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冠心病8个病因!名医魏峥:这族群罹病死亡率多3倍
【魏峥(振兴医院心脏医学中心主任)】 冠状动脉阻塞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起源于主动脉根部,被覆在心脏表面,负责供应心脏肌肉的血液,开始是右冠状动脉与左冠状动脉,之后分为三条主要血管: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左回旋支。 因为血管分支越来越多,被覆在心脏肌肉的表面上,形成类似帽子的形状,因此称为冠状动脉。又因为它的管径最粗也只有大约3毫米至4毫米,所以在人们长时间几十年不停使用下,血管难免会发生阻塞、钙化等问题。 我们的心脏每分每秒不停搏动,将经过肺循环带氧的血液输送至全身,以每分钟大约72次心跳,每次挤压出去约莫70cc的血液计算,人类的心脏帮浦一天送出的血量大约有7.2公吨,但这些血液对心脏而言,只是路过,不能据为己用,真正提供心脏肌肉氧气与养分的,则是细小的冠状动脉。假若冠状动脉血管阻塞影响血流正常运送,就会造成心肌缺血,进一步危害心脏的功能。 正常的血管管壁里不应该有脂肪存在,人体侦测到外来物侵入时会启动发炎细胞,从血液里钻进血管壁清除异物后再带离,一旦发炎细胞吞噬过多脂肪,体积变大而无法自由进出时,便会留滞在血管管壁里。脂肪表层因发炎结痂产生纤维化,在有限细小的血管管腔中不断堆积,长时间便形成动脉硬化斑块,造成阻塞。 发炎细胞为方便进出血液,会分泌物质溶解纤维蛋白,倘若分泌的酵素过多,会导致纤维帽组织变得松散、崩裂,形成伤口,伤口组织接触到血液则会自然产生血栓,血栓是造成血管急性阻塞的重要原因。 冠状动脉阻塞性心脏病,一般又简称为「冠心病」,造成血管狭窄,导致输送养分受阻,致使心肌缺血,也就是「缺血性心脏病」或「缺氧性心脏病」,进而引发胸闷、胸痛、心悸、呼吸困难等所谓「狭心症」或「心绞痛」的症状。 若还不是非常严重,狭心症的症状可能只是运动的时候胸闷而不是胸痛,因此有些人误会那不是心绞痛而耽误了就医的时间。 冠状动脉阻塞,造成心脏缺血时,会发生胸闷不舒服等心绞痛的症状,当逐渐严重发展到完全堵塞的时候,心脏肌肉将会坏死,此时便称之为「急性心肌梗塞」。 典型心肌梗塞发作会持续感到胸痛,休息也无法改善,同时合并气喘、冒冷汗、心悸、头晕、呕吐等症状,一旦确诊,最重要是设法尽速使阻塞的冠状动脉恢复血流供应,阻止心脏肌肉坏死范围扩大。 心肌梗塞后,坏死的部位将形成结疤而无法再生,该部位的心脏肌肉将可能永远丧失功能。因此心脏肌肉坏死的范围越大,心脏的功能将变得越差,未来的预后也将不好,死亡率也越高。 致病因素 抽菸 抽菸是引发心律不整,造成冠心病患心肌梗塞猝死的因素之一。因为抽菸会造成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脉搏增加,使高密度的血脂肪降低,停止抽菸对冠心病的程度有降低的作用。 高血压 高血压虽然不是造成脑血管与冠心病的主要致病原因,但是却可以加重动脉血管的硬化,所以凡是血压长期超标就该服药降低血压。除了前述睡眠与环境因素外,高血压症是因为血脂肪侵袭血管内膜,导致血管硬化,成为高血压症致死原因之一。 高血脂 低密度脂蛋白(LDL俗称坏胆固醇)是冠心病之致病因素,而高密度脂蛋白(HDL俗称好胆固醇)越高,则导致冠心病之机率越低,因为高密度脂蛋白(HDL)能帮助身体吸收血液里的血脂肪,输送至肝脏代谢后排出体外。 糖尿病 血糖过高往往没有症状,但是它不但导致高血压及血脂肪增加,糖尿病本身会使全身微血管、心血管发生病变,令病患发生动脉硬化。血糖控制方面,一般建议将糖化血红素控制于6.5%-7%以下。 家族病史 家族遗传性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或环境因素、饮食习惯、情绪及日常生活等,都是冠心病的致病因素,而冠心病的死亡率在有家族病史者,比一般民众高出3倍。 高半胱胺酸(Homocysteine) 血液里的Homocysteine增加与冠心疾病有关,它的增加会造成血栓,反之则降低冠心疾病。倘若饮食中加入叶酸(Folic acid),会减低血液里Homocysteine的含量,但还须请教医师,别自行「进补」。 C-反应蛋白(CRP; C-Reactive Protein) 从临床上累积的经验得知,炎症与冠心疾病有关,从血浆里发现CRP的升高,可显示冠心病的征兆。CRP与传染病虽有牵连,但不能确定何类菌种,否则可用抗生素来治疗。 动情素(Estrogen) 40岁前男与女的冠心病发病率是8:1,70岁以后,男女发病率是1:1。显然这与女性停经后,动情激素 (Estrogen)分泌减少有关。 动情激素有保护心血管的功能,妇女停经后,动情素分泌减少,影响高低密度脂蛋白的指数,进而增加冠心病的发生率,至于是否透过动情素治疗来降低发生率,必须考虑是否有乳癌家族史,因为动情素会增加乳癌的发生率,另一个考量是动情素也可能有增加凝血性血栓的罹病机会。 减少致病因素 经预防医学的观察与心脏冠状血管摄影统计,男士超过45岁,妇女超过55岁,心脏病的发病机会开始大幅增加,要提高警觉的注意包括: 关注家庭病史 ● 遗传基因仍然是致病的主要因素,许多人有家族病史,即便注意饮食,也将脂肪控制在正常范围,但仍然很早便得到了冠心病。 ● 过去多数人都认为肥胖会增加冠状动脉疾病的危险性,但是现在的证据显示两者之间未必有很大的关系;即使如此,肥胖总不是件好事,它还是和高血脂症、高血压、糖尿病脱离不了关系,所以治疗冠心病时也要把肥胖症一并治疗。 饮食首要是降低饱和脂肪 热量也应适合标准体重的需求。换言之,减少饮食的脂肪含量与糖分,多食蔬果,再配合有氧运动。 戒菸与放松情绪 抽菸不但加速冠状动脉血管的阻塞,不分性别、年龄都会增加血栓、心肌梗塞与死亡的危险。 ● 高血压不但增加心肌梗塞的危险并引起中风,也使左心室肥厚,并增加心肌坏死的可能。 ● 糖尿病加速冠状血管与全身周边血管的硬化,同时伴随血脂的不正常,增加心绞痛的可能性,及心肌梗塞和猝死的机会。 ● 血脂最好低于200 mg/dl,而低浓度血脂、低密度脂蛋白(坏胆固醇)最好低于100 mg/dl;而高密度脂蛋白(好胆固醇)最好高于40 mg/dl。要控制血脂肪,除了需要注意减低饮食里的饱和脂肪酸、运动、降低体重外,也可以凭借降血脂药物,使低密度脂蛋白降低25% - 50%,或多摄取纤维性食物,让高密度脂蛋白增高及降低三酸甘油脂。 虽然如此,我建议患者不必过度为了高血脂担心,因为血脂高未必与冠心病有绝对密切的关系,而降血脂的药物也常有一些副作用,所以「适度地」控制饮食与必要时低剂量的降血脂药物就可以了,千万不要为了高血脂而恐慌。 本文摘自《知心》/魏峥(振兴医院心脏医学中心主任)/大块文化
换过500颗心脏的名医魏峥:当医生不是为光宗耀祖,不能只考记忆力
行医40多年,振兴医院心脏医学中心主任魏峥缝缝补补无数心脏,手术驾轻就熟。为了让人更容易了解现代心脏医学,出书《知心》,新书记者会上他的换心病人李秀英到场献花,尊称魏峥为再生父母。对于医学教育和培养人才,魏峥也提出了想法。
「不动手术就会死,3-4%也是活命的机会,」换心病人李秀英说。27年前,李秀英23岁,因感冒造成严重心肌炎、心脏衰竭,被判定需要心脏移植。为了活下去,李秀英接受了在当时成功机率只有3-4%的心脏移植手术。与死神拔河的手术台上,李秀英活下来,至今超过27年,是亚洲存活最久的换心人,而且非常有机会打破目前换心存活最久的33年世界纪录。
帮李秀英换心的医生,是现任振兴医院心脏医学中心主任魏峥。缝缝补补过无数心脏,手术驾轻就熟,魏峥是享誉国际的心脏科权威医师,他是台湾第一个心脏移植手术成功的医生,他曾以不输血方式,为2岁幼童换心,也完成亚洲首例的人工心脏移植。累积上万台心脏手术,超过500例的心脏移植,魏峥不只做换心手术的次数多,病人的存活率也最高,有3人存活超过20年,其中包含亚洲存活最久的病例。很多患者称他为救命恩人、再生父母,他也因此多了很多干儿子、干女儿。他行医超过40年,早年收过各种谢礼,甚至有人送来活鸡,他幽默对病人开玩笑说:「怎么不煮熟呢?」
换心病人李秀英(图右)突然出现在魏峥的新书发表会,除播放李秀英换心前后的纪录影片,她也献花表达对救命恩人的谢意。魏峥事前不知情,见面时忍不住红了眼眶。大块文化提供
没有心脏病史却突猝死? 心脏权威魏峥解析
【/编辑部整理】年纪轻轻的小伙子,没有心脏病史,运动时却突然猝死,可能肥厚性心肌病变惹祸!心脏外科权威、振兴医院院长魏峥表示,这类俗称「心肌肥厚」的患者比例不低,特定类型被认为无法治疗,吃药帮忙也不大,只能顺其自然,目前已可用外科手术「心肌切除术」治疗,效果良好,降低猝死风险。
肥厚性心肌病变(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是一种基因遗传、家族性疾病,可分「阻塞型」及「非阻塞型」。魏峥指出,「阻塞型」肥厚性心肌病变是因为心肌肥厚造成血管阻塞,血液无法从心脏送出,这类型可透过手术切除堵塞处的心肌。
然而,「非阻塞型」肥厚性心肌病变是整体心肌都肥厚,「心脏不是没力,心脏就这么大,因为变厚了,心脏腔室就变小了,循环就没力。」过去心脏内科医师往往认为无法开刀治疗,吃药帮忙也不大,只能顺其自然。
但是,由于心肌肥厚让心脏腔室变小,「每次收缩从可打70CC血液,变成只剩30CC,心脏功能降低,最后恶化甚至需要换心。」
所幸,过去认为大面积切除心肌是高难度的手术,「阻塞型」肥厚性心肌病变现今也能以外科手术治疗。魏峥说明,透过「心肌切除术」,将整体肥厚的心肌进行挖除,使心脏腔室变大,患者就可以正常运动、生活,效果不错。
魏峥提到,很多未成年的年轻人没有心脏病,却在运动时突然猝死,很可能就是肥厚性心肌病变,但部分患者发病前都不会有自觉,「就这么冤枉走了。」
身为心脏外科医师的魏峥说,「大部分心脏病都可以治疗,血管阻塞可放支架,瓣膜坏了也能更换,心脏没力就换心。」但心肌肥厚比例很高,全数换心有困难,表示心脏移植应留给心肌没力的患者。更提醒民众,注意家族病史,若有亲人罹病,其他人都应该检查心脏,以免徒留遗憾。
(健康医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