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透析患者肾性骨病什么症状
肾性骨病进行缓慢,出现症状时已经是其晚期了,临床上以骨痛,骨折,骨变形为主要特征。骨痛突发症状之一,常为全身性,好发于下半身持重部位(腰,背,髋,膝关节),运动或受压时加重,走路摇晃甚至不能起床。病理性骨折多发于肋骨,其他部位也能由于轻微外力而引起骨折。多见于低转运型和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肾移植患者,高运型少见。成人易出现椎骨,胸廓和骨盆变形,重症患者引起身高缩短和换气障碍,称为退缩人综合症,小儿可发生成长延迟。
肾性骨病下面有四个亚分类,它们各自的形成机制是什么?
根据骨骼转换速率,肾性骨病可分为4种类型。
一、高转换型骨病
病理上称纤维性骨炎,以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增殖活跃及骨小梁周围纤维化为特征。
二、低转换型骨病
包括骨软化和非动力性骨病两种。前者指新形成类骨质矿化缺陷,常由铝沉积所致。后者指骨形成降低,多与高钙血症、使用1,25(OH)D3过度抑制PTH分泌及糖尿病等因素有关。
三、混合性骨病
同时具有高转化及低转化骨病的特点,由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和骨矿化障碍引起,以类骨质增加和髓纤维化共存为特点,骨转化率变化不定。
四、β2-微球蛋白淀粉样变性骨关节病
治疗肾性骨病的要点有哪些?
(1)控制高血磷
①限制磷的摄入。可予低磷、低蛋白饮食,但控制过严有“磷耗竭”
的危险,必须定期检查血磷。
②应用磷结合剂。如氢氧化铝凝胶、碳酸钙、碳酸镁。
(2)纠正低血钙
适当补充钙剂如碳酸钙、乳酸钙、葡萄糖酸钙。一般每日给钙元素1~2g,已有骨病者每日2~4g或更多。合用维生素D效果更佳。
(3)补充维生素D及其衍生物
维生素D及其活性衍生物1a(OH)D3、25(OH)D3、1,25(OH)2D3及大剂量维生素D2、维生素D3等。其中1,25(OH)2D3应用较多,而软骨病用25(OH)D3较好。治疗4~8周未见显效,可适当加量,但每次增加不要超过1.25mg。
(4)其他治疗
注意限制使用维生素A,以防刺激甲状旁腺。骨质稀疏者可用氟化钠治疗,每日60mg,同时给予维生素D与钙剂。尽量不用苯妥英钠、巴比妥、格鲁米特,以防干扰1,25(OH)2D3合成。及时纠正酸中毒。未发生明显骨病者可做透析。肾移植后可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长期不愈,需行甲状旁腺次全切除。
慢性肾衰竭病人为什么会发生骨痛甚至骨折?如何预防和治疗?
很多慢性肾病患者由于多种因素(如就诊太晚、没有控制好基础疾病、诊治不规范、并发症处理不及时、经常服用有肾毒性的中西药物以及对疾病不重视等)导致肾病逐渐加重,进而发展为慢性肾衰竭。一些慢性肾衰竭病人 随着病情进展,常常会发生 骨痛甚至骨折,临床上称之为肾性骨病( renal osteopathy ),又称为肾性骨营养不良( renal osteodystrophy ),是慢性肾衰竭病人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
什么是肾性骨病?很多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都很关心这个问题。所谓 肾性骨病是指慢性肾衰竭病人由于存在钙、磷及维生素D代谢障碍,继发甲状旁腺机能亢进,酸碱平衡紊乱等因素导致患者矿物质和骨代谢异常引起的骨病。
慢性肾衰竭 早期,虽然患者可能已经存在钙磷代谢紊乱和内分泌功能异常等,但可能没有临床症状,直至中晚期患者逐渐出现肾性骨病的系列临床表现。肾性骨病可分为以下4种类型[1]:
1、高转化性骨病:主要是指纤维性骨炎它的特征是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破骨细胞、成骨细胞增殖活跃和骨小梁周部纤维化。由于骨基质破坏,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甚至骨折。
2、低转化性骨病:包括骨软化和非动力性骨病两种。前者是新形成类骨质矿化缺陷,一般是因为铝沉积引起;后者是骨形成降低,这一般多和糖尿病、高钙血症等因素有关。
3、混合性骨病:即高转化性骨病和低转化性骨病两种因素同时存在,兼具纤维性骨炎和骨软化症的特点。
4、β2-微球蛋白淀粉样变性骨关节病。
肾性骨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骨痛、骨质疏松、骨折和骨折愈合不良、不安腿综合征等[2]。 1.骨痛常为全身性,好发于腰、髋、膝关节,运动或受压时加重。2.骨质疏松常发生于股骨、骨盆、脊柱,正常骨骼受到破坏,骨骼硬度下降,轻微外力或轻微活动就可能诱发骨折。3.由于骨软化,可出现椎骨、胸廓和骨盆变形。4. 不安腿综合征, 小腿出现酸痛胀痛等不适感,多发生在夜间,严重影响睡眠,活动或步行后症状或有改善。
肾性骨病的治疗:
1、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给予高钙、低磷、优质蛋白质饮食,可选择含钙较高的牛奶、蔬菜海带或虾皮等;同时限制高磷食物,如动物内脏和各种杂豆类,合理补充矿物质、锌元素、叶酸和多种维生素。
2、药物和透析:(1)维持血钙、磷的正常;(2)治疗继发性甲旁亢;(3)预防和逆转骨外钙化;(4)防止铝和其他毒物沉积。可以通过药物和饮食治疗相结合,合理用药,把钙和磷维持在正常范围内,防止以及延缓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对于尿毒症患者给予透析治疗,帮助清除体内多余的磷和其他代谢产物,维持酸碱平衡和机体内环境稳定[3]。
3、生活方式改变:戒烟酒,避免劳累,适当户外活动,晒晒太阳(狼疮患者不宜),注意防跌倒和骨折。
慢性肾脏病患者应密切关注血中钙、磷、甲状旁腺素等指标的变化,定期肾内科就诊,早期发现代谢异常指标并干预,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肾性骨病的发生及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程海涛,张晓暄,李银辉.肾性骨病发病机制研究及进展[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20,26(10):1550-1554.
[2]Vervloet MG, Massy ZA, Brandenburg VM, et al. Bone: a new endocrine organ at the heart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and mineral and bone disorders[J].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14,2(5):427-436.
[3]Brunkhorst R.Mineral and bone disorder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 : Critical appraisal of pharmacotherapy[J]. Der Internist,2014,55(3):334-9.