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以下关于消渴和瘿病的区别,哪个是正确的
”消渴病瘿病中阴虚火旺的证型,常表现多食易饥的症状,应注意和消渴病相鉴别。消渴病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要临床表现,三消的症状常同时出现,尿中常有甜味,但颈部无肿块。
瘿病与瘰疬瘿病与瘰疬均可在颈项部出现肿块,但二者的具体部位及肿块的性状不同,瘿病肿块在颈部正前方,肿块一般较大。正如《外台秘要·瘿病》说:“瘿病喜当颈下,当中央不偏两边也”。
中医偏说消渴病就是西医的糖尿病,热脸贴冷屁股,没有医格。糖尿病多跟肥胖有关,消渴病人则多见削瘦。俗话说瘦子一天吃不成胖子,胖子也不可能一下成为瘦子。两种病人体质基础不一样,说明两种病的病因也不会相同。
中医内科指导:瘿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1、瘿痈:多因风热夹痰上攻,壅滞于颈前而成。其临床特点为结喉处结块、肿胀、疼痛,伴有发热,起病急骤。治疗以疏风清热、化痰散结为主,选方多用牛蒡解肌汤或柴胡清肝汤。相当于西医的急性甲状腺炎。
2、中医中的瘿病,其实就类似现在所说的甲状腺肿大类的疾病,比如说地方性甲状腺肿、单纯性甲状腺肿大,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状腺肿瘤等疾病。中医认为,瘿病的发生,与情志异常、饮食适当、体质异常等具有密切的关系。
3、瘿病的诊断依据: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特征,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病程日久则质地坚硬。多发于女性,常伴有饮食不节,情志不调等病史,或发病有一定地域性。
4、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是瘿病的基本病理。临床常见证型有气滞痰阻、痰结血瘀、肝火旺盛、心肝阴虚四种,以上四种证型之间常发生转化。
5、瘿病的各种证候之间有一定的关系。痰结血瘀常为气郁痰阻的进一步发展,肝火旺盛及心肝阴虚分别概括瘿病中火旺及阴虚的两种证候,但因火旺及阴虚二者在病理上常相互影响,临床症状上常相兼出现。瘿病的预后大多较好。
瘿病的病因
1、瘿病的病因病机是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导致脏腑经络功能失调,气滞、血瘀、痰凝等结于颈部,逐渐形成瘿病。
2、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瘿病病因病机的掌握情况。素体阴虚,疏泄失常,气郁化火,津烁痰结,伤阴耗气为瘿气的基本病机。体质因素是瘿气形成的内在原因,而引起瘿气的诱因则与情志失调有关。此外,瘿病发生还与水土失宜有关。
3、指出瘿病的病因主要是情志内伤及水土因素。《千金要方》及《外台秘要》记载了数十个治疗瘿病的方剂,其中常用的药物有海藻、昆布、羊靥、鹿靥等药,表明此时对含碘药物及用甲状腺作脏器疗法已有相当认识。
4、此述诸水土饮食因素引起的瘿病即包括缺碘引起的甲状腺疾病,如地方性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结节和甲减等。
甲亢、甲状腺结节、甲状腺肿大?这是瘿病,中医分4型辨证治疗
而中医治疗结节,重视标本兼治,会对结节形成的病因病源进行辨证诊断,消散结节的同时,调理脏腑问题,改善内环境和患者不良饮食习惯,从而彻底杜绝结节的复发。中医治疗甲状腺结节,通常有四种方案:按摩风池穴、天容穴。
阿胶;心悸较甚者加酸枣仁、缎龙骨、远志。另外,如合并甲亢和(或)甲状腺自身抗体明显升高的患者,建议避免服用含碘中药。以上所提及的药物服用都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我是内分泌专家张社峰,关注我,了解更多 健康 知识。
甲减和甲亢相反,甲减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导致的,中医学认为甲减属“瘿病”及“虚劳”范畴,辨证以虚证为主,主要表现为心、脾、肾三脏的阳虚证。甲减患者多疲乏嗜睡、怕冷、记忆力衰退、心率减慢等。
诊断瘿病的重要体征是什么?
1、诊断瘿病的重要体征是()A.肿块的位置 B.有无压痛 C.有无震颤 D.是否随吞咽上下移动 E.有无波动感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 甲状腺分左右两叶,覆盖并黏附在喉和气管起始部的两侧,吞咽时亦随之上下移动。
2、瘿病是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的一类疾病,相当于西医甲状腺疾病的总称。其特征为颈前结喉两侧漫肿或结块,可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皮色不变,逐渐增大,病程缠绵。
3、”消渴病瘿病中阴虚火旺的证型,常表现多食易饥的症状,应注意和消渴病相鉴别。消渴病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要临床表现,三消的症状常同时出现,尿中常有甜味,但颈部无肿块。
4、甲状腺机能亢进(甲亢)属中医瘿病中“气瘿”范畴。
5、甲亢属于中医瘿病的范畴,古人也称为:瘿,瘿气,瘿瘤等。它实际上是包括以甲状腺肿大为主要临床症状的一类疾病。中医说是阴虚火旺,肝热脾虚,痰热等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