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读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这句诗摘自谁的哪首诗
读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这句诗摘自韩愈的《符读书城南》。
韩愈在此篇中说:“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
这里以读书为准则,不仅确立了衡量一个人有无能力的标准,而且提出了如何实现这种目标,获得这种能力的途径——勤。
通过“勤”与“不勤”进一对立的概念,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后果,十分朴素地阐明了道理。其言具事,具体明白,理寓其中,使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教育。
“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这句话什么意思?韩愈想要告诉儿子什么?
“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这句话的意思是:龙马飞黄腾达,看不到地上的癞蛤蟆。韩愈想要告诉儿子读书的重要性。
“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这句话出自韩愈的《符读书城南》。《符读书城南》是一首充满哲理的劝学诗,是诗人写给正在求学的儿子符的。
诗人以木喻人,指出同样是人,由于所受的教育不同,有的读书,有的不读书,差成了完全不同的两种人。勤学则有成(“飞黄腾踏去”),不学则无成(“蟾蜍”),富有形象性。对比了读书不读书的两种截然相反的前途,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以此劝勉儿子用功读书。
《符读书城南》全文包含了读书的作用、读书与不读书的区别、知识与金钱的区别、学习的方法、寄语等五部分组成。全诗深入浅出,娓娓道来,饱含着一个父亲望子成龙的拳拳之心和殷殷之情。
扩展资料
《符读书城南》创作背景:
韩愈的这首诗作于1300多年前,那时读书人的唯一出路就是入朝做官。所谓“学成文武艺,贷与帝王家”、“一登龙门,则身价百倍”,成了当时学生和家长梦寐以求的目标。韩愈本人也是通过这条道一路走过来的。韩愈长子将入城南学堂读书,做父亲的写了这首诗劝勉儿子用功读书。
作者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和柳宗元并称“韩柳”。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请问谁知道韩俞的《符读书城南》,给我看一下,好不
《符读书城南》(作者:韩愈)唐诗赏析
【作品介绍】
《符读书城南(符,愈之子。城南,愈别墅)》的作者是韩愈,被选入《全唐诗》的第341卷。
【原文】
符读书城南(符,愈之子。城南,愈别墅)
作者:唐·韩愈
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
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
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
欲知学之力,贤愚同一初。
由其不能学,所入遂异闾。
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少长聚嬉戏,不殊同队鱼。
年至十二三,头角稍相疏。
二十渐乖张,清沟映污渠。
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猪。
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
一为马前卒,鞭背生虫蛆。
一为公与相,潭潭府中居。
问之何因尔,学与不学欤。
金璧虽重宝,费用难贮储。
学问藏之身,身在则有馀。
君子与小人,不系父母且。
不见公与相,起身自犁鉏。
不见三公后,寒饥出无驴。
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畲。
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已除。
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
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
时秋积雨霁,新凉入郊墟。
灯火稍可亲,简编可卷舒。
岂不旦夕念,为尔惜居诸。
恩义有相夺,作诗劝踌躇。
【注释】
1、符:韩愈子韩昶的小名。城南:指长安近郊樊川(今陕西长安县南),其地有韩愈别墅,韩氏庄园至宋代犹存。见宋人张礼《游城南记》。据魏怀忠《新刊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引樊汝霖说,此诗作于元和十一年秋,时韩昶十八岁。
2、规矩:圆规和矩尺。《荀子·劝学》:“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3、梓匠:木工。轮舆:轮人和舆人,造车的工匠。《孟子,尽心》:“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4、闾:里门。指称里巷。秦时贫民居里门左侧,富人居里门右侧,后代富贵者与贫贱者异里而居。
5、提孩:可提抱的幼儿,即二三岁小孩。
6、骨骼此指人的气质、风度。
7、飞黄:传说中的黄帝所乘神马。腾踏:犹腾达,飞腾。
8、潭潭:犹沉沉,宫室深邃的样子。
9、且:句尾语助词。
10、菑畲:田地。
11、潢潦:地面低洼处的积水。
12、居诸:《诗,邺风·柏舟》:‘旧居月诸,胡迭而微?’’居、诸,本语助词,这里用来指时光。
13、相夺:恩以爱之,义以教之,两者不并立,故云。踌躇:徘徊不前。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 字退之,洛阳人,文学家,世有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之称。三岁即孤,由嫂抚养成人,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阳山令、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吏部侍郎,卒赠礼部侍郎。政治上既不赞成改革主张,又反对藩镇割据。尊儒反佛,比较关心人民疾苦 。
韩愈在文学上主张师承秦、汉散文传统,积极倡导古文运动,提出“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观点。《师说》、《进学解》等,皆为名篇。韩诗力求创新,气势雄伟,有独特风格,对宋诗创作影响较大,延及清代 。有《昌黎先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