉的统称。是身体运作血气,联系五脏六腑型体官窍。沟通交流内外左右,磁感应传输信息内容的通道系统。是人体解剖的关键构成部分。经脉分成经络和络脉两大类,其差别取决于:经,有相对路径之意。经络是经脉系统的主杆,多循行于身体的浅层,有固定不动的循行位置,多见纵列。络,有关联之意,络脉是经络的小支系,可寻行于浅部,横纵交叉式,关联全身,无从不至。
经络分成正经和奇经两大类,是经脉系统的主干。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
十二经脉别称十二正经。十二经脉包含手三阴经、手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十二条。是经脉系统中行为主体的一部分,与五脏六腑有着密切关联。是血气运作的安全通道。奇经八脉包含我们熟知的任督二脉即督脉、任脉,此外也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合称之为奇经八脉。具备提升十二经脉联络和调整十二经脉血气的功效。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别出的有一定循行特性的另一类经络,是十二经脉的较大支系。十二经别各自源于四肢肘膝盖骨以上位置。具备提升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两经的联络和补充十二经脉循行的功效。
络脉是经络的小支系,之别络、浮络、孙络之分。浮络是浮行于身体前部位置的络脉。孙络是最细微的络脉,亦称孙脉。别络是络脉中很大者,十二经脉与督任二脉各分离出来一支别络,再加脾之大络,并成十五别络。别络有本经不要走邻经之意,具备提升联络和渗灌血气的功效。
除经络和络脉以外的连属一部分关键包含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与肌肉和表皮的连属一部分。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肌肉、骨节的一部分。具备连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功效。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作用活动在表皮一定位置上的体现区。把全身皮肤区划为十二个一部分,分归属于十二经脉,而称之为十二皮部。
经脉对系统各种各样刺激性具备磁感应和传输的功效。经脉系统是血气运作的安全通道,根据经气的流注,将身体内外的各种各样刺激性反映开展传送。经脉对扎针、熨灸、推拿、推拿按摩等的刺激性,有灵巧的磁感应与传输功效。如针刺疗法中的“得气”,“理气”,使“气至病所”,便是经脉对医治的磁感应传输功效的反映。
经络基础知识2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作为人体一种组织结构的名称,最早见于《内经》。《灵枢·本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均指出经络是一种运行气血,沟通联系脏腑肢节及上下内外的通道。
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两大类。经脉的“经”,有路径、途径之意。正如《释名》中说:“经,径也,如径路无所不通。”《医学入门》谓:“脉之直者为经。”可见,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即主要通路。络脉的“络”,有联络、网络之意。正如《说文》所解释的“络,絮也。”言其细密繁多。《灵枢·脉度》说:“支而横者为络。”可见络脉是经脉的分支,错综联络,遍布全身。
对于经脉和络脉的区别,《灵枢·经脉》有“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之论,《灵枢·脉度》又有“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之说。据此,后世医家多认为:经脉多深而不见,行于分肉之间,络脉多浮而常见,行于体表较浅部位;经脉较粗大,络脉较细小;经脉以纵行为主,络脉则纵横交错,网络全身。实际上,经脉虽然多“伏行于分肉之间”,也常显露于体表;络脉虽有“浮而常见”者,而更多的则是分布于脏腑组织之中,难以见到,如《灵枢·百病始生》所说的“阴络伤则血内溢”中的“阴络”即是。此外,经脉也有横行者,如带脉;络脉呈网络状,纵横交错,必然也有纵行者。因此,经脉与络脉的区别,当以“经为主干,络为分支”为准则。
经脉和络脉虽有区别,但两者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人体的经络系统,担负着运行气血,联络沟通等作用,将体内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经络学说的形成,是以古代的针灸、推拿、气功等医疗实践为基础,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结合当时的解剖知识和藏象学说,逐步上升为理论的,其间受到了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经络学说的形成。《内经》中系统地论述了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属络脏腑,以及十二经脉发生病变时的证候;记载了十二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等的内容;对奇经八脉也有分散的论述;并且记载了约160个穴位的名称。
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所组成。经络在内能连属于脏腑,在外则连属于筋肉、皮肤。
中医把经络的生理功能称为"经气"。其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沟通表理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感应传导;调节脏腑器官的机能活动四个方面。
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所组成。经络在内能连属于脏腑,在外则连属于筋肉、皮肤。
经 脉
经脉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奇经有八条,即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主要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还由于它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因而能补正经之不足。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又名十二正经,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其命名是根据其阴阳属性,所属脏腑、循行部位综合而定的。它们分别隶属于十二脏腑,各经用其所属脏腑的名称,结合循行于手足、内外、前中后的不同部位,并依据阴阳学说,给予不同的名称。十二经脉的名称为: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气血通过经脉即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其流注次序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其走向和交接规律是: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阴经。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分布规律是:凡属六脏(心、肝、脾、肺、肾和心包)的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和胸腹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内侧的为手三阴经,分布于下肢内侧的为足三阴经。凡属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的阳经,多循行于四肢外侧、头面和腰背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外侧的为手三阳经,分布于下肢外侧的为足三阳经。手足三阳经的排列顺序是:"阳明"在前,"少阳"居中,"太阳"在后;手足三阴经的排列顺序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是:手足三阴、三阳,通过经别和别络互相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的关系。其中,足太阳与足少阴为表里,足少阳与足厥阴为表里,足阳明与足太阴为表里。手太阳与手少阴为表里,手少阳与手厥阴为表里,手阳明与手太阴为表里。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其循行别道奇行,故称奇经。其功能有:
1、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2、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渗灌等调节作用。
任脉,行于腹面正中线,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阴及阴维脉交会,能总任一身之阴经,故称:"阴脉之海"。任脉起于胞中,与女子妊娠有关,故有"任主胞胎"之说。
督脉,行于背部正中,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交会,能总督一身之阳经,故称为"阳脉之海"。督脉行于脊里,上行入脑,并从脊里分出属肾,它与脑、脊髓、肾又有密切联系。
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穿全身;成为气血的要冲,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脉之海",又称"血海"。同妇女的月经有关。
带脉,起于季胁,斜向下行到带脉穴,绕身一周,如腰带,能约束纵行的诸脉。
阴跷脉、阳跷脉:跷,有轻健跷捷之意。有濡养眼目、司眼睑开合和下肢运动的功能。
阴维脉、阳维脉:维,有维系之意。阴维脉的功能是"维络诸阴";阳维脉的功能是"维络诸阳"。
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十二经别都是从十二经脉的四肢部位别出,阳经经别合于本经,阴经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它有三个方面的生理功能:
1、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内的联系;
2、别络对其它络脉有统率作用,加强了人体的内部联系;
3、灌注气血濡养全身。
络 脉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有别络、浮络和孙络之分。别络是较大的和主要的络脉。十二经与督脉、任脉各有一支别络,再加上脾之大络,合为"十五别络"。别络具有加强相为表里两经脉之间在体表的联系。浮络是循于人体浅表部位而常浮现的络脉。孙络是细小的络脉。连属部,包括经筋和皮部,是十二经脉与筋肉和体表的连属部分。
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共计十五条,称为十五络,分别以十五络所发出的腧穴命名。其主要作用是加强阴阳、表里经之间在体表的联系。
孙络 从别络分出最细小的分支称为"孙络",它的作用同浮络一样输布气血,濡养全身。
浮络 在全身络脉中,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称为"浮络",它分布在皮肤表面。其主要作用是输布气血以濡养全身。
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其功能活动有赖于经络气血的濡养,并受十二经脉的`调节,故将其划分十二个系统,称为"十二经筋"。经筋的作用主要是约束骨骼,利于关节屈伸活动,以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
十二皮部
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体表有一定的分布范围,与之相应,全身的皮肤也就划分为十二个部分,称十二皮部。皮部,是十二经脉之气散布之所在,由于它居于人体最外层,所以是机体的卫外屏障。
经络的生理功能
中医把经络的生理功能称为"经气"。其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沟通表理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感应传导;调节脏腑器官的机能活动四个方面。
1、沟通表理上下,联系脏腑器官:人体由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成,它们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只有通过经络的联系作用,这些功能才能达到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从而使人体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必须通过经络才能输布周身,以温养濡润各脏腑、组织和器官,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3、感应传导:经络有感应刺激、传导信息的作用。当人体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这个刺激就可沿着经脉传入人体内有关脏腑,使其发生相应的生理或病理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可通过经络反应于体表。针刺中的"得气"就是经络感应、传导功能的具体体现。
4、调节脏腑器官的机能活动:经络能调节人体的机能活动,使之保持协调、平衡。当人体的某一脏器功能异常时,可运用针刺等治疗方法来进一步激发经络的调节功能,从而使功能异常的脏器恢复正常。
经络基础知识3
经络是人体天然药库,而要控制这个天赐的宝藏,只需要明白12经络的运行原理就足够了,这就是中医整个经络学说的要素。
12经络上面有三百多个穴位,我们没必要都去记住,现在,你只需跟著我一步步地往下学,就容易多了。
一、先熟悉一下12经络的名称:
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
二、搞清楚它们为什么要这样称呼?
这12条经络分别连著人体12个脏器,所以这些经络都是用相连的脏器命名。其中,三焦是指人的整个胸腹,心包是保护心脏的一块区域,是心的屏障,其余的都比较容易理解。记住这12个脏器名称是很重要的,如果身上哪里不舒服,就看是哪条经络经过此地,一对应就出来了。从12经络的排列上看,是分为两组,一组是按手足分,另一组是按阴阳分。
按手足分是告诉你手及手臂上有6条经络,足、腿上有6条经络。
按阴阳分是告诉你手臂的内侧、腿的内侧各有3条阴经;手臂的外侧、腿的外侧也各有3条阳经。
少阴、厥阴、太阴、太阳、少阳、阳明又是代表什么呢?它们是代表阴气的重与轻,阳气的足与弱。
少阴阴气最重,所以它就排在手臂和腿内侧的最里面。
厥阴的阴气比少阴轻,但又比太阴重,所以它就排在中间。
太阴的阴气最轻,就排在最外面。
太阳是阳气最足的,就像中午的阳光,所以它排在手臂、腿外侧的最外面。
少阳比太阳的阳气要弱一些,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所以排在外侧的中间。
阳明又比少阳的阳气要弱,就像黎明初现的阳光,就排在了外侧最里面了。
我们的祖先为什么将阴、阳细分到这样的程度呢?就是让你在使用经络时随时注意阴阳的平衡。这个阴阳的平衡既包括经络与经络之问的阴阳平衡,也包括身体与经络的阴阳平衡,还包括经络与大自然的阴阳平衡。身体与经络的阴阳平衡是要你根据身体的强弱去选择经络。比如身体弱的,最好先选择阳经按摩以补足正气为主,阴经要等正气补上了,再去碰它;身体好的,则阴经、阳经都可以按摩。
经络与大自然的阴阳平衡,是与四季的温度有关。夏天阳气最旺盛,就是身体虚弱的人,在这个时候也可以去疏通阴经了。阴阳平衡的理论还可以用在按摩时的手法上,如阴经的按摩最好是用补法,阳经的按摩可以用泻法。
三、什么是按摩的补与泻呢?
一般来说,顺看经络按摩为补,逆著经络按摩为泻。
按摩时力度轻的为补,力度重的为泻。
按摩时间短的为补,时间长的为泻。
按摩范围小的为补,范围大的为泻。
程凯养生说:这个穴位的浮络,能诊断“腰痛”
上次我们介绍了腰痛非常重要的诊断点,只要你有长期的慢性腰痛,那么你在那个位置上都会有明显的疼痛,那个穴位就是 足太阳膀胱经的仆参穴。
很多朋友跟我反馈从来没有听过这个穴位的名字,居然这个穴位还如此的疼,但是疼完之后是如此的爽,那种舒爽的感觉,让我们腰部的疼痛有明显的缓解。其实谁疼谁知道,腰疼得很剧烈的时候,你按一按那个穴位,虽然那个穴位的位置是刺痛、放射痛,但是您的腰痛会很快的缓解。有的朋友按完这里以后局部会出现明显的发热现象,但是最后我也说了,一个穴管不管用?管用!够不够用?不够!
为什么?因为在我们经络学说当中,大家知道一个概念叫做 表里经。 足太阳膀胱经 夹行于脊柱两侧“膂”的地方,“膂”就是腰两旁的肌肉。也就是说腰两旁肌肉的疼痛,最后我们会找到仆参穴。而疼痛出现在脊柱之上,我们称为叫做脊痛。这种脊痛要用哪条经脉?那就是足太阳膀胱经的表里经脉叫做 足少阴肾经。
肾主骨生髓,足少阴肾经从尾骨这个地方“贯脊,属肾,络膀胱”,“贯脊”就是贯穿脊柱,进入到脊柱之内,最后属肾络膀胱。所以脊柱的这个部位是归属于足少阴肾经的。足少阴肾经向下走行在我们的大腿根部内侧,然后在我们小腿的内侧偏后缘,也与跟腱相连,在跟腱的内侧附着。
上次我们给大家介绍了仆参穴止于跟骨外侧,那么我们换到内侧跟骨附着的这个部位上,就有足少阴肾经的穴位。什么穴位呢?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 太溪穴 ,是肾经的原穴。从这个位置向下到足底大约是三寸的距离,直着向下三分之一的位置叫 水泉穴。
太溪和水泉的中点往跟腱的方向,在跟腱的前缘的穴位叫 大钟。 这个位置正好是在跟腱的前方,也是人体非常重要的受力点,同时是足少阴肾经的络穴。
还记得我们前面讲络吗?我们讲到了久病入络。不是指络穴,而是指的 络脉 ,是指以络穴为中心,周围出现血管怒张,在表皮上肉眼可见,触手可及的异常的变化。通过这些血管的怒张的程度、颜色来判断虚实。
我们身体当中有12条经脉,每一条经脉都有自己的络脉。 也就是说,在人体的很多特定的部位上,可能都会出现浮络的怒张,青紫或者干瘪晦暗的情况,那么这种特异性的表现出在特定的部位上,我们就可以诊断特异性的疾病。既然大钟是足少阴肾经的络穴,那么这个部位会不会出现瘀阻的现象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我们看到的这张照片当中,是以大钟为中心在这个范围之内清晰可见络脉的 瘀阻现象 ,这种瘀阻就会出现脊痛。
如果是苍白无力,干瘪晦暗,那么往往代表那个地方没有血供应,出现了血不荣筋的现象,比如说骨质疏松,气血过度亏虚导致的这种骨性的疼痛。而我们如果看到这局部出现了瘀阻青紫的现象,那么那个地方一定是出现了血液的循环障碍,出现了局部的堵塞不畅,我们经常称为经脉瘀阻。
那么怎么办呢?我们曾经教给过大家在络脉上面来进行揿针刺激的方法。那么今天我们就不用那个方法了,因为那是对内关穴,一个对心功能,对神志功能调节有作用的穴位。
而我们今天就用一个点揉法。在日常保健当中, 如果症状出现在“膂”,我们就点揉仆参。 如果出现在内侧,出现在脊痛的位置,那我们就点揉内侧的大钟。具体的方法是什么呢?
我们 将自己的拇指放到外侧,食指、中指两指并拢在一起放到内侧,夹住我们的足跟的外和内。 注意外侧偏低,内侧偏高,两边对应点揉后刺痛感、酸痛感就开始出现了。并且不仅仅是在外侧出现,内侧也同样出现。
试一试,看看你有没有腰椎间盘突出,看看您的脊柱是不是已经出现了骨质的变化,包括像椎管狭窄这样的一些问题出现。您看一看你的内侧也一定会非常的疼,您内侧的静脉也会非常的怒张出现瘀阻的现象,那么两个穴位搭配在一起是不是就解决了我们的膂痛和脊痛,解决了肌肉性的疼和骨性的疼两方面的问题。
这就是我们经络当中非常伟大的表里经脉共同治疗,但是两者之间又有自己清晰地解剖部位或者是治疗部位之间的一个划分。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在什么时候选择什么样的穴位,心里是不是就清楚了呢?用对了穴位就会取得非常快速的效果。
浮络是什么意思
问题一:络脉的浮络 浮络是络脉中浮行于浅表部位的分支。在全身络脉中,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称为“浮络”,它分布在皮肤表面。其主要作用是输布气血以濡养全身。
问题二:黄历经洛是什么意思 经络是什么?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源于远古,服务当今,在两千多年的医学长河中一直为保障中华民族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黄帝内经》载:“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而经脉则“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并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特点,故针灸“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由此可见,经络理论对指导中医各科实践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经络是什么,存在于人体何处?经络有哪些作用,是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的?这些问题既是中外科学家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老百姓非常想了解的奥秘。至今,尽管有关经络的研究已取得相当的成果,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无论是实验研究,还是假说论证,就其总体来说,仍处于百家争鸣的科学数据和理论学说的形成、积累阶段。因此,有关经络的科学结论还需要长期的、艰苦的探索与研究。
二千五百年前,中国诞生了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在这部典籍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书,那就是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古人发现人体上有一些纵贯全身的路线,称之为经脉;又发现这些大干线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枝,古人称这些分枝为络脉,“脉”是这种结构的总括概念。
《黄帝内经》对经络的认识是从大量的临床观察中得来的,记载这些临床观察的文献近年来已在马王堆帛书、张家山竹简和绵阳木人经络模型等出土文物中逐渐找到。这些早期文献主要描述了经脉系统,并涉及了三种古老的医疗手段:一个是灸法,一个是砭术(即用石头治病的一种医术),另一个就是导引术(一种古老的气功),而经脉是这三种医术施用时借助的途径。
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人们制成了金属针,称为微针,并用微针对经脉进行治疗。《黄帝内经》分为两部书,其中之一叫做《灵枢经》,也称为《针经》,就是专门论述用微针治疗经络的著作。《黄帝内经》对经络作了系统的总结,在经脉之外,增加了络脉、经别、经筋、皮部和奇经等新的概念,它们共同组成了经络系统,成为古人心目中人体最重要的生理结构。《黄帝内经》还阐述了经络的功能,即运行气血、平衡阴阳、濡养筋骨、滑利关节、联络脏腑和表里上下以及传递病邪等。《黄帝内经》对经络系统及其功能的认识主要来自于长期的临床观察,也包含一些推理分析的结果和取类比象的描述。由于《黄帝内经》的概念体系是二千多年前的,给现代人理解它的思想内涵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从文献和实验等多个方面揭示古典经络概念的内涵,是中医研究者的任务。
循经传感探经络
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对经络问题进行了不懈地探索,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古人所说的经络是否真实存在。当时,有人认为古人所说的经络就是现代解剖学中的血管,并不存在一套独立的经络系统。另一方面,国外有人声称发现了经络的实体,结果被我国学者证明是一种假象。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们在针刺中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有些人接受针刺治疗时,会产生一种沿经脉路线移动的感觉。后来正式命名这一现象为循经感传现象,能产生这一现象的人称为“经络敏感人”,但这类人只占人群中的很小一部分。循经感传现象的发现扭转了人们认为经络就是血管的观点,因为血管显然无法形成这种感觉循经移动的现象。另外,人们还发现循经脉路线的皮肤电阻较低,这些现象为验证经络的客观存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到了七十年代,人们对循经感传现象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循经感传的一些奇异特性:
●速度较慢,为每秒厘米量级。
●可被机械压迫和注射生理盐水及冷冻降温所阻断。
●......
问题三:什么是络脉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有别络、浮络和孙络之分。别络是较大的和主要的络脉。十二经与督脉、任脉各有一支别络,再加上脾之大络,合为“十五别络”。别络具有加强相为表里两经脉之间在体表的联系。浮络是循于人体浅表部位而常浮现的络脉。孙络是细小的络脉。连属部,包括经筋和皮部,是十二经脉与筋肉和体表的连属部分。 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共计十五条,称为十五络,分别以十五络所发出的腧穴命名。其主要作用是加强阴阳、表里经之间在体表的联系。 孙络 从别络分出最细小的分支称为“孙络”,它的作用同浮络一样输布气血,濡养全身。 浮络 在全身络脉中,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称为“浮络”,它分布在皮肤表面。其主要作用是输布气血以濡养全身。
问题四:温经活络是什么意思?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脉是主干,络脉是分支。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正常生理情况下,经络有运行气血,感应传导的作用,而在发生病变情况下,经络就成为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的途径。
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络属脏腑,可以反映所属脏腑的病证,因而在临床上,就可根据疾病症状出现的部位,结合经络循行的部位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疾病的诊断依据。
在治疗上,无论是针灸、推拿或药物治疗,都是通过调整经络气血的功能活动,进而调节脏腑机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经络新解:经络本身是一种意识规律活动的产物,它的的活动以气和意识做为物质,活动的路径即为经络。
内气:重在体内规律活动的一种意识。并且合以下三要素
内气的三要素:
A, 有明确的布《布置,调控》气位置
B, 有由动静演生的方向性
C, 在身体部位之间的左右交叉性,并有一交叉点
举例说明:
1, 意识在手指,则布气位置在手指
2, 意由手至脚,则方向性为向脚
3, 意由左手至右脚,右手向左脚,则,二气之间会相互交叉,并有一焦点。
一次调控内气的完整调控过程:
如,意由左手行至右脚,同时意由右手行至左脚。
则:行气位置在手,足。方向向脚,交叉点在二盆骨正中点。
经络,穴。
内气的流动必然有一定的路径,这种路径就是经络。二气相交之处,即为穴位。
经络与穴先天即存在。但随内气的废止而无法感知和判断,犹如不存。故经络与穴位随内气的建立和疏通而自知存在,随内气的消散而自不知存在。
经络的及相关元素的作用
内气的作用过程依次是气―血---肌肉---筋---骨。
内气的活动直接支配血液的活动。
血液的活动会引起肌肉,筋,骨的相应变化。
即血的活动引发肌肉的活动,肌肉的活动引发筋的活动,筋的活动引发骨的活动。
整个过程的始端为意识,终端为骨。
如:导内气由手至脚,持续。
则:随着脚部内气的积累,血液增加,肌肉膨胀,筋骨移位,趋利于气血的通入和聚集,骨密度增加。
经络,穴位的作用
经络是内气的通道,本身无特定的作用,随内气的变化作用发生变化。
穴的作用相当于一个阀门,隔离不同部分之间的气血,保证内气的流向不发生变化。
如引内气由手入脚,脚部会积累内气,血液,同时血压升高,而手部则血压降低。如果没有穴的控制,此时脚部的气血会自动流向手部,进而失去对气息的控制。而守住穴位后,气血则不会发生逆流。
但是当持续到一定的时间以后,脚部会因为内压太大而气,感觉疲劳,气血无法导入,此时,一次导气结束。
总体而言,穴的作用就是保证气血的流向,并且持续一段时间。
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灵枢・海论》指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的协调与统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而实现的。经络中的经脉、经别与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纵横交错,入里出表,通上达下,联系人体各脏腑组织;经筋、皮部联系肢体筋肉皮肤;浮络和孙络联系人体各细微部分。这样,经络将人体联系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经络的联络沟通作用,还反映在经络具有传导功能。体表感受病邪和各种 *** ,可传导于脏腑;脏腑的生理功能失常,亦可反映于体表。这些都是经络联络沟通作用的具体表现。
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灵枢・本藏》指出:“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全身各组织器官......
问题五:关枢是什么 1.太阳之阳,名曰关枢,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阳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 少阴之阴,名曰枢儒,上下...太阴之阴,名曰关蛰,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阴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
可见关枢是指经脉。
2.“城门的关枢”是指门阀。也叫门栓子。
问题六:黄历中的经络是什么意思? 经络是什么?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源于远古,服务当今,在两千多年的医学长河中一直为保障中华民族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黄帝内经》载:“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而经脉则“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并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特点,故针灸“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由此可见,经络理论对指导中医各科实践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经络是什么,存在于人体何处?经络有哪些作用,是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的?这些问题既是中外科学家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老百姓非常想了解的奥秘。至今,尽管有关经络的研究已取得相当的成果,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无论是实验研究,还是假说论证,就其总体来说,仍处于百家争鸣的科学数据和理论学说的形成、积累阶段。因此,有关经络的科学结论还需要长期的、艰苦的探索与研究。
二千五百年前,中国诞生了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在这部典籍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书,那就是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古人发现人体上有一些纵贯全身的路线,称之为经脉;又发现这些大干线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枝,古人称这些分枝为络脉,“脉”是这种结构的总括概念。
《黄帝内经》对经络的认识是从大量的临床观察中得来的,记载这些临床观察的文献近年来已在马王堆帛书、张家山竹简和绵阳木人经络模型等出土文物中逐渐找到。这些早期文献主要描述了经脉系统,并涉及了三种古老的医疗手段:一个是灸法,一个是砭术(即用石头治病的一种医术),另一个就是导引术(一种古老的气功),而经脉是这三种医术施用时借助的途径。
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人们制成了金属针,称为微针,并用微针对经脉进行治疗。《黄帝内经》分为两部书,其中之一叫做《灵枢经》,也称为《针经》,就是专门论述用微针治疗经络的著作。《黄帝内经》对经络作了系统的总结,在经脉之外,增加了络脉、经别、经筋、皮部和奇经等新的概念,它们共同组成了经络系统,成为古人心目中人体最重要的生理结构。《黄帝内经》还阐述了经络的功能,即运行气血、平衡阴阳、濡养筋骨、滑利关节、联络脏腑和表里上下以及传递病邪等。《黄帝内经》对经络系统及其功能的认识主要来自于长期的临床观察,也包含一些推理分析的结果和取类比象的描述。由于《黄帝内经》的概念体系是二千多年前的,给现代人理解它的思想内涵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从文献和实验等多个方面揭示古典经络概念的内涵,是中医研究者的任务。
循经传感探经络
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对经络问题进行了不懈地探索,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古人所说的经络是否真实存在。当时,有人认为古人所说的经络就是现代解剖学中的血管,并不存在一套独立的经络系统。另一方面,国外有人声称发现了经络的实体,结果被我国学者证明是一种假象。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们在针刺中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有些人接受针刺治疗时,会产生一种沿经脉路线移动的感觉。后来正式命名这一现象为循经感传现象,能产生这一现象的人称为“经络敏感人”,但这类人只占人群中的很小一部分。循经感传现象的发现扭转了人们认为经络就是血管的观点,因为血管显然无法形成这种感觉循经移动的现象。另外,人们还发现循经脉路线的皮肤电阻较低,这些现象为验证经络的客观存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到了七十年代,人们对循经感传现象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循经感传的一些奇异特性:
●速度较慢,为每秒厘米量级。
●可被机械压迫和注射生理盐水及冷冻降温所阻断。
●......
问题七:人体有多少络脉?拜托了各位 谢谢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对称地分布于人体的两侧,分别循行于上肢或下肢的内侧或外侧,每一经脉分别属于一个脏或‘个腑,因此,十二经脉中每一经脉的名称,包括手或足、阴或阳、脏或腑三个部分。手经行于上肢,足经行于下肢;阴经行于四肢内侧,属脏,阳经行于四肢外侧,属腑。 十二经脉分类表:阴经(属脏),阳经(属腑) 太阴肺经 阳明大肠经 厥阴心包经 少阳三焦经 少阴心经 太阳小肠经 太阴脾经 阳明胃经 厥阴肝经 少阳胆经 少阴肾经 太阳膀胱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