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于右任简介 于右任子女都有谁
于右任(1879.04.11—1964.11.10),汉族,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斗口于村,是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
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
于右任早年是同盟会成员,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同时也是中国近代书法家,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创办人和复旦大学、私立南通大学校董等。[1]
中文名
于右任
外文名
yu you ren
别 名
伯循、骚心、太平老人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陕西三原县东关河道巷
出生日期
1879年4月11日
逝世日期
1964年11月10日
职 业
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
毕业院校
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前身)
信 仰
三民主义
主要成就
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奠基人之一
民国四大书法家之一,被誉为“当代草圣”、“近代书圣”
上海大学校长,复旦大学、私立南通大学校董
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先驱,国民党元老
代表作品
《右任诗存》、《右任文存》、《右任墨存》、《标准草书》等
祖 籍
陕西泾阳
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生平简介
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生平简介是:
1879年,于右任出生于陕西三原县东关河道巷。1895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入县学,成为秀才。1897年,在三原宏道书院、泾阳味经书院和西安关中书院继续求学,受教于刘古愚,与吴宓、张季鸾并称为“关学”余脉。
1898年,参加岁试,以第一名成绩补廪膳生,被陕西提督学政叶尔恺誉为“西北奇才”。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光绪帝出逃西安,参加“跪迎”,写下诗篇,自编成《半哭半笑楼诗草》,于1903年冬在三原印行。
1904年,清廷下令拿办于右任。于逃离开封到上海,化名刘学裕,入马相伯创办的震旦学院读书。1905年,于右任出钱、出关系并聘用马相伯、叶仲裕、邵力子等共同另行筹组复旦公学,中秋节正式开学。
1906年4月,于右任为创办《神州日报》赴日本考察新闻并募集办报经费,在日本得会孙中山,并加入同盟会。1907年起,先后创办《神州日报》、《民立报》积极宣传民主革命。
1912年春,于右任辞职,回上海继续办报。“二次革命”失败,《民立报》被查封,于避居日本,从事反袁斗争。1922年10月,于右任创办上海大学并担任校长。1924年,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右任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
1926年,与冯玉祥、刘觉民等人解救西安之围,出任驻陕总司令。担任国民政府审计院长、监察院长。1928年9月,担任私立南通大学校董。
1929年始,从事历代草书之研究,1932年发起成立草书研究社,创办《草书月刊》。1932年秋,筹备建设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1964年,因为政治原因而长期郁闷成疾,病逝于台北。
于右任的故事:
于右任每次回乡探亲,都要在县城明德亭餐馆品尝地方风味菜点。这餐馆有煨鱿鱼丝、干煸鳝鱼、白封肉、疙瘩面。
有外形如缕缕金丝盘绕、层层塔楼相叠,口感油而不赋,清爽利口的金线油塔;有由唐代《烧尾食单》中的“见风消”演变而来的泡泡油糕,色泽乳白,表面膨松,如轻纱、蝉翼,有密密麻麻的珍珠小泡,其味花芳醇香,入口即消,其形玲珑剔透,酷似巧制绫花。
于氏对这些菜点的制作技艺和风味特色倍加赞赏。他乘兴为该店挥写了“明德亭”匾额和“名厨师张荣”的题词,从而使这家创建于一九三一年的餐馆,蜚声遐迩,誉满三秦。
“半哭半笑楼诗草”的原文是什么?
《半哭半笑楼诗草》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赏析:
仅隔200公里海峡,对岸就是自己日思夜想的故国,但晚年的于右任却只能隔海相望,不能再踏上故国的旧土,不能闻一闻故乡的花香——他曾立下“换太平以颈血;爱自由如发妻”的誓言,可未能亲眼看见国家获得太平和自由后的景象,可见晚年的于右任心境是何等的悲凉。
作者简介:
于右任,祖籍泾阳,是我国近代、现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于右任早年系同盟会成员,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同时也是中国近代书法家,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中国近现代著名高校的创办人。1964年因为政治原因而长期郁闷成疾,病逝于台北。于右任墓位于台北市阳明山上,玉山主峰有其雕塑。
背景评价:
《国殇》是于右任怀念大陆家乡所写的哀歌,其中怀乡思国之情溢于言表,是一首触动炎黄子孙灵魂深处隐痛的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