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作文 陶渊明辞官后续生活
归田初,陶渊明在家饮酒赋诗,琴书自娱,生活清闲。这时的诗人,过的是舒适的文人闲居生活。 很多人一直以为,陶渊明辞官归隐以后,就成了贫下中农,生活质量一天不如一天,有时揭不开锅还要去讨饭。梁启超甚至说他“不过庐山底下一位赤贫的农民”,“真是穷到彻骨,常常没有饭吃”。
其实,陶渊明的祖辈已仕宦三世,是浔阳的名门望族,陶渊明出生后,虽家境中落,但也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陶家仍不失为有家产田业的官宦门庭。归田后,诗人的居地可考的就有上京闲居、园田居和南村等处,田庄别业则有西畴、南亩等处,远不止“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归田初,陶渊明在家饮酒赋诗,琴书自娱,生活清闲。这时的诗人,过的是舒适的文人闲居生活。50岁以后,由于连年遭受自然灾害,再加战祸绵延,境遇确已非昔比。然而,他仍能“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常著文章以自娱”,劳逸结合,也不是一位赤贫的农民。
陶渊明晚年的《乞食》诗被很多人看成他沦为乞丐的重要证据。但清人陶必铨指出这是借韩信乞食的故事以起兴,故题曰《乞食》,不一定真有此事。而且《乞食》是诗人晚年遭灾时所作,并非反映其平时生活状况。诗人写此诗的意旨,主要是让子孙后代了解他在贫困的情况下如何励志苦节。
陶渊明的晚年,与有“五斗米”俸禄的时期相比,生活状况是有变化,但他除农业收入之外,另有教授生徒的酬资,还有显贵的馈赠。至于故人延请,新知相邀,饭局一直不少,给诗人的资助也是司空见惯的了。所以,鲁迅 先生就断言:“纵使陶公不事生产,但有人送酒,亦尚未孤寂人也。”
陶渊明确实叙说过自己的清贫景况,并写有相当多的叹“贫”苦“寒”之句。其实他的“穷”,只是比起祖辈来要“穷”,晚年比起前半生要“穷”,比起门阀世族的巨富来是“穷”。但是,他绝非一贫如洗,与真正的贫农相比,则要小康得多。
2.速求一篇《陶渊明辞官以后》作文
陶渊明辞官以后…… 话说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结果“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官场十几年的打拼,尽管在物质生活上过的比较优裕,但恶浊的官场氛围和黑白不变是非颠倒的官场游戏,把陶渊明原本对现实寄予的最后一点希望击的粉碎。
终于,他痛下决心,唱着“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的述志歌,一口气回到了自己山明水秀的故乡,旧活重操,当起了地道的山野村夫。 他把故居的八九间茅屋做了大体的收拾后,在房前檐后又种植了一些花草树木,然后在南山脚下开垦了十余亩土地,就开始过自己踏踏实实的农民日子了。
谁知农民的日子决不是想象的那样自在潇洒,一年奔波于田野,有时秋天的一场冰雹就会使你颗粒无收,陶渊明本来没有真正从事过农业生产,所以他尽管也和其它农民一样在田里辛勤耕作,但秋天的收获总是令他失望,两年过后,他当官时的一些积蓄渐渐告罄,而粮食却几乎没有任何库存,家庭生活逐渐出现了捉襟见肘的悲惨状况,有时甚至得去和邻居告贷。 他从官场退出的时候,本来就没和家中的任何人商量过,所以回家之后遭到家里大小人的一致炮轰,但既然事已做成,家里人也只能勉强迁就他了,跟着他过起了普通人家的生活。
没想到现在日子竟然过成了这样,于是家里再一次掀起了风波。全家老小一致把毛头指向了他:七十岁的老母亲每天哭哭啼啼地数落,说我们家想当年是何等的威风,你的太爷官居一品,后来时气不顺,一代不如一代,你父亲早早过世,我费劲心血供你读书,本指望你来恢复我们家族的荣耀,你可有出息,好好的官不做,偏要做农民,农民没做好,我临死连口饱饭都吃不上了,我跟着你丢人啊!妻子连着好多天,农活不干家务也不理,甚至以绝食相要挟,哭着闹着要和他离婚,说几十年跟着他没过过一天好日子,看看有了一点希望,却被他像扔一件破衣服似说扔就扔了,跟着这样的人太憋气,太窝囊,永远没有出头之日,实在难以在外人面前抬头。
两个儿子和三个女儿本着脸,连着十天半月不和他说一句话,有时甚至也指桑骂槐地来嘲讽他,再加上街坊邻居的风言风语嘀嘀咕咕。陶渊明陷入了极度的痛苦和矛盾之中,连“乘风西归去,托体同山阿”的心都有了,就在他们家长时间陷入冷战的时候,已经退休颐养天年的叔叔再一次光顾了他们家,看着拥有满腹经纶侄儿家过着如此恓惶的日子,叔叔的气也不打一处来,先是附和着陶渊明母亲对侄儿进行了一通狂轰乱炸,并对侄媳妇的怨言表示深深地理解,接着对嫂子、侄媳妇和各个侄孙和侄孙女做了耐心细致的工作,说他保证说服陶渊明再次做官,而他们也一定不能再次以“冷暴力”甚至其它方式威胁陶渊明,然后就为侄儿的未来做起了筹划,那就是再一次做官,在陶渊明答应可以考虑做官的承诺声中,叔叔临走时给陶渊明留下了五斗米的钱,摇着头叹着气蹒跚而去。
怎么办?再去做官?自己把官场的同事朋友都得罪光了,谁还愿意引荐自己呢?更何况自己为了不走回头路才写了《归去来兮》,那可是自己痛下决心和官场决裂的标志啊,现在早流传在外,再回官场,自己的脸往哪里放?唉!生性洒脱达观的陶渊明脸上再也没有了往日自得的神情,终日只是唉声叹气,而母亲和妻子在不停地催他启程。去找谁呢?他猛然想起了现在官居征北大将军的檀道济,想当年檀道济非常欣赏他的文才,曾一再要他留在身边,被他婉言谢绝了,也许到他那里还能谋个差事。
陶渊明于是起身了,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在北部边疆的前线打听到了檀道济的消息,经过层层审查在一个很大的军帐里陶渊明见到了檀大帅,檀早不是当年的小将领,现在手下有精兵十万,正在和柔然交战,对陶渊明早没有一点印象,当陶渊明做了自我介绍并说明来意时,檀拍了半天脑袋才哈哈大笑,说终于想起来了,没过现在战事紧急,每天刀光剑影,在这里文人实在起不了什么作用,另外,军粮也很吃紧,想留在这里最少也得捐献200石粮食。陶渊明心想我有这么多粮食用得着来寻你吗?之后客气了几句,走出了檀道济的大帐…… 在返家途中,陶渊明终于又想到一个人,那就是他在做彭泽县令时最知心的朋友嘉正重,想当年嘉是他的副手,两人经常一块喝酒,大骂官场的黑暗,并发誓一同离开官场返归田园,可在最后嘉临时改变了主意,又留在了官场接替了陶渊明的职位,听说后来因为政绩突出现在早升任了六安郡守,到那里也许能谋到一碗饭,想着这些,陶渊明早不顾什么颜面向六安赶去…… 到了六安的郡守衙门正赶上了中午下班,他在衙门口窥视了半天也没看到嘉的出现,一打听说前几天就去道里开会了,三五天可能就要回来,陶渊明在一个小店里勉强住了下来,每天不定期到衙门里打听,第五天的下午终于听说回来了,他高高兴兴地去拜见了当年的这位好朋友,一见面嘉差点把陶渊明拥抱死,说这几年可把他想死了,说着就让衙役把好烟好茶端了上来,晚上就在郡里最豪华的酒店招待了陶渊明,饭后还要请陶渊明洗桑拿,陶渊明说不必了,于是回到了嘉的单人宿舍,渐渐地陶渊明说出了此行的目的,嘉的谈话兴头一下减了许多,变得支支吾吾……第二天他说。
3.作文 以如何看待陶渊明辞官归去为话题的作文 文体不限(除诗歌外)
逃避,是一种美丽
在尘世中,总有纷纷扰扰的选择困扰着我们,总有着零零碎碎的事情让我们的心变的深不可测,当面对一件事情,就必须放下其他的事情,每当我为难的时候,我总会选择逃避,因为在我心里认为:逃避,也是一种美丽! 打开记忆的闸门,不由的让我想到了席慕容的那首诗,“是什么让我遇见了你,在我最美丽的时候”。你的出现,让我觉得逃避,并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是一种生活态度,忘记了是什么时侯,你走入了我的世界,我义无反顾的迷恋上了你的诗词,我会从“桃花源”的梦中醒来,我会贪恋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情趣;我欣赏你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节操,那首《归去来兮辞》又让我久久的陷入其中,在我心里,陶渊明这个名字再也无法忘却。 我是一个安静的人,我不喜欢勾心斗角,我不喜欢利欲熏心,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我开始仰慕你的生活,就那样无拘无束,逍遥自在。或许有人说,你的生活态度是消极的,你没有把自己的一腔热血献给朝廷,或许有人说,你是自私的,你可以辞官回家,归园田居,却舍弃了那么多的老百姓,也或许有人不理解你,可是,你在我心里是一个无人能比的神话,你一生闲适恬淡、远离尘世;你一世高洁傲岸、受人崇拜! 每个人都是自私的,为了自己的事业家庭幸福,奋斗着,国家都以国家利益为重,更何况个人,我读过一则小故事,说一个富翁喝醉了,在街上,警察过来扶起他后认出了他就是当地最有钱的人,就说送他回家。他听后,摇摇手说,那不是他的家,而是他的房子。读后,我感到一种心酸与无奈,当一个人穷的只剩下钱的时候才是最可怜的,与其这样为何不像陶渊明一样脱离尘世,过自己幸福的小日子呢,时光如箭,日月如梭。人这一生拼命的忙碌,争斗,为什么不能过平淡的日子呢? 珍惜身边的点点滴滴,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份小甜蜜,当我们倦了、累了的时候,要懂得逃避。逃避,不是贬义,不是认输放弃,而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美丽!
4.陶渊明辞官回家后的心理活动,和感想的短文
陶渊明辞官以后…… 话说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结果“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官场十几年的打拼,尽管在物质生活上过的比较优裕,但恶浊的官场氛围和黑白不变是非颠倒的官场游戏,把陶渊明原本对现实寄予的最后一点希望击的粉碎。
终于,他痛下决心,唱着“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的述志歌,一口气回到了自己山明水秀的故乡,旧活重操,当起了地道的山野村夫。 他把故居的八九间茅屋做了大体的收拾后,在房前檐后又种植了一些花草树木,然后在南山脚下开垦了十余亩土地,就开始过自己踏踏实实的农民日子了。
谁知农民的日子决不是想象的那样自在潇洒,一年奔波于田野,有时秋天的一场冰雹就会使你颗粒无收,陶渊明本来没有真正从事过农业生产,所以他尽管也和其它农民一样在田里辛勤耕作,但秋天的收获总是令他失望,两年过后,他当官时的一些积蓄渐渐告罄,而粮食却几乎没有任何库存,家庭生活逐渐出现了捉襟见肘的悲惨状况,有时甚至得去和邻居告贷。 他从官场退出的时候,本来就没和家中的任何人商量过,所以回家之后遭到家里大小人的一致炮轰,但既然事已做成,家里人也只能勉强迁就他了,跟着他过起了普通人家的生活。
没想到现在日子竟然过成了这样,于是家里再一次掀起了风波。全家老小一致把毛头指向了他:七十岁的老母亲每天哭哭啼啼地数落,说我们家想当年是何等的威风,你的太爷官居一品,后来时气不顺,一代不如一代,你父亲早早过世,我费劲心血供你读书,本指望你来恢复我们家族的荣耀,你可有出息,好好的官不做,偏要做农民,农民没做好,我临死连口饱饭都吃不上了,我跟着你丢人啊!妻子连着好多天,农活不干家务也不理,甚至以绝食相要挟,哭着闹着要和他离婚,说几十年跟着他没过过一天好日子,看看有了一点希望,却被他像扔一件破衣服似说扔就扔了,跟着这样的人太憋气,太窝囊,永远没有出头之日,实在难以在外人面前抬头。
两个儿子和三个女儿本着脸,连着十天半月不和他说一句话,有时甚至也指桑骂槐地来嘲讽他,再加上街坊邻居的风言风语嘀嘀咕咕。陶渊明陷入了极度的痛苦和矛盾之中,连“乘风西归去,托体同山阿”的心都有了,就在他们家长时间陷入冷战的时候,已经退休颐养天年的叔叔再一次光顾了他们家,看着拥有满腹经纶侄儿家过着如此恓惶的日子,叔叔的气也不打一处来,先是附和着陶渊明母亲对侄儿进行了一通狂轰乱炸,并对侄媳妇的怨言表示深深地理解,接着对嫂子、侄媳妇和各个侄孙和侄孙女做了耐心细致的工作,说他保证说服陶渊明再次做官,而他们也一定不能再次以“冷暴力”甚至其它方式威胁陶渊明,然后就为侄儿的未来做起了筹划,那就是再一次做官,在陶渊明答应可以考虑做官的承诺声中,叔叔临走时给陶渊明留下了五斗米的钱,摇着头叹着气蹒跚而去。
怎么办?再去做官?自己把官场的同事朋友都得罪光了,谁还愿意引荐自己呢?更何况自己为了不走回头路才写了《归去来兮》,那可是自己痛下决心和官场决裂的标志啊,现在早流传在外,再回官场,自己的脸往哪里放?唉!生性洒脱达观的陶渊明脸上再也没有了往日自得的神情,终日只是唉声叹气,而母亲和妻子在不停地催他启程。去找谁呢?他猛然想起了现在官居征北大将军的檀道济,想当年檀道济非常欣赏他的文才,曾一再要他留在身边,被他婉言谢绝了,也许到他那里还能谋个差事。
陶渊明于是起身了,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在北部边疆的前线打听到了檀道济的消息,经过层层审查在一个很大的军帐里陶渊明见到了檀大帅,檀早不是当年的小将领,现在手下有精兵十万,正在和柔然交战,对陶渊明早没有一点印象,当陶渊明做了自我介绍并说明来意时,檀拍了半天脑袋才哈哈大笑,说终于想起来了,没过现在战事紧急,每天刀光剑影,在这里文人实在起不了什么作用,另外,军粮也很吃紧,想留在这里最少也得捐献200石粮食。陶渊明心想我有这么多粮食用得着来寻你吗?之后客气了几句,走出了檀道济的大帐…… 在返家途中,陶渊明终于又想到一个人,那就是他在做彭泽县令时最知心的朋友嘉正重,想当年嘉是他的副手,两人经常一块喝酒,大骂官场的黑暗,并发誓一同离开官场返归田园,可在最后嘉临时改变了主意,又留在了官场接替了陶渊明的职位,听说后来因为政绩突出现在早升任了六安郡守,到那里也许能谋到一碗饭,想着这些,陶渊明早不顾什么颜面向六安赶去…… 到了六安的郡守衙门正赶上了中午下班,他在衙门口窥视了半天也没看到嘉的出现,一打听说前几天就去道里开会了,三五天可能就要回来,陶渊明在一个小店里勉强住了下来,每天不定期到衙门里打听,第五天的下午终于听说回来了,他高高兴兴地去拜见了当年的这位好朋友,一见面嘉差点把陶渊明拥抱死,说这几年可把他想死了,说着就让衙役把好烟好茶端了上来,晚上就在郡里最豪华的酒店招待了陶渊明,饭后还要请陶渊明洗桑拿,陶渊明说不必了,于是回到了嘉的单人宿舍,渐渐地陶渊明说出了此行的目的,嘉的谈话兴头一下减了许多,变得支支吾吾……第二天他说。
5.以陶渊明归隐田园生活以及自己以后的学习的作文
《归园田居》读后感
在世俗的尘埃中混混沌沌,时间久了,自然就心生倦意。无意中又一次读到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顿觉神清气明。忍不住反复吟读,并粗浅解读,希望没有误解五柳先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这千古一唱,耐人寻味,生命智慧,尽在其中。“归隐”可能曾经是许多人的梦想。但是很多人只是在不得意的时候暂时逃避,真正能够像陶渊明一样,饱含深情并坚决地喊出“归去”的,“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从《归园田居》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归隐不是逃避,不是矫情,不是无奈,不是无路可走时唯一的选择。
“归去来兮!”一个“归去”,富含着对故乡、对心灵归属地的确认,“有四方之事”和“风波未静”的官场对诗人来说只是“异地”,是“异乡”,是个人精神无法生根的“漂泊地”。在漂泊中,牵挂心灵的永远是故土田园。“田园将芜”,自己的精神又何尝不是近乎荒芜呢?庭院中的松菊似乎也在思念着诗人吧?否则,如何会与诗人一样在思念中日渐憔悴?
“实迷途之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这表明作者的归隐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不是源于外界的“仕途不意”,而是一种深刻的反思,是对前途和命运的理性抉择,是源于对自己本性的思考和保持。在这里,陶氏的“归去”源于“知止”和“自知”的智慧,他的归田之喜是一种智者的喜悦,正是这种智慧,使陶渊明显示出与当时及后世诸多“隐士”的不同。
看,无论是庭中孤松,还是山间闲云,田园的一草一木都值得他留恋往返。亲戚晤谈,弹琴读书可以乐其心;参加春耕,登山巡壑可以快其意。或登高舒啸,临流赋诗。从此,孤寂、惆怅与他绝缘。虽然人生有限,但他既不要求富贵,更不期望仙境,所以只愿眼下时光美妙,自己融入其中,孤往独游,无忧无虑,了此一生。他已经确认官场的生活是耗费生命,完全应该抛弃。因为“饥冻虽切,违己交脖埃
所以说,他的归隐是对官场的主动放弃之归,是执著人生寻找真我之归。他不狂放,不沉沦,岁生命和自然满怀真挚和热爱,他所做的是追求内在的生命自由,将心灵寄托与田园,在平凡的现实中将主观情感与自然万物合一,在耕读觞咏中咀嚼人生的真正价值,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大解脱。
任世事变迁,世态炎凉,唯我不变,所求不变,就是顺应天性,放浪于自然大化之中。这一刻,他感到分-裂的人格终于弥合,自我在多年艰难的寻求和痛苦徘徊之后蝉蜕而出。人生因此而圆满。
能够找到心灵归属的人都是幸福的,陶渊明也是幸福的。陶渊明的幸福还在于他有个温柔可人的妻子。《归园田居》中并没有刻意写到那个可爱的女人,但是,她的形象却在陶渊明的文字中清晰的凸现。想想,会有多少人对“不争气”、不求上进、不能把官做得更大进行讥讽、抱怨、责备、甚至怨恨,可是这个女人却一声没出,尊重和理解了丈夫的选择,善解人意的安排家里人欢迎辞官归来的陶渊明,让他感到轻松;温酒让陶渊明尽兴,让他感到温暖;处理好家里的各种事务让他无忧无虑……这些事情说起来好像很简单,真正要做到,却又是那么不容易。
滚滚红尘中,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够找到寄托自己身心的真正的归属地,找到最适宜自己的生活方式,也不找到有多少人可以像陶渊明一样,有一个熨贴的,知心的伴侣。
“归去来兮!”只是,你找到了自己的家园吗?
6.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作业 急用 800字以上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一位非常重要的诗人。
他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而且开创了田园文学这一文学潮流。他的诗文充满了田园气息,他的名士风范和对生活简朴的热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深受其影响。
陶渊明在中国几乎是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上过中学的人都学过他的《桃花源记》,很多人会随口念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老师还会给我们讲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然而要进一步对他说些什么,恐怕就有点困难了。一个人之所以成为那样的人,总得有很多因素的影响造成。
若要更进一步了解这位隐逸诗人,知道他 的生平、多读他的诗文,是必不可少的。 他是个生性热爱自然,不喜拘束的人。
正如他《归园田居》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这样的人让他去做官 ,每天逢场作戏官场酬酢,定是难受得很。当他真正抛弃了所谓的“功名利禄”之后,一个无限舒展的世界向他敞开了。
从他的诗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他的精神世界迈向了另一个层次: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随口念来,让人心向往之。 东晋是乱世之末,又是佛教风行、崇尚名士风度的时代,因此,才会造就出陶渊明这样超越世俗的田园诗人。
唐以来的许多大诗人,像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都是非常推崇陶渊明的,在艺术创作和人生态度上也深受其影响。陶渊明的诗文代表了关于“人的觉醒”,也就是说,人不光要有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也非常重要。
当我们再次念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诗的时候,便感到了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自由与舒展。 陶渊明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
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
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晋书·陶潜传》)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 安帝隆安四年(400年),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
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
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丧辞职回家。 元兴元年(402年)正月,桓玄举兵与朝廷对抗,攻入建康,夺取东晋军政大权。
元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了帝位,改国为楚,把安帝幽禁在浔阳。他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
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不屑一谈。
元兴三年,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桓平叛。桓玄兵败西走,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到江陵。
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一说陶渊明是在刘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幕下)。
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对篡夺者抚争的意愿。 他高兴极了,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
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荣木》第四章)刘裕打入建康后,作风也颇有不平凡的地方,东晋王朝的政治长期以来存在“百司废弛”的积重难返的腐化现象。经过刘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则),先以威禁(预先下威严的禁令)的整顿,“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风俗顿改“。
其性格、才干、功绩,颇有与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对他产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
并且凭着私情,把众人认为应该杀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谥任为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这样的重要的官职。这些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
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这首诗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紧接着就辞职隐居,于义熙元年(405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
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
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邮至,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
7.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过着怎样的生活
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过着溪间垂钓,纵情山水,一似闲云野鹤,无拘无束的生活。
隐居生活
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十一月,程氏妹卒于武昌,渊明作《归去来兮辞》,解印辞官,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直至生命结束。
此时的渊明,政治态度入于明确的时期,思想上也入于成熟的时期。不同于之前的躬耕生活,这时的他是有意识的了:他这样做,而且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
他以往的田园生活似乎是中小地主,此时却是劳力出的更多,也就是更接近于一般农民的生活。期间他创作了许多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如《归园田居》五首、《杂诗》十二首。
义熙四年(公元408年)六月中,渊明家中火灾,宅院尽毁,被迫迁居。
义熙十一年(公元415年),朝廷诏征他为著作佐郎,渊明称病没有应征。
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王弘为江州刺史,约于此年或稍后一二年结交渊明,二人之间有轶事量革履、白衣送酒。
元嘉元年(公元424年),颜延之为始安太守,与渊明结交,有轶事颜公付酒钱。
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檀道济听闻渊明之名,去看望他,赠以粱肉,并劝他出仕渊明却拒绝了他,所赠粱肉也没有收下。同年,渊明卒于浔阳。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后世称“陶靖节”。
扩展资料:
从陶渊明自己撰写的诗句中,人们还是能了解到陶渊明当时的生活状况。《归园田居》云:“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十余亩土地,八九间房屋,足以自耕自足,养活自己,这也是他能够享受田园生活的基础。
逯钦立先生在其校注的《陶渊明集》里称,陶渊明故居有三处,其一便是园田居,在庐山南麓,也就是陶渊明归隐后的主要居所。朱自清先生也说“渊明始居柴桑,嗣三经移居,上京、南村、浔阳是也”。
而且他在辞彭泽令归来时,曾有“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的记载,这也说明他家的经济生活高于一般社会家庭。正是有了物质保障,才可能有富余的时间、充沛的精力,寄情山水,激发思维,创作诗文。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所歌咏的不仅是他归隐后的生活写照,也是他理想的生活愿望。“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正是在这样的状态下,他创作出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诗句,也创作出《桃花源记》等经典之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渊明 (东晋诗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归园田居 (陶渊明组诗作品)
8.陶渊明隐居之后的生活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起初还不错,后来逐渐穷困潦倒。
尽管他的父亲去世了,但是他还有父亲留下的家产,可不久他的家人着火了。甚至房屋被烧毁。陶渊明也不得不搬到山上开阔荒地 ,被迫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陶渊明喜欢喝酒,但他没有钱买。他每天只能坐在门口等待朋友送酒。他的朋友们也很高兴给他喝酒,但朋友们不是每天都来。陶渊明开始酿造自己的葡萄酒。陶渊明在家中有几十亩的土地打算种所有高粱,这样他可以高粱酿造葡萄酒。
这下把陶渊明的夫人给气坏了:“都酿酒了,吃什么?”陶渊明说:“喝酒还吃什么主食。”他夫人道:“你不吃我们还吃呢。”好说歹说留出一块地种了点稻谷和大豆,要不然连米饭都吃不上。
尽管解决了饮食问题,但是衣服本身不能解决。陶渊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穿鞋,直到他的好朋友王弘看到了,并命令他的男人为陶渊明制作鞋后,再穿上新鞋。
后来家里遭了一次火灾,更是穷困潦倒,可以说是家徒四壁,一贫如洗:“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到最后,连酒都喝不上了。
扩展资料
陶渊明的轶事典故
1、白衣送酒
有一年重阳节,陶渊明在东篱下赏菊,抚琴吟唱,忽而酒兴大发。由于没有备酒过节,他只好漫步菊丛,采摘了一大束菊花,坐在屋旁惆怅。
就在这时,他看见一个白衣使者向他走来,一问才知此人是江州刺史王弘派来送酒的。王弘喜欢结交天下名士,曾多次给陶渊明送酒。陶渊明大喜,立即开坛畅饮,酒酣而诗兴起,吟出了《九日闲居》这一首名诗。
2、不为五斗米折腰
公元405年秋,他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到任八十一天时,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
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
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
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衣送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不为五斗米折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