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周景王是谁?
周景王(?-前520年),华夏族,姓姬,名贵,东周第十二位君王,谥号景。他是周灵王的儿子。周景王在位时,财政困难,连器皿都要向各国乞讨。有一次,景王宴请晋国大臣知文子荀跞,指着鲁国送来的酒壶说:“各国都有器物送给王室,为何晋国没有?”,荀跞答不出来,让副使籍谈答复,籍谈说当初晋国受封时,未赐以礼器,现在晋国忙于对付戎狄,自然送不出礼物来。周景王列数了王室赐给晋的土地器物,讽刺其“数典而忘其祖”,这是“数典忘祖”的典故。此时周天子的地位已经一落千丈。
周景王姬贵:周灵王第二子。灵王死后继位。在位25年,病死,葬于翟泉(今河南省洛阳市旧城)。
他在位时,财政窘困,器皿用具都得向各国乞讨。有一次,他宴请晋国大臣荀跞,指着鲁国送来的酒壶说:“各国都有器物送给王室,为何独独晋国没有?”荀跞的随员籍谈答复说,当初晋国受封时,王室就没有赐以礼器,目下晋国又忙于对付戎狄,送不出礼物来。姬贵列数了王室赐给晋的土地器物,讽刺世代掌管典籍的籍谈是“数典而忘其祖”,这就是成语“数典忘祖”的来源。这件事说明,春秋初年王室还能赐些土地器物给诸侯,这时却只能靠向诸侯乞讨度日了,天子的威望已经一落千丈。姬贵在位期间,郑国的执政大臣子产(即公孙侨,字子美)实行改革,整顿贵族田地和农户编制,承认土地私有,按田亩征税等等。接着,他又用200多斤铁铸造了一只鼎,把新制定的保障改革成果的刑书铸在鼎上,放置于王宫门口,让百姓都知道新刑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刑鼎。新刑法由于限制了旧贵族的胡作非为,触及了贵族的利益,贵族们就用歌谣诅咒子产说:硬逼我将好衣服藏在家,还将我的田产左盘右查,谁去杀子产啊,我一定参加!子产听了,毫不动摇,说:“只要对国家有好处的事,我死也得坚持,改革可不能中途变卦。”几年后,子产的改革已见成效,郑国的百姓就用歌谣来感谢他说:我们的子弟,子产来教导,我们的田地,子产帮助我们把产量提高。如果子产死去,有谁能象他那样好? 子产执政20年,使郑国内部安定,生产发展;对外维护了国家尊严,使大国不敢轻视郑国这一小国。公元前522年,郑国由子大叔执政,对百姓进行残酷的压迫。大批平民聚集到萑苻之泽(今河南省中牟县内),依据险要,和奴隶主贵族展开了武装斗争。后在于大叔的镇压下,起义者因寡不敌众而全部战死。 公元前524年,周景王铸造大钱,是我国文献中关于铸钱的最早纪录。姬贵在位时,原立嫡次子姬猛为太子,但后来姬贵却又宠爱庶子姬朝。公元前520年4月,姬贵病重,特嘱咐大夫盂宾要扶立姬朝为嗣君。姬朝还没有来得及被立为嗣君,姬贵就病死。姬贵死后的庙号为景王。
春秋左传30——春秋谱系(周景王姬贵)
周景王(?-前520年),姓姬,名贵,是周灵王的儿子。东周第十二任君主,在位25年。
数祖忘典是个成语,原来比喻忘本 也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后来数典忘祖就用来比喻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或事物的本源。它出自《左传·昭公十五年》这篇文章中。这篇文章说了这样一件事:在东周时期,周王室已经衰落,诸侯们已经不把这个王室放在眼里,诸候间的战争不断,周王室是在夹缝中生存。周的第十一代天子周灵王末年,诸侯之间达成了象征和平的“弭兵会盟”, 天下迎来了难得的清净。周灵王松了一口气,想好好地过过安稳日子,可没到一年,福还没享够,这个周灵王就去世了。他儿子姬贵继位当上了第十二代周天子。
姬贵还是很幸运的,他原来不是太子,太子是他哥哥姬晋,可惜聪明又有才华的姬晋英年早逝,姬贵才有机会被立为太子,后来又成了天子。而且刚即位就遇上诸侯罢兵,各家都相安无事。他这个天子也就不用每天都担惊受怕、提心吊胆的过日子了。
但姬贵也有不幸的事情,那就是:列祖列宗把家产都败光了,没有给他留下什么财富。可周王室再落魄那也是天下第一家呀,该有的面子还是要保持的。礼仪呀、阵杖呀、乐队呀、绫罗绸缎呀,这些也必须要有的。大鱼大肉也是要吃的,打肿脸充胖子,是必须做的。反正吃吃喝喝,吹吹弹弹,必须得庄重,必须得奢华,必须得和普通百姓不同。可为了这些所谓的脸面,只管理巴掌大地方的周王室那是入不敷出,穷得叮当响。
新上任的周景王挺聪明,他想到一个办法,就是改革,不是没有银子嘛。那就自己来造钱,于是他铸造了很多大铜钱,一下子就变得有钱起来。但是就引发了通货膨胀钱贬值,周景王的这种做法不能解决周王室缺钱的根本问题,反而引起了经济的混乱和社会的恐慌。估计没搞多久,他就被迫停止了通过铸大钱来致富的方法。不过他的这一举措成了目前中国铸钱的最早记录,这也是他没想到的吧。
一招不行,还有第二招。俗话说“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周景王是“没有吃、没有喝,我给诸侯要!”周景王没钱又没地,只有厚着脸皮向诸侯国讨要。这一要,各个诸侯国的表现就不一样了,鲁国是礼仪之邦,也是好面子的,所以给钱最痛快。但是周王室的开销和规格可不小,鲁国又不是什么大国,用一个地方的税收养两套人马,鲁国也吃不消的,久而久之,贡奉给周天子的东西也就越来越少。周景王为了生活,没办法,又只有向其它诸侯讨要。
其中,晋国是最抠门的,一直不给东西。周景王眼看晋国这样的超级大国,却一毛不拔,非常生气,总想找机会损贬晋国一下,出口恶气。有一次,正巧晋国的大臣荀跞来到周天子国都,参加周景王的活动,活动结束后进行宴会,此时周景王开始发话了。他指着诸侯进贡来的东西,一件一件的数给荀跞听,这是那一个国送的,那是那一个国进的,数了半天,唯独没有晋国送来的东西。最后周景王说道:
荀跞没想到天子会如此直接地发问,一时间张口结舌,不知说什么才好。总不能说看不起王室吧。荀跞无言以对,也就罢了,周天子还能治你的罪吗?偏偏荀跞手下有个随员叫籍谈想逞能,显摆一下自己的学问,他就接过话题说:
周景王也不是好糊弄的,晋国的实力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这是明摆着抠门嘛。于是周景王掰开手指,一一道来,说当年晋国开国之时,周朝赐给晋国那些那些器物,以及后来历代晋国国君,又从王室接受了多少赏赐,一笔一笔,算得清清楚楚,把籍谈和其他晋国大夫们说得面红耳赤。周景王看了看籍谈,突然阴损的甩出一句:
因为籍谈的祖先就是晋国的司典也就是史官。周天子这句话暗指,你身为史官后代的籍谈理应最清楚祖先的事迹,怎么今天竟然忘记了呢?这就是数典忘祖的来历了。
从这件事可以看到,周景王也是个聪明人。他一生都努力要成为一个有钱天子。周景王发动了历史上第一次由天子发起的变法,史称 “景王变法” 。如果这次改革成功了,或许大周真的就可以中兴了。但是,大周的保守势力太强大了,改革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不仅大臣中有很多反对者,景王的几个儿子也对改革态度很不一致。最终景王的改革还是功亏一篑,而且他想废长立幼。
作为天子的他也只能数落数落别人数典忘祖,发泄一下罢了。数典忘祖原本比喻忘本;也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后来这个成语就用来比喻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或事物的本源。
后来周景王姬贵的太子因病早亡,而周景王实际上最宠爱小儿子王子朝,于是打算将他立为太子,但是还没有办理立储之事,就在周景王二十四年(公元前521年)病逝了。因此,周景王的另一个儿子姬丐就乘这个机会暗中勾结当时强大的晋国君臣作为自己的外援,当周景王一死,他就和王子朝公开争夺起王位。不管有钱没钱,钱和权的争夺还在继续延续。
附:
周平王姬宜臼(约前781年―前720年)
(平王元年即前770年,春秋开始)
周桓王姬林(平王孙)
周庄王姬佗(桓王子)
周釐王姬胡齐(庄王子)
周惠王姬阆(釐王子)
周襄王姬郑(惠王子)
周顷王姬壬臣(襄王子)
周匡王姬班(襄王子)
周定王姬瑜(匡王弟)
周简王姬夷(定王子)
周灵王泄心(简王子)
周景王姬贵(灵王子)
周悼王姬猛(景王子)
周敬王姬丐(悼王弟)
周敬王四十二年(前477年)崩,
春秋结束
周景王死王子带着所有典籍逃到哪里了
周景王死王子带着所有典籍逃到了楚国。
这一事件也叫“子朝之乱”,根据记载,周礼规定,有嫡子必须立嫡长子,没有嫡子则立长子;虽然周景王喜爱子朝,但他仅是庶子而已,按周礼,他是无法取得天子之位的,但是周景王死后,子朝就与子猛争夺王位,子猛这边有单穆公、刘文公等大臣支持,是为周悼王,根据《左传》记载,然后的故事是这样的:
公元前519年,子朝及其党羽攻入成周王城,此时悼王已挂掉了,悼王的弟弟子匄继位为敬王,敬王打不过子朝,便逃往王城以东的狄泉,当时百姓称子朝为“西王”、敬王为“东王”。
前518年,晋顷公派人过去了解王室纷争原由,知罪在子朝,便不见子朝的使者,同年6年,子朝继续攻打敬王的地盘,第二年,敬王继续溃败,晋王派兵支援,并打下了子朝控制的一些地盘。
这时子朝的党羽召简公觉得可能不会有前途,便中途反水,投靠了敬王,起兵反攻子朝,最后子朝兵败,率领一批贵族合着周王室所有典籍逃奔到楚国,周敬王终于成为最后的王室,子朝仍不死心,想寻求其他诸侯国支持,但是无人响应,最后被周人杀死在楚国;
这次子朝奔楚,是东周文化最大的一次迁移,从此该王国代替东周王国,与宋、鲁同为文化中心。
公元前520年,周景王死,王室逃到哪里
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去世后,周王室在继位问题上发生内战。等到王子朝战败之后带着王室所有典籍逃到了楚国。当楚国得到大量文献书籍以及财宝后直接代替东周王国,跟宋、鲁同为文化中心。
楚国又称荆楚,是先秦时期长江流域的一个诸侯国,国君为芈姓。在周成王时期楚人首领熊绎被封为子爵,建立了楚国。据说楚人立国之初非常贫穷,但是在经过几百年发展后,楚国开始不断兼并周边各小诸侯国,慢慢发展长大起来。等到子朝战败之后带着王室所有典籍逃到了楚国后·,为楚国的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当楚庄王登基为王后任用了不少的贤臣,在邲之战大败晋国而称霸,开创了春秋时期楚国最鼎盛的时代。在秦军攻破楚都寿春后,标志着楚国正式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