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知青上山下乡的意义
1、意义:缓解当时社会就业压力。缓解城市供给压力。拉近阶级之间的距离,从某种程度上缓解了阶级矛盾。
2、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作用 知青下乡对于农村的教育普及合作医疗建立乡镇企业建立都起到决定作用。无数城市青年接触中国广大农村地区迷补了课本上所学知识扩大知识面为今后发展提供了平台。
3、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特殊的历史为一代青年提供的一条特殊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有宝贵青春的荒废,有美好理想的破灭,有生活信心的动摇,更有一代知青的奋斗业绩。在国家最艰难的岁月,是他们同当地人民一起。
4、但不能招工回城,也不能招干,这样的知青有200万人,占全国知青的五分之一。简单看为什么要上山下乡呢,好像就是老人家一声号令: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知青初中毕业就下乡去农村吗?
1、你当年下乡时,如果是随学校的同学一起下乡,就是典型的知青下乡方式。或可到户口所在地的派出所开出户口迁移证明,到上一级社保局申诉。但如果是随家人一起下乡,就可能会被认为是“回乡”,情况就比较复杂了。
2、知青没有具体下乡的年龄,只要是城市中、小学毕业的青年,除了能够在城市升学、就业的以外,都要下乡。
3、知青,是指我国20世纪60年代中和70年代末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在中学毕业被分配到农村“上山下乡”、“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初、高中青年学生,是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个特殊现象。
4、知青返乡就是被分配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回到故乡去。1977年高考被恢复,大多数在农村的知识青年想方设法要回到故乡去。1978年冬在云南的知识青年以请愿和罢工的形式来将他们的要求表达出来,再次使的中央感觉到问题的急迫性。
5、10月1日中共基本上决定过去下乡的知识青年可以回故乡城市。从50年代到70年代末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的总数的估计在约1200至1800万之间。下乡知青,广义泛指下放到农村、掌握一定知识的青年,一般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
6、知青下乡是1956年开始的,时间段为1956年到1978年。从50年代开始,我国就出现了城市中小学毕业的青年学生志愿去山区、农村、边疆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举动。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是哪年月发表
1、概述 :这条号召发表于1968年12月22日。详解 :原文内容:“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
2、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文章引述了毛泽东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随即在全国开展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活动。
3、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196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全部前往农村。
4、知青下乡是1968年12月开始,1978年10月结束。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解决城市中的就业问题,从50年代中开始就组织将城市中的年轻人移居到农村,尤其是边远的农村地区建立农场。
5、知青下乡是1956年开始的,时间段为1956年到1978年。从50年代开始,我国就出现了城市中小学毕业的青年学生志愿去山区、农村、边疆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举动。
知青下乡是哪一年?
1、知青下乡是1956年开始的,时间段为1956年到1978年。从50年代开始,我国就出现了城市中小学毕业的青年学生志愿去山区、农村、边疆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举动。
2、知青下乡是从1950年代开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为止自愿或被迫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做农民的年轻人,这些人中大多数人实际上只获得初或高中教育。下乡知青,广义泛指下放到农村、掌握一定知识的青年,一般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
3、知青下乡是1968年开始的。1968年,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下,数百万城镇中学生告别父母、亲人和家乡,奔赴农村和边疆,开始了完全不同的生活。这次大迁徙既不是发端,也不是结束。
4、知青下乡是1968年开始1978年结束。1968年12月,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由此大规模展开。1968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全部前往农村参加劳动。
5、下乡知青详细历史 1955年,河南省郏县大李庄乡有一批中学和高中毕业生回乡参加农业合作化运动,报上发表了《在一个乡里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报道了这个乡的事。
6、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从1968年开始到1978年结束。共十年,虽然以前的1958和1963年,也有知识青年到农村或边疆去接受锻炼,但那时都叫支边青年或回乡青年,如豫剧《朝阳沟》里描写的银环和拴保一样。
知青下乡的意义及目的
知青上山下乡的意义:知青下乡对于农村的教育普及、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以及乡镇企业的建立(乡镇企业成立多是知青推动,初期其业务骨干也大多是知青担任)都起到决定性作用,大幅度改变农民面貌。
知青下乡对于农村的教育普及合作医疗建立乡镇企业建立都起到决定作用。无数城市青年接触中国广大农村地区迷补了课本上所学知识扩大知识面为今后发展提供了平台。缓解了城镇青年就业危业加强了工农联盟基础是消灭三大差别重要举措。
广义泛指下放到农村、掌握一定知识的青年,一般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从1950年代开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为止自愿或被迫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做农民的年轻人,这些人中大多数人实际上只获得初或高中教育。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特殊的历史为一代青年提供的一条特殊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有宝贵青春的荒废,有美好理想的破灭,有生活信心的动摇,更有一代知青的奋斗业绩。在国家最艰难的岁月,是他们同当地人民一起。
”在这里,把城市中小学毕业生称为知识青年,把去农村参加农业生产的行为归纳为“下乡上山”。这是第一次提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概念,这也成了知青上山下乡开始的标志。
许多知识青年下乡后被农村的什么基本生存问题吓倒
1、答:许多知识青年下乡后被农村的吃饭,穿衣这些基本生存问题吓倒。因为那时农村没有电,没有气,吃饭都是用柴禾做饭。比方说下雨吧,如果遇上连阴天,没有备下干柴禾,那么做饭都成问题。衣服,鞋子都是用手做的。
2、但到这时为止每年依然有上百万知识青年被分配上山下乡。毛泽东的逝世使知识青年问题暂时被搁置。1977年高考被恢复,大多数在农村的知识青年想方设法要回到故乡去。
3、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社会对那代人的不公,但历史就是这样,是无法改写的,作为那代人只能默默承受啦。
4、知青下乡,它就是指把受到了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下放到农村,为农村发展助力。
5、上山下乡运动令无数中国城市青年接触了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此之前从未去过农村,对农村的了解仅仅局限于课本的文字和政府的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